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西方社会学界对马克思的否认并不仅仅取决于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的个 人好恶,而是与他们所秉承的社会学的学科理念有关: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浓郁的 意识形态色彩,与现代社会学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原则相去甚远。 马克思因对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揭示,而成为社会事实 范式中冲突论的领军人物,又因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情和尖锐的批判,而成为社会 批判范式的先驱。但这里,首先将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大师。原因在于:马克思 的理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对现实社会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及行动倾向。马克思 认为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主要的是批判不合理之处,并通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改 变它。这种批判将有助于摧毁资本主义,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崛起创造 条件 社会背景、生平与思想渊源 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律,后转往柏林大学 在大学里,在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兄弟的影响下转向哲学研究。对黑格尔非常敬 仰。1843年到巴黎结识恩格斯,阅读大量的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著作如傅立 叶、圣西门。同时还接触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 加上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已基本具备。并对资产阶级 的生活方式和无产阶级的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1848年《共产党宣言》 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 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系统阐释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标志着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 1849年流亡到伦敦,1852年开始《资本论》的写作,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肯定了它的内部矛盾将导致它的最终灭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义 尽管马克思从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但人们公认这是他的社会理论的 核心。《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黑格尔及其后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次反击。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都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观念 不能离开在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的现实的人而存在。 A.唯物史观的前提,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 B.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统 C.社会变迁问题。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 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动力不应从任何外在于人的力量去寻找。物 质生产方式的变化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 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分析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深刻。基本切入点是 “商品”,商品具有两重性: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并且存在天然 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全面商品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多重的。 首先,对交换价值的强调,使得使用价值变得次要 其次,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本身成了商品。 再次,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之中
11 其实,西方社会学界对马克思的否认并不仅仅取决于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的个 人好恶,而是与他们所秉承的社会学的学科理念有关: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浓郁的 意识形态色彩,与现代社会学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原则相去甚远。 马克思因对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揭示,而成为社会事实 范式中冲突论的领军人物,又因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情和尖锐的批判,而成为社会 批判范式的先驱。但这里,首先将马克思作为社会批判大师。原因在于:马克思 的理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对现实社会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及行动倾向。马克思 认为解释世界固然重要,主要的是批判不合理之处,并通过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改 变它。这种批判将有助于摧毁资本主义,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崛起创造 条件。 一、 社会背景、生平与思想渊源 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律,后转往柏林大学 在大学里,在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兄弟的影响下转向哲学研究。对黑格尔非常敬 仰。1843 年到巴黎结识恩格斯,阅读大量的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著作如傅立 叶、圣西门。同时还接触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 加上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已基本具备。并对资产阶级 的生活方式和无产阶级的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1848 年《共产党宣言》 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 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系统阐释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标志着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 1849 年流亡到伦敦,1852 年开始《资本论》的写作,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肯定了它的内部矛盾将导致它的最终灭 亡。 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要义 尽管马克思从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但人们公认这是他的社会理论的 核心。《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黑格尔及其后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次反击。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都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观念 不能离开在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的现实的人而存在。 A.唯物史观的前提,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 B.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统一。 C.社会变迁问题。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 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动力不应从任何外在于人的力量去寻找。物 质生产方式的变化。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 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分析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深刻。基本切入点是 “商品”,商品具有两重性: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并且存在天然 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全面商品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多重的。 首先,对交换价值的强调,使得使用价值变得次要。 其次,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本身成了商品。 再次,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之中
最后,商品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出现。商品原本是人 的劳动产物,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但现在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且作为支 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力量统治着人。生产关系物化了。“异化的含义是,人类自 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商品化 和物化导致的工人阶级的精神问题,是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一直关注的主题,资本 主义的社会结构对生活在其中的行动者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目标在于从 资本主义社会的奴役下获得人性的最后解放 四、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认为,经济及由经济决定的社会存在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和文化乃 至人类的全部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在20世纪早期孕育了曼海姆 和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磨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 意识形态,是指表达意义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其意义或内容都是由现实的社会生 活决定的。无论多么抽象,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第一,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 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的观念体系。 第二,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 第三,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 假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广义的意识形态即文化的批判在社会学中形成一种有生 命力的阐释传统。先是卢卡奇,后是曼海姆,都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对意识形态 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卢卡奇通过将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具有明显贬义色 彩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一种中性话语,为意识形态研究留出了更大的论域空间;而 曼海姆则通过将在现存秩序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称之为“意识形态”,同时 将企图改变存在秩序的思想体系称之为“乌托邦”,直接为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注 入活力。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或文化现象的论述,同样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到德国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法国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就指出正是资 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其现状获得了合法性。 五、阶级、阶级意识与社会变迁 阶级及阶级分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 它也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学有关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更是“社会冲突论”的理 论来源。基本观点 首先,阶级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其次,阶级或社会阶级是以不同方式相区别的利益集团。阶级是具有共同的 经济利益的集团 再次,“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不仅发 现了由经济因素决定的阶级间的冲突是社会冲突的最基本的形式,而且进一步指 出了这种冲突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当旧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阻碍,代表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进步阶级必然会与代表旧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展开搏斗。只有这种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在资本主义 社会的内部孕育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在制造解决该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2 最后,商品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出现。商品原本是人 的劳动产物,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但现在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且作为支 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力量统治着人。生产关系物化了。“异化的含义是,人类自 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商品化 和物化导致的工人阶级的精神问题,是人道主义者马克思一直关注的主题,资本 主义的社会结构对生活在其中的行动者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目标在于从 资本主义社会的奴役下获得人性的最后解放。 四、 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认为,经济及由经济决定的社会存在基础是第一性的,意识和文化乃 至人类的全部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在 20 世纪早期孕育了曼海姆 和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磨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 意识形态,是指表达意义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其意义或内容都是由现实的社会生 活决定的。无论多么抽象,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第一,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外在于人类,并 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的观念体系。 第二,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 想。 第三,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修剪的反映”,是一种“虚 假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广义的意识形态即文化的批判,在社会学中形成一种有生 命力的阐释传统。先是卢卡奇,后是曼海姆,都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对意识形态 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卢卡奇通过将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具有明显贬义色 彩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一种中性话语,为意识形态研究留出了更大的论域空间;而 曼海姆则通过将在现存秩序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称之为“意识形态”,同时 将企图改变存在秩序的思想体系称之为“乌托邦”,直接为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注 入活力。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或文化现象的论述,同样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到德国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法国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就指出正是资 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其现状获得了合法性。 五、 阶级、阶级意识与社会变迁 阶级及阶级分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 它也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学有关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更是“社会冲突论”的理 论来源。基本观点: 首先,阶级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其次,阶级或社会阶级是以不同方式相区别的利益集团。阶级是具有共同的 经济利益的集团。 再次,“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马克思不仅发 现了由经济因素决定的阶级间的冲突是社会冲突的最基本的形式,而且进一步指 出了这种冲突对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当旧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阻碍,代表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进步阶级必然会与代表旧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展开搏斗。只有这种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在资本主义 社会的内部孕育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在制造解决该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间的对抗、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被占有者间的对抗的物质条件。资产阶级无意间 造就的、而他们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是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了团结,成功替 代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资产阶级在占有生产资料和物质产品的同时, 也造就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六、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在马克思主义100余年的发展中,曾遭受两种主要的滥用:其一是在西方国 家,被局限为一种简单的造反晢学;其二是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文革时期 马克思的思想被教条化,失去了革命和生动的一面 张一兵认为,理解马克思,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最好的方法是历 史地“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本来的文本,回到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去理 解他的理论和观点。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学的意义是“多维的”,强调意识植根于 存在之中,强调必须将思想视为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关于人类历史过程的经济学 解释,阶级关系理论,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异化层面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学大 业中永久的组成部分。 丹尼尔贝尔认为马克思的魅力在于,它或许是惟一的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 时性的理论,既是关于社会结构的,又是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第五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从19世纪的最后20年起,较晚时期的经典社会学家开始发起挑战:强调社 会现象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企图摘下社会学的学科之王,将它视为 门特殊学科。 同时,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一直落后的德国社会学开始呈现出强劲的势头, 以滕尼斯、韦伯、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反对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主张: (1)“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它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作出区分” 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 (2)人类社会有特殊性,社会学不应该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将“理 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这一理论流派被称为“理解社会学”,社会释义范式。 理论背景 (一)德国哲学中的历史批判和浪漫主义传统。 浪漫主义思潮主要是指18世纪末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引起的一场思想 和文学艺术运动 2.历史学派批判。 (二)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 历史主义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文主义的传统,拒绝将世界秩序化的实证主义 观点 1、反对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尝试,强调社会历史 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 2、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做法,强调对社会历
13 间的对抗、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被占有者间的对抗的物质条件。资产阶级无意间 造就的、而他们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是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了团结,成功替 代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资产阶级在占有生产资料和物质产品的同时, 也造就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六、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在马克思主义 100 余年的发展中,曾遭受两种主要的滥用:其一是在西方国 家,被局限为一种简单的造反哲学;其二是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文革时期, 马克思的思想被教条化,失去了革命和生动的一面。 张一兵认为,理解马克思,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最好的方法是历 史地“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本来的文本,回到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去理 解他的理论和观点。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学的意义是“多维的”,强调意识植根于 存在之中,强调必须将思想视为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关于人类历史过程的经济学 解释,阶级关系理论,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异化层面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学大 业中永久的组成部分。 丹尼尔贝尔认为马克思的魅力在于,它或许是惟一的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 时性的理论,既是关于社会结构的,又是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第五章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从 19 世纪的最后 20 年起,较晚时期的经典社会学家开始发起挑战:强调社 会现象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企图摘下社会学的学科之王,将它视为 一门特殊学科。 同时,在 19 世纪大部分时间一直落后的德国社会学开始呈现出强劲的势头, 以滕尼斯、韦伯、齐美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反对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主张: (1)“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关系,它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作出区分”, 社会学应该研究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 (2)人类社会有特殊性,社会学不应该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将“理 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这一理论流派被称为“理解社会学”,社会释义范式。 一、理论背景 (一)德国哲学中的历史批判和浪漫主义传统。 1.浪漫主义思潮主要是指 18 世纪末启蒙运动和古典主义引起的一场思想 和文学艺术运动。 2.历史学派批判。 (二)反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 历史主义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文主义的传统,拒绝将世界秩序化的实证主义 观点。 1、反对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尝试,强调社会历史 过程及其认识方法的特殊性; 2、反对实证主义力图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做法,强调对社会历
史过程中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 3、反对实证主义将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而着眼于对 综合的概括做要素的分析。 (三)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1.狄尔泰的观点 (1)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与精神活动无关而独立呈现的现实;人文学 科的研究对象是被人类能动的打上了自己烙印的事物 (2)两种学科体验的形式不同。自然科学仅仅来自外部世界,人文科学通过 某种形式的内在过程,通过生命的体验和理解获得 2、李凯尔特的观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而 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1)自然科学使用的是普遍化的方法,人文科学使用的是个别化方法。 (2)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同价值分离的客体;而人文科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方 法,侧重于根据价值观念而不是规律去分析文化现实。 二、滕尼斯的生平及著述 (一)生平简历 (二)思想来源。 1、十七世纪的自然学说, 2、孔德和斯宾塞实证主义社会学 3、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摩尔根的一般进化论思 5、叔本华的哲学,“意志”概念 (三)研究兴趣: 1.个人和社会之间各种纽带、关系的性质 2.导致欧洲社会进入现时状况的发展的性质 三、社区与社会:新的概念类型 (一)、社区和社会概念的来源 英国19世纪的法学家曼恩(身份社会一契约社会),以此来描述两种不同 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1、公社: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 密切的有机群体,包括亲属、邻里、友谊,从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 2、社会: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包括股份公 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基于常规、政 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3、他的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 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的目的的理性行动的个人组成 的群体;而后者把社会看作一个非理性的集合体。滕尼斯认为他们仅看到社会现 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本质,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 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三)、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一叔本华的影响,基本要点:
14 史过程中的个别人物和个别时期的认识; 3、反对实证主义将形形色色的现象归结为简单的要素和规律,而着眼于对 综合的概括做要素的分析。 (三)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1.狄尔泰的观点。 (1)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与精神活动无关而独立呈现的现实;人文学 科的研究对象是被人类能动的打上了自己烙印的事物。 (2)两种学科体验的形式不同。自然科学仅仅来自外部世界,人文科学通过 某种形式的内在过程,通过生命的体验和理解获得。 2、李凯尔特的观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而 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1) 自然科学使用的是普遍化的方法,人文科学使用的是个别化方法。 (2)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同价值分离的客体;而人文科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方 法,侧重于根据价值观念而不是规律去分析文化现实。 二、滕尼斯的生平及著述 (一)生平简历。 (二)思想来源。 1、十七世纪的自然学说, 2、孔德和斯宾塞实证主义社会学。 3、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4、摩尔根的一般进化论思想。 5、叔本华的哲学,“意志”概念 (三)研究兴趣: 1.个人和社会之间各种纽带、关系的性质; 2.导致欧洲社会进入现时状况的发展的性质。 三、社区与社会:新的概念类型 (一)、社区和社会概念的来源: 英国 19 世纪的法学家曼恩(身份社会-契约社会),以此来描述两种不同 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 (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1、公社: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 密切的有机群体,包括亲属、邻里、友谊,从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 2、社会: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包括股份公 司、大城市、民族国家以及整个市民经济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基于常规、政 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联系。 3、他的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 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的目的的理性行动的个人组成 的群体;而后者把社会看作一个非理性的集合体。滕尼斯认为他们仅看到社会现 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本质,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 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三)、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叔本华的影响,基本要点:
(1)所有的社会的社会群体都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2)社会群体是由人的意志创造的,那么意志的基本种类必然决定了人类相 互关联的可能方式。 (3)人类有两种意志: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本质意志是内在动机驱使的行 为;选择意志意味着与所欲达到的外在目的有关的行为 本质意志:一种整体的意志,思维过程与生命、情感及全部的人类经验联系 在一起,缔造了社区;一一接近韦伯的情感行动、传统行动和价值合理的行动 选择意志:独立的,每一种意志都与不同类型的人的行动结合,思想的产物 产生社会。一-与目的合理行动相似。 (四)、社区一社会理想类型 其对西方社会学尤其是德国社会学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揭示了现代社会 学在德国蓬勃发展的历史;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中,在人类社会研究的类型学传统 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一社会的理想类型的三种基本特征 1、在性质上具有历史哲学的特征,企图揭示欧洲社会在资本主义影响下发 生的一系列变迁 2、较明显的价值倾向,把公社描写为友好、合作和真挚的关系,忽略任何 消极关系和冲突,带有理想化色彩。 3.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公社一社会的概念是一种类型学的方法,为分析 社会生活的所有现象提供普遍的概念 4.但要注意:第一,社区一社会是一个连续统,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 不是处于某个极端,而是处于某个位置。社会变迁是一个社区因素不断 减弱而社会因素不断增强的过程。第二,概念经过了高度的抽象,才能 对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四、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 一)社会本质:社区一社会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两种因素的高度抽象, 社会本质是使个体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纽带,包括:社会关系、社会集合体、 社会集团。 1.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心理关系区别开来,涉及一种进入或维持某种 被认为有固有价值的关系的意志,如血缘、亲属不是社会关系,只有通过知识和 认识,通过交互肯定才成为社会关系。一一社会关系的纯粹类型一联盟 2.社会集合体:因为某种共同的自然或精神特征而被视为一个单位,如种 族、民族或语言群体 纯粹类型一党派 3.社会集团:有组织的,团体的组织形式。一一联合体 这三种社会实体可能更多体现出社区的特征,也可能更多的体现出社会的特 征,取决于其成员中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何者占优。在这里,只涉及友好的,积 极的社会关系形式,而忽视了竞争、冲突、格斗。 (二)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指具有社会本质的对象。只有处在同一种关系中, 才可能对某种对象有一致的肯定。分为三种形式 经济的价值一-财产 政治的价值一-爱国主义 伦理的价值一一个人尊严和荣誉 (三)社会规范:行动的一般规则。只有社会实体的成员彼此打交道与外人交 往时,作为对自己约束的那些规范才是社会规范
15 (1)所有的社会的社会群体都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2)社会群体是由人的意志创造的,那么意志的基本种类必然决定了人类相 互关联的可能方式。 (3)人类有两种意志: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本质意志是内在动机驱使的行 为;选择意志意味着与所欲达到的外在目的有关的行为。 本质意志:一种整体的意志,思维过程与生命、情感及全部的人类经验联系 在一起,缔造了社区;――接近韦伯的情感行动、传统行动和价值合理的行动; 选择意志:独立的,每一种意志都与不同类型的人的行动结合,思想的产物, 产生社会。――与目的合理行动相似。 (四)、社区-社会理想类型 其对西方社会学尤其是德国社会学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揭示了现代社会 学在德国蓬勃发展的历史;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中,在人类社会研究的类型学传统 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社会的理想类型的三种基本特征: 1、在性质上具有历史哲学的特征,企图揭示欧洲社会在资本主义影响下发 生的一系列变迁。 2、较明显的价值倾向,把公社描写为友好、合作和真挚的关系,忽略任何 消极关系和冲突,带有理想化色彩。 3.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公社-社会的概念是一种类型学的方法,为分析 社会生活的所有现象提供普遍的概念。 4.但要注意:第一,社区-社会是一个连续统,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 不是处于某个极端,而是处于某个位置。社会变迁是一个社区因素不断 减弱而社会因素不断增强的过程。第二,概念经过了高度的抽象,才能 对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四、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 (一)社会本质:社区-社会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两种因素的高度抽象, 社会本质是使个体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纽带,包括:社会关系、社会集合体、 社会集团。 1.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心理关系区别开来,涉及一种进入或维持某种 被认为有固有价值的关系的意志,如血缘、亲属不是社会关系,只有通过知识和 认识,通过交互肯定才成为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纯粹类型-联盟 2.社会集合体:因为某种共同的自然或精神特征而被视为一个单位,如种 族、民族或语言群体。――纯粹类型-党派 3.社会集团:有组织的,团体的组织形式。――联合体。 这三种社会实体可能更多体现出社区的特征,也可能更多的体现出社会的特 征,取决于其成员中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何者占优。在这里,只涉及友好的,积 极的社会关系形式,而忽视了竞争、冲突、格斗。 (二)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指具有社会本质的对象。只有处在同一种关系中, 才可能对某种对象有一致的肯定。分为三种形式: 经济的价值――财产、 政治的价值――爱国主义 伦理的价值――个人尊严和荣誉 (三) 社会规范:行动的一般规则。只有社会实体的成员彼此打交道与外人交 往时,作为对自己约束的那些规范才是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