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根本上就是要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地主 土地所有制。 第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为什么?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官僚资本主义是 种垄断资本和反动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 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它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有组织性、最 有战斗力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先锋和领导作用。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其中贫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可靠的同盟 第三,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深受中 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的边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欲望,是革命的基 本动力,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第四,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 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 (1)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首先,从客观上讲,中国革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阶级来领导。 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阶级来领导。而在 中国,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双重 性。中国革命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无产阶级应适应这一要求,成为中国
革命的领导阶级。【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 其次,中国无产阶级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也决定了它有资格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领导者。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 削,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它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 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它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 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2)无产阶级如何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才能实现。 第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第三,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领导杈必须掌握强大的革命武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 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大家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判断是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根本的还是在于革命的对象,到底是封建阶级还是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活动的,因此,中国革命必须 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出发,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的革命,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当然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呢? 五四运动后,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具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 第二,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第三,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发展前途,既决定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呢?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是不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 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 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 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 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 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因此,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 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第二步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 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中国革命之所以分“两步走”,主要因为:中国是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 为之做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新民主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到 那时,才能提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私有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 是“左”倾教条主义者的“一次革命论”。即不分两个阶段,一次完成。 这种观点:只看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 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过“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 了重大损失。 二是“二次革命论”。即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先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 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只看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 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也给中国革命 带来很大的危害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基本内 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国体。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 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 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 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木纲领之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 (3)“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1)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一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我们知道,在西方,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几乎都是在大城市展 开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无产阶级革命的重点也总是放在城市。俄国1917 年的十月革命正是实践“以城市为中心”成功的典型。从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中 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似乎成为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的惟一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1924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这一时期,党 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开展了工农运动,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但是,对于发 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 标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接连失败的残酷事实,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 到底应该怎样走?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达到胜利的彼岸?这是中国革命中一个最基本的 问题。 1927年秋,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时,在久攻长沙不下的情况下,依然决然地放弃 攻打长沙的计划,将武装起义的主攻方向由中心城市转向了湘赣边界的农村,创建了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走上了一条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新型的革 命发展道路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 斗争》两篇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 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 右倾思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 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 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 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实践也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一样,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发 展,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建立大小15块 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约10万人,还有众多的农民赤卫队,空前壮大了革命力量,证 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 和不平衡性等特点,为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奠定了基础。 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 《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进一步从理 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 路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形态,并成为全党的共识。如: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 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