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议论文阅读 【2014东城期末】(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0-22题。(共8分) 应该有个好性格 ①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有人外向些,有人内 向些;有人粗犷些,有人细腻些;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勤于思考, 有人乐于活动,如此等等,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②那为什么又提出来一个“应该有个好性格”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确实有些人由于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搞得自己不幸福,也使别人不痛快。所以, 性格好坏,不是针对性格类型,而是针对性格缺陷而言的。 ③比如,有人性格外向,这本来很好,外向的人容易和人交往,容易和人交朋友 但外向过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讲方式,不分内外,乱说一气,就是缺陷 也会坏事,也会使人感到你浅薄、轻率,对你产生反感。 ④比如,有人性格内向,这也不坏,内向给人一种沉稳老练的感觉。但内向过分, 喜怒哀乐无从捉摸,也会使人感到你冷漠、孤僻,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对 你敬而远之。 ⑤常见的性格缺陷还有一些:比如心眼太小,见小不见大,无足轻重的小事抓住 了不放,倒把大事忽略了。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耿耿于怀,过也过不去, 件小事记多少天,乃至多少年。比如,心扉封闭,外界信息进不来,总是在自 己固有的信息圈子里转来转去,没有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突破。比如,遇 事总抱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等等。现实告诉我们,性格上的这些缺陷, 即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 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一个人改变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一个 人弥补性格缺陷,限制这些缺陷的程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⑦一个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更乐观些, 更开朗些,更豁达些,更能对外界的信息作出恰当的反应,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 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其本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饿了 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好的性格,是自己破 坏自己的幸福,也还会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应该有个好 性格! (选自艾丰《三做谈》)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针对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3 分) 22.简要分析第7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案 20.人应该有个好性格。共2分。 2L.示例:家里来客人,妈妈做了许多菜。大家髙兴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大声说 菜太咸了,还说妈妈经常把菜做咸,老也不改,结果让大家都很扫兴。事后我 反思到:说话要讲方式,分场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共3分。 22.示例:首先提出一个现代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才会更有幸福的感 觉;然后阐释了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幸福的本质其实是在一定条件 下的个人感受;最后指明为了人类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共3分 【2014西城期末】(三)阅读《谈敬畏》,完成第20-22题。(共8分)
2014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议论文阅读 【2014 东城期末】(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20-22 题。(共 8 分) 应该有个好性格 ①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有人外向些,有人内 向些;有人粗犷些,有人细腻些;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勤于思考, 有人乐于活动,如此等等,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②那为什么又提出来一个“应该有个好性格”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确实有些人由于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搞得自己不幸福,也使别人不痛快。所以, 性格好坏,不是针对性格类型,而是针对性格缺陷而言的。 ③比如,有人性格外向,这本来很好,外向的人容易和人交往,容易和人交朋友。 但外向过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讲方式,不分内外,乱说一气,就是缺陷, 也会坏事,也会使人感到你浅薄、轻率,对你产生反感。 ④比如,有人性格内向,这也不坏,内向给人一种沉稳老练的感觉。但内向过分, 喜怒哀乐无从捉摸,也会使人感到你冷漠、孤僻,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对 你敬而远之。 ⑤常见的性格缺陷还有一些:比如心眼太小,见小不见大,无足轻重的小事抓住 了不放,倒把大事忽略了。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耿耿于怀,过也过不去, 一件小事记多少天,乃至多少年。比如,心扉封闭,外界信息进不来,总是在自 己固有的信息圈子里转来转去,没有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突破。比如,遇 事总抱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等等。现实告诉我们,性格上的这些缺陷, 即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 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一个人改变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一个 人弥补性格缺陷,限制这些缺陷的程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⑦一个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更乐观些, 更开朗些,更豁达些,更能对外界的信息作出恰当的反应,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 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其本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饿了 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好的性格,是自己破 坏自己的幸福,也还会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应该有个好 性格! (选自艾丰《三做谈》)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1.针对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3 分) 22.简要分析第 7 段的论证过程。(3 分) 答案: 20.人应该有个好性格。共 2 分。 21.示例:家里来客人,妈妈做了许多菜。大家高兴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大声说 菜太咸了,还说妈妈经常把菜做 咸,老也不改,结果让大家都很扫兴。事后我 反思到:说话要讲方式,分场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共 3 分。 22.示例:首先提出一个现代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才会更有幸福的感 觉;然后阐释了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幸福的本质其实是在一定条件 下的个人感受;最后指明为了人类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共 3 分。 【2014 西城期末】(三)阅读《谈敬畏》,完成第 20-22 题。(共 8 分)
谈敬畏 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 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 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 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 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②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 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 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 视大自然的神圣 ③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 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 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④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 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 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 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 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 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⑤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 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 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呼唤敬畏,其实就是要 人们【甲】、【乙】、【丙】。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 2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2分) 2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3分) ①懂得人文关怀 ②认识自身渺小 ③体现内心自律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 填 答案: 20.文章首先引用孔子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关敬畏的言论,然后分析其敬畏的来 由,接着对敬畏的含义作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提出中心论点。(3分。引用,分 析,阐释各1分) 21.示例一:敬畏生命,就是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对社会家庭的尊重。 示例二:敬畏生命,就是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神圣。 示例三:这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透出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2分,总结 材料1分,呼应本段观点1分) ③(3分) 【2014海淀期末】(三)阅读《“黑暗童话”在毁孩子》,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谈敬畏 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 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 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 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 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②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 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 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 视大自然的神圣。 ③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 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 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 ④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 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 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 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 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 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⑤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 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 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 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呼唤敬畏,其实就是要 人们【甲】、【乙】、【丙】。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 分) 2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2 分) 2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3 分) ①懂得人文关怀 ②认识自身渺小 ③体现内心自律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 填 答案: 20.文章首先引用孔子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关敬畏的言论,然后分析其敬畏的来 由,接着对敬畏的含义作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提出中心论点。(3 分。引用,分 析,阐释各 1 分) 21.示例一:敬畏生命,就是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对社会家庭的尊重。 示例二:敬畏生命,就是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神圣。 示例三:这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透出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2 分,总结 材料 1 分,呼应本段观点 1 分) 22.② ① ③ (3 分) 【2014 海淀期末】(三)阅读《“黑暗童话”在毁孩子》,完成第 20-22 题。 (共 8 分)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①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读物,并且为 便于阅读(可获取更多利益吧),多是注音版的:优美的安徒生童话竟成了某些 人恶搞的“砧板”一—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 鸭 “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 最后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这种“黑暗”像幽灵似的在孩子们中间游荡, 甚至几欲吞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拍案而起:决不 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②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积极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 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儿童获得人生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 书。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经典,都是讲良善终归战胜邪恶,似一条条清 澈的小溪,泛着仁爱与正义之波,这便成了人们长大的营养。而某些“黑暗童话” 像汩汩的黑水,正在污染着一片片葱绿的田野。意在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黑 暗童话”,颠倒了正确的荣辱观,放逐了崇髙与伟大的情感。面对这种被扭曲的 价值观,儿童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庸俗与丑恶的泥沼。 ③针对“黑暗童话”的问题,仅仅依靠公众舆论对其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必 须要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那些将经典视为“橡皮泥”,肆意切割,用反 主流价值来吸引眼球以牟取暴利的人,需要担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王蒙曾说: “应该扪心自问,你写的作品能不能拿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对 某些人的警策之语。其次,儿童书籍究竟是否宜于儿童阅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 合儿童接受的判断,还有赖于一个科学、专业、公共的童书评判和儿童阅读的指 导体系。当务之急,是在童书出版、儿童教育、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等领域,组 建起若干支可以有效发挥图书监督和阅读指导作用的专业队伍,指导儿童的读书 行为,从而防止“黑暗童话”对孩子的侵蚀。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3分)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分) 22.文章第③段作者引用王蒙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20.示例:首先列举在风行的儿童读物中所存在的种种“黑暗童话”现象;然后 阐明“黑暗童话”的危害,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奠定立论基础:之后提出中心论点 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L.示例:首先提出“优良品性取决童年时期”的观点;接着引用苏霍姆林斯基 的名言,强调童年时期培养善良情感的重要性;接着正反对比论证,正面阐述经 典童话对人们成长的意义,反面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黑暗童话”对儿 童的巨大危害。(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示例:论证了“黑暗童话”的编造者应该肩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2分) 【2014朝阳期末】(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4-26题。(共8分 ①一个人能有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件事有兴趣。兴趣是什么呢?就是人追求 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 美食、华服有兴趣,更对学习、开拓、创造有兴趣 ②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天生 我才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
①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读物,并且为 便于阅读(可获取更多利益吧),多是注音版的:优美的安徒生童话竟成了某些 人恶搞的“砧板”——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 鸭”; “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 最后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这种“黑暗”像幽灵似的在孩子们中间游荡, 甚至几欲吞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拍案而起:决不 能让 “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②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积极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 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儿童获得人生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 书。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经典,都是讲良善终归战胜邪恶,似一条条清 澈的小溪,泛着仁爱与正义之波,这便成了人们长大的营养。而某些“黑暗童话” 像汩汩的黑水,正在污染着一片片葱绿的田野。意在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黑 暗童话”,颠倒了正确的荣辱观,放逐了崇高与伟大的情感。面对这种被扭曲的 价值观,儿童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庸俗与丑恶的泥沼。 ③针对“黑暗童话”的问题,仅仅依靠公众舆论对其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必 须要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那些将经典视为“橡皮泥”,肆意切割,用反 主流价值来吸引眼球以牟取暴利的人,需要担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王蒙曾说: “应该扪心自问,你写的作品能不能拿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对 某些人的警策之语。其次,儿童书籍究竟是否宜于儿童阅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 合儿童接受的判断,还有赖于一个科学、专业、公共的童书评判和儿童阅读的指 导体系。当务之急,是在童书出版、儿童教育、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等领域,组 建起若干支可以有效发挥图书监督和阅读指导作用的专业队伍,指导儿童的读书 行为,从而防止“黑暗童话”对孩子的侵蚀。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3 分)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 分) 22.文章第③段作者引用王蒙的话有什么作用?(2 分) 答案: 20.示例:首先列举在风行的儿童读物中所存在的种种“黑暗童话”现象;然后 阐明“黑暗童话”的危害,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奠定立论基础;之后提出中心论点: 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21.示例:首先提出“优良品性取决童年时期”的观点;接着引用苏霍姆林斯基 的名言,强调童年时期培养善良情感的重要性;接着正反对比论证,正面阐述经 典童话对人们成长的意义,反面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黑暗童话”对儿 童的巨大危害。 (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22.示例:论证了“黑暗童话”的编造者应该肩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2 分) 【2014 朝阳期末】(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4-26 题。(共 8 分) ①一个人能有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件事有兴趣。兴趣是什么呢?就是人追求 完 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 美食、华服有兴趣,更对学习、开拓、创造有兴趣。 ②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天生 我才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
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 错过了机遇。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 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 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 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③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 手 捉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 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 地一声,三只全跑了。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但是 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五年。每到一地,就采 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五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硏究这些资料,冷板凳 坐就是20年。1859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对于达尔文而言 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可见,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 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④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 如 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 为大作家,如鲁迅,则非得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 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毅力和责任之后才算成 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⑤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先得找见自己的 兴趣是瓜还是豆。只要我们像达尔文、鲁迅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硕果,栉 风沐雨几十年,就一定能享受到秋收的喜 (有删改)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A.兴趣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B.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 C.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D.一个人要有兴趣、有毅力、有责任才能取得成就。 25.下面这段文字能补充证明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具体阐明理由。(4分) 托尔斯泰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开始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他 个人思想的矛盾,更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揭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政府 官吏的腐败。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后人称之为“天才艺术家”。 26.结合达尔文的事例,说说第⑤段加点的短语“种瓜得瓜”具体指什么。(2 分) 答案: 24.D 25.示例:第④段。“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创作兴趣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并终有 大成”的事例,补充证明了该段“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 任”的观点。 26.示例:达尔文从小对生物有兴趣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 错过了机遇。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 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 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 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③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 手 捉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 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 地一声,三只全跑了。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但是, 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五年。每到一地,就采 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五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 坐就是 20 年。1859 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对于达尔文而言, 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可见,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 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④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 如 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 为大作家,如鲁迅,则非得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 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毅力和责任之后才算成 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⑤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先得找见自己的 兴趣是瓜还是豆。只要我们像达尔文、鲁迅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硕果,栉 风沐雨几十年,就一定能享受到秋收的喜 悦。 (有删改)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分) A.兴趣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B.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 C.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D.一个人要有兴趣、有毅力、有责任才能取得成就。 25.下面这段文字能补充证明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具体阐明理由。(4 分) 托尔斯泰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开始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他 个人思想的矛盾,更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揭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政府 官吏的腐败。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后人称之为“天才艺术家”。 26.结合达尔文的事例,说说第⑤段加点的短语“种瓜得瓜”具体指什么。(2 分) 答案: 24.D 25.示例:第④段。“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创作兴趣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并终有 大成”的事例,补充证明了该段“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 任”的观点。 26.示例:达尔文从小对生物有兴趣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2014丰台期末】(三)阅读《“书奴”还是“书主”》,完成第21-23题。 (共7分) “书奴”还是“书主” 赵占豪 ①书,人人皆读,然而未必人人会读。史学家顾颉刚述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 历时曾有这样的表述:以前他非常喜好读书,但这种喜好只是被动的,只知道局 限在书里边。后来他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书籍里的东西可以由个人的意志主宰 书籍中的材料可以为个人所用,把书籍当作一种参考而不是作为准绳。 ②这真是智者之见。顾颉刚悟出的这种读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书 主”而不能当“书奴”。 ③中华民族自古尚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 神圣化了。贩夫走卒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读书人则固守经说,点划 句读不敢有丝毫改变,否则便是“非圣无法”。这真是大谬不然!殊不知,在这 种不以我为主、被书籍牵着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穷经最终只不过成了一只 “有脚书橱”。这样读书,读得越多越糊涂。 ④高明的人是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的。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书籍的态度:对书籍要大胆质疑, 与其对书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则不如束书不观。这就是善读书者,读书时以 我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 ⑤读书时以我为主,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 书。毛泽东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我们看他读过的书,无论是“二十四史”还 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勾抹点划,不少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经过这 样一番“涂抹”批注,达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书籍自然为其所用 苏东坡少时读《汉书》,有自己的方法:每读一遍,先立一个主题,如军事、政 治、经济、艺文等等,读时关注这方面材料。几遍过后,《汉书》才算彻底读 完 这真正是以我为主来读书 ⑥由此开来,善读书者都是坚决做“书主”而绝不沦为“书奴”的 (原文有删 21.从文章转述顾颉刚的话来看,“书奴”是指 书主”是 。(2分) 22.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23.请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苏轼的例子与“读书时以我为主”之间 的联系。(2分 答案 21.(2分)示例:“书奴”是指局限在书里面,被动读书,把书作为准绳的人。 “书主”是指用个人意志主宰书籍,利用书籍,把书籍当作参考的人。(评分说 明: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3分)示例:首先借用古人的话表明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然后 列举贩夫走卒和读书人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评分说明: 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23.(2分)经过这样一番分类、整合,达到了把书籍读懂、读通的目的,书籍 能为其所用。(评分说明:“方法”和“目的”各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014 丰台期末】(三)阅读《“书奴”还是“书主”》,完成第 21-23 题。 (共 7 分) “书奴”还是“书主” 赵占豪 ①书,人人皆读,然而未必人人会读。史学家顾颉刚述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 历时曾有这样的表述:以前他非常喜好读书,但这种喜好只是被动的,只知道局 限在书里边。后来他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书籍里的东西可以由个人的意志主宰, 书籍中的材料可以为个人所用,把书籍当作一种参考而不是作为准绳。 ②这真是智者之见。顾颉刚悟出的这种读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书 主”而不能当“书奴”。 ③中华民族自古尚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 神圣化了。贩夫走卒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读书人则固守经说,点划 句读不敢有丝毫改变,否则便是“非圣无法”。这真是大谬不然!殊不知,在这 种不以我为主、被书籍牵着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穷经最终只不过成了一只 “有脚书橱”。这样读书,读得越多越糊涂。 ④高明的人是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的。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书籍的态度:对书籍要大胆质疑, 与其对书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则不如束书不观。这就是善读书者,读书时以 我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 ⑤读书时以我为主,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 书。毛泽东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我们看他读过的书,无论是“二十四史”还 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勾抹点划,不少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经过这 样一番“涂抹”批注,达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书籍自然为其所用。 苏东坡少时读《汉书》,有自己的方法:每读一遍,先立一个主题,如军事、政 治、经济、艺文等等,读时关注这方面材料。几遍过后,《汉书》才算彻底读 完。 ,这真正是以我为主来读书。 ⑥由此开来,善读书者都是坚决做“书主”而绝不沦为“书奴”的。 (原文有删 改) 21.从文章转述顾颉刚的话来看,“书奴”是指 ,“书主”是 指 。(2 分) 22.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 分) 23.请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苏轼的例子与“读书时以我为主”之间 的联系。(2 分) 答案: 21.(2 分)示例:“书奴”是指局限在书里面,被动读书,把书作为准绳的人。 “书主”是指用个人意志主宰书籍,利用书籍,把书籍当作参考的人。(评分说 明:每空 1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3 分)示例:首先借用古人的话表明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然后 列举贩夫走卒和读书人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评分说明: 每个要点 1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23.(2 分)经过这样一番分类、整合,达到了把书籍读懂、读通的目的,书籍 能为其所用。(评分说明:“方法”和“目的”各 1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