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徐安琪叶文振 本文在对婚烟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以1996年对上海、哈尔滨、广东、甘肃6000 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 结合的综合度量,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出影响我国婚烟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 表明,尽管中国夫妻对物质生活和性生活质量还不甚满意,但他们对婚烟关系的自我评价 甚高且双方凝聚力强,“6%的中国婚姻是凑合型的”观点应子否定。对婚姻质量影响较 大的因素分别为居住地、年龄、婚前感情基础、夫妻双方的同质性及配偶替代意识等 作者徐安琪,女,1947年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文振,1955 年生,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我国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不很活跃尽管一些学者在前些年也 曾提出“中国的婚烟是高稳定低质量”或“6%的婚姻是凑合型的”观点①。但我们至 今未见到能够支持该论点的实证研究报告。因此,婚姻质量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中 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质量究竞如何,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等问题,便 成了我们进行本项研究的初始动因 一、 理论背景和假设 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是于2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Hamilton,1929),70年 多本项研究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婚烟质量”课题的一部分.该课题受福特基金会资助 ①尽管“中国的婚姻是高质量低稳定”或“6%的婚姻是凑合型的”评价似己在学术界和媒介达 成共识,但由于当初提出以上观点的学者并未同时提供实证研究的资料,故我们未把此当做经 典文献来收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郭桦在《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主办的“性道德讨论会” 上所提出“我国有6的家庭没有爱情”的观点(见1986年12月16日《报刊文摘》),或许 是此评价的最初典出了。 1994-014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reed. http: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徐安琪 叶文振 本文在对婚姻质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 , 以 1996年对上海、 哈尔滨、 广东、 甘肃 6 000 多位已婚男女的调查资料 , 用因素分析法对我国转型期的婚姻质量进行了主客观指标相 结合的综合度量 , 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 , 揭示出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 表明 , 尽管中国夫妻对物质生活和性生活质量还不甚满意 , 但他们对婚姻关系的自我评价 甚高且双方凝聚力强 , “ 60% 的中国婚姻是凑合型的” 观点应予否定。 对婚姻质量影响较 大的因素分别为居住地、 年龄、 婚前感情基础、 夫妻双方的同质性及配偶替代意识等。 作者徐安琪 , 女 , 1947年生 ,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叶文振 , 1955 年生 , 厦门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我国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晚 , 而且不很活跃。 尽管一些学者在前些年也 曾提出 “中国的婚姻是高稳定低质量” 或 “ 60% 的婚姻是凑合型的” 观点①。但我们至 今未见到能够支持该论点的实证研究报告。因此 , 婚姻质量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中 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质量究竟如何 ,影响我国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等问题 ,便 成了我们进行本项研究的初始动因。 一、 理论背景和假设 关于婚姻质量的研究是于 2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 ( Hamilto n, 1929) , 70年 · 145· ① 尽管 “中国的婚姻是高质量低稳定” 或 “ 60% 的婚姻是凑合型的” 评价似已在学术界和媒介达 成共识 ,但由于当初提出以上观点的学者并未同时提供实证研究的资料 ,故我们未把此当做经 典文献来收集。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郭桦在 《婚姻与家庭》 杂志社主办的 “性道德讨论会” 上所提出 “我国有 60% 的家庭没有爱情” 的观点 (见 1986年 12月 16日 《报刊文摘》 ) , 或许 是此评价的最初典出了。 本项研究为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质量” 课题的一部分。 该课题受福特基金会资助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代进入最为活跃的学术时期。中国学者则是在90年代初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中外 学者分别从社会学、临床心理及女权主义等理论视野对婚姻质量的定义、度量影响 因素以及与婚姻稳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拟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我们对婚烟质量的定义、婚姻质量的度量设计和解释婚姻质量的理论模型 L.关于婚烟质量的定义 在对婚烟质量的概念认知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能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权威 定义,正如美国学者格林所说,几十年来有关婚烟质量的经典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 概念混乱,二是测量不一(Glem,1990),个人感觉学派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 概念,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因此,每对夫妇的婚姻质量 就是他们关于自己婚姻的幸福和满意程度,婚姻质量也就是当事人对婚烟的主观感知 质量(Satisfaction Quality以相反,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夫 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因此,已婚者对婚姻关系 的调适性质、方式、频率和效果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基本理论内涵,婚姻质量应该是婚 姻关系的客观调适质量(Adjustment Quality)(Glenn,1990:Sabatelli,.1988),还有 些学者把婚姻质量视为同时与婚姻满意和婚姻调适相联系的混合性的概念,即高质量 的婚姻不仅在客观上表现出夫妻之间融洽的关系,而且还在主观上对配偶及双方关系 表示满意(Spanier,1976 Lewis and Spanier,I979) 纵观西方学者对婚姻质量概念的确认,至少有两点是可取的。第一,他们指出了 理解婚烟质量概念的主客观双重尺度,即主观感知和客观描述:第二,他们从概念上 把婚烟质量与婚姻调适及婚姻满意、幸福成功和稳定等区别开来。根据他们的研究, 婚姻调适是指用来获取一个既和谐融洽又富有功效的婚姻关系的过程或做法(Locke, 1951;Spanier and Cole,1976),在性质上,它是一个客观概念,具有反映婚姻关系结 构特征的事实表现。人们可以把这些表现与一个假定的社会标准进行对比,进而对某 一具体的婚姻作出公共的评价。婚姻满意是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相同的婚姻调适过程会给不同的婚烟当 事人带来不同的婚烟满意感(Roach,.etal.,I98I,婚姻稳定则指婚姻的持久性,或 简单地说,因配偶死亡而终结关系的婚烟是一个稳定的婚姻(Lewis and Spanier, 1979)尽管高质量的婚姻往往有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延续,但反过来,稳定的婚烟 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因为婚姻关系的稳定性还取决于婚姻外部的其他影响因素。显然, 以上这些概念都和婚烟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等同,更不能取而代之。 经典文献对婚姻质量概念的认知也存在着缺陷,如大多数研究没有把婚烟质量的 概念和具体度量区别开来,常常直接用婚姻质量的度量指标来表述它的定义;前人的 研究在测量上遇到的麻烦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对婚姻质量的概念定义不清此外, 一些学者没有认识到婚姻质量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多元的抽象主体,而 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代进入最为活跃的学术时期。中国学者则是在 90年代初才开始涉及这个问题的。中外 学者分别从社会学、 临床心理及女权主义等理论视野对婚姻质量的定义、 度量、 影响 因素以及与婚姻稳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拟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提出我们对婚姻质量的定义、 婚姻质量的度量设计和解释婚姻质量的理论模型。 1. 关于婚姻质量的定义 在对婚姻质量的概念认知方面 , 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能被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权威 定义 , 正如美国学者格林所说 , 几十年来有关婚姻质量的经典文献有两个特点 , 一是 概念混乱 , 二是测量不一 ( Glenn, 1990)。 个人感觉学派认为 , 婚姻质量是一个主观 概念 , 它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知和体会。 因此 , 每对夫妇的婚姻质量 就是他们关于自己婚姻的幸福和满意程度 , 婚姻质量也就是当事人对婚姻的主观感知 质量 ( Sa tisfactio n Quality)。 相反 , 调适学派则强调婚姻质量的客观性 , 认为它是夫 妻之间关系的结构特征或这种特征的具体存在和统计表现。 因此 , 已婚者对婚姻关系 的调适性质、 方式、 频率和效果构成了婚姻质量的基本理论内涵 , 婚姻质量应该是婚 姻关系的客观调适质量 ( Adjustment Quality ) ( Glenn, 1990; Saba telli, 1988)。还有 些学者把婚姻质量视为同时与婚姻满意和婚姻调适相联系的混合性的概念 , 即高质量 的婚姻不仅在客观上表现出夫妻之间融洽的关系 , 而且还在主观上对配偶及双方关系 表示满意 ( Spanier, 1976; Lewis and Spanier, 1979)。 纵观西方学者对婚姻质量概念的确认 , 至少有两点是可取的。 第一 , 他们指出了 理解婚姻质量概念的主客观双重尺度 , 即主观感知和客观描述; 第二 , 他们从概念上 把婚姻质量与婚姻调适及婚姻满意、 幸福、 成功和稳定等区别开来。根据他们的研究 , 婚姻调适是指用来获取一个既和谐融洽又富有功效的婚姻关系的过程或做法 ( Locke, 1951; Spanier and Cole, 1976)。在性质上 , 它是一个客观概念 , 具有反映婚姻关系结 构特征的事实表现。 人们可以把这些表现与一个假定的社会标准进行对比 , 进而对某 一具体的婚姻作出公共的评价。婚姻满意是指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 , 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 , 因此 , 相同的婚姻调适过程会给不同的婚姻当 事人带来不同的婚姻满意感 ( Roach, et al. , 1981)。婚姻稳定则指婚姻的持久性 , 或 简单地说 , 因配偶死亡而终结关系的婚姻是一个稳定的婚姻 ( Lewis and Spanier, 1979)。尽管高质量的婚姻往往有利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延续 , 但反过来 , 稳定的婚姻 并不意味着高质量 , 因为婚姻关系的稳定性还取决于婚姻外部的其他影响因素。显然 , 以上这些概念都和婚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并不等同 , 更不能取而代之。 经典文献对婚姻质量概念的认知也存在着缺陷 , 如大多数研究没有把婚姻质量的 概念和具体度量区别开来 , 常常直接用婚姻质量的度量指标来表述它的定义; 前人的 研究在测量上遇到的麻烦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对婚姻质量的概念定义不清。此外 , 一些学者没有认识到婚姻质量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 ,是一个多元的抽象主体 ,而 · 146·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 1期
婚烟质量:废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总是力图用一个单一的测量单位来表示婚烟质量的水平,影响了概念测量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 2.关于婚姻质量的度量 从1929年哈米顿进行婚姻调适测试开始,大约有几十个度量方案被提出并应用于 实际研究(amilton,1929 Spanier,1976;Sabatelli,1988)对婚姻质量的测量研 究有如下几个特点:(1)先分别进行主客观婚烟质量测量,后实施主客观综合度量,而 且以客观测量居多①;(2)使用的指标数目参差不一,多的包括280个项目(Snyder, 1979),而许多研究又仅用满意度或幸福感一项指标:(3)一般都以被调查者回答的结 果作为资料来源:(4)大部分都作了可信度和准确性的检验。在这些度量方案中,以 “婚姻调适测试”(MAT)和“双方调适刻度”(DAS)最为流传(Locke and Wallace, 1959:Spanier,1976)前者启用15项指标,主要度量婚姻调适状况;后者含32个指 标,对婚烟质量进行主客观综合描述。这些婚姻质量的度量尝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 有益的参考,同时也明显地存在一些弊病。首先,许多测量过程事先并没有进行慎重 的理论思考,也没有对婚姻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明确界定,使用多少指标 和使用什么指标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只以人口调查中仅有的个别指标为度量依 据。第二,不少研究对婚姻质量究竞含有哪些侧面及各侧面之间的关系关心不够,且 常把婚姻质量的某些侧面和反映这些侧面的指标放在同一层次上分析。第三,一些研 究热衷于为婚姻质量估计一个单一的刻度,忽视了婚姻质量测量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事 实,即婚姻质量的不同侧面可能与相同的决定因素有性质各异或强度有别的关系 Loh nson,et at.,1992) 3.关于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婚姻质量的理论解释框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统 计控制来揭示和估计所感兴趣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性质和强度;二是建立庞 大的理论架构来确定婚姻质量的所有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对婚姻 质量施加影响前者有婚姻满意度与婚龄之间成U型曲线关系(Vaillant and V aillant,. 1993)和婚姻质量与婚姻自由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假说(Blood,1967Xu,etl, 1990)后者有在理论界造成极大影响的关于婚姻质量的三段理论架构(Lewis and Spanier,1979)“三段论”者首先列出74个分别反映婚前状况、夫妻社会经济特征以 及配偶之间人际关系特点的原始或第一段决定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之间内在的属性 或数量关系,把它们复合成13个中间或第二段的决定因素,然后再把这13个因素进 ①主观测量又称个人感觉测量,通常用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如婚烟的幸福和满意度等单一主 观指标反映婚烟质量:客观测量又称关系特征测量,即用一系列表示夫妻关系特征的事实指 标描述婚姻质量的水平,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eed. http:
总是力图用一个单一的测量单位来表示婚姻质量的水平 , 影响了概念测量的准确性和 可信度。 2. 关于婚姻质量的度量 从 1929年哈米顿进行婚姻调适测试开始 ,大约有几十个度量方案被提出并应用于 实际研究 ( Hamilto n, 1929; Spanier, 1976; Saba telli, 1988)。 对婚姻质量的测量研 究有如下几个特点: ( 1) 先分别进行主客观婚姻质量测量 , 后实施主客观综合度量 , 而 且以客观测量居多①; ( 2) 使用的指标数目参差不一 , 多的包括 280个项目 ( Snyder, 1979) , 而许多研究又仅用满意度或幸福感一项指标; ( 3) 一般都以被调查者回答的结 果作为资料来源; ( 4) 大部分都作了可信度和准确性的检验。 在这些度量方案中 , 以 “婚姻调适测试” ( M A T) 和 “双方调适刻度” ( DAS) 最为流传 ( Locke a nd Wallace, 1959; Spanier, 1976)。前者启用 15项指标 , 主要度量婚姻调适状况; 后者含 32个指 标 , 对婚姻质量进行主客观综合描述。 这些婚姻质量的度量尝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 有益的参考 , 同时也明显地存在一些弊病。 首先 , 许多测量过程事先并没有进行慎重 的理论思考 , 也没有对婚姻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明确界定 , 使用多少指标 和使用什么指标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 甚至只以人口调查中仅有的个别指标为度量依 据。 第二 , 不少研究对婚姻质量究竟含有哪些侧面及各侧面之间的关系关心不够 , 且 常把婚姻质量的某些侧面和反映这些侧面的指标放在同一层次上分析。 第三 , 一些研 究热衷于为婚姻质量估计一个单一的刻度 , 忽视了婚姻质量测量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事 实 , 即婚姻质量的不同侧面可能与相同的决定因素有性质各异或强度有别的关系 ( Loh nso n, et at. , 1992)。 3. 关于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婚姻质量的理论解释框架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通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统 计控制来揭示和估计所感兴趣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性质和强度 ; 二是建立庞 大的理论架构来确定婚姻质量的所有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对婚姻 质量施加影响。前者有婚姻满意度与婚龄之间成 U型曲线关系 (Vailla nt and V ailla nt, 1993) 和婚姻质量与婚姻自由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假说 ( Blood, 1967; Xu, et al. , 1990)。 后者有在理论界造成极大影响的关于婚姻质量的三段理论架构 ( Lewis and Spanier, 1979)。 “三段论” 者首先列出 74个分别反映婚前状况、 夫妻社会经济特征以 及配偶之间人际关系特点的原始或第一段决定因素 , 再根据这些因素之间内在的属性 或数量关系 , 把它们复合成 13个中间或第二段的决定因素 , 然后再把这 13个因素进 · 147·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① 主观测量又称个人感觉测量 , 通常用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如婚姻的幸福和满意度等单一主 观指标反映婚姻质量;客观测量又称关系特征测量 ,即用一系列表示夫妻关系特征的事实指 标描述婚姻质量的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一步复合为3个直接或第三段的决定因素,进而来观察和估计它们对婚姻质量的个别 影响和总体解释能力这3个直接影响因素分别是当事人的社会及个人资源、对生活 方式的满意度以及来自夫妻互动中的收获。根据最后的实证分析,这3个决定因素都 和婚烟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是对有关文献的简单回顾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 意义但由于中西文化的背景不同和婚姻生活的模式差别,一些在西方理论模型中对 婚烟质量起显著作用的决定因素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实际,如宗教信仰种族特征婚 前同居、结婚次数等因素;相反,一些对中国婚姻质量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却没有列入 分析之中因此,有必要把西方的理论思考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适合我国婚 姻现状的理论框架 首先,我们把婚烟质量的定义表述为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余暇生活、性 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它以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为主要尺度,并 以夫妻调适方式和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描述。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 互关系的高满意度,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 其次,在对婚姻质量进行测量时,我们也采用主客观综合度量法,但不对婚烟质 量计算一个单一的总括指标,而是借助因素分析确定反映婚烟质量的多元侧面或复合 指标,并检验它们的测量信度之所以强调主客观综合测量法是考虑到单纯使用主 观评价指标无疑具有先天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1)被访者在回答婚姻关系的个人 隐私时易掩饰自己的负面感受,从而使调查结果高于实际的婚烟质量;(2)主观满意 度往往与期望呈负相关,于是易导致期望较低者的满意度反而较高;(3)从中国的实 际情况看,不少文化程度较低者对一些心理感受指标的理解有差异,这也会影响调查 结果的信度当然,所谓的客观指标也出于当事人的自述,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但由于这些指标本身的客观性较强,加上我们在调查时分别询问夫妻双方,被访者考 虑到即使自己隐匿某些消极面,配偶也许会如实回答,于是也往往选择讲真话。此外, 对有些双方回答不一致的客观指标,我们可作技术性处理,使之更符合实际,如丈夫 说双方平时无争吵,妻子则回答曾为一方有婚外恋而发生冲突,那么我们将以女方的 回答为可信:一方说冲突后双方无动手打人行为,但另一方则承认双方均有动武记录, 那么我们宁可相信后者。 再次,我们所设计的婚烟质量影响因素的框架中,除了夫妻的个人资源和人口特 征外,还包括:(1)家庭结构和关系特征。这是因为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人的家庭 观念较强,代际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家庭的纵向关系特别是亲子、婆媳等关系常对婚 姻的横向关系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2)婚前因素。除了把对未婚对象的了解程度和 感情基础作为主要变量外,还考察结识途径婚前性关系对婚后夫妻关系的影响。这 是因为不少学者认为自己认识的当事人择偶自由度高,感情发展自然基础好故婚后 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一步复合为 3个直接或第三段的决定因素 , 进而来观察和估计它们对婚姻质量的个别 影响和总体解释能力。 这 3个直接影响因素分别是当事人的社会及个人资源、 对生活 方式的满意度以及来自夫妻互动中的收获。 根据最后的实证分析 , 这 3个决定因素都 和婚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是对有关文献的简单回顾。 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 意义。 但由于中西文化的背景不同和婚姻生活的模式差别 , 一些在西方理论模型中对 婚姻质量起显著作用的决定因素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实际 ,如宗教信仰、 种族特征、 婚 前同居、 结婚次数等因素; 相反 , 一些对中国婚姻质量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却没有列入 分析之中。 因此 , 有必要把西方的理论思考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 提出适合我国婚 姻现状的理论框架。 首先 , 我们把婚姻质量的定义表述为夫妻的感情生活、 物质生活、 余暇生活、 性 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它以当事人的主观评价为主要尺度 ,并 以夫妻调适方式和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描述。 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 互关系的高满意度 , 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 , 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 其次 , 在对婚姻质量进行测量时 , 我们也采用主客观综合度量法 , 但不对婚姻质 量计算一个单一的总括指标 , 而是借助因素分析确定反映婚姻质量的多元侧面或复合 指标 , 并检验它们的测量信度。 之所以强调主客观综合测量法。 是考虑到单纯使用主 观评价指标无疑具有先天的缺陷 , 这主要是因为: ( 1) 被访者在回答婚姻关系的个人 隐私时易掩饰自己的负面感受 , 从而使调查结果高于实际的婚姻质量; ( 2) 主观满意 度往往与期望呈负相关 , 于是易导致期望较低者的满意度反而较高; ( 3) 从中国的实 际情况看 , 不少文化程度较低者对一些心理感受指标的理解有差异 , 这也会影响调查 结果的信度。当然 , 所谓的客观指标也出于当事人的自述 , 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 但由于这些指标本身的客观性较强 , 加上我们在调查时分别询问夫妻双方 , 被访者考 虑到即使自己隐匿某些消极面 , 配偶也许会如实回答 , 于是也往往选择讲真话。此外 , 对有些双方回答不一致的客观指标 , 我们可作技术性处理 , 使之更符合实际 , 如丈夫 说双方平时无争吵 , 妻子则回答曾为一方有婚外恋而发生冲突 , 那么我们将以女方的 回答为可信; 一方说冲突后双方无动手打人行为 , 但另一方则承认双方均有动武记录 , 那么我们宁可相信后者。 再次 , 我们所设计的婚姻质量影响因素的框架中 , 除了夫妻的个人资源和人口特 征外 , 还包括: ( 1) 家庭结构和关系特征。 这是因为与西方社会相比 , 中国人的家庭 观念较强 , 代际间的关系相对密切 , 家庭的纵向关系特别是亲子、 婆媳等关系常对婚 姻的横向关系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 2) 婚前因素。 除了把对未婚对象的了解程度和 感情基础作为主要变量外 , 还考察结识途径、 婚前性关系对婚后夫妻关系的影响。 这 是因为不少学者认为自己认识的当事人择偶自由度高 , 感情发展自然、 基础好故婚后 · 148·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第 1期
婚烟质量:废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更为和谐幸福即,而我们则认为介绍结识的夫妻也属自由恋爱,其婚姻基础未必逊于自 己结识的夫妻:至于婚前性交往对婚后夫妻关系有负面影响的社会教导,致使数量庞 大的中国情侣在婚前连拥吻的亲密行为也未曾有过,这种非常态现状对婚姻质量尤其 是性生活的负效应也是我们需要验证的(3)由于“门当户对”和“匹配”意识是中 国婚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考虑夫妻婚后一致性因素的同时,我们把婚前 双方是否般配也作为影响婚烟质量的解释变量。(4)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婚姻资源格局 的变化尤其是夫妻在教育、职业、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性别分化对婚烟关系 的负面影响为学术界所忧虑,但性别分化是否己到了显著性程度以及目前是否己对婚 姻质量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尚需验证(5)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性别角色的调整以及婚姻 价值观的衍变,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婚烟质量。以上的理论思考可以表述为如下的多 元回归模型,即: Y=∑Bx(i=,2,m)) 其中Y代表婚姻质量,¤代表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或解释变量,它包括:()当 事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年收入居住地):(2)家庭 结构和关系特征(居住类型、生育孩子数、子女教育方法和处理亲属关系的方式、当 事人与双方父母的关系):(3)婚前因素(结识途径、婚前性交往、对未婚对象的了解 程度婚时双方的感情深度):(4)双方的同质性(亲戚朋友在婚前对当事人般配的认 同以及婚后双方在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性格脾气消费意向和习惯等方 面的一致性程度):(5)夫妻资源的分化(两性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差距,近10年 来夫妻在社会地位变化等方面的差距):(6)男女角色的性别差异俩性在家务分工、 拥有家庭实权以及在互动中尤其在缓解冲突时谁更大度、妥协等方面的差异):(7性 意识和互动模式(对性高潮的知晓度、对性的重要性的认知、性生活频率性生活决 定权等):(8)配偶替代意识(对凑合意识的认同、对配偶替代意识和机会的认可等, B是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代表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按照我们的假设:()个人资源、婚前感情基础双方的同质性性意识的觉醒 程度与婚姻质量呈正相关;(2)家庭结构复杂传统型的两性互动方式及凑合意识、配 偶替代意识强与婚姻质量呈负相关;(3)婚姻资源的性别分化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因 受到其他因素储如双方的感情基础、婚姻需求、原有的资源差距及目前的分化速度 和幅度等)的牵制而较为复杂加上这种分化在现阶段尚不显著,因此未必对婚姻质 量有明显的负效应。我们将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多元回归方程,以便检验以上的假设 ①纪硕敏:《谈谈择偶方式》,《社会》1984年第5期:卢淑华:《北京市家庭、婚姻调查的社 会统计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5期;邓王富:《543件离婚案剖 析》,《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1994-014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isreed. http:
更为和谐幸福① ,而我们则认为介绍结识的夫妻也属自由恋爱 ,其婚姻基础未必逊于自 己结识的夫妻 ; 至于婚前性交往对婚后夫妻关系有负面影响的社会教导 , 致使数量庞 大的中国情侣在婚前连拥吻的亲密行为也未曾有过 , 这种非常态现状对婚姻质量尤其 是性生活的负效应也是我们需要验证的。 ( 3) 由于 “门当户对” 和 “匹配” 意识是中 国婚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 因此 , 在考虑夫妻婚后一致性因素的同时 , 我们把婚前 双方是否般配也作为影响婚姻质量的解释变量。 ( 4)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婚姻资源格局 的变化尤其是夫妻在教育、 职业、 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性别分化对婚姻关系 的负面影响为学术界所忧虑 , 但性别分化是否已到了显著性程度以及目前是否已对婚 姻质量产生明显的负作用尚需验证。 ( 5) 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性别角色的调整以及婚姻 价值观的衍变 , 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婚姻质量。 以上的理论思考可以表述为如下的多 元回归模型 , 即: Y = ∑ n i= 1 Bi xi ( i = 1, 2,… , n ) 其中 Y代表婚姻质量 , xi 代表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或解释变量 , 它包括: ( 1) 当 事人的社会经济特征 (年龄、 性别、 受教育程度、 职业、 年收入、 居住地 ); ( 2) 家庭 结构和关系特征 (居住类型、 生育孩子数、 子女教育方法和处理亲属关系的方式、 当 事人与双方父母的关系 ); ( 3) 婚前因素 (结识途径、 婚前性交往、 对未婚对象的了解 程度、 婚时双方的感情深度 ); ( 4) 双方的同质性 (亲戚朋友在婚前对当事人般配的认 同以及婚后双方在兴趣爱好、 生活习惯、 思想观念、 性格脾气、 消费意向和习惯等方 面的一致性程度 ); ( 5) 夫妻资源的分化 (两性的文化程度、 经济收入的差距 , 近 10年 来夫妻在社会地位变化等方面的差距 ) ; ( 6) 男女角色的性别差异 (两性在家务分工、 拥有家庭实权以及在互动中尤其在缓解冲突时谁更大度、 妥协等方面的差异 ); ( 7) 性 意识和互动模式 (对性高潮的知晓度、 对性的重要性的认知、 性生活频率、 性生活决 定权等 ) ; ( 8) 配偶替代意识 (对凑合意识的认同、 对配偶替代意识和机会的认可等 )。 Bi是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 代表各决定因素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按照我们的假设: ( 1) 个人资源、 婚前感情基础、 双方的同质性、 性意识的觉醒 程度与婚姻质量呈正相关; ( 2) 家庭结构复杂、 传统型的两性互动方式及凑合意识、 配 偶替代意识强与婚姻质量呈负相关; ( 3) 婚姻资源的性别分化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 因 受到其他因素 (诸如双方的感情基础、 婚姻需求、 原有的资源差距及目前的分化速度 和幅度等 ) 的牵制而较为复杂。 加上这种分化在现阶段尚不显著 , 因此未必对婚姻质 量有明显的负效应。 我们将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多元回归方程 , 以便检验以上的假设 · 149· 婚姻质量: 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① 纪硕敏: 《谈谈择偶方式》 , 《社会》 1984年第 5期; 卢淑华: 《北京市家庭、 婚姻调查的社 会统计分析》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84年第 5期; 邓壬富: 《 543件离婚案剖 析》 , 《广西社会科学》 1988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