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范的本质是一种否定或限制 2.规范具有普遍性 3.规范的三种形式:秩序、法和道德 社区 社会 秩序普遍同意 契约 法律习惯法理性立法 道德宗教 公共契约、民意 (四)社会相关物:与社会本质因素相关的体制和现实作用领域。 社区 社会 经济的乡村,家庭手工业 都市,城市经济 政治的民间生活,贵族政体 国家生活,民主政体 知识的宗教,艺术思维 理性,科学思想 五、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有三种途径去研究人的社会生活;社会生物学一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 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这一理解出发,认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包括纯 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三个部分。 1.纯粹社会学,概念体系类似于理想类型。建构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的标 准是社区一社会,还包括社会实体,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相关物。 2,应用社会学:运用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具体社会进程的分支, 有关社会变迁的理论 3.经验社会学:通过大量的经验社会研究,包括犯罪,自杀,婚姻等。 六、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1.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的思想 2.伦理学是价值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 评价: 、社区一社会的划分和论述在社会形态的分类学传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韦伯的理想类型。 关于创立不涉及经验材料和历史内容的纯粹社会学的主张,理论社会学 的任务是将社会关系概念化,而不是从事直接的社会观察。 第四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1858年,齐美尔和迪尔凯姆都出生在这一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社 会学,还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都是现代社会的产儿:他们分别出生于巴黎和柏林 1870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新崛起的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到19世纪 末,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法两国,现代化的柏林似乎是为齐美尔的社会学 而生的
16 1.规范的本质是一种否定或限制; 2.规范具有普遍性 3.规范的三种形式:秩序、法和道德。 社区 社会 秩序 普遍同意 契约 法律 习惯法 理性立法 道德 宗教 公共契约、民意 (四)社会相关物:与社会本质因素相关的体制和现实作用领域。 社区 社会 经济的 乡村,家庭手工业 都市,城市经济 政治的 民间生活,贵族政体 国家生活,民主政体 知识的 宗教,艺术思维 理性,科学思想 五、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有三种途径去研究人的社会生活;社会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 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这一理解出发,认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包括纯 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三个部分。 1.纯粹社会学,概念体系类似于理想类型。建构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的标 准是社区-社会,还包括社会实体,社会价值,社会规范和社会相关物。 2,应用社会学:运用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具体社会进程的分支, 有关社会变迁的理论。 3.经验社会学:通过大量的经验社会研究,包括犯罪,自杀,婚姻等。 六、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1.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的思想 2.伦理学是价值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 评价: 一、社区-社会的划分和论述在社会形态的分类学传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韦伯的理想类型。 二、关于创立不涉及经验材料和历史内容的纯粹社会学的主张,理论社会学 的任务是将社会关系概念化,而不是从事直接的社会观察。 第四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1858 年,齐美尔和迪尔凯姆都出生在这一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社 会学,还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都是现代社会的产儿:他们分别出生于巴黎和柏林。 1870 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新崛起的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到 19 世纪 末,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法两国,现代化的柏林似乎是为齐美尔的社会学 而生的
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生平: 犹太家庭出身。16岁时父亲去世,几乎从未享受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而 边际感和不安全感过早降临到他头上。 2.在柏林文化界过分活跃,因其敏捷的思维,优异的口才而嬴得巨大的声 望而招妒。 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社会学本身所处在边际地位的反映,这种边 际性不仅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财富,眼界更为开阔,智力更加聪明。 二、学术上所受的影响: (1)早期,受法国和英国实证主义思想影响的齐美尔是达尔文和斯宾塞进 化论的信徒。 (2)中期,康德,马克思的影响。 (3)晚年,尼采和帕格森的哲学。 第二节形式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的对象与结构 (一)齐美尔批判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片面性。 1.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观点 2.齐美尔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调和。 (二)齐美尔对社会的认识。 1.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 2.社会是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合; 3.社会是由单个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 (三)三种层次的社会学 1.一般社会学:研究在社会科学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 2.形式社会学:关注抽象社会交往的纯粹要素一一形式 3.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二、形式社会学 (一)形式社会学的基本命题: 其一:社会是个体间的互动 其二: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内容和形式,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互动形式 的描述。 (二)社会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1、社会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学家只能对社会形式进行研究。 2、社会生活的几何学 3、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关系。 、不同群体的互动形式 1.群体构成的数量 2.社会互动的距离
17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 1.犹太家庭出身。16 岁时父亲去世,几乎从未享受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而 边际感和不安全感过早降临到他头上。 2.在柏林文化界过分活跃,因其敏捷的思维,优异的口才而赢得巨大的声 望而招妒。 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社会学本身所处在边际地位的反映,这种边 际性不仅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财富,眼界更为开阔,智力更加聪明。 二、学术上所受的影响: (1)早期,受法国和英国实证主义思想影响的齐美尔是达尔文和斯宾塞进 化论的信徒。 (2)中期,康德,马克思的影响。 (3)晚年,尼采和帕格森的哲学。 第二节 形式社会学 一、社会学理论的对象与结构 (一)齐美尔批判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片面性。 1.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观点。 2.齐美尔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调和。 (二)齐美尔对社会的认识。 1.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 2.社会是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合; 3.社会是由单个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 (三)三种层次的社会学 1.一般社会学:研究在社会科学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 2.形式社会学:关注抽象社会交往的纯粹要素――形式 3.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二、形式社会学: (一)形式社会学的基本命题: 其一:社会是个体间的互动。 其二: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内容和形式,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互动形式 的描述。 (二)社会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1、社会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学家只能对社会形式进行研究。 2、社会生活的几何学 3、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关系。 三、不同群体的互动形式 1.群体构成的数量 2.社会互动的距离
第三节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功能 (一)冲突的类型 1、从冲突的现实上划分: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 2、从冲突的范围上划分: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 格的思想冲突 (二)冲突的功能 1.社会冲突对社会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2.社会冲突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安全阀”机制 第四节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货币晢学: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反映了 社会分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分化的原因和动力 文化社会学:社会解构以及各种文化产物,如宗教,习俗,意识形态,社会 组织等,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一)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矛盾) 主体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 和倾向,内化在行为者当中 客体文化,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组织 团体等,外在于个体,影响个体生活的每个方面 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也接受着客体文化的 影响。但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有了内在的生命力,不再受主体的控制,并且存 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优势却越来越明显,对行为 者产生压制作用。 (1)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 提高了人们生产各种文化因素的能力,主体却越难以把握 (2)客体文化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领域急剧扩展,“知识分子” 越少,专家越多。 (3)精细的劳动分工使人们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工作毫无意义,没有 刺激,没有创造,只有机械的重复,工作中人际的交往,也只是与自己差不多的 人之间的会面,没有多少新奇事物可分享一—“文化的悲剧” (二)社会分化:社会复杂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现代工业社会,许多工作被分割为不同的劳动过程,由不同的人来进行,有 许多的社会角色可供选择,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首先,群体的组成原则发生了变化,“有机的标准”转向“理性的标准”。 有机的标准:家庭或部落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其组成部分先天地、内在地联 系在一起。理性的标准:推理与逻辑,以理性为基础的群体是根据个人目的,偏 好,自身条件而作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 其次,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 再次,不仅造成了角色的冲突,而且也为个性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货币哲学: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产生的社会后果
18 第三节 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一、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 二、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功能。 (一)冲突的类型 1、从冲突的现实上划分: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 2、从冲突的范围上划分: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 格的思想冲突。 (二)冲突的功能 1.社会冲突对社会整合具有积极功能。 2.社会冲突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安全阀”机制 第四节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货币哲学: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反映了 社会分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分化的原因和动力。 文化社会学:社会解构以及各种文化产物,如宗教,习俗,意识形态,社会 组织等,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一)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矛盾) 主体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 和倾向,内化在行为者当中。 客体文化,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组织, 团体等,外在于个体,影响个体生活的每个方面。 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也接受着客体文化的 影响。但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有了内在的生命力,不再受主体的控制,并且存 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优势却越来越明显,对行为 者产生压制作用。 (1)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 提高了人们生产各种文化因素的能力,主体却越难以把握。 (2)客体文化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领域急剧扩展,“知识分子” 越少,专家越多。 (3)精细的劳动分工使人们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工作毫无意义,没有 刺激,没有创造,只有机械的重复,工作中人际的交往,也只是与自己差不多的 人之间的会面,没有多少新奇事物可分享——“文化的悲剧” (二)社会分化:社会复杂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现代工业社会,许多工作被分割为不同的劳动过程,由不同的人来进行,有 许多的社会角色可供选择,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首先,群体的组成原则发生了变化,“有机的标准”转向“理性的标准”。 有机的标准:家庭或部落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其组成部分先天地、内在地联 系在一起。理性的标准:推理与逻辑,以理性为基础的群体是根据个人目的,偏 好,自身条件而作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 其次,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 再次,不仅造成了角色的冲突,而且也为个性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货币哲学: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产生的社会后果
货币的广泛使用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 的对目的作思考 其次,货币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定量因素的产生。 1、促进了货物交换,加速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 2、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信任关系的普及 改进知识及知识份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精于计算,善于抽象的思 考 4、改变了政府行为方式。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支付薪金。 货币对个人的影响 1.有更多的选择, 2.个人财富,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方式,社会更多样化 3.不同的人际关系 4.个人更加封闭、孤独,倾向于数量的计算,抛弃情感的因素 5.人生观的变化,买卖关系使庄严神圣的东西面临挑战,用价格来衡量。 第五节齐美尔的影响 在齐美尔生前,迪尔凯姆和韦伯都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位境遇不佳但却与他 们齐名的同道给予过恰当的关注。虽然迪尔凯姆奉行的实证主义传统与齐美尔的 形式社会学格格不入,但他却以自己的观点评述过齐美尔的研究。韦伯给齐美尔 的评价是正面积极的,而且他也从后者那里获益良多。 评价:齐美尔的哲学观点与宏观的社会学观点有助于摧毁支配19世纪的社 会思想模式,传播一种新的互动的与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想,用人文主义取代自然 主义,超越有机论与进化论。 对后世的影响 1.对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影响。 2.在德国对卢卡奇的影响。 对现代社会学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学派一一冲突理论的先驱。 齐美尔身后的影响有 其一,在德国继承并推进齐美尔思想的有维泽和卢卡奇 其二,在美国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 在相当长时间中,齐美尔在社会学中所以没有显赫的影响和明确的继承人, 是由他无意建构严整而呆板的学术体系的特征所决定的。齐美尔的过人之处就在 于,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建构体系之类的工作不屑为之。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韦伯其人与当代的“韦伯热” 引言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社会科 学领域中的巨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9 货币的广泛使用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 的对目的作思考。 其次,货币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定量因素的产生。 1、促进了货物交换,加速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 2、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信任关系的普及。 3、改进知识及知识份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精于计算,善于抽象的思 考。 4、改变了政府行为方式。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支付薪金。 货币对个人的影响: 1.有更多的选择, 2.个人财富,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方式,社会更多样化。 3.不同的人际关系 4.个人更加封闭、孤独,倾向于数量的计算,抛弃情感的因素。 5.人生观的变化,买卖关系使庄严神圣的东西面临挑战,用价格来衡量。 第五节 齐美尔的影响 在齐美尔生前,迪尔凯姆和韦伯都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位境遇不佳但却与他 们齐名的同道给予过恰当的关注。虽然迪尔凯姆奉行的实证主义传统与齐美尔的 形式社会学格格不入,但他却以自己的观点评述过齐美尔的研究。韦伯给齐美尔 的评价是正面积极的,而且他也从后者那里获益良多。 评价:齐美尔的哲学观点与宏观的社会学观点有助于摧毁支配19世纪的社 会思想模式,传播一种新的互动的与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想,用人文主义取代自然 主义,超越有机论与进化论。 对后世的影响 1.对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影响。 2.在德国对卢卡奇的影响。 对现代社会学的影响,美国芝加哥学派――冲突理论的先驱。 齐美尔身后的影响有二: 其一,在德国继承并推进齐美尔思想的有维泽和卢卡奇 其二,在美国对芝加哥学派的影响。 在相当长时间中,齐美尔在社会学中所以没有显赫的影响和明确的继承人, 是由他无意建构严整而呆板的学术体系的特征所决定的。齐美尔的过人之处就在 于,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建构体系之类的工作不屑为之。 第五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 韦伯其人与当代的“韦伯热” 一、引言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社会科 学领域中的巨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904-1905年以论文的形式分两次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 帕森斯翻译成英文 著名的社会学假说: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出现有一种无 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 e t hos)为表 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的条件 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生前与身后 1.优越的环境,聪颖的天资,勤奋好学。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深厚的人文主义修 养,把韦伯造就成精神坚强,内心敏感而身体疲弱的那一时代典型的德国知 识分子,长期处于身心紧张和失调状态是韦伯犯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而这 种精神与肉体之间的不协调又因其新教徒式的入世工作态度愈加严重。 2.影响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亚洲其他地区(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E.苏联 三、以行动化解紧张 韦伯的内心是紧张而分裂的。“人”被剥夺了个人主体性,意志自由和创造 性,只听凭法则,规律支配的纯粹“经济人”,把理性当作工具来追求的“工具 合理性行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遵照这种行动模式生活的人,是一些“没 有精神的专家,不懂感情的享乐者”,近代资本主义是人们追逐工具合理性的结 果,极大地促成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工和专业化,把人们的文化追求和情感经济化 和客体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近代资本主义及其工具合理性的行动模式对人 的本性自由,无疑是一座“铁的牢笼”。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冲突的原因: 1.遗传的原因:先天遗传 2.家庭环境,父亲是权力和庸俗的代表,母亲是虔诚的清教徒 3.科学追求“工具合理性”,宗教“价值合理性”,然而理性过程使人难以 再获取学价值的同时又服从宗教价值,这是现代人在行动上必然面对的二难选 择。只须按责任伦理行动,要忠实于自己,按照自己预定的价值参照在决定行动 的取向,本着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态度果断地行动,以履行“天职”的责任心在应 承日常生活的当下要求。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韦伯怀着“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以坚强的毅力克制 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全副身心投入繁忙的工作。” 四、思想来源 19世纪下半期至20初期,以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 潮的兴起 1.法国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2.黑格尔哲学的兴起 3.非理性主义的崛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求关注个人命运和内心生活的 强烈愿望 4.新康德主义:狄尔泰、李凯尔特、文德尔班 在德国,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深蒂固影响,以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20 1904—1905 年以论文的形式分两次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 帕森斯翻译成英文。 著名的社会学假说: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出现有一种无 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ethos)为表 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的条件 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二、生前与身后 1.优越的环境,聪颖的天资,勤奋好学。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深厚的人文主义修 养,把韦伯造就成精神坚强,内心敏感而身体疲弱的那一时代典型的德国知 识分子,长期处于身心紧张和失调状态是韦伯犯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而这 种精神与肉体之间的不协调又因其新教徒式的入世工作态度愈加严重。 2.影响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亚洲其他地区(儒家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E.苏联 三、以行动化解紧张 韦伯的内心是紧张而分裂的。“人”被剥夺了个人主体性,意志自由和创造 性,只听凭法则,规律支配的纯粹“经济人”,把理性当作工具来追求的“工具 合理性行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遵照这种行动模式生活的人,是一些“没 有精神的专家,不懂感情的享乐者”,近代资本主义是人们追逐工具合理性的结 果,极大地促成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工和专业化,把人们的文化追求和情感经济化 和客体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近代资本主义及其工具合理性的行动模式对人 的本性自由,无疑是一座“铁的牢笼”。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冲突的原因: 1.遗传的原因:先天遗传 2.家庭环境,父亲是权力和庸俗的代表,母亲是虔诚的清教徒 3.科学追求“工具合理性”,宗教“价值合理性”,然而理性过程使人难以 再获取学价值的同时又服从宗教价值,这是现代人在行动上必然面对的二难选 择。只须按责任伦理行动,要忠实于自己,按照自己预定的价值参照在决定行动 的取向,本着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态度果断地行动,以履行“天职”的责任心在应 承日常生活的当下要求。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韦伯怀着“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以坚强的毅力克制 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全副身心投入繁忙的工作。” 四、思想来源 19 世纪下半期至 20 初期,以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 潮的兴起。 1.法国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2.黑格尔哲学的兴起 3.非理性主义的崛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求关注个人命运和内心生活的 强烈愿望。 4.新康德主义:狄尔泰、李凯尔特、文德尔班 在德国,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深蒂固影响,以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