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廖圣清景杨张帅 内容提要本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许多有关(刻板)印象的研究,从不同文化中 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的印象硏究,转移到探索“人们对自己有何想 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法”的问题,而非“人们对其他人有何想法” 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首次对的疑问(李少南,2005)。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成为各国共同 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关心的话题。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个期,需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营造良好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受到性别、收看电视的频率、的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 收听广播的时长、使用媒介中的财经新闻、社(程曼丽,2007)。如何全面、真实、有效地塑 会接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媒介对大学生个体造中国国家形象,成为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理 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社会接触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有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助于为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 的;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建等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经验材料和理 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论思考。 体层面国家印象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需要从 本研究试图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探讨 个人认知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之 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所以选择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为作为年轻人, 大学生仍处在社会化过程的活跃阶段( Erikson,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E.H,1968)。为此,我们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 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和国印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 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 历史进入到21世纪,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首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 中,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印象? 素进行实证考察。我们希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 Nimm和 Savage(1976)把印象界定为,国家印象是怎样的?这些印象是如何建构的 “人们对某一事物、事件或人的一系列被感知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等相关因素在其中起了怎 特征所形成的构念”。他们还对传播者塑造的印样的作用? 象和接收者感知的印象,做了重要的区分,并 认为二者不大一致。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Merrill(1962)则认为,印象和刻板印象是 刻板印象是“关于某一个人、群体、事件 同义的;刻板印象是一个合成的印象,它代表或问题的,并用于指代它们的通常过于简化的 个人或群体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意见和信仰”( Elza ibroscheva& Jyotika ·40·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廖圣清 景 杨 张 帅 内容提要 本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 确新闻报道课题组 《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 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 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首次对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 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都是以正面印象为主; 个 体层面的国家印象受到性别、收看电视的频率、 收听广播的时长、使用媒介中的财经新闻、社 会接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媒介对大学生个体 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都是正向的; 社会接触 对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却是负向 的; 这些变量虽然没有对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产生显著影响,但它们对其影响的方向与对个 体层面国家印象影响的方向是一致的; 需要从 个人认知与社会互动的关系角度,深入分析国 家印象的形成机制。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1]。 历史进入到 21 世纪,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中,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印象? Nimmo 和 Savage ( 1976 ) 把 印 象 界 定 为, “人们对某一事物、事件或人的一系列被感知的 特征所形成的构念”。他们还对传播者塑造的印 象和接收者感知的印象,做了重要的区分,并 认为二者不大一致。 Merrill ( 1962) 则认为,印象和刻板印象是 同义的; 刻板印象是一个合成的印象,它代表 个人或群体的主要特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许多有关 ( 刻板) 印象的研究,从不同文化中 的印象研究,转移到探索 “人们对自己有何想 法”的问题,而非 “人们对其他人有何想法” 的疑问 ( 李少南,2005) 。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成为各国共同 关心的话题。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 期,需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营造良好 的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 ( 程曼丽,2007) 。如何全面、真实、有效地塑 造中国国家形象,成为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理 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有 助于为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 建等相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经验材料和理 论思考。 本研究试图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探讨 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之 所以选择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为作为年轻人, 大学生仍处在社会化过程的活跃阶段 ( Erikson, E. H. ,1968) 。为此,我们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 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 《上海市大学生的共 和国印象和记忆》调查数据,以上海大学生为 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的国家印象为研究主题, 首次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家印象及其影响因 素进行实证考察。我们希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 国家印象是怎样的? 这些印象是如何建构的? 媒介使用、社会接触等相关因素在其中起了怎 样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刻板印象是 “关于某一个人、群体、事件 或问题的,并用于指代它们的通常过于简化的 概念、意见和信仰”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40·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amaprasad.,2008),是“有关某一群体的特征印象在帮助人们理解同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与其 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 Fiske,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过度 S.T.,2004)。 概括”、“一律化判断”或“指认不当”导致人 刻板印象( stereotype)由希腊文中的 stereo们的认知错误,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停滞,阻 和type组成,它们的原意分别是坚硬的( ragid)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和开拓新视野(王艳, 和痕迹( trace);这个词在生成之初指的是刻印2007)。 铅字的模版(康初莹,2007)。这一术语由 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可追溯至Katz和 alter. Lippman于192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Brly(193)于190年代开展的关于种族刻板 中提出。他认为,刻板印象或者说个人“头脑印象的研究。在对普林斯顿大学100名大学生就 中的图象”,是“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10个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研究中,他们发现, 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学生在形容特定的种族时,高度的一致;如 固定印象”( Lippmann,W.,1922)。 85%的学生认为黑人是迷信的,78%的学生认为 分类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德国人是科学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社会群体看作一个整 目前西方的刻板印象研究,对国民或民族 体,进而对其中个体的认知,总是忽略个体差刻板印象的研究很多,探讨的多是关于国民刻 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个体之上。刻板印象就是板印象的维度问题,但没有涉及到对中国人的 人们如此进行类别思维的结果之一,是人们对研究(孙利,2008)。国内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 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简单化概括的自然认知趋向有三种类型,一是心理学界对国外刻板印象研 ( Hamilton,D.L,1981; Hamiltion,D.L&究的介绍(杜秀芳,2004;贺雯、梁宁建, Troller,T.K.,1986)。 2008;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2006;王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是把某沛,1999;罗伟,2008;李锐、凌文辁, 个社会群体或某类事件与一系列品质或特征进2008);二是心理学界关于中国人对中国人刻板 连接的抽象知识结构( Macrae c n., Stangor印象的初步检验和探讨(蔡浩、西林、买合甫 C.& Hewstone M.,1996; Hamiltion,D.L&来提·坎吉,2009;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 Troller,,T.K.,1986)。相应地,作为一种简化燕吉、唐菁华、郭秀艳,2009;孙利,2008;佐 或类型化的认知方式的结果,刻板印象可以用斌、陈晶、周少惠,2003;陈晶、佐斌、周少 “X相信Y特别的Z”模式形象表示,例如,美惠,2007);三是新闻传播学界对大众传媒所呈 国人相信老年人的记忆力特别的差(罗伟,现的某一社会群体、社会机构(包括国家的) 2008)。 刻板印象的内容分析和批判(王艳,2007;康 刻板印象可区分为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不初莹,2007;徐小鸽,1996;夏倩芳、张明新, 同层面。在个体层面,刻板印象被理解为某一2007;金兼斌,2006;卞冬磊、张稀颖,2005; 个体的特别信念;在群体层面,刻板印象被视柯惠新、郑春丽、吴彦,2007) 为个体成员之间共享的信念体系( Elza ibros 国家形象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 cheva& Jyotika Ramaprasad.,2008; Danasty,体”、“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结构”(张昆、徐 A.S.,1997; Ruscher,J.,1998)。刻板印象还琼,2007)。关于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存在诸 被概念化为描述性部分和评价性部分两个组成多争议;从表象的角度,国家形象被认为是 部分;其中描述性部分指信念,评价性部分指“国际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熊超, 态度( Seiter,E.,1986)。 2009),是“现代民族-国家向本国国民和国际 刻板印象对决定个体关于人与事的知觉、社会展示、传播的形象”(刘康,2009)。国家 判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刻板印象是一种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民族 “心理功能装置”,具有节省认知资源、促进认文化、综合国力、政治局势、国际关系、领袖 知加工的功效,使人们高效地了解和应付周围风范、公民素质、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谢晓 环境的变化(康初莹,2007);另一方面,刻板娟,200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Ramaprasad. ,2008) ,是 “有关某一群体的特征 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 ( Fiske, S. T. ,2004) 。 刻板印象 ( stereotype) 由希腊文中的 stereo 和 type 组成,它们的原意分别是坚硬的 ( ragid) 和痕迹 ( trace) ; 这个词在生成之初指的是刻印 铅字 的 模 版 ( 康 初 莹,2007 ) 。这 一 术 语 由 Walter. Lippman 于 1922 年在其著作 《公众舆论》 中提出。他认为,刻板印象或者说个人 “头脑 中的图象”,是 “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 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 固定印象”( Lippmann,W. ,1922) 。 分类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在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社会群体看作一个整 体,进而对其中个体的认知,总是忽略个体差 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个体之上。刻板印象就是 人们如此进行类别思维的结果之一,是人们对 内在和外在世界的简单化概括的自然认知趋向 ( Hamilton, D. L. , 1981; Hamiltion, D. L. & Trolier,T. K. ,1986) 。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是把某 个社会群体或某类事件与一系列品质或特征进 行连接的抽象知识结构 ( Macrae C N. ,Stangor C. & Hewstone M. , 1996; Hamiltion, D. L. & Trolier,T. K. ,1986) 。相应地,作为一种简化 或类型化的认知方式的结果,刻板印象可以用 “X 相信 Y 特别的 Z”模式形象表示,例如,美 国人相信老年人的记忆力特别的差 ( 罗 伟, 2008) 。 刻板印象可区分为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不 同层面。在个体层面,刻板印象被理解为某一 个体的特别信念; 在群体层面,刻板印象被视 为个体成员之间共享的信念体系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Harasty, A. S. ,1997; Ruscher,J. ,1998) 。刻板印象还 被概念化为描述性部分和评价性部分两个组成 部分; 其中描述性部分指信念,评价性部分指 态度 ( Seiter,E. ,1986) 。 刻板印象对决定个体关于人与事的知觉、 判断 的 影 响 很 大。一 方 面,刻 板 印 象 是 一 种 “心理功能装置”,具有节省认知资源、促进认 知加工的功效,使人们高效地了解和应付周围 环境的变化 ( 康初莹,2007) ; 另一方面,刻板 印象在帮助人们理解同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与其 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的过程中,常常由于 “过度 概括”、“一律化判断”或 “指认不当”导致人 们的认知错误,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停滞,阻 碍人 们 接 受 新 事 物 和 开 拓 新 视 野 ( 王 艳, 2007) 。 刻板 印 象 的 实 证 研 究,可 追 溯 至 Katz 和 Braly ( 1933) 于 1930 年代开展的关于种族刻板 印象的研究。在对普林斯顿大学 100 名大学生就 10 个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研究中,他们发现, 学生在形容特定的种族时,高 度 的 一 致; 如 85% 的学生认为黑人是迷信的,78% 的学生认为 德国人是科学的。 目前西方的刻板印象研究,对国民或民族 刻板印象的研究很多,探讨的多是关于国民刻 板印象的维度问题,但没有涉及到对中国人的 研究 ( 孙利,2008) 。国内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 有三种类型,一是心理学界对国外刻板印象研 究 的 介 绍 ( 杜 秀 芳,2004; 贺 雯、梁 宁 建, 2008; 佐 斌、张 阳 阳、赵 菊、王 娟,2006; 王 沛, 1999; 罗 伟, 2008; 李 锐、 凌 文 辁, 2008) ; 二是心理学界关于中国人对中国人刻板 印象的初步检验和探讨 ( 蔡浩、西林、买合甫 来提·坎吉,2009; 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 燕吉、唐菁华、郭秀艳,2009; 孙利,2008; 佐 斌、陈 晶、周 少 惠,2003; 陈 晶、佐 斌、周 少 惠,2007) ; 三是新闻传播学界对大众传媒所呈 现的某一社会群体、社会机构 ( 包括国家[2]) 刻板印象的内容分析和批判 ( 王艳,2007; 康 初莹,2007; 徐小鸽,1996; 夏倩芳、张明新, 2007; 金兼斌,2006; 卞冬磊、张稀颖,2005; 柯惠新、郑春丽、吴彦,2007) 。 国家形象是 “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 体”、“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结构” ( 张昆、徐 琼,2007) 。关于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存在诸 多争 议; 从 表 象 的 角 度,国 家 形 象 被 认 为 是 “国际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熊超, 2009) ,是 “现代民族 - 国家向本国国民和国际 社会展示、传播的形象”( 刘康,2009) 。国家 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 国家的社会制度、民族 文化、综合国力、政治局势、国际关系、领袖 风范、公民素质、社会文明等诸多方面 ( 谢晓 娟,2004) 。 ·41·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国民与国家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已被对重要的,它们更可能被注意、被认知( Bandura 群体(刻板)印象有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认A.,1986; Bandura,A.,2002) 识到。然而,只有少数研究,很好地把这种区 社会认知理论为探讨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个 别运用到国家(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中,并全新的概念框架(王沛,1999)。根据这一理 试图分别处理各种印象( Richard H. Willis.,论,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类 人群或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1939年《幸福》杂志的一项研究,已把国( Hamiltion,D.L& Troller,T.K.,1986;Mac- 民印象与政府印象区别开来进行研究 rae C n., Stangor c.& Hewstone m.,1996)。其 (W. Buchanan&H. Cantril,1953)。20世纪50中 Allport接触假设认为,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了人们对国家的在群体成员,经过印象形成过程收集外在群体 刻板印象,试图探讨国家的刻板印象可能对世成员信息;经常接触导致使用更复杂的维度评 界和平带来负面影响( Buchanan,w& Cantril,估外在群体成员,结果,更多的接触培育正面 H,1965)。 Richard h. Willis.(2001)的民族与的态度,甚至改变原先负面的刻板印象为正面 国家形象研究,则是目前唯一特意把国民印象的刻板印象,缺乏接触则导致负面的刻板印象 与国家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该研究把国和偏见( Allport,G.W.,1954/1979; Alexis 家界定为“地理的和政治的”单位,并证明了Tan, Yuki Fujioka& Nancy Lucht.,1997)。 区别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上的、 我们由此认为,大学生对社会接触的程度 方法上的有用性。李少南(2005)新近在研究影响其国家印象 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这两个国家的印象时,把 研究假设1:大学生接触社会越充分,他们 日本印象和韩国印象区分为“地方”印象与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人民”印象,并说明两者属于不同范畴的 同时,媒介被认为是容易接触和可广泛利 印象。 用的主要信息来源;当上述直接接触缺乏时 这些有限的关于国家印象的研究,证明了大众传媒在刻板印象的形成中成为重要的社会 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机构( Fujioka,Y.,1999)。 两个概念,并说明需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涵化理论集中论述了电视媒介对人们的认 我们希望了解国家在大学生心中的印象是知、判断以及世界观的影响。该理论从以往注 怎样的。 重短期的、行为层面的媒介效果,转向长期的、 研究问题1:大学生对国家的印象如何? 认知层面的媒介效果,关注电视对观众所产生 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的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涵化理论认为,接触 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电视较多的人,相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倾 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环境影响理论(杜秀向于认同电视所描绘的社会世界;换句话说, 芳,2004)。但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在传电视观众的社会现实观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现 播领域获得的关注有限。然而,社会认知理论实世界( Gerbner,G.,1998)。 和涵化理论,提供了我们分析媒介使用和刻板 该理论的提出者格伯纳,随后发明并运用 印象之间关系的丰富基础(Ie,MonJ.,Bi-主流化和共鸣两个重要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不 chard, Shannon L,Irey, Meagan S.,wlt,同群体之间的效果差异。主流化指的是,来自 Carlson, Alana J., 2009)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的重度收视者,其主观社 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在他会现实倾向于与电视媒介所呈现的社会现实相 们所处的环境中,观察和模式化他人的行为和一致,而且,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态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Bandura,社会价值观,这些观念就能跨越不同的文化和 A.,1986; Bandura,A.,2002)。该理论认为,社会团体,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主流化观点 当所观察到的行为和信息,是易接近、简单的、说明,电视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影响受众对客观 重复的和被感知为真实的、特别的、有用的和世界的认知。共鸣指的是,当电视中所呈现的 ·42·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民与国家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已被对 群体 ( 刻板) 印象有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认 识到。然而,只有少数研究,很好地把这种区 别运用到国家 ( 刻板) 印象的实证研究中,并 试图 分 别 处 理 各 种 印 象 ( Richard H. Willis. , 2001) 。 1939 年,《幸福》杂志的一项研究,已把国 民印 象 与 政 府 印 象 区 别 开 来 进 行 研 究 ( W. Bauchanan & H. Cantril. ,1953) 。20 世纪5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了人们对国家的 刻板印象,试图探讨国家的刻板印象可能对世 界和平带来负面影响 ( Buchanan,W & Cantril, H. ,1965) 。Richard H. Willis. ( 2001) 的民族与 国家形象研究,则是目前唯一特意把国民印象 与国家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该研究把国 家界定为 “地理的和政治的”单位,并证明了 区别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上的、 方法上的有用性。李少南 ( 2005) 新近在研究 香港人对日本与南韩这两个国家的印象时,把 日本印 象 和 韩 国 印 象 区 分 为 “地 方” 印 象 与 “人 民” 印 象,并说明两者属于不同范畴的 印象。 这些有限的关于国家印象的研究,证明了 国民印象与国家印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个概念,并说明需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我们希望了解国家在大学生心中的印象是 怎样的。 研究问题 1: 大学生对国家的印象如何? 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 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 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 杜秀 芳,2004) 。但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在传 播领域获得的关注有限。然而,社会认知理论 和涵化理论,提供了我们分析媒介使用和刻板 印象之间关系的丰富基础 ( Lee,Moon J. ,Bichard, Shannon L. , Irey, Meagan S. , Walt, Heather M. ,Carlson,Alana J. ,2009) 。 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了,人们如何通过在他 们所处的环境中,观察和模式化他人的行为和 态度,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 Bandura, A. ,1986; Bandura,A. ,2002) 。该理论认为, 当所观察到的行为和信息,是易接近、简单的、 重复的和被感知为真实的、特别的、有用的和 重要的,它们更可能被注意、被认知 ( Bandura, A. ,1986; Bandura,A. ,2002) 。 社会认知理论为探讨刻板印象提供了一个 全新的概 念 框 架 ( 王 沛,1999 ) 。根 据 这 一 理 论,刻板印象是 “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类 人群或事件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 Hamiltion,D. L. & Trolier,T. K. ,1986; Macrae C N. ,Stangor C. & Hewstone M. ,1996) 。其 中 Allport 接触假设认为,个体通过直接接触外 在群体成员,经过印象形成过程收集外在群体 成员信息; 经常接触导致使用更复杂的维度评 估外在群体成员,结果,更多的接触培育正面 的态度,甚至改变原先负面的刻板印象为正面 的刻板印象,缺乏接触则导致负面的刻板印象 和 偏 见 ( Allport, G. W. , 1954 /1979; Alexis Tan,Yuki Fujioka & Nancy Lucht. ,1997) 。 我们由此认为,大学生对社会接触的程度 影响其国家印象。 研究假设 1: 大学生接触社会越充分,他们 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同时,媒介被认为是容易接触和可广泛利 用的主要信息来源; 当上述直接接触缺乏时, 大众传媒在刻板印象的形成中成为重要的社会 机构 ( Fujioka,Y. ,1999) 。 涵化理论集中论述了电视媒介对人们的认 知、判断以及世界观的影响。该理论从以往注 重短期的、行为层面的媒介效果,转向长期的、 认知层面的媒介效果,关注电视对观众所产生 的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涵化理论认为,接触 电视较多的人,相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倾 向于认同电视所描绘的社会世界; 换句话说, 电视观众的社会现实观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现 实世界 ( Gerbner,G. . ,1998) 。 该理论的提出者格伯纳,随后发明并运用 主流化和共鸣两个重要概念,进一步解释了不 同群体之间的效果差异。主流化指的是,来自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的重度收视者,其主观社 会现实倾向于与电视媒介所呈现的社会现实相 一致,而且,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社会价值观,这些观念就能跨越不同的文化和 社会团体,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主流化观点 说明,电视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影响受众对客观 世界的认知。共鸣指的是,当电视中所呈现的 ·42·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相一致,或电视中的角所大学中,随机抽取“985”、“21r”、“一般高 色和个人社会角色相近时,涵化效果显著扩大,校”三类共18所大学950名大学生,于2009年 并与收视时间无关。共鸣观点说明,在理解电9月15-19日进行问卷调查,回收906份有效 视所呈现的社会世界中,个人的亲身经验是重问卷。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该调查收集的有关 要的影响因素( Gerbner,G.,1998;蔡骐、杨国家印象的数据(n=814) 静,2005)。 (二)变量的测量与数据处理 而且,中国媒介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报 1.刻板印象 道原则(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我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 们由此认为,电视媒介的使用影响大学生的国接测量两大类型,前者包括自由反应法、Ktz 家印象 和 Braly法、 Gardener法和 Bigham法等,后者 研究假设2:大学生越经常使用电视,他们包括直接联想测量、词汇决定测量、认知干涉 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量等(罗伟,2008)。其中比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试图拓展已有研究,较常用的方法是由Katz和Brly提出的“典型特 考察分析电视之外的其它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影质指定法”。它给予调查对象描绘某个民族或团 响,但得出的结论不大一致( Daniel bar-Tal,体一般特征的形容词词表后,要求他们指出符 1997: Elza ibroscheva& Jyotika Ramaprasad.,合这一民族或团体特征的词汇,那些被指认处 2008)。媒介影响刻板印象包括媒介消费的许多于最高频率的词汇则是该民族或团体刻板印象 重要方面,如接触媒介的模式(频率、时长)、的定义集;也就是说,刻板印象被认为是所探 媒介呈现的内容(即广泛的不同情境,如新闻、询的群体最具典型性属性的集合( Alexis 连续剧、喜剧,音乐、体育等)( Daniel bar-S.Tan.,1982;王沛,1999。 Tal, 1997: Elza Ibroscheva Jyotika Ramapras- “典型特质指定法”随后逐渐成为刻板印象 d.,2008)。我们试图了解电视之外的报纸、测量的标准方法。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 播、网络等其它媒介对大学生的国家印象的陷,例如,刻板印象的内容只能局限于研究者 影响如何 通过词表提供的特征,调查对象往往因为社会 研究问题2:大学生使用报纸、广播、网络需要而扭曲自己的反应(王沛,1999。然而, 等媒介对他们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自由反应法被认为能获得“更基模、自动认知 人口学变量中,教育已作为一个可能预测处理反应、“实际感知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 外国国民刻板印象的因素而经常被测量,(Ela阐释”,从而“减少了不希望的测量误差”得到 也因此认为教育对国家印象产生影响。相关文 Gerdean Tan.,2000; Fujioka,Y.,199 Ibroscheya& Jyotika Ramaprasad,2008)本研究相对精确的数据”( Alexis tar, Yuki Fujioka 献反映,性别、年龄还没有作为刻板印象的重 本研究采用自由反应法,利用开放式问卷, 要预测因素而被检验( Elza ibroscheva& Jyotika让大学生写出描述国家的词汇,指导语是“如 Ramaprasad.,208),本研究希望了解年龄变量果把祖国比作母亲,她在您心中的印象是怎样 对国家印象的影响。 的?”,要求大学生回答他们对国家的印象,并 研究问题3:性别、教育、年龄对大学生的且用他们的回答作为其态度的指数。我们认为, 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大学生有能力记住和报告他们的国家印象。 本研究共收到814位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有 、研究方法 效回答。此前的研究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一般 (一)资料来源 通过词频统计、因子分析等技术,局限于对刻 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检验相关假设,本板印象的内容与维度的测量,只能获得人们在 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某一方面或某些类别(维度)上刻板印象的程 题组《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象和记忆》调度差异。本研究对这些回答进行了两种不同方 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在上海市60多式的处理,测量了大学生在个体层面、群体层 43·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相一致,或电视中的角 色和个人社会角色相近时,涵化效果显著扩大, 并与收视时间无关。共鸣观点说明,在理解电 视所呈现的社会世界中,个人的亲身经验是重 要的影响因素 ( Gerbner,G. ,1998; 蔡骐、杨 静,2005) 。 而且,中国媒介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报 道原则 ( 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 ,我 们由此认为,电视媒介的使用影响大学生的国 家印象。 研究假设 2: 大学生越经常使用电视,他们 的国家印象越正面。 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试图拓展已有研究, 考察分析电视之外的其它媒介对刻板印象的影 响,但得出的结论不大一致 ( Daniel Bar - Tal. , 1997;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 2008) 。媒介影响刻板印象包括媒介消费的许多 重要方面,如接触媒介的模式 ( 频率、时长) 、 媒介呈现的内容 ( 即广泛的不同情境,如新闻、 连续剧、喜剧,音乐、体育等) ( Daniel Bar - Tal. ,1997;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我们试图了解电视之外的报纸、 广播、网络等其它媒介对大学生的国家印象的 影响如何。 研究问题 2: 大学生使用报纸、广播、网络 等媒介对他们的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人口学变量中,教育已作为一个可能预测 外国国民刻板印象的因素而经常被测量,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本研究 也因此认为教育对国家印象产生影响。相关文 献反映,性别、年龄还没有作为刻板印象的重 要预测因素而被检验 ( Elza Ibroscheva & Jyotika Ramaprasad. ,2008) ,本研究希望了解年龄变量 对国家印象的影响。 研究问题 3: 性别、教育、年龄对大学生的 国家印象的影响如何? 三、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检验相关假设,本 研究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 题组 《上海市大学生的共和国印象和记忆》调 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在上海市 60 多 所大学中,随机抽取 “985”、“211”、“一般高 校”三类共 18 所大学 950 名大学生,于 2009 年 9 月 15 - 19 日进行问卷调查,回收 906 份有效 问卷。本研究主要分析的是该调查收集的有关 国家印象的数据 ( n = 814) 。 ( 二) 变量的测量与数据处理 1.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 接测量两大类型,前者包括自由反应法、Katz 和 Braly 法、Gadener 法和 Bighham 法等,后者 包括直接联想测量、词汇决定测量、认知干涉 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量等 ( 罗伟,2008) 。其中比 较常用的方法是由 Katz 和 Braly 提出的 “典型特 质指定法”。它给予调查对象描绘某个民族或团 体一般特征的形容词词表后,要求他们指出符 合这一民族或团体特征的词汇,那些被指认处 于最高频率的词汇则是该民族或团体刻板印象 的定义集; 也就是说,刻板印象被认为是所探 询的群体最具典型性属性的集合 ( Alexis S. Tan. ,1982; 王沛,1999) 。 “典型特质指定法”随后逐渐成为刻板印象 测量的标准方法。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 陷,例如,刻板印象的内容只能局限于研究者 通过词表提供的特征,调查对象往往因为社会 需要而扭曲自己的反应 ( 王沛,1999) 。然而, 自由反应法被认为能获得 “更基模、自动认知 处理反应”、“实际感知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 阐释”,从而 “减少了不希望的测量误差”得到 “相对精确的数据”( Alexis Tan,Yuki Fujioka & Gerdean Tan. ,2000; Fujioka,Y. ,1999) 。 本研究采用自由反应法,利用开放式问卷, 让大学生写出描述国家的词汇,指导语是 “如 果把祖国比作母亲,她在您心中的印象是怎样 的?”,要求大学生回答他们对国家的印象,并 且用他们的回答作为其态度的指数。我们认为, 大学生有能力记住和报告他们的国家印象。 本研究共收到 814 位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有 效回答。此前的研究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一般 通过词频统计、因子分析等技术,局限于对刻 板印象的内容与维度的测量,只能获得人们在 某一方面或某些类别 ( 维度) 上刻板印象的程 度差异。本研究对这些回答进行了两种不同方 式的处理,测量了大学生在个体层面、群体层 ·43· 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社会接触和国家印象: 以刻板印象为研究视角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1期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强度,获得了大学生在个体印象 层面和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并可比 2.媒介使用 较他们在这两个层面的国家印象上的整体程度 媒介使用的测量,包括媒介使用的频率、 差异 时长和主要新闻内容。 第一、我们采用传统的刻板印象操作性定 (1)媒介使用的频率和时长 义的思路,强调刻板印象为“大多人的集中意 针对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被访者先 见”,也就是说,被大多人认同的少数的关于国分别回答“平时一周有几天使用(阅读、收看 家的看法即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通过对或收听)”该媒体[、从不接触,2偶尔接触 大学生描绘国家的词汇的内容分析和频次统计(1天以下),3、有时接触(2-3天),4、经常 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内容接触(4-5天),5、几乎每天接触(6-7 和相应变量。 天)];然后回答在使用的那些天内,平均每天 首先,我们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词花多长时间(分钟 频统计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 (2)、使用媒介的主要新闻内容 印象的内容。每份回答可能包含了多个词汇, 针对上述所有媒介,被访者回答了使用 比如“伟大、慈祥”这一回答包含了两个词汇。(阅读、收看或收听)大众传媒的七种主要新闻 内容分析和词频统计分析,是以包含于每个答内容“政治新闻,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案的每个词汇而不是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新闻,文化、教育新闻 元进行的。根据合并近义词或剔除词义不清的民生新闻”的情况;接触赋值为1,不接触赋值 回答,本研究共收集到770名大学生提供的为0。 l012频次描述国家主要特征的词汇。依据频次 3.社会接触 的高低,我们获得了18个高频词,其累积频次 被访者回答参加实习的情况,参加过赋值 (767)占所有词汇的频次(1012)近80%为1,未参加过赋值为0。 (75.8%),这些词汇所描绘的即大学生群体层 4.人口学变量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内容 本文的分析包括了被访者的年龄、性别 其次,我们参考Aeis.Tan.(1982)的研教育程度(年级)。 究,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相应的赋值 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我们将没有进入上述前18个高频词榜单的词汇 本研究的样本构成如下:在成功访问的906 赋值为1,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9-18位的词名大学生中,女生占48.3%,男生占51.7% 汇赋值为2,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6-8位的年级占21.3%,二年级占16.9%,三年级占 词汇赋值为3,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4-5位21.8%,四年级占40%;文科占43.1%,理科 的词汇赋值为2,位于18个高频词榜单1-3占24.1%,工科占31.5%,医科占1.3%;平 位的词汇赋值为5;以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均年龄为20.4岁,最小的16岁,最大的29岁 单元,对每个答案包含的每个词汇先依此赋 (一)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值,然后把它们加总,再除以每个答案所包含 1.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的词汇个数,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 表一显示,在18个高频词中,位居前3的 板印象变量。 词汇“伟大、慈祥、和蔼”的累积频次(424) 第二、我们对这些回答所反映出的大学生占18个词的累计频次55.3%,占所有词汇的累 对国家的态度进行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以每计频次(1012)41.%%;前5个词“伟大、慈 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元,对其所反映出的大祥、和蔼、坚强、高大”的累积频次(517)占 学生关于国家的态度,进行5级(肯定为5、比18个词的累计频次61.8%,占所有词汇的累计 较肯定为4、中立为3、比较否定为2、否定为频次51.1%;前8个词“伟大、慈祥、和蔼 1)编码,获得了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坚强、高大、宽容、饱经沧桑、博大”的累积 44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强度,获得了大学生在个体 层面和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并可比 较他们在这两个层面的国家印象上的整体程度 差异。 第一、我们采用传统的刻板印象操作性定 义的思路,强调刻板印象为 “大多人的集中意 见”,也就是说,被大多人认同的少数的关于国 家的看法即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 通过对 大学生描绘国家的词汇的内容分析和频次统计 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的内容 和相应变量。 首先,我们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词 频统计分析,获得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 印象的内容。每份回答可能包含了多个词汇, 比如 “伟大、慈祥”这一回答包含了两个词汇。 内容分析和词频统计分析,是以包含于每个答 案的每个词汇而不是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 元进行的。根据合并近义词或剔除词义不清的 回答,本研究共收集到 770 名大学生提供的 1012 频次描述国家主要特征的词汇。依据频次 的高低,我们获得了 18 个高频词,其累积频次 ( 767 ) 占 所 有 词 汇 的 频 次 ( 1012 ) 近 80% ( 75. 8% ) ,这些词汇所描绘的即大学生群体层 面国家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我们参考 Alexis S. Tan. ( 1982) 的研 究,对这些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相应的赋值, 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板印象变量。 我们将没有进入上述前 18 个高频词榜单的词汇 赋值为 1,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9 - 18 位的词 汇赋值为 2,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6 - 8 位的 词汇赋值为 3,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4 - 5 位 的词汇赋值为 2,位于 18 个高频词榜单 1 - 3 位的词汇赋值为 5; 以每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 单元,对每个答案包含的每个词汇先依此赋 值,然后把它们加总,再除以每个答案所包含 的词汇个数,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层面的国家刻 板印象变量。 第二、我们对这些回答所反映出的大学生 对国家的态度进行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 以每 个答案整体作为分析单元,对其所反映出的大 学生关于国家的态度,进行 5 级 ( 肯定为 5、比 较肯定为 4、中立为 3、比较否定为 2、否定为 1) 编码,获得了大学生个体层面的国家刻板 印象。 2. 媒介使用 媒介使用的测量,包括媒介使用的频率、 时长和主要新闻内容。 ( 1) 媒介使用的频率和时长 针对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被访者先 分别回答 “平时一周有几天使用 ( 阅读、收看 或收听) ”该媒体 [1、从不接触,2 偶尔接触 ( 1 天以下) ,3、有时接触 ( 2 - 3 天) ,4、经常 接触 ( 4 - 5 天) ,5、几 乎 每 天 接 触 ( 6 - 7 天) ]; 然后回答在使用的那些天内,平均每天 花多长时间 ( 分钟) 。 ( 2) 、使用媒介的主要新闻内容 针对上述所有媒介,被 访 者 回 答 了 使 用 ( 阅读、收看或收听) 大众传媒的七种主要新闻 内容 “政治新闻,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财经新闻,娱乐、体育新闻,文化、教育新闻, 民生新闻”的情况; 接触赋值为 1,不接触赋值 为 0。 3. 社会接触 被访者回答参加实习的情况,参加过赋值 为 1,未参加过赋值为 0。 4. 人口学变量 本文的分析包括了被访者的年龄、性 别、 教育程度 ( 年级) 。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本研究的样本构成如下: 在成功访问的 906 名大学生中,女生占 48. 3% ,男生占 51. 7% ; 一年级占 21. 3% ,二年级占 16. 9% ,三年级占 21. 8% ,四年级占 40% ; 文科占 43. 1% ,理科 占 24. 1% ,工科占 31. 5% ,医科占 1. 3% ; 平 均年龄为 20. 4 岁,最小的 16 岁,最大的 29 岁。 ( 一) 大学生的国家印象 1. 群体层面的国家印象 表一显示,在 18 个高频词中,位居前 3 的 词汇 “伟大、慈祥、和蔼”的累积频次 ( 424) 占 18 个词的累计频次 55. 3% ,占所有词汇的累 计频次 ( 1012) 41. 9% ; 前 5 个词 “伟大、慈 祥、和蔼、坚强、高大”的累积频次 ( 517) 占 18 个词的累计频次 61. 8% ,占所有词汇的累计 频次 51. 1% ; 前 8 个 词 “伟 大、慈 祥、和 蔼、 坚强、高大、宽容、饱经沧桑、博大” 的累积 ·44·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