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说明文阅读 【2014东城期末】(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共7分) 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2“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文章的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 学会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 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岀来。画一棵树就像—棵树,画—个人就像—个 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 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 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3如实地反映、再现客观外物(人、事、物、景等)极为重要,它不仅像绘画的写生那样可以打好写 作的基础,同时,它也在描绘、建构着一个可见可触的外部“世界"。 4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这样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 写作基本功。 ⑤叙述,是对人物出身、经历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甲】如叙述“海市蜃楼”这一自 然景象发生的情况: ⑥(1980年仲夏的一天)午后2时40分,在与蓬莱阁隔海相望的庙岛南侧海面上,隐隐约约出现 了两个刂岛。10分钟后,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一幅海市蜃楼胜景岀现了。岛上的道路、树木、山峰清 晰可辨,建筑各异的亭台楼阁显而易见,行人车辆时隐时现,各种景物交相映照,当地群众和游客为奇幻 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据记载,这次海市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所少见的。 1981年8月28日四川《文摘周报》) ⑦在整个叙述中,时间线索清晰,过程交代也很明白
1 2014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说明文阅读 【2014 东城期末】(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19 题。(共 7 分) ○1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2“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文章的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 学会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 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 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 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 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3如实地反映、再现客观外物(人、事、物、景等)极为重要,它不仅像绘画的写生那样可以打好写 作的基础,同时,它也在描绘、建构着一个可见可触的外部“世界”。 ○4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这样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 写作基本功。 ⑤叙述,是对人物出身、经历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甲】 如叙述“海市蜃楼”这一自 然景象发生的情况: ⑥(1980 年仲夏的一天)午后 2 时 40 分,在与蓬莱阁隔海相望的庙岛南侧海面上,隐隐约约出现 了两个小岛。10 分钟后,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一幅海市蜃楼胜景出现了。岛上的道路、树木、山峰清 晰可辨,建筑各异的亭台楼阁显而易见,行人车辆时隐时现,各种景物交相映照,当地群众和游客为奇幻 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据记载,这次海市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所少见的。 (1981 年 8 月 28 日四川《文摘周报》) ⑦在整个叙述中,时间线索清晰,过程交代也很明白
⑧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岀来。【乙】如,同样是表现海市蜃楼奇 幻景象的出现,作者是这样描写道 ⑨记得是春季,雾蒙天……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 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 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岀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岀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岀一座 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 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杨朔《海市蜃楼》) ⑩绘形绘声绘色,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状貌,使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①说明,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丙】还是以海市蜃 楼为例,可以这样去说明: ⑩海市蜃楼亦称“蜃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有时伴有全反射)时,把远处 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境。常发生在海边和沙漠地区。一般有上现蜃景、下线蜃景和侧现蜃景三 种,也有其他更复杂的蜃景。我国山东省逢莱县常见渤海庙岛群岛的幻景。 (《辞海》“海市蜃楼”条) ①这就是知识性很强的客观说明了 ⑩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主要是陈述过 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形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 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起记“实”的任务。 18.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恰当的位置。(3分) ①它是一种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②它是一种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③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甲】 【乙】 【丙】
2 ⑧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乙】 如,同样是表现海市蜃楼奇 幻景象的出现,作者是这样描写道: ⑨记得是春季,雾蒙天……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 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 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 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 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 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杨朔《海市蜃楼》) ⑩绘形绘声绘色,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状貌,使人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⑪说明,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丙】 还是以海市蜃 楼为例,可以这样去说明: ⑫海市蜃楼亦称“蜃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有时伴有全反射)时,把远处 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境。常发生在海边和沙漠地区。一般有上现蜃景、下线蜃景和侧现蜃景三 种,也有其他更复杂的蜃景。我国山东省蓬莱县常见渤海庙岛群岛的幻景。 (《辞海》“海市蜃楼”条) ⑬这就是知识性很强的客观说明了。 ⑭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主要是陈述过 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形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 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起记“实”的任务。 18.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恰当的位置。(3 分) ①它是一种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②它是一种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③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甲】 【乙】 【丙】
19.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下面文字的记“实”特点。(4分) 【材料】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岀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 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 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 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 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节选自黄蓓佳《心声》) 答案: 18.【甲】D 乙】2 每空1分,共3分。 19答案要点: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记“实”方法。a叙述把文章内容清晰地告诉读者文章写的是上课 时的情景;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京京读课文不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和同学。(心理描写反映了 京京读课文的真实感受。)每要点2分,共4分 【2014西城期末】(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7分)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茘枝,说茘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 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茘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茘枝壳就像-身 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 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 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 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 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 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 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 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 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 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 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 地之后,只要用乙烯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 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3 19.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说明下面文字的记“实”特点。(4 分) 【材料】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 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 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 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 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节选自黄蓓佳《心声》) 答案: 18.【甲】○2 【乙】○2 【丙】○3 每空 1 分,共 3 分。 19.答案要点:○1 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记“实”方法。○2叙述把文章内容清晰地告诉读者文章写的是上课 时的情景;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京京读课文不仅感动 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和同学。(心理描写反映了 京京读课文的真实感受。)每要点 2 分,共 4 分。 【2014 西城期末】(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8-19 题。(共 7 分)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 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 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 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 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 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 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 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 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 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 4 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 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 C 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 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 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 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 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 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晩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荔枝壳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3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4分)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茘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茘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 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茘枝保鲜。据蔡襄的《茘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 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 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答案 18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但是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 跑出去;荔枝壳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3个要点,每个1分) 19竹筒水分充足,可以为茘枝保湿,因而解决了荔枝水分容易从果皮跑出去的问题;用泥或蜡密封竹筒, 可以避兔空气流通,因而解决了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4分。每个要点2分) 【2014海淀期末】(二)阅读《北京的门墩》,完成第18-19题。(共7分) 北京的门墩 ①"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唤起了许多北京人对于过去温馨 生活的回忆与想象。在含笑默想的同时,老北京形态各异的门墩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门墩是什么?北京 门墩有哪些样式?北京的门墩有什么特点呢? ②门墩,又称“门座”或“门台”,是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门槛、门框和门扇的石头 ③北京现存的门墩多为明清时的遗物,它们不但数量众多,其形状及和图案也多种多样。北京门墩的 类型大致有箱形、鼓形、狮形、虎形、柱形等。按照我国传统的礼制,北京门墩的形状,因级别、地位乃 至贫富而有所不同。鼓形、箱形多用于小型四合院的大门门框两侧。狮形、虎形和柱形则多见于皇族、官 府机构的门框两端。 ④这些门墩,不仅凸显了主人家的地位等级,还能表现主人的喜好追求,寄托祈求吉祥的寓意。为此, 门墩图案的设计,题材颇为讲究。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有些门墩的图案或为琴棋书画,或为翠竹荷 花。前者是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四艺”,反映了宅主的高雅情趣;后者是历经霜雪而不凋的凌云翠竹 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荷花,表明户主的人生追求。还有一些门墩,其图案以神话传说或民间谚语为题材, 传达主人希望长寿、富贵、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如在门墩上雕刻着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 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意为“富贵多子"。更多的门墩,它们的图案是以人物
4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 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荔枝壳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3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4 分)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 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 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 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答案: 18.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但是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 跑出去;荔枝壳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3 个要点,每个 1 分) 19.竹筒水分充足,可以为荔枝保湿,因而解决了荔枝水分容易从果皮跑出去的问题;用泥或蜡密封竹筒, 可以避免空气流通,因而解决了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4 分。每个要点 2 分) 【2014 海淀期末】(二)阅读《北京的门墩》,完成第 18-19 题。(共 7 分) 北京的门墩 ①“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唤起了许多北京人对于过去温馨 生活的回忆与想象。在含笑默想的同时,老北京形态各异的门墩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门墩是什么?北京 门墩有哪些样式?北京的门墩有什么特点呢? ②门墩,又称“门座”或“门台”,是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门槛、门框和门扇的石头。 ③北京现存的门墩多为明清时的遗物,它们不但数量众多,其形状及和图案也多种多样。北京门墩的 类型大致有箱形、鼓形、狮形、虎形、柱形等。按照我国传统的礼制,北京门墩的形状,因级别、地位乃 至贫富而有所不同。鼓形、箱形多用于小型四合院的大门门框两侧。狮形、虎形和柱形则多见于皇族、官 府机构的门框两端。 ④这些门墩,不仅凸显了主人家的地位等级,还能表现主人的喜好追求,寄托祈求吉祥的寓意。为此, 门墩图案的设计,题材颇为讲究。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有些门墩的图案或为琴棋书画,或为翠竹荷 花。前者是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四艺”,反映了宅主的高雅情趣;后者是历经霜雪而不凋的凌云翠竹 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荷花,表明户主的人生追求。还有一些门墩,其图案以神话传说或民间谚语为题材, 传达主人希望长寿、富贵、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如在门墩上雕刻着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 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意为“富贵多子”。更多的门墩,它们的图案是以人物
草木、动物、几何图案等为素材,将它与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岀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 合的艺术形式。如“狮″和“事”谐音,雕两只狮子和如意的图案意为“事事如意ˆ。门墩上雕有蝙蝠和 鹿的图案,“蝙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祈求“福禄双全"。 ⑤门墩流传至今,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充分地表达着中国传统吉祥的理念,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8.仔细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19.仔细阅读文章与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5分) (1)请你借助文中相关知识,解说下面材料中门墩图案的寓意。(2分) 【材料】 在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口有一个门墩。门墩下面中心位置雕刻一个花瓶,瓶内插着两支沉甸甸的谷穗, 花瓶的下方雕有翘首遥望的鹌鹑( an chun (②)如果修缮北京梅兰芳故居,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故居门墩图案选取一个题材,并借助文中的相关知 识,简要说明原因。(3分) 【材料】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蜚声世界的京剧名家梅兰芳为摆脱日寇纠缠,携家率团奔赴香港, 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1941年12月下旬,日军又侵占了香港,梅兰芳决定蓄须罢演,不为日本人登台。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 杀头,也只好由他了。”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来威胁他登台演岀的日本驻军司令也只能悻悻作罢。这- 事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答案: 18示例:本段关于门墩的童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借助两个问句的内容, 引起下文对门墩的具体说明。(共2分。每个要点1分) 19.(1)示例:门墩图案运用花瓶、谷穗、鹌鹑为素材,“瓶″与“平”谐音,“穗″与“岁”谐音,“鹌 与“安”谐音,寄托了主人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共2分。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分) (2)示例:梅兰芳先生面对敌酋的威胁,蓄须罢演,表现出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因此,门墩图案可选取凌 霜傲雪而不凋的翠竹,以表明梅先生的坚贞之志。(共3分。材料分析1分,知识运用1分,形成解释1 分)
5 草木、动物、几何图案等为素材,将它与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 合的艺术形式。如“狮”和“事”谐音,雕两只狮子和如意的图案意为“事事如意”。门墩上雕有蝙蝠和 鹿的图案,“蝙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祈求“福禄双全”。 ⑤门墩流传至今,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充分地表达着中国传统吉祥的理念,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8.仔细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 分) 19.仔细阅读文章与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5 分) ⑴请你借助文中相关知识,解说下面材料中门墩图案的寓意。(2 分) 【材料】 在老北京四合院的门口有一个门墩。门墩下面中心位置雕刻一个花瓶,瓶内插着两支沉甸甸的谷穗, 花瓶的下方雕有翘首遥望的鹌鹑(ān chún)。 ⑵如果修缮北京梅兰芳故居,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故居门墩图案选取一个题材,并借助文中的相关知 识,简要说明原因。(3 分) 【材料】 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沪战事爆发。蜚声世界的京剧名家梅兰芳为摆脱日寇纠缠,携家率团奔赴香港, 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1941 年 12 月下旬,日军又侵占了香港,梅兰芳决定蓄须罢演,不为日本人登台。 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 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来威胁他登台演出的日本驻军司令也只能悻悻作罢。这一 事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答案: 18.示例:本段关于门墩的童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借助两个问句的内容, 引起下文对门墩的具体说明。(共 2 分。每个要点 1 分) 19.⑴示例:门墩图案运用花瓶、谷穗、鹌鹑为素材,“瓶”与 “平”谐音,“穗”与“岁”谐音,“鹌” 与“安”谐音,寄托了主人祈求“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共 2 分。知识运用 1 分,形成解释 1 分) ⑵示例:梅兰芳先生面对敌酋的威胁,蓄须罢演,表现出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因此,门墩图案可选取凌 霜傲雪而不凋的翠竹,以表明梅先生的坚贞之志。(共 3 分。材料分析 1 分,知识运用 1 分,形成解释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