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了具有新性质的强有力的劳动工具,如似乎是用于挖土的大型打制石斧等。 估计这是西日本的人们在探索新的生产方法和走向农业的道路。 原始公社和母系氏族制 绳文文化虽已发展到这一步,但始终未能进行农耕与畜牧。绳文时代人 们所豢养的唯一家畜是狗。狗这种动物在世界各地都是人类最早的朋友和助 手。从绳文文化中期以后的遗迹中,曾出土过可能是用来粉碎谷物的石白和 上述的大型打制石斧。于是,有的说法就推断当时已经开始了诸如种植稗和 芋头等的原始农业。这种说法还没有得到肯定。即使如此,估计也不会是当 时的主要生产方法,人们依然主要还是靠渔猎采集经济。 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能劳动的人都劳动,就这样也只能勉强维持社会 生活。因此,也就没有产生自己不劳动而剥削他人劳动的富者与受他们剥削 的贫者之别的条件。绳文时代任何时期的居住遗址都是同样粗糙,并无大小 优劣之分。人死后都葬于共同的墓地,既无较他者美观的个人坟墓,也无较 本历 其他死者附有不同的随葬品。这就意味着在该社会里并无贫富贱贵之分。在 这种社会里,狩猎、捕鱼、建造住处等主要的生产大概无法靠单独个人,只 能靠社会全体的共同劳动。而且,弓箭、船只与网等主要劳动工具无疑也是 为整个社会所公有。因为,如果这些属于个人私有,那么,拥有生产工具的 富者与不拥有这些工具而只能从事劳动的贫者之间会有差别的。但并无显示 这种贫富之差的任何证据。 集体生产劳动与生产工具公有,换言之,即这种原始公社制集体很可能 就是以母系血缘联结的人们的母系氏族公社。虽然还没有能直接证明这一点 的文物,但从当时生产力与部落的规模以及后世的母权制的事实,是可以做 这样推断的。而且,从中期与后期的绳文陶器中表现人的陶偶即陶俑也多为 女性形象。陶俑多半与万物有灵,即与相信能左右人类命运的“万物有灵论” 有关。其所以表现为女性形象,也可能是认为女性生儿即是生命的本源,在 这一点上感到女性有神奇的力量,也可能是意味着对母祖的崇拜。 日本人种与日本语雏形的形成 根据下述两点,可以说绳文时代就是日本历史的开端,即第一,在这个 时代,可以认为日本人种的雏形已经形成。人类学者一般的说法是,继绳文 文化之后,自朝鲜传来了崭新的高级文化(即下文谈到的弥生式陶器文化) 并很快地就居于支配地位。这时,新的人种有若干虽然也渡海而来,但他们
既未灭亡绳文时代人,也未与其混血并消灭其人种特征。相反,新的人种倒 是被绳文时代人所同化。假定如此,那么,就不能不说绳文时代的人们就是 迄至今日的日本人种的雏形。 那么,究竟是绳文时代人与旧石器时代人在人种上一脉相承,还是旧石 器时代人由于某种原因而消逝,随后,处于绳文文化的人种来到并成为日本 列岛的主人,或是旧石器时代人与新来的人种共存、混血成了新的人种呢? 在这方面,考古学者与人类学者都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但是,旧石器文化与 新石器文化有着连续性的考古资料却日益被发掘出来。当然,文化的连续不 一定就意味着人种的一脉相承。然而,如果能肯定这两种文化的连续性,则 创造这种连续发展起来的文化的人种,也就有很大可能是同一的。 即使旧石器时代人与绳文时代人基本上是同一人种,或者就是彼此不同 的人种,绳文时代人在与大陆隔断数千年期间,都不能不在日本列岛上过着 几乎是孤立的生活。因此,在这期间,他们就适应了日本列岛的各种自然条 件,产生了人种与文化方面的独具的特征。虽然我们不能断定他们的远祖究 竟是居住在大陆还是东南亚,但可以认为,绳文时代人在与之不同的自然条 原 件与文化条件下生活了几千年到一万年的过程中,演变成了与其远祖不同的 人种,成为日本人的雏形。 5 第二,日语的核心可以认为是形成于绳文时代。根据语言年代学的推断, 现今日本本州等地的语言与冲绳的语言源出于同一祖语,从公元前后才分离 并各自独特发展起来的。假定如此,那么,构成两语共同核心的日本祖语, 一定在绳文时代就已存在了。日本祖语究属何种语系,虽有种种学说,但尚 无定论。在日本周围各民族语中,能找出与日本语有亲族关系的最有条件的 只有朝鲜语。假定日朝两语是亲族,那么,以语言年代学来推断两语与其共 同的祖语分离的时期,据说,至少在距今3500年到5000年以前,亦即在绳 文时代中期以前。 因此,在绳文时代就形成了日本列岛这一现今日本人所固有的生活领域, 并发展成为与周围各民族不同的独特的人种及其语言,即日本人与日语的雏 形。他们冲破蒙昧,开辟并走上了文明之路。日本人的历史正是这样开始的。 弥生式文化、农耕与金属器生产技术的传来 孤立的日本列岛社会,其进步当然是极其缓慢的。这时,在世界先进地 区,已进人农耕、畜牧与生产金属器具阶段,文字也发明出来了。一个社会 开始使用文字是这个社会完全冲破蒙昧阶段、进入文明阶段的决定性的标志
西南亚在地质学上的冲积世初期就种植了小麦和大麦,这是世界上最早 的农业。接着,在埃及尼罗河下游和中游也开始了农业。在这些地区,人类 制造了最早的青铜器并发明了文字。在公元前3000一前2000年前后,印度的 印度河和中国的黄河流域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与驯养家畜。在公元前15世纪 前后,在中国的殷商时代,青铜器已非常发达,文字也创造出来了。到下一 朝代的周王朝末期,即公元前6一前5世纪时,还开始了生产铁器。这时,在 南欧,在爱琴海周围,古代文明之花也盛开了。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 尼也都是在这时开展活动的。 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中国杜会的生产力与文化得到更快发展, 并强烈地影响了周围地区。公元前3世纪末,汉帝国兴起时,拥有农耕和铁 器的中国文明传到了朝鲜半岛并由此跨海扩及日本。几千年来使日本列岛社 会孤立于大陆文明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朝鲜海峡,现在相反的却成了联系 两国文明的通途了。 公元前3一前2世纪前后,从南部朝鲜向北九州沿海一带传播了不同于绳 本 文陶器系统,而是以更为高超的技术制造的陶器以及伴随着水田农业和金属 史 器具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以这种陶器最先被发现的地方(东京都文京区弥生 町)命名而称之为弥生式陶器(本书简称为弥生文化)。弥生文化在将近一个 世纪期间,经过山阴道和山阳道扩展到近畿地方①,并从此延伸到伊势湾沿 岸。到公元1世纪的后半叶,还普及到了关东地方。在公元3世纪,又过渡 到更高的文化阶段,即考古学上古坟时代的前期。无疑的,弥生文化并不是 绳文文化的继续和发展,而是外来的文化。但如前所述,它也不是具有这种 文化的新种族大举渡海而来并取代了绳文文化的产物。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备着水田农业。在其前期,农业是用木锄或石锄 耕耘向阳的湿地,播种稻种后就任其生长,收获时是以石镰割取稻穗,用木 杵捣臼脱粒。及至中期即公元前后,在北九州一部分及近畿的大和盆地,农 业已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形态。在这些地方也已实行灌溉。 静冈县的登吕是这一文化的中期之末或可说是后期之初的遗址。这里的 耕地都是规则地按每块400一600坪②大小划分,水渠能围绕着田畦灌溉所有 的田,并分成干渠与分渠,纵横交错,还有了似乎用草作肥料的遗迹。一旦 ①译者注:到江户时代为止,日本全国区划除近畿外,还有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阴道、山 阳道、南海道与西海道七个“道”。山阴道指今京都府及中国地方中面临日本海的各县府,山阳 道指今中国地方中面临濑户内海的各县。近畿地方指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二府五县。 ②译者注:坪为日本土地面积单位,每坪约合3.305平方米
实行灌溉,就以靠雨水种田无法与之比拟地增加了可耕地,提高了收获量与 稳定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飞快的提高,人口增加,村落也发展了。例如, 奈良县的唐古遗址就形成为130户左右、东京的久我原遗址为200户左右的 密集的村落。住的仍是竖穴,但却有了建在较高地面上的为贮存谷物用的 仓库。 农耕的工具仍是石器或木器的,诸如石锄、石镰、木锄、杵臼等。但在 弥生文化初期似乎就有了为制造木器具的刃具如铁刃具一斧、长柄刨等, 及至中期,这样的工具就相当多了。然而,铁制农具似乎是极少的。这些铁 器固然不能认为都是在日本列岛生产的,但最迟在弥生文化后期大概也开始 制造了。 文化的多重性与不平衡发展 弥生文化还有着与铁器并列的青铜器。一般地说,先进社会中的金属器 的发展阶段都是从铜器到青铜器,然后再到铁器。到了使用铁器阶段,石器 原 已不再是主要工具了。但日本不仅同时使用青铜器和铁器,而且,石器也仍 始 然占重要地位。未经历阶段式的发展,旧的与新的同时并存,日本文化的这 种多重性的特点,从这时起就已经产生了。后进社会从先进社会输进已经完 备的成果时,发生这样的事态,看来也是当然的。 最初的青铜器几乎全是输人的剑和矛。这似乎并不是用作武器,而是用 作祭祀或礼仪的器具。及至弥生时代中期,又发展到人们把输进的青铜器捣 碎改铸成其他种类的青铜器阶段。根据这种国产再制青铜器种类别的分布情 况,以今之广岛及冈山县一带为界,可看出西邻的北九州文化区与东邻的以 大和为中心的近畿文化区之间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前者是把输进的剑和矛捣 碎,改铸成更大型的同种物件;后者虽然也同样地把输进的剑和矛捣碎,但 却俦成名为“铜铎”的其形就如同把后世寺院里的梵钟放平压扁以后那样的 器具。这大概也是祭祀用具。这种文化还扩及关东地方。但就铸造技术而言, 铜铎还是远为高超的。另外,在铜铎的表面,有的还以粗陋的线条镌刻了狩 猎、农业、缫丝以及其他生产劳动的形象。不仅在青铜器技术方面,就是在 农耕方面,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近畿比北九州先进。 阶级分化的萌芽 日本列岛社会的步伐终于加快了。绳文文化的进步是以千年为单位计算, 但弥生文化进步之快,甚至以百年为单位计算都有些不妥了。过去,果实是
贮藏在陶器里,现在稻种却堆积在远离人们住处的宽敞与别致的仓库里了。 石器也逐步为铁器或以铁器制造的木器所代替。陶器仍为重要的生活用具, 还能按用途的不同,大量制造缸、钵、碗、碟、高脚盘、蒸锅(甑)以及贮 物用的大瓮等多种多样的陶器。不仅如此,在制造时,已不是用手,而是用 陶轮制坯。在氏族公社中,也有了专门生产陶器的人。铁器和木器的生产也 同样专门化了。这样,氏族内部分工的发展也使生产力有了提高。 与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社会上也开始分化出贫富的阶级与贵贱的身份。 在原始氏族公社中产生了酋长,出现了人统治人与人剥削人的现象。由统治、 剥削阶级和被统治、被剥削阶级组成的政治社会即国家萌芽了。至于国家是 怎样发展的问题将在下一章叙述。在公元1世纪后半期写的中国史书《汉书》 中记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是在文献 中最早出现的对日本列岛的叙述。这个“百余国”可能就是指北九州的酋长 们所统治的社会集团。他们还曾经派使节到驻朝鲜乐浪郡的汉朝官衔以求输 进新文化。这样,在公元57年,倭之“奴国”使节不仅到了乐浪,而且还被 日本历 派到位于中国西北的首都洛阳(下详)。在这个长途旅行中遇到的困难一定是 难以想象的。如上所述,日本社会就如同婴儿寻求母乳般的、如饥似渴地吸 取朝鲜与中国先进文明。不久,就从蒙昧阶段跨进了文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