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 现代外语(双月刊 October 2015 第38卷第5期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 Vol38 No 5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 提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流行触发起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 之分、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过渡语(如基本体)的特点、最终目标的确定、基于使用理论和课堂 教学的关系、我国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认识和舆论导向,等等。 关键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过渡语、最终目标、我国英语教育的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1505-0687-18 在前篇里,我们对能力/运用争论→运用理论→以使用为基础的观察→BV 的提出,做了简单概述,其目的无非是开拓我国英语教学界的视野,共同考虑其 现状和未来。在本篇里,让我们先回顾一些新发展,然后结合实际讨论一些值得 再思考的问题。 1.新格局 11英语国际化 按照 Crystal(2003)在其《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第二版的说法,英语国际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互联网和现代交通发达促进人员流动的推动下,全球 体化(“地球村”)的形成,出现了全球性语言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英语脱颖 而出,而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受到公众承认。Alen等人(1994)统计了英国皇家 学会所发表的哲学学报从1665到1990引用资料所使用的英、法、德、拉丁和其他 语言的一个统计图(见图1)。 Kachru(1988把英语的使用者区分为3个环,内环 the inner circle),包括英、美 加、澳和新西兰等国家作为母语而使用的英语,约有32-38亿人;外环( the outer circle),包括印度、新加坡、菲律宾、南非等国作为L2或官方语言而使用的英语,约有 3-5亿人和扩展环( the expanding circle),这包括中国、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地区,约 有5-10亿人。在前两环里,英语曾经发生过或仍然有影响的约有75个地区。 Crystal把英语称为“全球性语言”(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随着这个 问题的开展,又出现了各种不同名称,如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或 Lingua franca english,LFE)、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EIL,甚至作为学术国际通用语的英语 English as Academic Lingua franca,EALF)。Alln等人就是从国际通用语的角度来比较欧 洲几种语言在不同时段的引用率,英语从80到90年代最高。 687
2015 年10月 第38卷 第5期 October 2015 Vol.38 No.5 现代外语(双月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桂诗春 提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流行触发起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如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 之分、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过渡语(如基本体)的特点、最终目标的确定、基于使用理论和课堂 教学的关系、我国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认识和舆论导向,等等。 关键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过渡语、最终目标、我国英语教育的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105(2015)05⁃0687⁃18 在前篇里,我们对能力/运用争论→运用理论→以使用为基础的观察→BV 的提出,做了简单概述,其目的无非是开拓我国英语教学界的视野,共同考虑其 现状和未来。在本篇里,让我们先回顾一些新发展,然后结合实际讨论一些值得 再思考的问题。 1. 新格局 1.1 英语国际化 按照 Crystal(2003)在其《作为全球性语言的英语》第二版的说法,英语国际化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在互联网和现代交通发达促进人员流动的推动下,全球 一体化“( 地球村”)的形成,出现了全球性语言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英语脱颖 而出,而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受到公众承认。Allen 等人(1994)统计了英国皇家 学会所发表的哲学学报从 1665 到 1990 引用资料所使用的英、法、德、拉丁和其他 语言的一个统计图(见图 1)。 Kachru(1988)把英语的使用者区分为 3 个环,内环(the inner circle),包括英、美、 加、澳和新西兰等国家作为母语而使用的英语,约有 3.2⁃3.8 亿人;外环(the outer circle),包括印度、新加坡、菲律宾、南非等国作为L2或官方语言而使用的英语,约有 3⁃5 亿人和扩展环(the expanding circle),这包括中国、日本、波兰、俄罗斯等地区,约 有5⁃10亿人。在前两环里,英语曾经发生过或仍然有影响的约有75个地区。 Crystal 把英语称为“全球性语言”(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随着这个 问题的开展,又出现了各种不同名称,如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或 Lingua Franca English, LFE)、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IL),甚 至 作 为 学 术 国 际 通 用 语 的 英 语 (English as Academic Lingua Franca,EALF)。Allen 等人就是从国际通用语的角度来比较欧 洲几种语言在不同时段的引用率,英语从 80 到 90 年代最高。 · 687 ·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法语 40 拉丁 0000 3国垦园显园国国国国 图1引用资料所用语言 英语国际化隐含着一个认识,就是原来的内环的英语变体再也不能占统治 地位,许多变体都会应运而生, Crystal称之为“新英语” (New Englishes),而从 1978开始发行的《国际英语》 World Englishes)更成了推动英语国际化的主力军 1992年成立国际英语国际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World Englishes WE)。 1.2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 这是英语国际化所诱发的一场讨论,本族语者 (native speakers,NS)的说法出 自语言学家 Bloomfield1933),他《语言论》里讨论到言语社区时指出,“一个人学 会说的第一种语言就是他的本族语,他就是这种语言的本族语者。”有NS,自然 就有其对立物,非本族语者 non-native speakers, NNS)。其后 Chomsky多次使用 了这个概念,并提出NS是句子可接受性的“仲裁者”。辞典学家 Paikeday(1985) 却认为,NS的“本族”( native)一词十分含混,“语言和方言不同,它独立于它的习 得者,换句话说,语言的存在并非依赖于个别说话人。众所皆知,语言存在于社 会,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 Moussu& Llurda(2008)更从3个不同角度来看NS/ NNS两分法之不合理性 a)每一个人都是特定语言的Ns,不能按他们是否具有这个特性来区分说话 人,如果按英语来断定他们的LⅠ、那是以盎格鲁为中心的不公平 Paikeday是《纽约时报》每日词典项目主持人,他自认NS说法困惑了词典编纂者25年,他向当时驰名英 美的40多位语言学家进行调查,问题是“谁碰到过一个NS?”其结果综合成一句话,就成了该书的名字 《Ns已经死亡》。 Chomsky是其中一个重要对话者,他坚持自己原来立场,NS的意义在于他是语法性的 重要“仲裁者”,对自己母语独有直觉力天性。NS就是“特定语言的熟练使用者”。“就具体所获得的语 言或方言而言,本族’与‘非本族’习得有些什么差异,这问题简直是无的放矢。”“每一个人都是他(或 她)在心灵/大脑里成长起’的特定语言的NS
2015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英语国际化隐含着一个认识,就是原来的内环的英语变体再也不能占统治 地位,许多变体都会应运而生,Crystal 称之为“新英语”(New Englishes),而从 1978 开始发行的《国际英语》(World Englishes)更成了推动英语国际化的主力军, 1992 年 成 立 国 际 英 语 国 际 协 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World Englishes, IAWE)。 1.2 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 这是英语国际化所诱发的一场讨论,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s, NS)的说法出 自语言学家 Bloomfield(1933),他《语言论》里讨论到言语社区时指出,“一个人学 会说的第一种语言就是他的本族语,他就是这种语言的本族语者。”有 NS,自然 就有其对立物,非本族语者(non⁃native speakers, NNS)。其后 Chomsky 多次使用 了这个概念,并提出 NS 是句子可接受性的“仲裁者”。辞典学家 Paikeday(1985) 1 却认为,NS 的“本族”(native)一词十分含混,“语言和方言不同,它独立于它的习 得者,换句话说,语言的存在并非依赖于个别说话人。众所皆知,语言存在于社 会,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Moussu & Llurda(2008)更从 3 个不同角度来看 NS/ NNS 两分法之不合理性: a) 每一个人都是特定语言的 NS,不能按他们是否具有这个特性来区分说话 人, 如果按英语来断定他们的 L1、那是以盎格鲁为中心的不公平; 图 1 引用资料所用语言 1 Paikeday 是《纽约时报》每日词典项目主持人,他自认 NS 说法困惑了词典编纂者 25 年,他向当时驰名英 美的 40 多位语言学家进行调查,问题是“谁碰到过一个 NS?”其结果综合成一句话,就成了该书的名字 《NS 已经死亡》。Chomsky 是其中一个重要对话者,他坚持自己原来立场,NS 的意义在于他是语法性的 重要“仲裁者”,对自己母语独有直觉力天性。NS 就是“特定语言的熟练使用者”。“就具体所获得的语 言或方言而言,‘本族’与‘非本族’习得有些什么差异,这问题简直是无的放矢。”“每一个人都是他(或 她)在心灵/大脑里‘成长起’的特定语言的 NS。“ · 688 ·
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b)从全球英语的角度看,世界上有许多本地化的英语变体,如外环的很多国 家和地区说英语的人不能被看成是NNs,只有说英国或美国的英语变体的人才是 Ns,那是误导。 c)NS/Ns的区分缺乏语境化,它否定了语言教学和其地方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有些个案研究说明,有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属于哪个语言群体,难以列为NS 或NNS的范畴。 Davies(2003;2004)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看,“NS概念仍是歧义的,也只能如 此;因为它既是神话,又是现实。”说它是神话,因为一些社会语言学家(如 Ferguson)认为,把本族语看成是语言数据唯一真实而可靠的来源不符合实际,世 界上多数言语交际都不是在使用我们自己的母语的场合下进行的,而是使用第 第三或第n种语言,它们都是用这样或那样方式习得,视场合而采用的。说 它是现实,因为它牵涉到认同感,它往往决定人们选择使用哪一种语言,而且他 们往往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不少差异。总之NS/NNS不像 男/女性别那样泾渭分明。Cook(1999谈到,“在语言学里,不管是按种族、阶级、 性别、或任何其他特征来区分,我们很难期望人们会遵循一个他们非所属的群体 的规范。……今天几乎所有教师和研究者都同意:这些群体比较有区别,但不是 我们应该把L2使用者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真正的L2使用者,而不是 Ns的模仿。”既然很难要求所有二语(外语)学习者都达到本族语水平,那么退而 求其次又是什么呢?又出现了不少引起争议的、界限不清晰的说法,如接近本族 语者( near native-speakers)、像本族语者( native- speakers like)、中断本族语者或天赋 说话者( (interrupted native speakers, or heritage speakers)、高级二语学习者 ( advanced L2 learners),等等。为什么要那么多的心思来对待NS/NNS差异,这和 英语国际化有密切关系,谁能够从事英语教学?我们将在后面继续探讨此问题。 1.3拥有权 这也是英语国际化引申出来的问题, Crystal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公司经 理准备在新加坡一间酒店和德国人与沙特阿拉伯人接触,讨论多国贸易,没有 个三方翻译系统,就不可能谈下去。他们不能各自说自己的母语,必须依赖一种 全球性语言。那么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 ownership)? Graddol(199)对英语21 世纪发展作了前瞻并提出一个惹人深思的问题:在21世纪里,很多人2都会把英 语作为一门外语而学习,他们需要教师、词典和语法书,但是他们还会不会把NS 作为用语的权威规范呢? Widdowson(1994a)在27届 TESOL年会上专门就“英语 的拥有者”作大会发言,讲得较透切,他回顾过去英国人把“标准英语”作为质量 按 graddol估算,到2050年把英语作为L2的人数将会从235亿升到462亿,而把英语作为L反而有所 减少,从50年代到2050占全球人口的8%减为5%,只有4.33亿。这样的估算不无问题,因为按人口调 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在3.5到4亿之间。这倒不是过高估计英语作为L2的人数,而是在有些广泛地 使用英语作为L2的国家并没有提供统计数字。 689
b) 从全球英语的角度看,世界上有许多本地化的英语变体,如外环的很多国 家和地区说英语的人不能被看成是 NNS,只有说英国或美国的英语变体的人才是 NS,那是误导。 c) NS/NNS 的区分缺乏语境化,它否定了语言教学和其地方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有些个案研究说明,有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属于哪个语言群体,难以列为 NS 或 NNS 的范畴。 Davies(2003; 2004)从应用语言学角度看,“NS 概念仍是歧义的,也只能如 此;因为它既是神话 ,又是现实。”说它是神话,因为一些社会语言学家(如 Ferguson)认为,把本族语看成是语言数据唯一真实而可靠的来源不符合实际,世 界上多数言语交际都不是在使用我们自己的母语的场合下进行的,而是使用第 二、第三或第 n 种语言,它们都是用这样或那样方式习得,视场合而采用的。说 它是现实,因为它牵涉到认同感,它往往决定人们选择使用哪一种语言, 而且他 们往往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虽然他们之间也有不少差异。总之 NS/NNS 不像 男/女性别那样泾渭分明。Cook(1999)谈到,“在语言学里,不管是按种族、阶级、 性别、或任何其他特征来区分,我们很难期望人们会遵循一个他们非所属的群体 的规范。……今天几乎所有教师和研究者都同意:这些群体比较有区别,但不是 缺陷。”……“我们应该把 L2 使用者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真正的 L2 使用者,而不是 NS 的模仿。”既然很难要求所有二语(外语)学习者都达到本族语水平,那么退而 求其次又是什么呢?又出现了不少引起争议的、界限不清晰的说法,如接近本族 语者(near native⁃speakers)、像本族语者(native⁃speakers like)、中断本族语者或天赋 说 话 者 (interrupted native speakers,or heritage speakers)、高 级 二 语 学 习 者 (advanced L2 learners),等等。为什么要那么多的心思来对待 NS/NNS 差异,这和 英语国际化有密切关系,谁能够从事英语教学?我们将在后面继续探讨此问题。 1.3 拥有权 这也是英语国际化引申出来的问题,Crystal 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公司经 理准备在新加坡一间酒店和德国人与沙特阿拉伯人接触,讨论多国贸易,没有一 个三方翻译系统,就不可能谈下去。他们不能各自说自己的母语,必须依赖一种 全球性语言。那么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ownership)? Graddol(1999)对英语 21 世纪发展作了前瞻并提出一个惹人深思的问题:在 21 世纪里,很多人 2 都会把英 语作为一门外语而学习,他们需要教师、词典和语法书,但是他们还会不会把 NS 作为用语的权威规范呢?Widdowson(1994a)在 27 届 TESOL 年会上专门就“英语 的拥有者”作大会发言,讲得较透切,他回顾过去英国人把“标准英语”作为质量 2 按 Graddol 估算,到 2050 年把英语作为 L2 的人数将会从 2.35 亿升到 4.62 亿,而把英语作为 L1 反而有所 减少,从 50 年代到 2050 占全球人口的 8%减为 5%,只有 4.33 亿。这样的估算不无问题,因为按人口调 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在 3.5 到 4 亿之间。这倒不是过高估计英语作为 L2 的人数,而是在有些广泛地 使用英语作为 L2 的国家并没有提供统计数字。 桂诗春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 689 ·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标杆,意味着权威;但是自然的本族语天赋并不能维护它的杈威性。所谓标准 英语其实就是为了制度性目的(如教育、管理、商业等)而建立的书面语变体 书面语比较稳定,足以维护制度稳定性。标准英语不是简单交际手段,而是表 认同感、规约性和价值观的象征性拥有。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它的各种变 体有双重特点:既是一种交际手段,又代表了各种社区的传统和价值稳定性(即 文化)。那么哪种文化才有权宣称它“拥有”标准英语?标准英语绝非一个欧洲 离岸小岛的人民所独有。英语成为一个国际语言意味着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监 管它。它在世界上如何发展和英国、美国或任何地方的NS无关。英语NS应该 以他们的语言成为国际交往手段而感到骄傲和满足。如果英语能够为不同社 区交际服务,从逻辑上看,就意味着它必须是有差异的,但又不能差异到互相 都不了解的变体。对国际社会来说,它必须稳定成一些标准形式以便于交往。 Widdowson(1994b)在另一个场合就英语作为一门外语 Engl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说,“通常的情况是,FFL的老师把自己看成是英语老师,而英语 刚好是这门外语,按照这个定义,英语是高大无比的,而说英语的人则是有特 权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把EL看成是外语,而这门外语刚好是英语。我们注 意的焦点是语言的外来性( foreignness),而不是其本族语性( nativeness),是什么 东西使语言成为外来的,怎样才能把它作为一门外语教来得更有成效。”这样 来,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而且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 用语的问题。我们既要熟悉目标语,但又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针对学习者情 况来组织教学。 14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 ultimate attainment)也是国际化英语所引申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既 然国际化英语并非内环英语NS独有,那么外环和扩展环的英语使用者又应该怎 样估算其最终目标呢?因为它和L1说话人不同,既非与生俱来,也有高低之 分。按照Bley- Vroman(1989)的说法,母语发展和成人外语学习过程基本上不 样,我们的特定领域习得系统并不能回答母语学习逻辑问题3,其结果也不一样, 儿童最后都能学到母语,但外语学习却存在很多差异。 Bley-Vroman归结为8个 特点:缺乏普遍有保证的成功;普遍的失败;成功、道路和策略的差异;目标的差 异;年龄和熟练的相关;石化;不定的直觉;课授的重要性。 birdsong(19g2:;200) 按照 Chomsky所说,儿童所接触的语言数据不足以让他们自己决定其最后获得的语言知识,他们所有 的经验和最后达到能力形式的差距就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要解决这个差距必须一个内在的通用 语法。Bley- Vroman认为:抽象地说,成人学习一门外语,其逻辑问题也是一样的,都受到数据限制。但 所遇到的问题如外语学习在成功率、其产生的系统、动机、组织状态均不相同。外语学习者在其学习前 已经具有一种语言的知识和一个普遍抽象解决冋题技能的系统。据此他提出“根本性差异假说”,认为 L所存在的逻辑问题,在L2习得里并不存在。 Lydia White(White9o)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不能根据 Ll和L2的差异,就去判断通用语法是否存在,L1习得中所建立的通用语法可能会影响到L2习得。她 也承认L2习得是否使用通用语法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690·
2015 年 现代外语 第5期 标杆,意味着权威;但是自然的本族语天赋并不能维护它的权威性。所谓标准 英语其实就是为了制度性目的(如教育、管理、商业等)而建立的书面语变体。 书面语比较稳定,足以维护制度稳定性。标准英语不是简单交际手段,而是表 示认同感、规约性和价值观的象征性拥有。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它的各种变 体有双重特点:既是一种交际手段,又代表了各种社区的传统和价值稳定性(即 文化)。那么哪种文化才有权宣称它“拥有”标准英语?标准英语绝非一个欧洲 离岸小岛的人民所独有。英语成为一个国际语言意味着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监 管它。它在世界上如何发展和英国、美国或任何地方的 NS 无关。英语 NS 应该 以他们的语言成为国际交往手段而感到骄傲和满足。如果英语能够为不同社 区交际服务,从逻辑上看,就意味着它必须是有差异的,但又不能差异到互相 都不了解的变体。对国际社会来说,它必须稳定成一些标准形式以便于交往。 Widdowson(1994b) 在 另 一 个 场 合 就 英 语 作 为 一 门 外 语 (Engl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说,“通常的情况是,EFL 的老师把自己看成是英语老师,而英语 刚好是这门外语,按照这个定义,英语是高大无比的,而说英语的人则是有特 权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把 EFL 看成是外语,而这门外语刚好是英语。我们注 意的焦点是语言的外来性(foreignness),而不是其本族语性(nativeness),是什么 东西使语言成为外来的,怎样才能把它作为一门外语教来得更有成效。”这样 一来,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而且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 用语的问题。我们既要熟悉目标语,但又要和它保持一定距离,针对学习者情 况来组织教学。 1.4 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ultimate attainment)也是国际化英语所引申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既 然国际化英语并非内环英语 NS 独有,那么外环和扩展环的英语使用者又应该怎 样估算其最终目标呢?因为它和 L1 说话人不同,既非与生俱来,也有高低之 分。按照 Bley⁃Vroman(1989)的说法,母语发展和成人外语学习过程基本上不一 样,我们的特定领域习得系统并不能回答母语学习逻辑问题 3 ,其结果也不一样, 儿童最后都能学到母语,但外语学习却存在很多差异。Bley⁃Vroman 归结为 8 个 特点:缺乏普遍有保证的成功;普遍的失败;成功、道路和策略的差异;目标的差 异;年龄和熟练的相关;石化;不定的直觉;课授的重要性。Birdsong(1992; 2004) 3 按照 Chomsky 所说,儿童所接触的语言数据不足以让他们自己决定其最后获得的语言知识,他们所有 的经验和最后达到能力形式的差距就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要解决这个差距必须一个内在的通用 语法。Bley⁃Vroman 认为:抽象地说,成人学习一门外语,其逻辑问题也是一样的,都受到数据限制。但 所遇到的问题如外语学习在成功率、其产生的系统、动机、组织状态均不相同。外语学习者在其学习前 已经具有一种语言的知识和一个普遍抽象解决问题技能的系统。据此他提出“根本性差异假说”,认为 L1 所存在的逻辑问题,在 L2 习得里并不存在。Lydia White(White 1990)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不能根据 L1 和 L2 的差异,就去判断通用语法是否存在,L1 习得中所建立的通用语法可能会影响到 L2 习得。她 也承认 L2 习得是否使用通用语法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 690 ·
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认为,“最终目标的数据对正在进行的L2习得主流研究是无价的,因为它们为 L2习得的界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野,从最近L2习得观点来看,其语言能力上 限和单一本族语上限无法比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算是NS本身,他们对 自己的母语的上限在哪里?也是不清晰的。 Widdowson承认,他每天看报,都发 现有无数来自技术、法律、经济事务的词语是他不懂的。这些词语是否标准英 语?从英语词典历史的角度看,17世纪以来,最早出现供NS使用的词典都是为 了查阅难词。最终目标的考虑应有几个方面 a)必须从现实(即我们所处的语言社区)出发来决定最终目标。 b)最终目标必须是清晰、可触摸的,能测量到的,而不是空泛的“努力方向 c)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和途径。Bley- Vroman提出而又被 Birdsong所首肯 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其达到最后目标的差别是否意味着其采取 手段(即学习过程)的差别? 2.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2.1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 a)按照 Kachru“三环说”,我国属扩展环,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而教学。它 包括了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的英语学习者所经历的二 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过程自然有所不同。 Leather& VanDam(2003把语言习 得分为4种:一语习得、早期二语习得、授课型二语习得、成人移民二语习得。 我国英语教育应属于授课型二语习得 (instructed L2 acquisition)。 Kachru(201) 曾经比较在一个世纪末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的英语使用者情况,中 国在校把英语作为外语而学的人数约为2亿,使用英语者则难以估计,我的估 计一起也有3亿左右‘,而在印度则有3.3亿人在不同程度地上掌握印度英 语。但印度属于外环,英语仍为其官方语言之一,如印度的英语报刊种类很 多,英语的约占3749%。英语在我国是第一外语,由于人口众多,这意味着中 国的英语学生和教师都是NNS,我国既是一个英语学习者大国,也是一个英 语教师大国。 b)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属于非英语社区,中国还没有哪个社区以英语为 母语。它并非像我们的母语那样,是赖以生存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民族认同的语 言;作为一种常态,英语只是我们在学校里的一门课程,每周接触英语时间只有 几个课时,课堂以外就很少接触到它,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如广 播、电影、报纸广告,等等。因为教育发展不平衡,而英语教师的素质不一,授课 情况各异,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在上一世纪末,一般估计是中国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者人数在2-3个亿左右,但考虑到中国人口增长率为 5千万左右,随着教育普及,人学人数也呈增加趋势.故取其上限
认为,“最终目标的数据对正在进行的 L2 习得主流研究是无价的,因为它们为 L2 习得的界限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野,从最近 L2 习得观点来看,其语言能力上 限和单一本族语上限无法比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就算是 NS 本身,他们对 自己的母语的上限在哪里?也是不清晰的。Widdowson 承认,他每天看报,都发 现有无数来自技术、法律、经济事务的词语是他不懂的。这些词语是否标准英 语?从英语词典历史的角度看,17 世纪以来,最早出现供 NS 使用的词典都是为 了查阅难词。最终目标的考虑应有几个方面: a) 必须从现实(即我们所处的语言社区)出发来决定最终目标。 b) 最终目标必须是清晰、可触摸的,能测量到的,而不是空泛的“努力方向”。 c) 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和途径。Bley⁃Vroman 提出而又被 Birdsong 所首肯 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是其达到最后目标的差别是否意味着其采取 手段(即学习过程)的差别? 2.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2.1 我国英语教育的定位 a) 按照 Kachru“三环说”,我国属扩展环,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而教学。它 包括了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的英语学习者所经历的二 语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过程自然有所不同。Leather & VanDam(2003)把语言习 得分为 4 种:一语习得、早期二语习得、授课型二语习得、成人移民二语习得。 我国英语教育应属于授课型二语习得(instructed L2 acquisition)。Kachru(2011) 曾经比较在一个世纪末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的英语使用者情况,中 国在校把英语作为外语而学的人数约为 2 亿,使用英语者则难以估计,我的估 计一起也有 3 亿左右 4 ,而在印度则有 3.3 亿人在不同程度地上掌握印度英 语。但印度属于外环,英语仍为其官方语言之一,如印度的英语报刊种类很 多,英语的约占 37.49%。英语在我国是第一外语,由于人口众多,这意味着中 国的英语学生和教师都是 NNS,我国既是一个英语学习者大国,也是一个英 语教师大国。 b)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属于非英语社区,中国还没有哪个社区以英语为 母语。它并非像我们的母语那样,是赖以生存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民族认同的语 言;作为一种常态,英语只是我们在学校里的一门课程,每周接触英语时间只有 几个课时,课堂以外就很少接触到它,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如广 播、电影、报纸广告,等等。因为教育发展不平衡,而英语教师的素质不一,授课 情况各异,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4 在上一世纪末,一般估计是中国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者人数在 2⁃3 个亿左右,但考虑到中国人口增长率为 5 千万左右,随着教育普及,入学人数也呈增加趋势,故取其上限。 桂诗春 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 · 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