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 学学派。它)泛吸收了语言学之外研究人类认知活动的各门学科 如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人类学及在这些学科基础上产生的认 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分析方法,在语言学内部则整合了语言类型 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路子,基于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与 功能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构造,并分析其 认知功能基础。其基本主张是: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 达,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士的,而是有自然的动 因(motivation),即其外在形式常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 外的因素所促动,故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而语义结 构并非直接等问于客现的外在世界的结构,而是与人在和客观现 实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 关的概念结构相对应.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学里功 能学派的崛起,认知语言学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增人,不少学 者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研究了世界上各种语言里的众多现象,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海外华人学者也在其理论方法的启发下对汉语语 法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并从汉语研究巾提出了自己的认 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如戴浩一的“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 (Tai1985、1989、1993)和谢信一的“组成认知语法”(Isieh1989、 1991、谢1998)。 认知语言学在国内语言学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对这 个学派的介绍始于八十年代末,自1990年发表叶蜚声翻译的然以 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Ti1989)以来,《国外语言学》
前 言 等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评介文章(如廖秋出1991,沈家煊1993、 1994,石航智1995,王勤学1996,林书武1997等)。尤为可喜的是, 近几年国内也发表了一批借鉴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观念方法研究汉 语其体问题的有分量的论若(张伯江1994,刘宁生:1994、1995,沈 家痘1995,石毓智1995,袁毓林1995,张伯江、方梅1996,沈家煊 1997),这些研究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它显示将国外语言学的 新观念新方法与汉语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做法不仅有益于中 国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也能带助我们更深入地发掘和解释汉语里 固有的事实和规律。正如人们常说的,汉语是一种缺乏外在形式标 记(如形态)、重“意合”的语言,而语言学家在分析汉语时所用的理 论棋式,长期以来受到注重刻划形式特征的西方语言学主流的影 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汉语真实面目的认识。认 知语言学正是对当代西方语言学主流的反动,它是一种重视功能、 语义因素对句法的促动、制约作用,从概念结构而不是形式构造入 手分析语言现象的新理论。借鉴这样的理论去研究汉语这样的语 言,汉语语言学家确实大有可为。不仅如此,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理 论研究汉语时,我们还可以检验其方法原则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 而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出于认知语言学产生于欧美语言学界,历史也较短,国内汉语 语法学界按触它的机会还不太多。尽管已有不少评介文章发表,但 至今还没有一本内容较全面的专书问世.我们还注意到,这一学派 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最近在汉语语言学界也引起了~些非议和 批评(邱述德1993,袁第林1994、1996).批评和辩堆本是学术发展 的正常状况,不过,要作出具有建设性并能切中要害的批评,前提 必须是全面、准确地理解对方立场。因此,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便 是向有意更深入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读者介绍这一学派的理论基 础、现点方法和研究现状。当然,我们也不愿“光说不练”,所以本书 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向读者虽现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最下
言 3 对汉语实际问题所作的一点研究。 在篇幅有限的一本书里,我们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认 知谱法涉及的所有问题,也难以同时全面探讨汉语语法各个方面 的现象。所以本书无论是在理论介绍的部分还是在具体研究的部 分都不得不有所偏重。其休说,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时,我们把 重点放在其理论主张、经验基础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核心问题 的研究之上,如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问题 等.这不光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更是因为.上述问题体现了认知语言 学的精髓。这个学派和其他众多语言学流派的差别并不像GB理 论与词汇功能语法,或蒙太古语法与接口语法的差别:地就是说, 它与当代语言学各主流理论的分歧主要不是技术性的,而是观念 性的。它在具体分析手段及是现方式等方面的特色来自它在语言 观,认知规、哲学观的层面上对一些相当基本的问题所作的深刻反 思。因此,认识这个学派的关键在于了解它作出了哪些观念上的变 革,以及它提出的新观念是建立在哪些经验事实之上。 本书在结合汉语实际作具体研究的部分,则打算采取·种“聚 焦于一点”的策略,即只选取汉语语法里一个非常小,却具有重大 理论意义的问题,运用认知语法的一些中心概念、基本原则与研究 方法,对它进行比较精细的个案分析。我们探讨的问题是围绕着汉 语定中之间“的”字的隐现规律展开的。书名用“汉语名词短语"来 概括这部分的内容,而实际讨论的中心却放在一个小小的“的”字 上,这看起来未免有点名不副实,或说是大题小作。其实,如此大题 小作是有道理的。首先,“的”作为现代汉语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 虚词,它在汉语名词短语构造中占据着枢纽的地位:“的”既是汉语 名词化的最主要的标记,也是区分名词短语和复合名问的重要标 志,因此,这个问题其实也不算太小。此外,作者也确实有意小题大 作。我们认为,从“的”字隐现的阿魑中观察到的规律实际上反映了 汉语名词短语的一条辈带基本的结构原则,它可以串起与汉语名
的 言 词短语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修饰语与中心语的选择限制、领属构 造的待性、多项定语的相对语序等。通过对这个小问题的深入刻 划,我们还打算从中提取既能解释汉语现象,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 论概活。 还卷要指出的是,本书在前·部分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时,虽 注重结合汉语里的现象及实例进行说明,不过重点还是放在最初 提出其理论框架的欧美(尤其是美国)语言学家(如Lakoff、Lan- gacker等)对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的阐述,以及他们所作的较经 典性的研究之上。在后一部分研究汉语具体问题时,我们则专注于 所选择的问题而不及其余,力求对之作出尽可能详尽的分折。这样 安排本书的内容,除了前面所说的原凶之外,还出于另一层考虑, 即戴浩一先生与笔者合著的《汉语认知功能语法》即将出版。这本 书是在戴浩一提出的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框架内全面研 究汉语语法的第一本专著,其重点是对汉语甲多方面语法现象的 分析,而不是一般性的理论介绍或对单个问题的个案研究。所以本 书如此安排能使这两本书避开不必要的重复,在内容上三相补充, 相得益彰。 现将本书的章节安排与各部分大致内容概述如下。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的内容是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与 研究现状的介绍,下篇则是汉语具体问题的研究。上篇第一章首先 '介绍认知谱言学的主要理论主张,着单阐述它与当代语言学主流 理论迥然有别的语言观和认知观。第二章介绍认知语言学基本主 张背后的经验基础及有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范博化理论、概念 隐喻与隐喻慨念系统、意象及意象图式三个方面第三章讨论近年 来在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界引起广泛注意的句法象似性问 题。我们首先引入象似性(iconicity)的基本概念,并评述现代语言 学与符号学界对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介 绍海外语言学家提出的几种主要的句法象似原则。在下篇,第四章
前 言 首先阐述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的关系的看法,接下来概 略地介绍卜篇要研究的具休向题,并简单交代木项研究的分析取 向。第五章首先介绍句法象似性的一个重要类别,即我们将用以解 释汉语里有关现象的“距离动因(distance motivation)”的观念。我 们将从语言普遍特征与类型学的角度介绍距离动因在世界各语言 不同句法结构中的反映,并引出汉语里的现象给语言共性研究提 出的问题和挑战。接下来的几章测详细讨论距离象似动因在汉谱 名词短语结构里的各种体现。我们将依次详细描写汉语名词短语 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组合式与粘合式定中结构的语义差异问题、 定中之间“的”字的隐现条件问题、领属结构的句法语义限制间题、 多项定语的语序规则问题等等,并论远距离动因是促动汉语名词 短语构造的基本机制。我的结论是,以语名词短语体现的结构规 律与世界各语言相关结构的共性规律之间有相当程度的相通之 处,这是人类认知能力与认知策略中一般性和普遍性的体现,而汉 语里的一些特异现象表面上虽与共性原则冲突,但从更高层次上 看并无本质的矛盾,它们只是汉语在认知策略与编码手段上的某 些特点的反映。由此我」不仪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汉语句法结构的 构造原则,也能对谱言共性规则取得更深~层的认识。 书中不少术语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标准译法,不过我们尽量 用比较通行的译法,重要术语均在第一次出现时附上原文。为节省 篇幅及清楚起见,外国人名除已有统一译法且较知名者(如乔姆斯 基、幕绪尔)外,其他径用原文。书末附有本书提及的绝大部分文献 的书目(少数可在较游见的文献中查到的书目则因篇幅的限制而 略去了),叮供有兴趣进一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