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第6期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215期) 心理研究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 岩 摘要: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 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 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分重视客观经济 因素而忽视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可持续模型 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改善环境因素,如继续发展经济、提升社会保障、 调整分配机制等;二是改善主观意识活动,如改变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国民生产总 值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个体自身的意向性努力(如运用积极的思想、投入地做事、提 升身体健康、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等),多方位多手段让我们更加幸福。 关键词:幸福饽论;伊斯特林悖论;积极心理学;幸福;GDP;GWB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6-0136-10 文章《经济增长极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吗》中提出 一、引言 的。[2]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3] [4]这种现象违反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财 中国经济以大于8%的速度逐年稳步增长, 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一经提出便引 从1990年到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 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总额己经增长了至少4倍。[1]人们希望,幸福感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 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是人们感到,手 型期,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发展到3,000美元的 里的钱多了,幸福感却没增长多少。这种现象被 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就 称为幸福悖论,又称为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Paradox),或“幸福一收入之谜”(Happiness- [5]伊斯特林和其合作者在2012年发表在美国科 income paradox),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学院刊上[1]的对中国1990年到2010年长达20 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在l974年的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王岩,女,山西朔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北京100048) 136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3 年第 6 期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 215 期) 心理研究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 岩 摘 要: 幸福悖论在发达国家是经济足够发达之后的产物。中国目前出现的“幸福 悖论”现象虽然表现为不随经济发展而幸福感增高的所谓“悖论”,但深入分析后发现, 经济不够发达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幸福悖论的产生也与我们过分重视客观经济 因素而忽视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们的攀比心理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幸福可持续模型 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改善环境因素,如继续发展经济、提升社会保障、 调整分配机制等; 二是改善主观意识活动,如改变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变国民生产总 值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个体自身的意向性努力( 如运用积极的思想、投入地做事、提 升身体健康、追求成功的意志活动等) ,多方位多手段让我们更加幸福。 关键词: 幸福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 积极心理学; 幸福; GDP; GWB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142( 2013) 06 - 0136 - 10 收稿日期: 2013-03-20 作者简介: 王岩,女,山西朔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讲师,心理学博士。( 北京 100048) 一、引言 中国经济以大于 8% 的速度逐年稳步增长, 从 1990 年到 2009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消费 总额已经增长了至少 4 倍。[1]人们希望,幸福感 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但是人们感到,手 里的钱多了,幸福感却没增长多少。这种现象被 称为幸福悖论,又称为伊斯特林悖论( Easterlin Paradox) ,或“幸 福—收 入 之 谜 ”( Happinessincome paradox)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理查德·伊斯特林( Richard Easterlin) 在 1974 年的 文章《经济增长极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吗》中提出 的。[2]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3] [4]这种现象违反了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财 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一经提出便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 型期,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发展到 3,000 美元的 时候,就会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突出表现就 是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5]伊斯特林和其合作者在 2012 年发表在美国科 学院刊上[1]的对中国 1990 年到 2010 年长达 20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631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可幸福感却下降了,突出地表现了幸福悖论。还 对“幸福悖论”进行解读,寻求在当前中国的大环 有研究及大规模的抽样调查结果,例如 境下,社会经济层面和个人心理层面提升人生幸 Brockmann et al.(2009)和曹大宇的研究(2009) 福的途径和方法。 也有类似的结论。[6][7] 有研究表明:金钱与幸福之间并不是人们所 二、解读中国的“幸福悖论“现象 想象的那样成正比关系,两者之间只是轻微的正 相关,相关值大约0.25。[8]身无分文的人对于 (一)中国“幸福悖论”的特点:高低收入人群 幸福的满意度趋近于零,当人们手中开始有钱,刚 表现不同 刚脱离贫困线的时候,幸福感几乎与金钱成正比 伊斯特林等对中国1990年到2010年长达20 增加,但是到了纵轴的0.25处就变成了与横轴不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相干的水平线。纵然是横轴上的金钱以百万、千 幸福感却下降了。[]数据分析发现,1990年,收 万、亿万的速度成倍剧增,但金钱与幸福的关联不 入最高的1/3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3人群的生活 会再超越0.25。这种现象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 满意度分别是68%和65%,相差还不是太大:但 应递减”。有学者认为这个金钱和幸福的相关系 到2007年,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达到71%, 数更小些,是0.17[9],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 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直降至42%。[1]高收 大致类似的结论。[10-14]总之,不管这个相关系 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轻微上升,而低收入人群生 数是多少,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积累的初期几 活满意度下降。这说明,中国的“幸福悖论”贡献 乎成正比,而金钱超过一定数额之后,就不太相 者是低收入人群!导致中国出现幸福悖论现象 关了。 的,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收入提高了,生活 那么,中国幸福悖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经 好了,幸福感不随之增长,而是收入尚不够高!而 济收入到达一定数额,幸福感就不再增加?我们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要 己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4][15] 吗?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 (二)金钱对幸福的贡献 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增长,对富裕阶 我们应该肯定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关系,而不 层,确实出现了所谓“幸福悖论”一经济增长对 是弱化这种关系。大量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确实 幸福的增长贡献已经很小。但是对贫困阶层而 带来幸福感增加。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初 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制约幸福感的重要问题。 衷。金钱与幸福感相关,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假定, [14][1]在考察“幸福悖论”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反 即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一点可以 思,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共同的一点 从三个方面看出: 是:幸福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如期而至,拥有财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富裕的个体会报告更 富也不等同于拥有幸福,幸福是需要特别的努力 高的生活满意度。例如Easterline等人(20l2)的 来争取的。所以,即便是己经富裕起来如以美国 研究中报告,收入最高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 为首的发达国家,近年发起了一项追求幸福的运 意度都要比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意 动“哈佛幸福课”(积极心理学课程)超过在哈佛 度高。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 大学独占鳌头多年的“经济学原理”一度成为选 平均数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5]工 课人数第一的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这门课的 资收入高的人相对更加幸福,[11]中产阶层比工 点击率长期居高不下。幸福课之所以炙手可热, 薪个体幸福程度要高。[16] 也是在追求经济发展之下,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 第二,富裕的国家比不富裕的国家生活满意 表现。中国政府也将建设幸福中国写入了十二五 度也较高。盖勒普(Gallup)调查发现,中国的幸 规划,近年的“两会”,也把提升人们的幸福作为 福指数在124个国家中排名第92,只有12%的中 讨论的焦点。让人民幸福,己经成了中国解决温 国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是繁荣(flourish)的,这一数 饱之后的重要目标。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据和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巴林相同等级。丹麦排 137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可幸福感却下降了,突出地表现了幸福悖论。还 有研究及大规模的抽 样调查结果,例 如 Brockmann et al. ( 2009) 和曹大宇的研究( 2009) 也有类似的结论。[6][7] 有研究表明: 金钱与幸福之间并不是人们所 想象的那样成正比关系,两者之间只是轻微的正 相关,相关值大约 0. 25。[8]身无分文的人对于 幸福的满意度趋近于零,当人们手中开始有钱,刚 刚脱离贫困线的时候,幸福感几乎与金钱成正比 增加,但是到了纵轴的 0. 25 处就变成了与横轴不 相干的水平线。纵然是横轴上的金钱以百万、千 万、亿万的速度成倍剧增,但金钱与幸福的关联不 会再超越 0. 25。这种现象被称作“金钱的边际效 应递减”。有学者认为这个金钱和幸福的相关系 数更小些,是 0. 17[9],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得出了 大致类似的结论。[10 - 14]总之,不管这个相关系 数是多少,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积累的初期几 乎成正比,而金钱超过一定数额之后,就不太相 关了。 那么,中国幸福悖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经 济收入到达一定数额,幸福感就不再增加? 我们 已经进入小康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吗? 深入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 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增长,对富裕阶 层,确实出现了所谓“幸福悖论”———经济增长对 幸福的增长贡献已经很小。但是对贫困阶层而 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制约幸福感的重要问题。 [14][1]在考察“幸福悖论”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反 思,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贫困阶层,共同的一点 是: 幸福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如期而至,拥有财 富也不等同于拥有幸福,幸福是需要特别的努力 来争取的。所以,即便是已经富裕起来如以美国 为首的发达国家,近年发起了一项追求幸福的运 动,“哈佛幸福课”( 积极心理学课程) 超过在哈佛 大学独占鳌头多年的“经济学原理”一度成为选 课人数第一的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上,这门课的 点击率长期居高不下。幸福课之所以炙手可热, 也是在追求经济发展之下,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 表现。中国政府也将建设幸福中国写入了十二五 规划,近年的“两会”,也把提升人们的幸福作为 讨论的焦点。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 饱之后的重要目标。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对“幸福悖论”进行解读,寻求在当前中国的大环 境下,社会经济层面和个人心理层面提升人生幸 福的途径和方法。 二、解读中国的“幸福悖论“现象 ( 一) 中国“幸福悖论”的特点: 高低收入人群 表现不同 伊斯特林等对中国1990 年到2010 年长达20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经济收入增长了, 幸福感却下降了。[1]数据分析发现,1990 年,收 入最高的 1 /3 人群和收入最低的 1 /3 人群的生活 满意度分别是 68% 和 65% ,相差还不是太大; 但 到 2007 年,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达到 71% , 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直降至 42% 。[1]高收 入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轻微上升,而低收入人群生 活满意度下降。这说明,中国的“幸福悖论”贡献 者是低收入人群! 导致中国出现幸福悖论现象 的,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收入提高了,生活 好了,幸福感不随之增长,而是收入尚不够高! 而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要 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4][15] ( 二) 金钱对幸福的贡献 我们应该肯定金钱对幸福的贡献关系,而不 是弱化这种关系。大量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确实 带来幸福感增加。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初 衷。金钱与幸福感相关,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假定, 即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一点可以 从三个方面看出: 首先,在一个国家内部,富裕的个体会报告更 高的生活满意度。例如 Easterline 等人( 2012) 的 研究中报告,收入最高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 意度都要比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人群的生活满意 度高。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低收入者的幸福感 平均数显著低于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15]工 资收入高的人相对更加幸福,[11]中产阶层比工 薪个体幸福程度要高。[16] 第二,富裕的国家比不富裕的国家生活满意 度也较高。盖勒普( Gallup) 调查发现,中国的幸 福指数在 124 个国家中排名第 92,只有 12% 的中 国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是繁荣( flourish) 的,这一数 据和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巴林相同等级。丹麦排 137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名第一,有72%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值是59%,排名第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May16,2011;Los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Angeles Times)。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5万美元年薪的人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如,邢占军 比拿10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2011)对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25000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年薪大多高于10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从1979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三)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越来越模糊。[20] 出现呢?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提出了建议。 济因素会下降(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GDP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罗)是一门研究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General Well 家发现的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Being,GWB)代替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21]积极心理学于1998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的基本指标。[18]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reference group thoery)是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在心理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名第一,有 72% 的人报告繁荣昌盛,而美国的数 值是 59% ,排名第 12。这些数据提示,富裕国家 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也较高 ( May 16,2011; Los Angeles Times) 。在中国,富裕的地区也比不富裕 的地区生活满意度高。[14] 第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也会报告更高的 满意度。国内研究认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与国民 幸福感指数是成正比关系的,比 如,邢 占 军 ( 2011) 对 6 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数据,以及来自山 东省城市居民连续 7 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后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 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水平 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14]经济的减退则导致幸 福感指数降低,如,英格勒哈特等人的研究发现, 从 1979 年开始的几年里比利时国民收入出现下 滑,幸福感指数也相应地降低。[17] ( 三) 幸福悖论现象的心理解读 但是,在富裕阶层和发达国家,确实出现了幸 福和金钱关系不大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出现呢? 我们可以从两种观点来看: 第一种观点,忽视变量说。经济学关注收入、 财富和消费,并不关注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方面, 如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 利他主义、不平等,等等。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 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 时,那么随着 GDP 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 济因素会下降( 比如休闲时间的减少,竞争压力 的增大) ,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 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 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这也说明, GDP 作为测量经济的指标,并不是测量幸福的适 合指标,也不是衡量国家总体发展的适合指标。 所以,有学者提议用总体幸福感 ( General Well Being,GWB) 代替 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 的基本指标。[18] 另一种观点,攀比理论。着重于从收入本身 出发,认为个人的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攀比水平) 负相关, 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 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这种解释也被称为相对 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 reference group thoery) 是 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在心理 学上的一个变体。[19]这种攀比和社会比较的竞 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整体的社 会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个体因竞 争胜利幸福感增加,但是相对竞争失败的个体幸 福感减少,所以,总体的社会幸福感没有增加,增 加的是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幸福感。例如,对哈 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拿 5 万美元年薪的人 比拿 10 万美元年薪的人更幸福。因为前者所处 的行业平均工资为 25000 美元,而后者行业平均 年薪大多高于 10 万美元。所以,总体财富虽有增 加但幸福感却不会增加。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 处于同行业顶层的人数总是少数。而且,一个人 相对于别人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加,但别人相对于 他收入却是减少了,幸福感也随之减少。为了追 赶这个领先者,落后者要付出努力以提高收入追 赶领先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是老鼠赛 跑,不断加速,不断交替领先,最终都精疲力竭。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却 越来越模糊。[20] 综上,中国的“幸福悖论”,其本质仍然是经 济不够发达的产物,金钱对幸福是有贡献的。但 是,主观心理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很大贡献。 幸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不是单纯金钱就能 解决的问题,人们的主观心理层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追求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幸福的提升 提出了建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 ( 一)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一门研究 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着重讲授积极心理学 家发现 的 美 好 生 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 [21]积极心理学于 1998 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 席马丁·塞利格曼在任时提出。[22]主要针对的是 二战以来心理学界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 补救,而不是着眼于正常人群的研究,比起那些流 行的大众心理学家和演说家等,少了一些对美好 生命的关注。因此,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 也要关注人类的力量; 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 要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不仅要致力于治疗痛 苦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138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病理研究的倾 致,习总书记的就职演说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 向,使得心理学研究开始走向大众,帮助普通人追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 求幸福的生活。 不能仅仅关注GDP,最重要的是关注国民的幸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范畴:(1) 福。只有人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提升了,这样的社 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主 会,这样的国家才是最美丽的,才能创造出世界的 要讨论个体的幸福感和哪些因素相关,比如,年 文明。 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幸福的贡献较低,而自 GWB衡量的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尊、乐观、感激之情、朋友的多少却与幸福感高度 being),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条件状况,对当前 相关。愉悦感有原始的愉悦和高级的愉悦,受到 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等,主要 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全身心投入的酣畅感,可以带 反映的是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状况,含有较多的积 来长久的愉悦:而感恩则更令人愉悦,从而体会到 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23]而国民生产总值 一种持久的积极体验:成就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 (GDP),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的回馈。(2)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赋、 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括消费、私 兴趣、价值)。包括个性力量的识别和界定,根据 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反映一个国家的 美国行动价值协会(VIA)提出的良好性格的分 经济表现,也反映国力和财富,是衡量国家经济状 类,将美德分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人道主义、正义 况的最佳指标。研究发现,GDP的改变对GWB 性、节制和超越优势等六种类别。帮助人们确认 的影响是微弱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可 自己的个性力量所在,识别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 能发生在人们对财政状况更加满意,对未来更加 优势,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贡献于社会。(3)积 乐观的时候。[24] 极的机构(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较长时期内存在着一种 探讨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两性关系、 “重增长、轻发展”,“重客观、轻主观”的偏向。 爱的能力等友谊、爱情、婚烟姻关系,探讨如何提升 [14]现在,是转变这种倾向的时候了。我们要提 这些亲密关系,从而实现人生的幸福。还包括积 高人民的幸福,而不仅仅是提高GDP的数字。主 极的学校教育、积极的商业机构和工作环境、积极 观幸福感作为GDP衡量幸福的指数的替代或者 社区的建设乃至积极的社会,等等。 补充,己经受到极高的重视,一些国家如法国己经 可以看出,幸福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 开始做了。[18]作为弥补GDP单一经济指向的 题,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货币(ultimate currency)., 发展目标和手段,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人类生活的目 (三)幸福的可持续模型 的所在。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25]认为:对幸福的贡献 (二)建立评价社会发展的主观指标,用总体 中,50%由基因解释(set point,固定点),[26] 幸福指标(GWB)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DP)。 [27]10%由环境解释,[28][29]其余40%则归诸 2012年11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 于有意向性活动(intentional activity)。基因方面, 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 我们能做的努力比较小,而环境和个体改变方面 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指出,为了更好地 我们大有可为。 衡量国家发展的状况,用GWB代替GDP。他建 1.改善影响幸福感的环境 议中国要建设佛罗伦萨一样的时代,就是当拥有 幸福相关的环境因素指那些偶然发生 财富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占别人的领地,把别人俘 (incidental)但是在个人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事实, 虏成为自己的国民,而是要创造世界的美、世界的 包括所在的国家、地区、文化氛用,也可包括性别、 文明,这就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这 种族等人口学因素,[28]还包括一个人的个人史, 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中国可能都应该要做的事 以及婚姻状态、职业状态、工作安全和健康状况, 情。到现在为止,美国没有这么做,中国还在思考 等等。其中,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是考虑的重要因 到底该怎么做。这种提倡,和中国的中国梦相一 素。我们可以从环境因素方面着手提升幸福,而 139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扭转了心理学病理研究的倾 向,使得心理学研究开始走向大众,帮助普通人追 求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范畴: ( 1) 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 。主 要讨论个体的幸福感和哪些因素相关,比如,年 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幸福的贡献较低,而自 尊、乐观、感激之情、朋友的多少却与幸福感高度 相关。愉悦感有原始的愉悦和高级的愉悦,受到 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全身心投入的酣畅感,可以带 来长久的愉悦; 而感恩则更令人愉悦,从而体会到 一种持久的积极体验; 成就则是对自我价值实现 的回馈。( 2) 积极的个人特质( 个性力量、天赋、 兴趣、价值) 。包括个性力量的识别和界定,根据 美国行动价值协会( VIA) 提出的良好性格的分 类,将美德分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人道主义、正义 性、节制和超越优势等六种类别。帮助人们确认 自己的个性力量所在,识别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 优势,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贡献于社会。( 3) 积 极的机构( 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 。 探讨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两性关系、 爱的能力等友谊、爱情、婚姻关系,探讨如何提升 这些亲密关系,从而实现人生的幸福。还包括积 极的学校教育、积极的商业机构和工作环境、积极 社区的建设乃至积极的社会,等等。 可以看出,幸福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 题,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货币( ultimate currency) , 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根本动机,是人类生活的目 的所在。 ( 二) 建立评价社会发展的主观指标,用总体 幸福指标( GWB) 代替国民生产总值( GDP) 。 2012 年 11 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 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 利格曼( Martin E. P. Seligman) 指出,为了更好地 衡量国家发展的状况,用 GWB 代替 GDP。他建 议中国要建设佛罗伦萨一样的时代,就是当拥有 财富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占别人的领地,把别人俘 虏成为自己的国民,而是要创造世界的美、世界的 文明,这就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这 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中国可能都应该要做的事 情。到现在为止,美国没有这么做,中国还在思考 到底该怎么做。这种提倡,和中国的中国梦相一 致,习总书记的就职演说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 不能仅仅关注 GDP,最重要的是关注国民的幸 福。只有人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提升了,这样的社 会,这样的国家才是最美丽的,才能创造出世界的 文明。 GWB 衡量的是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条件状况,对当前 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等,主要 反映的是人民对生活的满意状况,含有较多的积 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23]而国民生产总值 ( GDP) ,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括消费、私 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反映一个国家的 经济表现,也反映国力和财富,是衡量国家经济状 况的最佳指标。研究发现,GDP 的改变对 GWB 的影响是微弱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可 能发生在人们对财政状况更加满意,对未来更加 乐观的时候。[24]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较长时期内存在着一种 “重增长、轻发展”,“重客观、轻主观”的偏向。 [14]现在,是转变这种倾向的时候了。我们要提 高人民的幸福,而不仅仅是提高 GDP 的数字。主 观幸福感作为 GDP 衡量幸福的指数的替代或者 补充,已经受到极高的重视,一些国家如法国已经 开始做了。[18]作为弥补 GDP 单一经济指向的 发展目标和手段,势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 三)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 幸福的可持续模型[25]认为: 对幸福的贡献 中,50% 由 基 因 解 释 ( set point,固 定 点) ,[26] [27]10% 由环境解释,[28][29]其余 40% 则归诸 于有意向性活动( intentional activity) 。基因方面, 我们能做的努力比较小,而环境和个体改变方面 我们大有可为。 1. 改善影响幸福感的环境 幸福 相 关 的 环 境 因 素 指 那 些 偶 然 发 生 ( incidental)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事实, 包括所在的国家、地区、文化氛围,也可包括性别、 种族等人口学因素,[28]还包括一个人的个人史, 以及婚姻状态、职业状态、工作安全和健康状况, 等等。其中,收入水平、生活状况是考虑的重要因 素。我们可以从环境因素方面着手提升幸福,而 139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王岩“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我们如何更加幸福 这些方面,国家和政府的责任重大。 国人说他们幸福,其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 [30]因为公务员工作最稳定,而且福利保障最 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高收入群体, 安全。 不富裕地区的幸福感低于富裕地区,这些研究结 而社会保障系统中,医疗、养老等问题尤为突 果意味着,客观生存条件对于民众幸福感的制约 出。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确实有所增长,但是,大 作用是不容忽略的。[14]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 量的医药费支出使得生活满意度降低。[31]另 多年,中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 外,最具中国特色的指标莫过于住房。据2009年 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 中国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有房贷的人比没房 度的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的 贷的人更幸福,单位建房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 经济发展程度还很不充分、很不平衡。居民的收 较少,幸福感最高,“蚁族”最不幸福,比单位集体 入和财富积累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相比,也 宿舍居住者还低。[32][33]这提示,住房问题己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所以,解决人民的经 经成了影响中国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养老方 济收入问题,仍然是中国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面,突出表现是养老金比较低。中国也在做这方 习近平曾谈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面的努力,比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3年 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 1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 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且,在普遍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 调整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 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 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 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 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等等。这些都 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 是有力举措。 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 第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 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 基尼系数用来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 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差异程度:0.4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 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尼系数安全范围在0.2~0.4之间,低于0.2反映 同富裕的道路。”这段宣言表示,中国政府的工作 贫富差距小,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高于 重点不会变,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 0.4,社会不安定。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 报告也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0.16(是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2007年己经超过 2010年翻一番,而且,国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作为 警戒线0.4,达到了0.48。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 利的存在,中国实际收入的差距还要更高。中国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发展经济的决心和 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如日本基尼系数为 信心。 0.3到0.35之间)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应该 第二,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 引起高度警惕,否则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 伊斯特林认为普通中国人,尤其是较低学历 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工作和收入的保障、可担负的 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趋明显,财富分 健康保障、孩子和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对生活 布不均的问题己经出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 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 日益加剧,这一切对民众的幸福感都会产生不容 研究发现,中国的生活满意度模型和欧洲的 忽视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实现最大多数人 满意度模型相似,都有一个U型的底,整体模式 最大幸福的利益调整机制,是宏观决策中必须认 都和低就业率、社会安全保障的解除、日渐增长的 真面对的问题。[14]针对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会 收入不平等相关。这提示,就业和社会保障系统 议上,胡锦涛同志报告的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 是决定幸福感的最关键所在。[1]所以,当我们看 设”中做了具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其中第三点 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就不足为怪了:“七成半的中 作为实现收入翻番计划的落脚点,也是社会缩小 140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这些方面,国家和政府的责任重大。 第一,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 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高收入群体, 不富裕地区的幸福感低于富裕地区,这些研究结 果意味着,客观生存条件对于民众幸福感的制约 作用是不容忽略的。[14]虽然,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 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 度的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的 经济发展程度还很不充分、很不平衡。居民的收 入和财富积累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相比,也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所以,解决人民的经 济收入问题,仍然是中国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曾谈到,“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 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 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 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 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 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 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 同富裕的道路。”这段宣言表示,中国政府的工作 重点不会变,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 报告也 提 出,到 2020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而且,国民收入显著提高也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建议。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发展经济的决心和 信心。 第二,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 伊斯特林认为普通中国人,尤其是较低学历 和低收入人群,获得工作和收入的保障、可担负的 健康保障、孩子和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是对生活 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1] 研究发现,中国的生活满意度模型和欧洲的 满意度模型相似,都有一个 U 型的底,整体模式 都和低就业率、社会安全保障的解除、日渐增长的 收入不平等相关。这提示,就业和社会保障系统 是决定幸福感的最关键所在。[1]所以,当我们看 到这样的调查结果就不足为怪了: “七成半的中 国人说他们幸福,其中公务员的幸福感最高。” [30]因为公务员工作最稳定,而且福利保障最 安全。 而社会保障系统中,医疗、养老等问题尤为突 出。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确实有所增长,但是,大 量的医药费支出使得生活满意度降低。[31]另 外,最具中国特色的指标莫过于住房。据 2009 年 中国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有房贷的人比没房 贷的人更幸福,单位建房群体由于在住房上支出 较少,幸福感最高,“蚁族”最不幸福,比单位集体 宿舍居住者还低。[32][33]这提示,住房问题已 经成了影响中国幸福指数的因素之一。养老方 面,突出表现是养老金比较低。中国也在做这方 面的努力,比如,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3 年 1 月 9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 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且,在普遍 调整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 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 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等等。这些都 是有力举措。 第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调整机制。 基尼系数用来定量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的 差异程度: 0. 4 是社会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线,故基 尼系数安全范围在 0. 2 ~ 0. 4 之间,低于 0. 2 反映 贫富差距小,收入过于公平,社会动力不足; 高于 0. 4,社会不安定。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基尼系数为 0. 16( 是绝对平均主义造成的) ,2007 年已经超过 警戒线 0. 4,达到了 0. 48。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 利的存在,中国实际收入的差距还要更高。中国 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 如日本基尼系数为 0. 3 到 0. 35 之间)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应该 引起高度警惕,否则将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进 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及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趋明显,财富分 布不均的问题已经出现,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化 日益加剧,这一切对民众的幸福感都会产生不容 忽视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实现最大多数人 最大幸福的利益调整机制,是宏观决策中必须认 真面对的问题。[14]针对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会 议上,胡锦涛同志报告的第七部分“加强社会建 设”中做了具体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其中第三点 作为实现收入翻番计划的落脚点,也是社会缩小 140 王岩 “幸福悖论”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我们如何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