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武汉市武昌区2010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硏究院命制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包括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 第Ⅱ卷包括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 试用时150分钟。 ★祝你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36分) 基础知识部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花蕾/擂鼓糊信封/芝麻糊蓄养妻子/六畜兴旺 B.蝙幅/褊狭闷葫芦/闷罐车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C.璀璨/摧残发横财/遺横祸媒妁之言/真知灼见 D.魁梧/洋槐提防着/河堤岸茁壮成长/勤能补拙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诛连九族不尽人情犯罪分子寥寥无几 B.崭露头脚鬼哭狼嚎萎靡不振以儆效尤
绝密★启用前 武汉市武昌区 2010 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包括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 第Ⅱ卷包括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 试用时 150 分钟。 ★祝你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 36 分) 一、基础知识部分(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花蕾./擂.鼓 糊.信封/芝麻糊. 蓄.养妻子/六畜.兴旺 B.蝙.幅/褊.狭 闷.葫芦/闷.罐车 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C.璀.璨/摧.残 发横.财/遭横.祸 媒妁.之言/真知灼.见 D.魁.梧/洋槐. 提.防着/河堤.岸 茁.壮成长/勤能补拙.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诛连九族 不尽人情 犯罪分子 寥寥无几 B.崭露头脚 鬼哭狼嚎 萎靡不振 以儆效尤
C.邻近年底泉香酒洌戛然而止面容姣好 D.乏善可陈孽根祸胎声如洪钟灯火阑珊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苏青是上海的一位知名女作家,其文字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她的《结婚十年》一书曾 经风行一时 B.作为官员,因为权力在手,也可能大有作为,也可能遗害社会,因此必须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C.几百年来,研究《红楼梦》的著述,可谓叠床架屋。要想再写山点新意,那实在是难 而又难的事情。 D.据中新网票选调查显示,小虎队以高达38.6%的支持率当仁不让成为歌舞节目第一名 连“天后”王菲都望尘莫及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火车票实名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票贩子,更能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 改变当前火车票销售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B.全国总工会4月5日决定紧急拨款200万元,用于对在王家岭“3·28”特大透水事故 中遇难矿工及其家属的慰问。 C.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牵动着每一个购房者的神经,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自今年 年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范金融风险 D.政治分析师亚采克说,坠机灾难影响深远,它将对选举产生巨大影响,现阶段难以详 细评说,但选举结果可能出人意料。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郭沫若在剧本里写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 这话不够味。有人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 B.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一点“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 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总理引用这句名言意在说明 要想了解政策的缺失,就必须深入民间调查 D.有钱的人开着豪华跑车在街上狂飙,穷人为了几斤米去卖血,这是讽刺还是批评,不 论是什么,那些“富人”是否该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
C.邻近年底 泉香酒洌 戛然而止 面容姣好 D.乏善可陈 孽根祸胎 声如洪钟 灯火阑珊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苏青是上海的一位知名女作家,其文字没有可圈可点 ....之处,她的《结婚十年》一书曾 经风行一时。 B.作为官员,因为权力在手,也可能大有作为,也可能遗害社会,因此必须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 C.几百年来,研究《红楼梦》的著述,可谓叠床架屋 ....。要想再写山点新意,那实在是难 而又难的事情。 D.据中新网票选调查显示,小虎队以高达 38.6%的支持率当仁不让 ....成为歌舞节目第一名, 连“天后”王菲都望尘莫及。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火车票实名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票贩子,更能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 改变当前火车票销售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B.全国总工会 4 月 5 日决定紧急拨款 200 万元,用于对在王家岭“3·28”特大透水事故 中遇难矿工及其家属的慰问。 C.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牵动着每一个购房者的神经,也受到了中央的关注,自今年 年初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范金融风险。 D.政治分析师亚采克说,坠机灾难影响深远,它将对选举产生巨大影响,现阶段难以详 细评说,但选举结果可能出人意料。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郭沫若在剧本里写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 这话不够味。有人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 B.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一点“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 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总理引用这句名言意在说明: 要想了解政策的缺失,就必须深入民间调查。 D.有钱的人开着豪华跑车在街上狂飙,穷人为了几斤米去卖血,这是讽刺还是批评,不 论是什么,那些“富人”是否该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
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 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 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 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章彰可考。到了周代,礼 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 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 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 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 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 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 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 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 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 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 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 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 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 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 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 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 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 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 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 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 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 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 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 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 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 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 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 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 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 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 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 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切,包括乐在内的。 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 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 “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 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5月6日,有删改) 6.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 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开始完备、成熟起来的,其原因就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 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 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秩序与和谐的内在思 想也在与时俱进 7.下列各项对“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它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 和谐相处 C.在远古传统中,“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自从周代以后,“乐”便成为礼制的 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礼、乐两个方 面相提并论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夏朝时期,“礼”的意识开始苏醒,礼仪制度就开始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 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 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 “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 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10 年 5 月 6 日,有删改) 6.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 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开始完备、成熟起来的,其原因就是当时产生了大量的 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 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秩序与和谐的内在思 想也在与时俱进。 7.下列各项对“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它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 和谐相处。 C.在远古传统中,“礼”“乐”并存,涵盖了一切;自从周代以后,“乐”便成为礼制的一 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礼、乐两个方 面相提并论。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夏朝时期,“礼”的意识开始苏醒,礼仪制度就开始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可以推断《礼记》是最早记载礼乐 仪式的文字材料。 B.《侍坐》章中孔子赞许曾点“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是因为它符合孔子礼乐治 世的思想。 C.“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所以只要是音乐就能陶冶情操,就能够起到移风易 俗、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他认为, 礼教不如严刑,礼治不如法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 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 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 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 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 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干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 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干,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 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钜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 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可以推断《礼记》是最早记载礼乐 仪式的文字材料。 B.《侍坐》章中孔子赞许曾点“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是因为它符合孔子礼乐治 世的思想。 C.“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所以只要是音乐就能陶冶情操,就能够起到移风易 俗、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D.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他认为, 礼教不如严刑,礼治不如法治。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 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 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 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 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 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 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 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钜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 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