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 碎培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 殷晓蓉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黄旦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充中心研究员 韩纲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廖圣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说明:按姓氏笔画排列,职称、职务均为与会时状况) e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功国洋握尹 友厚李犷才 邵 培仁 殷晓蓉 廖圣 清 魏 永征 浙江 大学人文学 院教授 、 副 院长 复旦 大学 信息 与传播研 究中心副研究员 复旦 大学 信息与传播研 究中心研 究员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 究中心研究助理 复旦大学 信息 与传播研究中心助理 研究员 上海 社会 科学 院新 闻研 究所研究员 黄韩 旦纲 说 明 按 性 氏 笔 画排 列 , 职 称 、 职务均 为 与会 时状 况
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问题的思考 廖圣清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是迅速的,近年的发展速度尤为明 显。1996年,传播学被确认为与新闻学并列的二级学科。在 正式引入不到20年的时间里,传播学由大学的一门选修课发 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 大学新闻学院设立传播学博士点。2000年,国家教育部在复 旦大学设立了国家级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 播研究中心)。2001年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中国传播学 正面临发展的大好良机,如何推动中国传播学健康、快速地发 展,成为一个极具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欲通 过分析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讨论和研究,探讨关涉中国传播 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 e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问题 的思考 廖圣清 传播学 在 中 国 的 发展 是 迅 速的 , 近 年 的 发 展 速 度尤 为 明 显 。 年 , 传播 学被确 认 为 与 新 闻学并 列 的 二 级 学 科 。 在 正 式 引入不 到 年的 时 间里 , 传 播 学 由大 学的 一 门 选修课 发 展 为一 门独 立 的 学科 。 年 , 复旦 大学 新 闻 学院 、 中国 人民 大学 新 闻学 院 设 立 传播 学 博 士 点 。 年 , 国 家教 育部在 复 旦 大学设立 了国 家级 传播 学 重 点 研 究基地 复旦 大学信息与传 播 研究 中心 。 年 传 播 学 上 升 为 一 级 学 科 。 中国 传播 学 正 面临发展 的大 好 良机 , 如何 推 动 中国 传播 学健 康 、 快速地 发 展 , 成 为一 个极具 理 论 意义 和 实 际 意义 的重 要 课题 。 本文欲通 过 分 析 关于 中国 传播 学 发展 的 讨论 和 研究 , 探讨 关 涉中国传 播 学 发展 的 几 个主 要 问题 。
并于中国传播学发展问题的思孝 、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自正式引入中国大陆以来,传播学的发展问题一贯为研究者 们所关注。因此,它一直是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研讨主题或热门 话题;而且,传播学每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学者对其进行小结,提 出新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看,关于传播学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研 究,主要是对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道路做“外在”考察概括中 国大陆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侧重于分析社会环境对其产生 的影响,这类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近期出现了另外一种研究,主 要是对传播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做“内在”分析,考察中国大陆学者 已经做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并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这类 研究毕竟才刚刚开始,数量有限,也尚未形成严格的主题分类 标准② 虽然,在如何发展中国传播学的问题上,已经积累了许多研究 成果,但是,我们尚未对上述研究进行综合研究。本研究欲通过分 析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研究和讨论,揭示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历 程,探讨关涉中国传播学进一步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求有助于 推进中国传播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①廖圣清:《我国20年来传播学研究的回顾》,载《新闻大学》,1998冬季号。 ②廖圣清、张凯蒙:《促进传播学理论研究与传媒实际的互动》,戴《传播学论文 选萃(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183页。 e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尖于户国潜者尹龙虎阿彦矽厚考 自正 式引入 中国大陆以来 , 传播学的 发展问题一 贯为研究者 们所关注 。 因此 , 它一直 是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研讨主 题或热 门 话题 而且 , 传播学每发展 到一 定阶段 , 都有学者对其进行小结 , 提 出新的发展方向 。 总的来看 , 关于传播学发展 的研 究可 分为两种 类型 。 一 种研 究 , 主 要是对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道路做 “ 外在 ” 考察 , 概括 中 国大陆传播学的发展历 程和 现状 , 侧 重于 分析社会环境对 其产生 的影响 , 这类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 。 近 期出现了 另外一 种研究 , 主 要是对传播学研究的具 体内容做 “ 内在 ” 分析 , 考察中国大 陆 学者 已经做 了哪些研究 , 取得了哪些 成果 , 并使用定 研 究方法 。 这类 研究毕 竟才刚 刚 开 始 , 数 有 限 , 也尚未形 成 严 格 的 主 题 分类 标准 。 虽然 , 在如何发展中国传播学的 问题上 , 已经积 累了许多研究 成果 , 但是 , 我们尚未对上述研究进行综合研究 。 本研究欲通过分 析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 的研究和 讨论 , 揭 示 中国传播学 的发展 历 程 , 探讨关涉 中国传播学进一步 发展 的 几个主 要 问题 , 以求有助于 推进中国传播学的健康 、 快速发展 。 序圣清 《我国 年来传播学研究的 回 顾》 , 载《新闻大学》 , 冬 季号 。 序圣清 、 张凯蒙 《促进传播 学理论研 究与传媒 实际的 互 动》 , 载《传播 学论文 选萃 》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年版 第 。一 页 。
中国传学:反思与前赠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1978年,以翻译论文,开设选修课、讲座等为主要形式,中国 正式引入传播学。将传播学引入中国大陆的是一批新闻学研究 者。他们是将传播学作为西方的新闻理论来进行介绍研究,希望 借此推动和深化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所以,传播学研究者多是新 闻学研究者并且这种状况持续至今。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对传播学的审视和批判,主要集中于强调它是西方新闻学 并且是为资产阶级辫护的,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相容。 正因如此在中国传播学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发展传 播学与如何看待传播学,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学者的诸多 讨论和思考。 综观这些讨论和思考,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个不同发展 阶段上出现的三个较为集中的话题。一是1978年至1990年代初 的“对传播学批判的辩驳”;二是1993年至1996年的“传播学本土 化”;三是1996年以来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这些话题的 依次演变,正好反映了诞生和发展于西方的传播学,逐渐被中国大 陆接受并得到发展的过程。 (一)对传播学批判的驳,传播学赢得安身立命的根基 从传播学引入之初到1990年代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 如何发展传播学的讨论和思考,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西方)传播 学的问题上 e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护国徉奋尹 次苏李方甘 年 , 以翻译论 文 , 开 设选修课 、 讲座等 为主 要 形式 , 中国 正 式引入传播学 。 将传播学 引入 中国大陆的是一 批 新闻学研究 者 。 他们是将传播学作为西方的新闻理论来进行介绍 、 研究 , 希望 借此推动和深化中国 的 新闻学研 究 。 所 以 , 传播 学研究者多是新 闻学研究者 , 并且这 种状况 持续至 今 。 同时 , 我 们也就不 难理解 , 为什么对传播学的审视和 批判 , 主要集中于 强调它是西方新闻学 , 并且是为资产阶级辩护的 , 与社会主义 的意识形态不 相容 。 正 因如此 , 在 中国传播学 多年的 发展历 程中 , 如何发展传 播学与如何看待传播学 , 两 个问题 交织在一起 , 引发了学者的诸多 讨论和 思考 。 综观 这些 讨论和 思考 , 我们 可以 把它 们 归结 为 三个不 同 发展 阶段上 出现 的三 个较为集中的话题 。 一 是 年至 年代初 的 “ 对传播 学批判的辩驳,’二 是 年至 年的 “ 传播学本土 化 ” 三是 年以来的 “ 新闻学 与传播 学 的关系 ” 。 这 些 话题的 依次演变 , 正好反映了诞生和 发展 于西方 的传播 学 , 逐 渐被中国大 陆接受并得 到发展的 过程 。 一 对传播 学批判 的辩驳 传 学旅一 安身 立命的 根甚 从传播学 引入之初到 年代初 期 , 很长 一段时 间里 , 关于 如何发展 传播学 的 讨论 和思 考 , 主 要 集中在如何 看待西 方传播 学 的问题 上 。
并于中国传播学发展问题的思考 在此期间,1982年和1986年召开了两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它们对于增进中国大陆新闻学者对传播学的了解,起了重要的作 用,并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可和接受传播学。第一次研讨 会,基本确立了对传播学的态度,会议最后明确:“既然传播学是 门新科学,就应当了解、介绍、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系统了解、分 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十六字研究方针①。第二次研讨 会,回顾了第一次研讨会以来中国大陆开展传播学教学和科研工 作的成果,对国外传播学理论的新发展,对美国传播学派和西欧的 批判学派两个学派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中国大陆普及和发展传播 学的前景作了讨论和规划。会议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 学”的目标,并明确把新闻传播作为今后传播学研究的主攻方向, 决定集中人力撰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学论著② 但是,直到1990年代初,经过对传播学批判的辫驳,人们对传 播学才普遍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如何看待传播学问题上 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紧张对抗才日趋平和。在传播学引 入之初,有人将传播学完全视为西方(资产阶级)学科的态度十分 鲜明。而且,往往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导致不少人对其持彻底 否定态度,这种情况可以说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初。1983年,由 复且大学主办、邀请了美、日等国学者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传播学研 讨会在开会前几天突然停止举行,因为传播学有传播“资产阶级异 端邪说”之嫌③。当然,最为强烈的反应莫过于1989年展开的对 ①徐蠣魁、黄林:《西方传播学研究座谈会综述》载《国际新闻界》,1982年第4期。 ②宁新:《创立中国式新闻传播学,促进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载《新闻学刊》,1986 年第5期 ③李启:《贺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新闻传播》,1995年第5期。 e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尖于功国带奋尹戈虎问建时矛者 在此期间 , 年和 ! 年召开 了两 次全国传播学研 讨会 。 它们对于增进中国大陆新 闻学者对 传播学 的 了解 , 起 了重 要 的作 用 , 并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可 和接受传播学 。 第一 次研讨 会 , 基本确立 了对传播学 的态度 , 会议最后 明确 “ 既 然传播 学是一 门新科学 , 就应当了解 、 介绍 、 分析 、 研究 ” , 并提出了 “ 系统了解 、 分 析研究 、 批判吸 收 、 自主 创 造 ” 的 十六 字研究方针 。 第二 次研 讨 会 , 回顾 了第一次研讨会 以来中国大陆开 展传播学教学和 科 研 工 作的成果 , 对国外传播学理论 的新发展 , 对美国传播学派和 西欧 的 批 判学派两 个学派进行分析和评价 , 对中国 大陆普及和 发展 传播 学 的前景作了 讨论和规划 。 会议提出了 “ 建立 有中国特色的 传播 学 ” 的 目标 , 并明确把新 闻传播作为今后传播学研究的 主 攻方 向 , 决定集中人力撰写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 学论 著 。 但是 , 直到 年代初 , 经过对传播学批 判 的辩驳 , 人们对传 播 学才普遍有了更 加全面 、 深入 的了解 , 在如何看待传播 学 问题 上 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方面 的紧张 对抗 才 日趋 平 和 。 在传播学 引 入之初 , 有人将传播学完全 视为西方 资 产阶级 学 科 的态 度十分 鲜 明 。 而且 , 往往由于意识 形态的 不 同 而导 致不 少人对其 持 彻底 否定态度 , 这种情况 可以说一 直延 续到 年代 初 。 年 , 由 复旦 大学主办 、 邀请了美 、 日等国学 者参加的第一次国际 传播 学研 讨会在开会前几天突然停止举行 , 因为传播学有传播 “ 资产阶 级异 端邪说 ” 之嫌 。 当然 , 最为强 烈 的 反应 莫过 于 年展 开 的对 徐烟魁 、 黄林 《西 方传播学研究座谈会综述 , 载《国 际新闻界 , 年第 期 。 宁新 《创立中国 式新闻传播学 , 促进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 , 载《新闻学刊》 , 年第 期 。 李启 《贺传播学在我国 的发展》 , 载《新 闻传播 , 年第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