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部分学校2013年高三毕业生元月调研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3小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慰藉(jie) 坍圮(pi) 召唤(zhao) 绵亘 混混沌沌( hun dun) 炫耀(xuan)绮丽(qi)窠臼(ke) 罹难 (11) 急不暇择(xid C.发酵(jio)枯槁(g6o)恪守(ke) 遗施(wei) 渐车帷裳 (chang) D.绽开(zhan)叫嚣(xiao)隽永(jun)芰荷(j) 图穷 匕见(b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噩梦 陨身不恤 切磋 没精打采 B.震憾 察言观色 邮戳 揠苗助长 C.赎罪 淋漓尽致 廖廓 涸辙而鱼 D.磐石 砥砺德行 袅娜 义愤填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 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 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云里雾中。 A.朴素集中单纯明快 B.单纯朴素明快集中 C.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D.单纯集中明快朴素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多年来,武汉广场圣诞夜场都持续到24时,客流屡屡爆满,当日销 售量均创下本年度的最高记录 B.昨天鄂东南地区出现的罕见的冻雨天气,致使路面形成一层薄冰,道 路湿滑,这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 C.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下漫步于桂子山上 美丽的校园。 D.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 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12名无辜平民丧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开 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 文学的代名词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 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武汉市部分学校 2013 年高三毕业生元月调研适应性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 8 页,六大题 23 小题。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慰藉(jiè) 坍圮(pǐ) 召唤(zhāo) 绵亘 (ɡèn) 混混沌沌(hùn dùn) B.炫耀(xuàn) 绮丽(qǐ) 窠臼(kē) 罹难 (lí) 急不暇择(xiá) C.发酵(jiào) 枯槁(ɡǎo) 恪守(kè) 遗施(wèi) 渐车帷裳 (chánɡ) D.绽开(zhàn) 叫嚣(xiāo) 隽永(juàn) 芰荷(jì) 图穷 匕见(b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噩梦 陨身不恤 切磋 没精打采 B. 震憾 察言观色 邮戳 揠苗助长 C. 赎罪 淋漓尽致 廖廓 涸辙而鱼 D. 磐石 砥砺德行 袅娜 义愤填膺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艾青说:“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有意识地避免用 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 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云里雾中。”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 朴素 明快 集中 C.朴素 单纯 集中 明快 D.单纯 集中 明快 朴素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多年来,武汉广场圣诞夜场都持续到 24 时,客流屡屡爆满,当日销 售量均创下本年度的最高记录。 B.昨天鄂东南地区出现的罕见的冻雨天气,致使路面形成一层薄冰,道 路湿滑,这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 C.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皎洁的明月照耀下漫步于桂子山上 美丽的校园。 D.为减少官兵伤亡,驻阿美军不断对一些可能隐藏着塔利班武装人员的 房屋发动攻击,结果两枚火箭弹击中 12 名无辜平民丧生。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开 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 文学的代名词。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汉民族 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乐府《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刘勰的《文心雕龙》称 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三曹 和“三苏”,“三曹”即曹操、曹丕和曹植,“三苏”即苏洵、苏轼和苏辙。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 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 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塵、登高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墣《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 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 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 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 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 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刘勰的《文心雕龙》称 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三曹” 和“三苏”,“三曹”即曹操、曹丕和曹植,“三苏”即苏洵、苏轼和苏辙。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 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 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 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 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 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 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 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 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 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 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 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 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 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 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 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 不足为奇了。 6.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 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是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溟,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 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 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星之光 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 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困踬,窜斥流离,而 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 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 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 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之无 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 其谁与归?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 不足为奇了。 6. 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7.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 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 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 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 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是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 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 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 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 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 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溟,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 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 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星之光 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 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 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 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 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 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之无 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 其谁与归?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致:达到 B.自公仕宦四十年 仕宦:仕途 C.虽屯澶困踬,窜斥流离 困踬:遭受挫折 D.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瞻依:瞻仰依恋 10.下面各项不全是称颂欧阳修的文才德行的一组是 ①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②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③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④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⑤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⑥豪健俊伟,怪 巧瑰琦 A.①②④ B.①⑤⑥ .②④⑤ ③④⑥ 11.下面关于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运用四个恰当传神的比喻,对欧阳修文章的特点从质、文、辞、 韵几个方面作了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阐述 B.文章不仅高度评价欧阳修的文学成就,而且对他在政治上的贡献和崇高 的品质,进行了褒扬 C.文章在结尾写到了自己是如何地倾心怀念,深叹自己今后将无处请益, 无所依归,感情十分真挚 D.文章整句散句交错使用,长短错落,显得既严整而又活泼雍容,可以说 既有王安石文章一贯斩截精悍的特色,又有欧阳修散文纡徐淡泊悠扬婉曲的长 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3分) (2)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3分) (3)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欷。(3分) 13.将下面文言文中用斜线“/”断开。(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 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 识的两兄弟。 (1)请依次写出本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不同感情并作具体分析。(4分) (2)本诗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致:达到 B.自公仕宦四十年 仕宦:仕途 C.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 困踬:遭受挫折 D.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瞻依:瞻仰依恋 10.下面各项不全是称颂欧阳修的文才德行的一组是 ①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②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③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④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⑤功名成就,不居而去 ⑥豪健俊伟,怪 巧瑰琦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 .③④⑥ 11.下面关于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运用四个恰当传神的比喻,对欧阳修文章的特点从质、文、辞、 韵几个方面作了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阐述。 B.文章不仅高度评价欧阳修的文学成就,而且对他在政治上的贡献和崇高 的品质,进行了褒扬。 C.文章在结尾写到了自己是如何地倾心怀念,深叹自己今后将无处请益, 无所依归,感情十分真挚。 D.文章整句散句交错使用,长短错落,显得既严整而又活泼雍容,可以说 既有王安石文章一贯斩截精悍的特色,又有欧阳修散文纡徐淡泊悠扬婉曲的长 处。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3 分) (2)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3 分) (3)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3 分) 13.将下面文言文中用斜线“/”断开。(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 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 识的两兄弟。 (1)请依次写出本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不同感情并作具体分析。(4 分) (2)本诗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5 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雪》) ,子无良媒。(《氓》) (4)我有嘉宾, 。(曹操《短 歌行》)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 园田居》) (6)固知一死生为虚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 (苏轼《赤壁赋》) ,内无应门五尺 之童。(李密《陈情表》)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 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 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 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 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 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 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 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 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 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 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 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 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 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 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 我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 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 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 的水精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 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
(1)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2)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子无良媒。(《氓》) (4)我有嘉宾, 。(曹操《短 歌行》) (5)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 园田居》) (6)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 上, 。(苏轼《赤壁赋》) (8) ,内无应门五尺 之童。(李密《陈情表》)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 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 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 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 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 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 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 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 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 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 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 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 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 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 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 我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 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 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 的水精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 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