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大学 传播学 JOURNALISM BIMONTHLY 2013年第6期总第122期 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 1998-2012 廖圣清申琦柳成荫李硕德2秦悦1秦绍德 (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2.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以《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1998年至2012年刊载的 599篇文献为硏究对象,以文本挖掘、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综合性、纵贯性地审视中国新闻传播 研究最近15年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早期100家机构的300人扩充到目前 近400家机构的1200人:研究分支主要有综论、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广告学等,基本上与学科 分布相一致:研究由术转学,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维度,透视中国新闻传播业与人类传 播活动:传播学研究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功能已初显端倪: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 强,但对话不够:需加强方法训练与把握国际理论研究并重,努力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国大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是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新闻学上升为一级学科15周年。1998年以来,学科地位的提 振、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传媒业的发展等因素相交织,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发展快车道,主 要标志有: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赵玉明、庞亮,2008),研究基地不断设立、学会 组织日益壮大、学术活动日益频繁、基金资助不断增加、成果数量日益繁丰(杜骏飞,2007;童 兵,2009)。就学术研究而言,这些指标均是外延信息,更需关注的内涵问题在于:新闻传播学 者展开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获得了哪些理论突破?已有的研究多从二级学科或专业视 角出发予以综述,尚未见基于一级学科平台的鸟瞰式研究 本文将以《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1998年至 2012年刊载的95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本挖掘、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综合性、纵贯性地审视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近15年的发展状况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库恩(1980)强调,科学的生存和发展,端赖科学社群的基本特征。默顿(2003)认为, 科学社群通常会透过报酬、沟通以及仲裁等系统来规范科学社群内的成员,而学术期刊始终在其 [作者简介]廖圣清,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香港城市大学互联网挖 掘实验室兼职研究员 申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上海商学院副教授 柳成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硕德,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 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秦绍德,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12kZD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XW017)、教育部人文社 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YJC860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1JC86004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般课题(2009BX004)、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0 2013年第6期 总第122期 新闻大学 JOURNALISM BIMONTHLY 2013年是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新闻学上升为一级学科15周年。1998年以来,学科地位的提 振、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传媒业的发展等因素相交织,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发展快车道,主 要标志有: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赵玉明、庞亮,2008),研究基地不断设立、学会 组织日益壮大、学术活动日益频繁、基金资助不断增加、成果数量日益繁丰(杜骏飞,2007;童 兵,2009)。就学术研究而言,这些指标均是外延信息,更需关注的内涵问题在于:新闻传播学 者展开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获得了哪些理论突破?已有的研究多从二级学科或专业视 角出发予以综述,尚未见基于一级学科平台的鸟瞰式研究。 本文将以《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1998年至 2012年刊载的959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本挖掘、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 综合性、纵贯性地审视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近15年的发展状况。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库恩(1980)强调,科学的生存和发展,端赖科学社群的基本特征。默顿(2003)认为, 科学社群通常会透过报酬、沟通以及仲裁等系统来规范科学社群内的成员,而学术期刊始终在其 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 1998—2012 廖圣清1 申 琦1 柳成荫1 李硕德2 秦 悦1 秦绍德1 (1.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作者简介] 廖圣清,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香港城市大学互联网挖 掘实验室兼职研究员 申 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上海商学院副教授 柳成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硕德,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 秦 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秦绍德,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大项目(12&ZD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XW017)、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YJC8600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1YJC86004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 般课题(2009BXW004)、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传播学· 【摘 要】本文以《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1998年至2012年刊载的 959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文本挖掘、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综合性、纵贯性地审视中国新闻传播 学研究最近15年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早期100家机构的300人扩充到目前 近400家机构的1200人;研究分支主要有综论、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广告学等,基本上与学科 分布相一致;研究由术转学,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维度,透视中国新闻传播业与人类传 播活动;传播学研究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功能已初显端倪;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 强,但对话不够;需加强方法训练与把握国际理论研究并重,努力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国大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总结学术研究的发展概况,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对主要学术期刊进行内容分析 (Borgman, 1989) 本文的分析将既入乎其内,从研究的主体(谁在研究)、本体(研究什么)入手,系统描绘 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状况:又出乎其外,从学科互动的视野出发,考察新闻传播学在整个社会科学 领域的影响力 谁在研究 1998年以来,国内开办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校规模快速膨胀,本科专业点数量从1999年的 4个激增到2013年1080个,翻了三番有余口;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博士点从1998年的2个增加到目前的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从1998年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近百个。 伴随着教师和研究生队伍的急剧壮大,著作和论文的产出量也在节节攀高。以中国知网的数 据为例,新闻学(中图分类号G21)期刊文献从1998年的5679篇上升到2012年的11318篇,广播电 视学(中图分类号G22)期刊文献从1998年的2493篇上升到2012年的11889篇,传播学(中图分类 号G206)期刊文献从1998年的221篇上升到2012年的9808篇,三者合计从1998年的8393篇增加到 2012年的33005篇,增速十分可观 1984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北京广 播学院成为最早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杈的单位(金洪海、张玲、贡爱强,2000)。传统上, 新闻传播学呈现“北人大、南复旦”的“南北双雄”格局,“北广”(今中国传媒大学)则以广 播电视学独树一帜。随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扩张,对原有的院校格局可能带来冲击。 本文将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发文作者数量的变化、发文机构数量及集中度(即前几名机构发 文占比)的变化。 研究问题1:1998年—2012年,在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者的数 量、合作情况如何变化? 研究问题2:1998年—2012年,在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研究机构数量、前几 名机构发文数量所占比例如何变化? 研究什么 根据1997版“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新闻学、传播学两个 二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2011版“学科目录”维持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不变,但 二级学科交由学位授予院校自主设置。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认为,本学科主要有4个方向:新闻 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 组,2013:53-55) 表1新闻传播学学科和专业目录的变化 1997/1998年前 1997/1998版目录 2011/2012版目录 硕土、博士目录 新闻学二级学科,隶属于中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新闻学、传播学二级学科 本科目录 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 编辑学 编辑出版学 编辑出版学 图书出版发行学 传播学(目录外专业) 传播学 媒体创意(目录外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特设专业) 1998版“本科专业目录”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基本专业 和传播学、媒体创意两个目录外专业(教育部,1998)。现行的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设有新 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五个基本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两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1 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总结学术研究的发展概况,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对主要学术期刊进行内容分析 (Borgman,1989)。 本文的分析将既入乎其内,从研究的主体(谁在研究)、本体(研究什么)入手,系统描绘 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状况;又出乎其外,从学科互动的视野出发,考察新闻传播学在整个社会科学 领域的影响力。 谁在研究 1998年以来,国内开办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校规模快速膨胀,本科专业点数量从1999年的 124个激增到2013年1080个,翻了三番有余[1];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博士点从1998年的2个增加到目前的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从1998年的3个增加到目前的近百个。 伴随着教师和研究生队伍的急剧壮大,著作和论文的产出量也在节节攀高。以中国知网的数 据为例,新闻学(中图分类号G21)期刊文献从1998年的5679篇上升到2012年的11318篇,广播电 视学(中图分类号G22)期刊文献从1998年的2493篇上升到2012年的11889篇,传播学(中图分类 号G206)期刊文献从1998年的221篇上升到2012年的9808篇,三者合计从1998年的8393篇增加到 2012年的33005篇,增速十分可观。 1984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北京广 播学院成为最早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金洪海、张玲、贡爱强,2000)。传统上, 新闻传播学呈现“北人大、南复旦”的“南北双雄”格局,“北广”(今中国传媒大学)则以广 播电视学独树一帜。随着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扩张,对原有的院校格局可能带来冲击。 本文将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发文作者数量的变化、发文机构数量及集中度(即前几名机构发 文占比)的变化。 研究问题1:1998年—2012年,在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者的数 量、合作情况如何变化? 研究问题2:1998年—2012年,在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研究机构数量、前几 名机构发文数量所占比例如何变化? 研究什么 根据1997版“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新闻学、传播学两个 二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2011版“学科目录”维持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不变,但 二级学科交由学位授予院校自主设置。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认为,本学科主要有4个方向:新闻 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 组,2013:53-55)。 1998版“本科专业目录”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基本专业 和传播学、媒体创意两个目录外专业(教育部,1998)。现行的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设有新 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五个基本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两 表 1 新闻传播学学科和专业目录的变化 1997/1998 年前 1997/1998 版目录 2011/2012 版目录 硕士、博士目录 新闻学二级学科,隶属于中国 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新闻学、传播学二级学科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本科目录 新闻学、国际新闻、体育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 广告学 编辑学 图书出版发行学 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传播学(目录外专业) 媒体创意(目录外专业) 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传播学 网络与新媒体(特设专业) 数字出版(特设专业) 表 2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论文数、作者数、机构数(1998-2012) 指标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论文总数 302 417 476 448 495 506 513 526 656 682 734 873 1016 965 990 作者总数 289 386 431 432 509 537 559 584 727 739 786 957 1144 1119 1223 人均发文数 1.04 1.08 1.10 1.04 0.97 0.94 0.92 0.90 0.90 0.92 0.93 0.91 0.89 0.86 0.81 篇均作者数 1.17 1.19 1.15 1.22 1.26 1.24 1.28 1.33 1.31 1.34 1.31 1.32 1.35 1.36 1.45 机构总数 108 133 141 126 151 169 186 198 233 229 259 271 334 361 369 机构平均发文数 2.80 3.14 3.38 3.56 3.28 2.99 2.76 2.66 2.82 2.98 2.83 3.22 3.04 2.67 2.68 前 10 名机构占比(%) 55.36 51.60 50.00 51.59 51.06 46.70 45.41 45.86 40.46 42.81 42.93 43.14 36.96 33.38 34.30 表 3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高频关键词(1998-2012)(N=50) 词频 关键词 词频 关键词 词频 关键词 277 传播学 105 媒介融合 65 传播效果 205 大众传媒 105 新闻教育 62 国家形象 198 互联网 103 新闻从业者 62 全球化 184 新闻报道 99 电视剧 61 信息传播 176 媒介 98 广播电视 60 中国传媒业 167 新闻传播 97 主持人 59 电视传播 152 新闻媒体 83 媒介素养 56 电视艺术 148 新媒体 81 跨文化传播 56 社会责任 147 电视媒体 80 新闻史 54 新闻伦理 144 电视节目 71 国际传播 53 人际传播 133 新闻学 71 舆论监督 52 舆论 131 电视新闻 70 传播理论 51 新闻评论 120 纪录片 69 新闻理论 50 传播 111 网络媒体 69 意识形态 50 电视文化 107 传媒业 67 新闻自由 50 公共广电 107 大众传播 66 新闻传播学 50 受众 107 网络传播 65 传播技术 表1 新闻传播学学科和专业目录的变化
个特设专业(教育部,2012) 15年以来,新闻传播学从二级学科新闻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呈现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 学、广告学等二级学科多元的学科格局(见表1),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进展如何呢?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滥觞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其三大传统支柱新闻史 (历史新闻学)、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学)、新闻实务(应用新闻学)脱胎于报纸学(郑保卫, 2005;方延明,2007)。 998年以来新媒介技术扩散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线交织,首先驱动实务研究推陈出新,“公 民新闻”(范东升,2006)、“融合新闻”(蔡雯,2007)、“数据新闻”(彭兰,2012)等概 念先后成为焦点。实践的革新,继而推动理论的创新(吴飞、吴妍,2011)。比如,网上信息爆 炸与虚假新闻泛滥、恶意炒作盛行的并存(宋超,2011),推动新闻真实性研究转向传媒“公信 力”(又称可信度)研究(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又如,在新闻法规和伦理道德领 域,研究者把目光投向“舆论审判”与“网络绑架”(周泽,2005)和“人肉搜索”与网络隐私 权(钟瑛,2000)等新议题。此外,新的理论资源的引入也带动起新的研究风潮,“新闻专业主 义”即为最显著的一例(郭镇之,1999)。 新闻史研究起步较早,具备相对扎实的基础(丁淦林,2000。1998年以来,《中国新闻事 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标志性成果相继出齐,研究方法也从考据描述逐渐转向解 释、文化或社会分析等,内容上注重填补空缺(张谦,2009)。从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 史研究委员会近年来的年会议题看,外新史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国际传播等议题,而不限于 史的范畴 19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传播学站稳脚跟、影响日盛,其与新闻学的关系开始受到瞩目。传 播学向新闻学注入了理论养分,一定程度上帮助后者摘除了“无学”的帽子(廖圣清,2002) 仔细检视,这一阶段新闻学研究开拓的不少新疆域,严格说来都依托或借取了传播学理论。可 是,这样的局面反过来也为“新闻无学论”提供了新的“炮弹”,从而使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受到 冲击和动摇(郑保卫,2005)。 传播学早在1950年代即已在中国大陆获得译介,但政治风向的改变使之很快中辍,传播学 火种的重新点燃要晩至1978年。1980年代,传播学在曲折中扎根发芽,学科地位逐步确立。1997 年,传播学作为与新闻学并列的二级学科进入学科、专业目录,次年又以目录外专业的身份进入 本科专业目录(廖圣清,1998) 1998年以来,从研究范式看,传播学硏究在实证研究之外,批判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从研究 内容看,在受众和效果研究之外,主题与理论视角日趋多元(张国良,2005;胡正荣、姬德强, 2011;赵月枝,2011)。近年来,在数量上难有其匹的聚焦点是新媒体研究(徐剑、赵征南, 2010),具体如网络新闻(杜骏飞,2009)、网络舆论(胡泳,2008)、网络事件与舆情研究 (李彪,2011;申琦,2010)、网络谣言(周裕琼,2012)、社会化媒体(何威,2011)等皆有 大量成果。此外,健康传播(张自力,2001)、跨文化传播(关世杰,2006)、危机传播(陈先 红、刘晓程,2013)、环境传播(李淑文,2010)等诸多交叉分支的铺展,反映出传播学多元发 展的面貌。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围绕涉外报道、国家形象、软实力 和公共外交等议题,国际传播研究不断升温(张昆,2005) 值得一提的是,传播学界对本土化(邵培仁,1999)和国际化(金兼斌,2008)的思考和探 索也在深化。大家日益认识到,国际化不是“盲目、机械地搬用西方理论”,而本土化也不等于 抑或狭隘、排他性地追求本土理论”(祝建华,2001)。 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1920年代初期,电视事业始于1950年代末期,较为系统的、基于新闻学 框架的广播电视研究以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的建立为起点(赵玉明, 2007)。然而,广播电视研究长期“两栖”于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之间,又常与电影研究结合 如何构建一门体系完善的“广播电视学”引发该领域学者的长期思索(赵玉明,2007:金冠军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2 个特设专业(教育部,2012)。 15年以来,新闻传播学从二级学科新闻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呈现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 学、广告学等二级学科多元的学科格局(见表1),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进展如何呢?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滥觞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其三大传统支柱新闻史 (历史新闻学)、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学)、新闻实务(应用新闻学)脱胎于报纸学(郑保卫, 2005;方延明,2007)。 1998年以来新媒介技术扩散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线交织,首先驱动实务研究推陈出新,“公 民新闻”(范东升,2006)、“融合新闻”(蔡雯,2007)、“数据新闻”(彭兰,2012)等概 念先后成为焦点。实践的革新,继而推动理论的创新(吴飞、吴妍,2011)。比如,网上信息爆 炸与虚假新闻泛滥、恶意炒作盛行的并存(宋超,2011),推动新闻真实性研究转向传媒“公信 力”(又称可信度)研究(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2005);又如,在新闻法规和伦理道德领 域,研究者把目光投向“舆论审判”与“网络绑架”(周泽,2005)和“人肉搜索”与网络隐私 权(钟瑛,2000)等新议题。此外,新的理论资源的引入也带动起新的研究风潮,“新闻专业主 义”即为最显著的一例(郭镇之,1999)。 新闻史研究起步较早,具备相对扎实的基础(丁淦林,2000)。1998年以来,《中国新闻事 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标志性成果相继出齐,研究方法也从考据描述逐渐转向解 释、文化或社会分析等,内容上注重填补空缺(张谦,2009)。从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 史研究委员会近年来的年会议题看,外新史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国际传播等议题,而不限于 史的范畴。 19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传播学站稳脚跟、影响日盛,其与新闻学的关系开始受到瞩目。传 播学向新闻学注入了理论养分,一定程度上帮助后者摘除了“无学”的帽子(廖圣清,2002)。 仔细检视,这一阶段新闻学研究开拓的不少新疆域,严格说来都依托或借取了传播学理论。可 是,这样的局面反过来也为“新闻无学论”提供了新的“炮弹”,从而使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受到 冲击和动摇(郑保卫,2005)。 传播学早在1950年代即已在中国大陆获得译介,但政治风向的改变使之很快中辍,传播学 火种的重新点燃要晚至1978年。1980年代,传播学在曲折中扎根发芽,学科地位逐步确立。1997 年,传播学作为与新闻学并列的二级学科进入学科、专业目录,次年又以目录外专业的身份进入 本科专业目录(廖圣清,1998)。 1998年以来,从研究范式看,传播学研究在实证研究之外,批判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从研究 内容看,在受众和效果研究之外,主题与理论视角日趋多元(张国良,2005;胡正荣、姬德强, 2011;赵月枝,2011)。近年来,在数量上难有其匹的聚焦点是新媒体研究(徐剑、赵征南, 2010),具体如网络新闻(杜骏飞,2009)、网络舆论(胡泳,2008)、网络事件与舆情研究 (李彪,2011;申琦,2010)、网络谣言(周裕琼,2012)、社会化媒体(何威,2011)等皆有 大量成果。此外,健康传播(张自力,2001)、跨文化传播(关世杰,2006)、危机传播(陈先 红、刘晓程,2013)、环境传播(李淑文,2010)等诸多交叉分支的铺展,反映出传播学多元发 展的面貌。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围绕涉外报道、国家形象、软实力 和公共外交等议题,国际传播研究不断升温(张昆,2005)。 值得一提的是,传播学界对本土化(邵培仁,1999)和国际化(金兼斌,2008)的思考和探 索也在深化。大家日益认识到,国际化不是“盲目、机械地搬用西方理论”,而本土化也不等于 “抑或狭隘、排他性地追求本土理论”(祝建华,2001)。 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1920年代初期,电视事业始于1950年代末期,较为系统的、基于新闻学 框架的广播电视研究以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的建立为起点(赵玉明, 2007)。然而,广播电视研究长期“两栖”于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之间,又常与电影研究结合, 如何构建一门体系完善的“广播电视学”引发该领域学者的长期思索(赵玉明,2007;金冠军
刘海波,2010)。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学”调整为“广播电视学”,与 新闻学、传播学等并立,可视为一个积极信号。 尽管在习称的“广播电视”中,“广播”居于“电视”之前,可是广播研究在数量上处于 明显的劣势地位(申启武、安治民,2010)。在占据多数的电视研究中,实务研究以内容生产 为主线(胡智锋、周建新,2011a),研究覆盖直播节目(朱羽君、殷乐,200la)、新闻节目 谢耘耕、周红丰,2005)、民生新闻节目(李舒、胡正荣,2004)、谈话节目(朱羽君、殷 乐,2001b)、娱乐节目(胡智锋、周建新,2011b)、科教节目(易前良,2007)等热门节目类 型:理论研究主要以电视文化为主线,从借鉴国外理论向建构中国话语发展(欧阳宏生、李弋 2012):产业研究紧贴实践,关注广电集团化(黄升民、丁俊杰,2001)、三网融合(黄升民 2010)和视听新媒体产业(庞井君,2011)等。此外,公共广播电视研究(胡正荣、李继东, 2011)和视觉文化传播(孟建,2002)成为相对新鲜的研究领域。 1990年代以来,新闻事业兼具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的观点渐成共识(李良荣、沈莉 1995)。随着传媒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为传媒产业开启了巨大的发 展空间(喻国明,2003),也推动传媒经济学从边缘学科急剧升温为“显学”(吴信训、金冠 军,2005)。以文献数量为指标,有1994年和2000年两次飞跃(石义彬、周劲,2003)。从研究 热点看,1998年以来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可以划为三阶段:2002年前以报业集团为中心,2002年至 006年以传媒集团、文化产业为焦点,2006年后以媒介融合、传媒上市为重点(喻国明、宋美 杰,2012a)。目前传媒经济学的主要议题有:传媒经济基础理论、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与 资本运营、新闻传播学中关涉传媒经济的研究领域(喻国明、宋美杰,2012b)。 我国广告学研究起步颇早,徐宝璜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即设专章探讨“新闻纸之广 告”,1920年代就有几所大学在新闻学专业开设了广告学课程。当代中国的广告学教育研究始于 1983年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开办(陈培爱,1999)。从文献数量看,广告学在2000-2007年进 入快速增长期,2008年以后则为平稳增长期。研究的重心从广告作品转向广告传播、广告管理、 告效果等,近来的新兴议题有广告产业、数字传播与广告发展、发展广告学等(丁俊杰、初广 李杉,2009;张金海、陈玥,201 由上可知,新闻学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以来,相关研究多元、丰富。而 且,不时有学者基于二级学科层面或更微观的主题进行评述,还有的学者(童兵,2012)以一年 为限站在一级学科高度予以述评。但是,尚未有研究基于一级学科、纵贯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研 究。 为此,本文将立足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视野、设定15年的时间跨度、基于定量数据,首次绘 制中国新闻传播学最近15年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比重的“全景图”。 研究问题3:1998年—201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部分所占比重多 研究问題4:1998年—201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如何变换? 影响如何 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毋需赘言;对于新闻学研究,近年来亦有学者呼吁跨学科视野(杨 保军、涂凌波,2012)。观测新闻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动状况的重要窗口之一是引文信息。对 CSSCI引文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新闻传播学文献引用的国内外学术著作中,社会学、文学、语 言学、哲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著作占有一席之地(钱玲飞、孙辉,2010a,2010b)。另一项对 新闻学研究的引证分析发现,新闻学论文的外部知识来源主要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哲 学等,其中社会学占到外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肖燕雄、熊敏,2010)。这些引用论著的数据都 反映出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对外部学科的重视。反过来,其他学科学者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视程 度如何?一项以48位新闻传播学知名学者1989年至2008年CNKI文献库的引证分析显示,他们的论文 被外引频次总体徘徊在低位(肖燕雄、彭凌燕,2010),反映出新闻传播学外部影响力的贫弱。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3 刘海波,2010)。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学”调整为“广播电视学”,与 新闻学、传播学等并立,可视为一个积极信号。 尽管在习称的“广播电视”中,“广播”居于“电视”之前,可是广播研究在数量上处于 明显的劣势地位(申启武、安治民,2010)。在占据多数的电视研究中,实务研究以内容生产 为主线(胡智锋、周建新,2011a),研究覆盖直播节目(朱羽君、殷乐,2001a)、新闻节目 (谢耘耕、周红丰,2005)、民生新闻节目(李舒、胡正荣,2004)、谈话节目(朱羽君、殷 乐,2001b)、娱乐节目(胡智锋、周建新,2011b)、科教节目(易前良,2007)等热门节目类 型;理论研究主要以电视文化为主线,从借鉴国外理论向建构中国话语发展(欧阳宏生、李弋, 2012);产业研究紧贴实践,关注广电集团化(黄升民、丁俊杰,2001)、三网融合(黄升民, 2010)和视听新媒体产业(庞井君,2011)等。此外,公共广播电视研究(胡正荣、李继东, 2011)和视觉文化传播(孟建,2002)成为相对新鲜的研究领域。 1990年代以来,新闻事业兼具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的观点渐成共识(李良荣、沈莉, 1995)。随着传媒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为传媒产业开启了巨大的发 展空间(喻国明,2003),也推动传媒经济学从边缘学科急剧升温为“显学”(吴信训、金冠 军,2005)。以文献数量为指标,有1994年和2000年两次飞跃(石义彬、周劲,2003)。从研究 热点看,1998年以来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可以划为三阶段:2002年前以报业集团为中心,2002年至 2006年以传媒集团、文化产业为焦点,2006年后以媒介融合、传媒上市为重点(喻国明、宋美 杰,2012a)。目前传媒经济学的主要议题有:传媒经济基础理论、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与 资本运营、新闻传播学中关涉传媒经济的研究领域(喻国明、宋美杰,2012b)。 我国广告学研究起步颇早,徐宝璜1919年出版的《新闻学》即设专章探讨“新闻纸之广 告”,1920年代就有几所大学在新闻学专业开设了广告学课程。当代中国的广告学教育研究始于 1983年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开办(陈培爱,1999)。从文献数量看,广告学在2000—2007年进 入快速增长期,2008年以后则为平稳增长期。研究的重心从广告作品转向广告传播、广告管理、 广告效果等,近来的新兴议题有广告产业、数字传播与广告发展、发展广告学等(丁俊杰、初广 志、李杉,2009;张金海、陈玥,2011)。 由上可知,新闻学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以来,相关研究多元、丰富。而 且,不时有学者基于二级学科层面或更微观的主题进行评述,还有的学者(童兵,2012)以一年 为限站在一级学科高度予以述评。但是,尚未有研究基于一级学科、纵贯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研 究。 为此,本文将立足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视野、设定15年的时间跨度、基于定量数据,首次绘 制中国新闻传播学最近15年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比重的“全景图”。 研究问题3:1998年—201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部分所占比重多 少? 研究问题4:1998年—201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如何变换? 影响如何 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毋需赘言;对于新闻学研究,近年来亦有学者呼吁跨学科视野(杨 保军、涂凌波,2012)。观测新闻传播学与外部学科互动状况的重要窗口之一是引文信息。对 CSSCI引文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新闻传播学文献引用的国内外学术著作中,社会学、文学、语 言学、哲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著作占有一席之地(钱玲飞、孙辉,2010a,2010b)。另一项对 新闻学研究的引证分析发现,新闻学论文的外部知识来源主要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哲 学等,其中社会学占到外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肖燕雄、熊敏,2010)。这些引用论著的数据都 反映出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对外部学科的重视。反过来,其他学科学者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视程 度如何?一项以48位新闻传播学知名学者1989年至2008年CNKI文献库的引证分析显示,他们的论文 被外引频次总体徘徊在低位(肖燕雄、彭凌燕,2010),反映出新闻传播学外部影响力的贫弱
本文将通过考察其他学科作者在新闻传播学主要期刊上的发表情况,反映新闻传播学的对外 吸引力。一般而言,其他学科学者在新闻传播学期刊发文,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触及了新闻传播领 域的问题,并希望获得新闻传播学者的关注。 研究问题5:1998年—2012年,新闻传播学主要期刊中,其他学科作者数量如何变动? 就学科归属而言,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长期划归文学门下(陈力丹,2011)。在上升为一级 学科前,新闻学二级学科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那么,作为一个新近获得独立地位的学 科,新闻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系统的影响力如何?以2001年 CSSCI中所有学科排名首位的影响因子 看,若去除编辑出版类期刊,新闻传播类期刊在24个学科中排在22位,处于最底层(杜骏飞 2007)。此后影响因子虽有提升,但直至2006年,仍没有一份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段京肃 任亚肃,2009) 本文将分析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与其他学科主要期刊间的引证数据,以反映新闻传播学 在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地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研究问题6:19〗8年—2012年,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与其他学科重要学术期刊的引证关系 研究方法 资料选取 本文选取《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四本新闻 传播学综合性期刊刊载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这四本期刊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所、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主办,具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 良好的学术声誉,且所设栏目基本覆盖了新闻传播学科的主要分支,能够较好地反映和代表中国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状况 为了分析新闻传播学科的外部影响,我们选定了18本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代表性刊物12,分析 它们与新闻传播学期刊的互引状况 数据处理 我们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数据库中下载了上述四本期刊1998年至2012年所 有文献资料(其中,《国际新闻界》自1999年起进入 CSSCI目录,故其1998年文献未纳入),计 9713篇。通过人工复核,剔除了106篇文献3]。最终,有9599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的分析。其中 《新闻与传播研究》950篇,《新闻大学》1524篇,《国际新闻界》2277篇,《现代传播》4848 篇。 所下载的数据包含文献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所载期刊及刊期、发表年份等字 段。其中,同一作者如列多个单位的,仅计算所列的第一单位。为了提高分析质量,我们对“作 者单位”和“关键词”两个字段进行了数据清洗 “关键词”浓缩了论文的要旨,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对一个领域内一段时间内的关键词进行 计量分析,可以揭示学术进展的重要信息(魏瑞斌,2006)。我们对关键词多角度反复利用,回 答研究问题。 我们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下载了所选期刊的互引数据,制作期刊一期刊引用矩阵。为了 反映学科间而非学科内的互引状况,我们去除了同一学科期刊内部互引数据(但社会科学综合类 两本期刊的内部互引数据予以保留)。 数据分析 面对数字媒体数据量的激增,传播研究中传统的人工内容分析已难以为继,而纯粹的计算机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4 本文将通过考察其他学科作者在新闻传播学主要期刊上的发表情况,反映新闻传播学的对外 吸引力。一般而言,其他学科学者在新闻传播学期刊发文,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触及了新闻传播领 域的问题,并希望获得新闻传播学者的关注。 研究问题5:1998年—2012年,新闻传播学主要期刊中,其他学科作者数量如何变动? 就学科归属而言,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长期划归文学门下(陈力丹,2011)。在上升为一级 学科前,新闻学二级学科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那么,作为一个新近获得独立地位的学 科,新闻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系统的影响力如何?以2001年CSSCI中所有学科排名首位的影响因子 看,若去除编辑出版类期刊,新闻传播类期刊在24个学科中排在22位,处于最底层(杜骏飞, 2007)。此后影响因子虽有提升,但直至2006年,仍没有一份影响因子超过1的期刊(段京肃、 任亚肃,2009)。 本文将分析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与其他学科主要期刊间的引证数据,以反映新闻传播学 在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地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研究问题6:1998年—2012年,新闻传播学重要学术期刊与其他学科重要学术期刊的引证关系 如何? 研究方法 资料选取 本文选取《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四本新闻 传播学综合性期刊刊载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这四本期刊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所、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主办,具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 良好的学术声誉,且所设栏目基本覆盖了新闻传播学科的主要分支,能够较好地反映和代表中国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状况。 为了分析新闻传播学科的外部影响,我们选定了18本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代表性刊物[2],分析 它们与新闻传播学期刊的互引状况。 数据处理 我们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下载了上述四本期刊1998年至2012年所 有文献资料(其中,《国际新闻界》自1999年起进入CSSCI目录,故其1998年文献未纳入),计 9713篇。通过人工复核,剔除了106篇文献[3]。最终,有9599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的分析。其中, 《新闻与传播研究》950篇,《新闻大学》1524篇,《国际新闻界》2277篇,《现代传播》4848 篇。 所下载的数据包含文献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所载期刊及刊期、发表年份等字 段。其中,同一作者如列多个单位的,仅计算所列的第一单位。为了提高分析质量,我们对“作 者单位”[4]和“关键词”[5]两个字段进行了数据清洗。 “关键词”浓缩了论文的要旨,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对一个领域内一段时间内的关键词进行 计量分析,可以揭示学术进展的重要信息(魏瑞斌,2006)。我们对关键词多角度反复利用,回 答研究问题。 我们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下载了所选期刊的互引数据,制作期刊—期刊引用矩阵。为了 反映学科间而非学科内的互引状况,我们去除了同一学科期刊内部互引数据(但社会科学综合类 两本期刊的内部互引数据予以保留)。 数据分析 面对数字媒体数据量的激增,传播研究中传统的人工内容分析已难以为继,而纯粹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