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之 答 5.(1)【答案】“随”字写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 同时表现了诗人愉悦、自得之情。“着”字写斜阳照山树,既表现了树之英姿, 又写出残阳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语言,说明用字的妙处。答题可灵活从如下四个方面 入手:第一步,指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想象与联 想,描述景象;第三步,指出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写出了 景物怎样的特征,烘托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案】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 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盎然,又表现了人行之精神倍增。 【解析】本题从描写角度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动静结合是写景的常用手法之 先指出动静两方面在诗中的表现,再指出其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春,很有特色。诗人撇开常思,抓住春天傍晚时候这一特定时间写春天, 将夕阳、山树、犬吠、人行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特有的春的图画。春天的黄昏 与冬、夏、秋就是不同,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犬吠声更洪亮,行人精神倍 增,这些春之景象组合在一起,创造的是春意勃发的意境,给读者的是一股春的暖 流,让人从中感到一种旺盛的精神 本诗用词似不十分推敲,却以自然贴切为求,常中见巧,平中见奇。诗人远望春天 的天空、原野,用一“随”字,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也将诗人的怡怿心情和盘托 出;写斜阳照山树,用一“着”字既映出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如血的阳光之烈 使日与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山中犬吠,本是极常见的现象,诗人用一“知”字, 就充满了趣味:听见狗叫,可东张西望,觅不到狗之形,不知吠从何来?但既有犬声, 定有人家,虽然不见柴扉,但家之温馨已渐显明,一个“知”字,将山之空寂广大、 山中生活特有的意趣全然写出。 杨万里这首《春日》,突出运用了“铺叙”手法。整首诗紧紧围绕“远目”二字, 尽情酣畅地状春,由极目无边而移视眼前,由睁目四顾而到侧耳闻春,由自然之景 而人人间之境,由盎然春意而到温馨亲情,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把 读者带入了全景式的春的氛围,那里,有春之声的和悦,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 色的绚烂,有春之境的美妙,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让感官尽受春 的刺激,让热血因春的荡漾而沸腾! 6.【2014·赣州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2)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之。 答: 5.(1)【答案】“随”字写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 同时表现了诗人愉悦、自得之情。“着”字写斜阳照山树,既表现了树之英姿, 又写出残阳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语言,说明用字的妙处。答题可灵活从如下四个方面 入手:第一步,指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想象与联 想,描述景象;第三步,指出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写出了 景物怎样的特征,烘托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案】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 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盎然,又表现了人行之精神倍增。 【解析】本题从描写角度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动静结合是写景的常用手法之一。 先指出动静两方面在诗中的表现,再指出其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春,很有特色。诗人撇开常思,抓住春天傍晚时候这一特定时间写春天, 将夕阳、山树、犬吠、人行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特有的春的图画。春天的黄昏 与冬、夏、秋就是不同,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犬吠声更洪亮,行人精神倍 增,这些春之景象组合在一起,创造的是春意勃发的意境,给读者的是一股春的暖 流,让人从中感到一种旺盛的精神。 本诗用词似不十分推敲,却以自然贴切为求,常中见巧,平中见奇。诗人远望春天 的天空、原野,用一“随”字,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也将诗人的怡怿心情和盘托 出;写斜阳照山树,用一“着”字既映出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如血的阳光之烈, 使日与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山中犬吠,本是极常见的现象,诗人用一“知”字, 就充满了趣味:听见狗叫,可东张西望,觅不到狗之形,不知吠从何来?但既有犬声, 定有人家,虽然不见柴扉,但家之温馨已渐显明,一个“知”字,将山之空寂广大、 山中生活特有的意趣全然写出。 杨万里这首《春日》,突出运用了“铺叙”手法。整首诗紧紧围绕“远目”二字, 尽情酣畅地状春,由极目无边而移视眼前,由睁目四顾而到侧耳闻春,由自然之景 而人人间之境,由盎然春意而到温馨亲情,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把 读者带入了全景式的春的氛围,那里,有春之声的和悦,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 色的绚烂,有春之境的美妙,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让感官尽受春 的刺激,让热血因春的荡漾而沸腾! 6.【2014·赣州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①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 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 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 分析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答 6.(1)【答案】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 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 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 析。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 什么效果。 (2)【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 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 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对其中两点 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态度。应 联系全诗,并关注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髙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 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 中旧游,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 义流离逃难,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 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己。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 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 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 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 1135 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 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 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 分析。 答: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答: 6.(1)【答案】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 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 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 析。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 什么效果。 (2)【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 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 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对其中两点 即给 4 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态度。应 联系全诗,并关注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 1135 年(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 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 中旧游,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 义流离逃难,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 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 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 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 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彭孙遹说得好,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 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 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 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 谋而合,与苏相近了。 7.【2014·宜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周邦彦 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注:①萧娘:对所爱女子的泛称。杨臣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 萧娘一纸书 (1)词的上阕中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2)结合全词,列举词中主人公的两个反常举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不恋 单衾再三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上阕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树叶飘落、夕阳西下、水浪轻卷,秋江千 里的图景。营造了一种悲秋离愁(或沉郁、浓重的离恨愁情,或愁长千里之遥, 心萦千里之外等)的孤寂与幽冷的意境。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找出诗中的表达意象 的关键词,抓住特征概括为“描写……画面”的形式:意境的概括要能表现出诗 歌给读者的主观感受。 (2)【答案】反常举动:立多时,再三起。原因是:为萧娘书一纸。(答:有 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或用自己的话答也可)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应联系全诗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诗歌鉴赏】 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词的结构采用新巧的“悬念法”,先层层加重读者的疑惑 最后一语道破意蕴,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 前两句写斜阳照水、水流千里的江景。“斜阳照水”四字给人以水天空阔的印象 而从“叶下”二字写起,说斜阳从叶下照向江水,便使人如见岸上”官柳萧疏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彭孙遹说得好,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 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 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 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 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 谋而合,与苏相近了。 7.【2014·宜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①书一纸? 注:①萧娘:对所爱女子的泛称。杨臣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 萧娘一纸书。” (1)词的上阕中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2)结合全词,列举词中主人公的两个反常举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不恋 单衾再三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 (1)【答案】上阕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树叶飘落、夕阳西下、水浪轻卷,秋江千 里的图景。营造了一种悲秋离愁(或沉郁、浓重的离恨愁情,或愁长千里之遥, 心萦千里之外等)的孤寂与幽冷的意境。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答题时应找出诗中的表达意象 的关键词,抓住特征概括为“描写……画面”的形式;意境的概括要能表现出诗 歌给读者的主观感受。 (2)【答案】反常举动:立多时,再三起。原因是:为萧娘书一纸。(答:有 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或用自己的话答也可)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应联系全诗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诗歌鉴赏】 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词的结构采用新巧的“悬念法”,先层层加重读者的疑惑, 最后一语道破意蕴,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 前两句写斜阳照水、水流千里的江景。“斜阳照水”四字给人以水天空阔的印象, 而从“叶下”二字写起,说斜阳从叶下照向江水,便使人如见岸上”官柳萧疏
类秋天景象。这里虽未写到人,写景物却是从人的所处看出去。由树下日照 的局部水面,到卷浪前行的一派江水,到奔驰所向的沉沉远方,词人目之所注, 心之所思,亦有“千里随波去”之势。 紧接“桥上酸风射眸子”一句,则把上面隐于句下的人映出,他站小桥上。风寒 刺目,“酸”与“射”这两个奇特的炼字,给人以刺激的感觉,用来写难耐的寒 风,比“寒”字“刺”字表现力强得多。 换头三句,是深夜,陋室。“古屋寒窗”,破旧而简陋的居处,是隔不断屋外风 声的,连水井旁的桐叶飞坠的声音也听得极清楚。这是纯景语,其中夹有轻微的 叹息。这一连串的写景,恰如其分地摹状出一个愁绪满怀、无可排遣客子的心境, 为下文作了铺叙 “不恋单衾再三起”,“再三”,则是起而又卧,卧而又起。“单衾”之“单” 兼有单薄与孤单之意。这个惶惶不可终日之人,为何又惶惶不可终“夜”呢?结 尾三个短句“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方予点醒。原来一切都是由一封书信 引起的。全词到此一点即止,余味甚长。 此词所表现的虽是思念情人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主题,写法上却颇有特色。词之 上下两片描写由傍晚斜阳到黄昏灯火,由桥上酸风到古屋寒窗的情景,时空依次 推移,景物随时变换,感情随之深化,最后揭岀“为萧娘,书一纸”的底蕴,写 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8.(一)[2014·马鞍山市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年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请分别指出一、二两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 (2)作者写“南溪早春”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答 (1)【答案】第一联:对比。将春容与病翁进行对比。(2分。意思对即可得 分)第二联:借景抒情。借桃红柳绿的早春景色抒发喜爱之情。(2分。意思对 即可得分)
“一类秋天景象。这里虽未写到人,写景物却是从人的所处看出去。由树下日照 的局部水面,到卷浪前行的一派江水,到奔驰所向的沉沉远方,词人目之所注, 心之所思,亦有“千里随波去”之势。 紧接“桥上酸风射眸子”一句,则把上面隐于句下的人映出,他站小桥上。风寒 刺目,“酸”与“射”这两个奇特的炼字,给人以刺激的感觉,用来写难耐的寒 风,比“寒”字“刺”字表现力强得多。 换头三句,是深夜,陋室。“古屋寒窗”,破旧而简陋的居处,是隔不断屋外风 声的,连水井旁的桐叶飞坠的声音也听得极清楚。这是纯景语,其中夹有轻微的 叹息。这一连串的写景,恰如其分地摹状出一个愁绪满怀、无可排遣客子的心境, 为下文作了铺叙。 “不恋单衾再三起”,“再三”,则是起而又卧,卧而又起。“单衾”之“单”, 兼有单薄与孤单之意。这个惶惶不可终日之人,为何又惶惶不可终“夜”呢?结 尾三个短句“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方予点醒。原来一切都是由一封书信 引起的。全词到此一点即止,余味甚长。 此词所表现的虽是思念情人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主题,写法上却颇有特色。词之 上下两片描写由傍晚斜阳到黄昏灯火,由桥上酸风到古屋寒窗的情景,时空依次 推移,景物随时变换,感情随之深化,最后揭出“为萧娘,书一纸”的底蕴,写 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8.(一)[2014·马鞍山市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南溪早春①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年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请分别指出一、二两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4 分) 答: (2)作者写“南溪早春”抒发了哪些情感?(4 分) 答: (1)【答案】第一联:对比。将春容与病翁进行对比。(2 分。意思对即可得 分)第二联:借景抒情。借桃红柳绿的早春景色抒发喜爱之情。(2 分。意思对 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査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针对每一联诗歌运用的主要表达 技巧进行赏析,不能将次要的技巧作为答案,如第二联,看到“下来”“上去” 就认为是对比技法 (2)【答案】①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②对家乡的热爱。③关心民生。(每点 2分,答到其中2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査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思想感情 可通过“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 丰”句子加以理解, [古诗赏析] 首联扣合题目,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所 以说“春容恼病翁”。叹老中隐藏着不服老的情绪。这正是诗人虽年已衰暮,却 仍然热爱早春景色的原因。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 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 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 的特点。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 的特点。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在华美的亭馆中, 珠帘髙卷,浓盛的春光映射着,满室充满了温煦的春晖和熏人的春意;拄着拐杖, 在溪山郊野间放步漫游,迎面吹来了徐徐的春风。这一联将早春的暖日和风与衰 翁居室及出游的活动结合起来写,传出了融洽的春意。“酣酣”“款款”使人感 到舒适欲醉。尾联转笔,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的很足,看 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丰收,恐怕还算不上最好的年景。 “更入新年”点早春。这个结尾,说明“衰翁”所醉心的并不仅仅是美好的春容, 而且关切着民生。 赞美故乡早春景色的诗作《南溪早春》就是诗人热爱家乡最好的写照。这首诗被 刻在廊桥的墙壁上,以教育椪塘的子子孙孙热爱家乡。我想也是淢塘的乡亲为了 永远地怀念杨万里 9.[2014·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题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 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针对每一联诗歌运用的主要表达 技巧进行赏析,不能将次要的技巧作为答案,如第二联,看到“下来”“上去” 就认为是对比技法。 (2)【答案】①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②对家乡的热爱。③关心民生。(每点 2 分,答到其中 2 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思想感情 可通过“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 丰”句子加以理解, [古诗赏析] 首联扣合题目,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所 以说“春容恼病翁”。叹老中隐藏着不服老的情绪。这正是诗人虽年已衰暮,却 仍然热爱早春景色的原因。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 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 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 的特点。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 的特点。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在华美的亭馆中, 珠帘高卷,浓盛的春光映射着,满室充满了温煦的春晖和熏人的春意;拄着拐杖, 在溪山郊野间放步漫游,迎面吹来了徐徐的春风。这一联将早春的暖日和风与衰 翁居室及出游的活动结合起来写,传出了融洽的春意。“酣酣”“款款”使人感 到舒适欲醉。尾联转笔,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的很足,看 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丰收,恐怕还算不上最好的年景。 “更入新年”点早春。这个结尾,说明“衰翁”所醉心的并不仅仅是美好的春容, 而且关切着民生。 赞美故乡早春景色的诗作《南溪早春》就是诗人热爱家乡最好的写照。这首诗被 刻在廊桥的墙壁上,以教育湴塘的子子孙孙热爱家乡。我想也是湴塘的乡亲为了 永远地怀念杨万里。 9.[2014·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 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题。 山路梅花 冯山①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①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此诗为作者旅途即兴之 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