20092010年江苏省沛县中学高一月考 试题命制:杨赟校对:蒋萍2009/12/25 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B.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 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D.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 逢场作戏 【答案】D 【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能力层级为A级。 【解析】A.侥(jiao)角(jue)辙(zhe)/折(zhe)瞠( cheng)称( cheng);B.踞 (ju)/据(ju)癖(pi)餍否(pi)摒(bing)/屏(bing);C.怆( chuang)/创( chuang) 蛊(g0)赝贾(s)诘(je)/结(jie);D.蹩(bie)/别(bie)涸(he)/和(he)徜 ( chang)/场( chang) 【思路分析】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常用的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 字,有形近字,音近字。对于拼音,考生需要平时积累,可采用错题集归类识记法,如A 项“侥幸/角色”,C项“怆然/创伤”中每组的后一字为多音字,前一字为习惯性误读字:D项“干 涸/曲高和寡”,B项“癖好/否极泰来”的前一字为形声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降低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 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2009—2010 年江苏省沛县中学高一月考 语 文 试题命制:杨 赟 校对:蒋 萍 2009/12/25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15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 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 逢场作戏 【答案】D 【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能力层级为 A 级。 【解析】A.侥(jiǎo)/角(jué) 辙(zhé)/折(zhé) 瞠(chēng)/称(chēng); B.踞 (jù)/据(jū) 癖(pǐ)/否(pǐ) 摒(bìng)/屏(bǐng); C.怆(chuàng)/创(chuāng) 蛊(gǔ)/贾(gǔ) 诘(jié)/结(jiē); D.蹩(bié)/别(biè) 涸(hé)/和(hè) 徜 (cháng)/场(chǎng)。 【思路分析】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常用的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 字,有形近字,音近字。对于拼音,考生需要平时积累,可采用错题集归类识记法,如 A 项“侥幸/角色”,C 项“怆然/创伤”中每组的后一字为多音字,前一字为习惯性误读字;D 项“干 涸/曲高和寡”,B 项“癖好/否极泰来”的前一字为形声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降低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 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 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 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 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答案】A 【考点】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 D.两句混杂,“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 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思路分析】辨析语病除要掌握《考试大纲》里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外,还应注意句中可能 出现的几类成分:两面词、否定词、数量词、代词、关联词、并列短语、介词(如C项“在 中”)等等 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辩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 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 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 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 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 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答案】A 【考点】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析】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 D.两句混杂,“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 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思路分析】辨析语病除要掌握《考试大纲》里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外,还应注意句中可能 出现的几类成分:两面词、否定词、数量词、代词、关联词、并列短语、介词(如 C 项“在…… 中”)等等。 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 分)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辩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 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 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 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答案】⑤①②④③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⑤句“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提出核心问题,故排在首位,①句进一步阐述原因 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④句紧承②句“价值”,紧跟其后,③句进行小结,故 在最后。 【思路分析】这是议论性的语段。议论性的语段可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 论的思路来分析(如本题⑤、①提出问题,③得出结论):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 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呼应自然。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 4.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 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答案】⑤①②④③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析】⑤句“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提出核心问题,故排在首位,①句进一步阐述原因, 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④句紧承②句“价值”,紧跟其后,③句进行小结,故 在最后。 【思路分析】这是议论性的语段。议论性的语段可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 论的思路来分析(如本题⑤、①提出问题,③得出结论);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 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呼应自然。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 会。 4.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 50 字)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 50 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答案】略 【考点】考查语言的鲜明、得体,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准确、鲜明、生动”是大纲地区2008年新增的考点,以与课标地区考点一致。“鲜 明”是说要主题鲜明、话题集中;“得体”是说要符合母子对话的身份、特定语境。 【思路分析】根据一定的语境及提示,写出相关内容,使所补写内容与原有内容水乳相融, 天衣无缝。要根据题目所给显性要求与语境所给隐性要求(儿子为何分五次,仅仅是加操行 分吗?)仔细思考,表达要注意围绕中心,紧扣语境。这种具有一定开放性又有一段限制性 的题目,很能考查出考生的语文能力,值得重视 古文阅读(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 患之疏而,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 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 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节选) (二)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立国也,未 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 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答案】略 【考点】考查语言的鲜明、得体,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析】“准确、鲜明、生动”是大纲地区 2008 年新增的考点,以与课标地区考点一致。“鲜 明”是说要主题鲜明、话题集中;“得体”是说要符合母子对话的身份、特定语境。 【思路分析】根据一定的语境及提示,写出相关内容,使所补写内容与原有内容水乳相融, 天衣无缝。要根据题目所给显性要求与语境所给隐性要求(儿子为何分五次,仅仅是加操行 分吗?)仔细思考,表达要注意围绕中心,紧扣语境。这种具有一定开放性又有一段限制性 的题目,很能考查出考生的语文能力,值得重视。 二、古文阅读(共 1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一)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 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 患之疏而,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 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 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 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节选) (二)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立国也,未 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 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 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D、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C(保全) 6、李桢认为“未可专以罪秦也”,非其原因的是() A.六国都想做秦国想做的事情 B六国在沉溺于攻战,惯于欺诈、弱肉强食等方面与秦国没有差别 C.当时,崤山以东的国家没有能胜过秦国的。 D沉溺于攻战的六国最终因为自己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答案】D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 以自相屠灭” C.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 秦国一样统一天下。【答案】C 【解析】“不赂者以赂者丧”,所以齐、燕、赵的失败也是因为贿赂秦国。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所以不如厚待韩国亲近魏国来抵挡秦国 ②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 ③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到的事
A、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B、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C、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D、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C(保全) 6、李桢认为“未可专以罪秦也”,非其原因的是( ) A.六国都想做秦国想做的事情。 B.六国在沉溺于攻战,惯于欺诈、弱肉强食等方面与秦国没有差别。 C.当时,崤山以东的国家没有能胜过秦国的。 D.沉溺于攻战的六国最终因为自己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答案】D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 以自相屠灭” C.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 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C 【解析】“不赂者以赂者丧”,所以齐、燕、赵的失败也是因为贿赂秦国。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所以不如厚待韩国亲近魏国来抵挡秦国。 ②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 ③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只是他们最终不能做秦国所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