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旧意识的权威通史 日本历史学的畅销版本 [日]井上清/著 日木历史 日比谷 闫伯纬/译 是田 入 陕西出版集团 陕西人民出版社
日本历史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社会上和思想上的变动,表面上万 象升平,而底流在激荡。因而,在国民之间对日本历史面貌在看法上有着很大的 分歧,甚至是对立。在老一代与新一代、统治阶级与觉醒了的群众之间,对历史 面貌的观点也各有不同。我自然是站在新一代与觉醒了的群众所持有的新的对历 史面貌的看法这一边。 一井上清 形 增上寺 赤圾 燕布合地 IsBN978-7-224-09603-3 787224"096033 定价:39.80元
译者前言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是日本知名的日本史学者。他的多种有关日本 历史的著作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据称,他本人还 曾来中国(西安)友好访问,并与中国学术界进行过学术交流。他的唯物史 观的历史论述广为中国学术界和读者所称颂。 《日本历史》(岩波新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1版是1963年9月 25日,第34版是1981年4月20日)问世的。此书刊行后在日本引发了广泛 的影响,当时的刊行量超过100万“部”(套)(据井上清教授1983年2月 26日给译者来信中称),这在当时日本刊行的书籍中是不多见的。不但在日 本国内,甚至还被译成德文介绍到西方德文通行地区。 泽者与井上清教授素昧平生,只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中国对外 文书籍翻译尚无定制的情况下,曾应北京三联书店之邀曾译过他的著作《日 本历史一一“国史”批判》。 当译者在工作之余获悉上述《日本历史》刊行后,为开阔视野也颇想一 读。但因译者孤陋寡闻、眼拙为甚未见国内书店陈列此书。为此,译者曾不 揣冒昧地自荐井上清教授表达了这一意愿。出乎意料之外,井上清教授却盛 情不吝地回赠给译者一套该书。 译者读过该书后感触是多方面的。 首先,译者在读有关日本历史书籍过程中,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 日本历史书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旧日本历史书籍影响深重的日本 某些有关日本历史的论述而言,最突出的感觉是上述《日本历史》一书是拨 开了这些论述的阴霾,还了日本历史的本来面目。该书不论在古代、近代和 1
现代各部分的论述赋予作者的印象都是如此。 据译者所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历史书籍,特别是教科书一类, 从头到尾都是强化渲染与灌输唯心的“皇国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 无条件投降后,作为一种思潮,“皇国史观”的日本历史论述却仍然时隐时 显。迄今,屡屡见诸媒体的有关日本历史教科书应遵循何种基本观念编写的 斗争事例不断出现。但井上清先生的《日本历史》却坚定地将被歪曲的历史 拨乱反正,还了日本历史的本来面目。 其次,为把被歪曲的日本历史还以它本来的面目,其姿态就必须是战斗 的与批判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占领日本的盟军总部批准的唯一的日本历史 教科书《国史》出笼。对该书的斗争与批判就此拉开了序幕。二十世纪四十 年代末(1947年1月)刊行后又几经修订于1953年8月在日本刊行、1957 年又被介绍到中国的上述《日本历史一“国史”批判》就是一个战斗与批 判的回合。 批判日本历史的“皇国史观”,由于它形成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毕竟是一 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读者来说,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日 本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仅对认识今日日本有益,从增进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而言,对深入地理解与认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 来”的精神实质也是有益的。 基于这种想法,译者感觉到将坚持唯物史观的《日本历史》介绍与推荐 给中国读者一读,无论从开阔视野角度而言还是从认识日本,了解日本的过 去、现在而言,都是有益的。 译者愚见,井上清教授的上述《日本历史》的论述将会给中国读者在这 一方面给予很大助力。译者译此书的初衷与愿望就是如此。 由于译者对日本历史的无知与蒙昧,在译书过程中虽曾获得友人与编辑 部门人土的协助与指导,但为水平所限,不足与错误之处势难避免,敬希读 者惠予批评指正。 2
凡例 1.人名:凡同一人,其姓名不拘如何变换或用其他雅号,一般地只用一 个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或号。 2.地名的文字:一概使用目前通用的文字(例如“大坂”统一写成“大 阪”)。 3.著者只就一般读者不易了解的人名、地名及事件名等在其首次出现时 加注日语注音。 4.年代:以世界通用的公元年数表示。只在必要时,例如该事件的历史 名称与年号有联系等情况下,才在公元年数后用括号注明。 5.在引用史料时,并未完全照抄原文。有时将“假名”写成汉字,或将 汉字改写成“假名”,或用日语解说汉文,或用现代“假名”拼写法等等。 总之是期望既无损于原意,又能使读者立即领会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