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周安平 内容提要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特别专注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立性,与司法思维发生偏离。 涉诉舆论针对的虽然是司法,但发泄的往往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司法顺从舆论的判决极大地加刷了 司法公信力的危机,也势必激发舆论干预司法的热情。基于舆论压力而对法官的处理,增添了法官命运的随 机性与偶然性,并因而引导法官将公平让位于摆平。法院应对舆论做法,虽无现实意义,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法 院面对舆论压迫的艰难处境。 关键词舆论涉诉舆论舆论审判司法 近年来,网络舆论介入司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影响司法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全面揭示 涉诉舆论的特点、类型和影响等,就成为现实之必须。基于此需求,本文对近年来十大经典涉诉舆论案 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旨在揭示舆论与司法十分紧张的关系,并从中发现造成这一紧张关系的原因。① 一、涉诉舆论的思维特点 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司法遵循的是法官的职业思维,两者的思维性质差异迥然。面对具体 的案件,涉诉舆论总是对于案情的细节发生兴趣,并因而始终偏离于司法的格式化要求。这种偏离从近 年来典型的涉舆案件就可以发现(表一)。 案名 案情② 司法关注 舆论关注 2001年4月22日,四川省泸州市某公司职工黄永彬 因患有肝癌去世。生前,他曾立下遗嘱并经过公证, 张学英 将其个人财产全部遗赠给其同居情人张学英,引起原 1.遗嘱形式是否有效 1.张学英是二奶 继承案 配妻子蒋伦芳的不满。张学英遂向当地法院起诉,要 2.遗赠内容是否有效 2.原告是原配妻子 求继承财产,双方对溥公堂。 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来到某银行ATM取款机取 1.是构成盗窃金融机 1.许霆是消费者 款100元,结果取出1000元。许霆查询银行卡后发 罪还是盗窃罪 2.银行是强势者,作 2许霆案 现账户只扣了1元钱,狂喜之余,连续先后取款,共计 2.是否有自首情节 风霸道 17.5万元。2007年12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 3.自首是否可以作为 3.许霆与贪官的处 无期徒刑。 减轻处罚依据 罚不成比例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获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的资助以及南京大学985三期项目的资助。 ①在众多涉及舆论的案件中,选择这十大案件,是因为这十大案件均引起了奥论的严重关切,且舆论与司法的紧张关系在这几个案件 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②为尽量保持客观,案情均为作者在综合参考新闻报道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因而无法列举具体的参考文献。 160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 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周安平* 内容提要 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特别专注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立性,与司法思维发生偏离。 涉诉舆论针对的虽然是司法,但发泄的往往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司法顺从舆论的判决极大地加剧了 司法公信力的危机,也势必激发舆论干预司法的热情。基于舆论压力而对法官的处理,增添了法官命运的随 机性与偶然性,并因而引导法官将公平让位于摆平。法院应对舆论做法,虽无现实意义,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法 院面对舆论压迫的艰难处境。 关键词 舆论 涉诉舆论 舆论审判 司法 近年来,网络舆论介入司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影响司法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全面揭示 涉诉舆论的特点、类型和影响等,就成为现实之必须。基于此需求,本文对近年来十大经典涉诉舆论案 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旨在揭示舆论与司法十分紧张的关系,并从中发现造成这一紧张关系的原因。① 一、涉诉舆论的思维特点 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司法遵循的是法官的职业思维,两者的思维性质差异迥然。面对具体 的案件,涉诉舆论总是对于案情的细节发生兴趣,并因而始终偏离于司法的格式化要求。这种偏离从近 年来典型的涉舆案件就可以发现( 表一) 。 案名 案情② 司法关注 舆论关注 1 张学英 继承案 2001 年 4 月 22 日,四川省泸州市某公司职工黄永彬 因患有肝癌去世。生前,他曾立下遗嘱并经过公证, 将其个人财产全部遗赠给其同居情人张学英,引起原 配妻子蒋伦芳的不满。张学英遂向当地法院起诉,要 求继承财产,双方对溥公堂。 1. 遗嘱形式是否有效 2. 遗赠内容是否有效 1. 张学英是二奶 2. 原告是原配妻子 2 许霆案 2006 年 4 月 21 日晚,许霆来到某银行 ATM 取款机取 款 100 元,结果取出 1000 元。许霆查询银行卡后发 现账户只扣了 1 元钱,狂喜之余,连续先后取款,共计 17. 5 万元。2007 年 12 月一审,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 无期徒刑。 1. 是构成盗窃金 融 机 罪还是盗窃罪 2. 是否有自首情节 3. 自首是否可以 作 为 减轻处罚依据 1. 许霆是消费者 2. 银行是强势者,作 风霸道 3. 许 霆 与 贪 官 的 处 罚不成比例 160 * ① ②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获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的资助以及南京大学 985 三期项目的资助。 在众多涉及舆论的案件中,选择这十大案件,是因为这十大案件均引起了舆论的严重关切,且舆论与司法的紧张关系在这几个案件 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为尽量保持客观,案情均为作者在综合参考新闻报道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因而无法列举具体的参考文献。 *
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续表 2006年11月20日,原告在南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候 车,在行至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告彭字第一个从 公交车后门下车,原告摔倒致伤,被告彭宇将原告扶 南京 至旁边,后与到来的原告亲属一起将原告送往医院治 如何从证据上判断两人 彭宇是助人为乐,助 3 彭宇案 疗。原告认为是被告彭宇撞倒了自己,但被告彭宇辩 是否发生了碰憧 人为乐反被诬陷 称自己是做好事。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根据社会常 理,彭宇不太可能是做好事,判决彭宇承担受害人损 失的40%。 2007年10月5日杨佳骑着一辆租来的自行车,遭巡 1.杨佳构成故意杀 逻民警盘查,杨拒绝合作,被带至派出所调查,杨在被 1.警察作风向来 人罪 恶劣 杨佳案 讯问6个小时后放行。事后杨多次投诉,末果。2008 2.杀伤多人,后果严重 2.杨佳是反抗压迫 年7月1日,杨佳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用匕 3.并无其他法定从轻 的林冲式的英雄 首刺死6名警察,刺伤4名警察和1名保安。 情节 1.肇事者是富二代 2009年5月7日晚八时许,胡斌驾驶改装的三菱跑车 1.交通肇事罪的构成 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超速行驶,将行人谭卓撞飞 2.死者是浙江大学 杭州 要件 5 致死。5月8日,杭州交警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及当 优秀学生 飚车案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 3.肇事者是飚车、 时车速在70码,由此引发舆论不满,该案也被人们称 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 显富 之为“欺实码”。 4.死者马上要结婚 2009年5月10日晚,邓贵大、黄德智等公务员三人酒 后到该县野三关镇雄风宾馆梦幻娱乐城玩乐。黄德 1.死者是官员 智强迫要求宾馆女服务员邓玉娇陪其洗浴,遭到拒 2.邓是弱女子 1.是否为正当防卫 邓玉娇 绝。邓贵大、黄德智极为不满,对邓玉娇进行百般纠 3.死者的行为是嫖 6 案 缠。当邓贵大再次逼近邓玉娇时,被推坐在单人沙发 2.正当防卫是否过当 娼,态度蛮横、显摆 3.过当构成何种犯罪 上的邓玉娇从随身携带的包内掏出一把水果刀,起身 4.邓的行为是烈女 朝邓贵大刺击,致邓贵大死亡。一直在现场的黄德智 的表现 上前阻拦时,亦被邓刺伤。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 1.肇事者父亲是公 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 1.是否构成交通肇 安局领导 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其女友。返回途中被 “我爸是 事罪? 2. 肇事者是官二代 1 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高喊“我爸是李刚!”后 李刚”案 经证实,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 2.是否有法定从重 3.受害者是普通 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 情节 学生 4.肇事者态度嚣张 行语。 1.被害人是女农民 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 1.是否构成故意杀人 工,家境贫寒 8药家鑫案 开车撞伤一名26岁女子。下车后看到受害人在记车 2.自首是否成立 2.犯人是军二代、富 牌号码,因担心日后麻烦,药家鑫随即持水果刀将受 3.自首是否可以作为 二代③ 害人张妙连捅8刀,致其当场死亡。 减轻处罚的依据 3.受害人抄号码,药 家鑫便动了八刀 ③关于药家鑫是军二代、富二代的传闻,虽然最终确认为是谣言,但在诉论过程中,对于舆论的影响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161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续表 3 南京 彭宇案 2006 年 11 月 20 日,原告在南京市水西门公交车站候 车,在行至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被告彭宇第一个从 公交车后门下车,原告摔倒致伤,被告彭宇将原告扶 至旁边,后与到来的原告亲属一起将原告送往医院治 疗。原告认为是被告彭宇撞倒了自己,但被告彭宇辩 称自己是做好事。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根据社会常 理,彭宇不太可能是做好事,判决彭宇承担受害人损 失的 40% 。 如何从证据上判断两人 是否发生了碰憧 彭宇是助人为乐,助 人为乐反被诬陷 4 杨佳案 2007 年 10 月 5 日杨佳骑着一辆租来的自行车,遭巡 逻民警盘查,杨拒绝合作,被带至派出所调查,杨在被 讯问 6 个小时后放行。事后杨多次投诉,末果。2008 年 7 月 1 日,杨佳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用匕 首刺死 6 名警察,刺伤 4 名警察和 1 名保安。 1. 杨佳构成故意杀 人罪 2. 杀伤多人,后果严重 3. 并无其他法定 从 轻 情节 1. 警 察 作 风 向 来 恶劣 2. 杨 佳 是 反 抗 压 迫 的林冲式的英雄 5 杭州 飚车案 2009 年 5 月 7 日晚八时许,胡斌驾驶改装的三菱跑车 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超速行驶,将行人谭卓撞飞 致死。5 月 8 日,杭州交警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及当 时车速在 70 码,由此引发舆论不满,该案也被人们称 之为“欺实码”。 1. 交通肇事罪的 构 成 要件 2. 以危险方法危 害 公 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 1. 肇事者是富二代 2. 死 者 是 浙 江 大 学 优秀学生 3. 肇 事 者 是 飚 车、 显富 4. 死者马上要结婚 6 邓玉娇 案 2009 年 5 月 10 日晚,邓贵大、黄德智等公务员三人酒 后到该县野三关镇雄风宾馆梦幻娱乐城玩乐。黄德 智强迫要求宾馆女服务员邓玉娇陪其洗浴,遭到拒 绝。邓贵大、黄德智极为不满,对邓玉娇进行百般纠 缠。当邓贵大再次逼近邓玉娇时,被推坐在单人沙发 上的邓玉娇从随身携带的包内掏出一把水果刀,起身 朝邓贵大刺击,致邓贵大死亡。一直在现场的黄德智 上前阻拦时,亦被邓刺伤。 1. 是否为正当防卫 2. 正当防卫是否过当 3. 过当构成何种犯罪 1. 死者是官员 2. 邓是弱女子 3. 死 者 的 行 为 是 嫖 娼,态度蛮横、显摆 4. 邓 的 行 为 是 烈 女 的表现 7 “我爸是 李刚”案 2010 年 10 月 16 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 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 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其女友。返回途中被 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高喊: “我爸是李刚! ”后 经证实,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 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 行语。 1. 是否构成交通肇 事罪? 2. 是否有法定从重 情节 1. 肇 事 者 父 亲 是 公 安局领导 2. 肇事者是官二代 3. 受 害 者 是 普 通 学生 4. 肇事者态度嚣张 8 药家鑫案 2010 年 10 月 20 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 开车撞伤一名 26 岁女子。下车后看到受害人在记车 牌号码,因担心日后麻烦,药家鑫随即持水果刀将受 害人张妙连捅 8 刀,致其当场死亡。 1. 是否构成故意杀人 2. 自首是否成立 3. 自首是否可以 作 为 减轻处罚的依据 1. 被 害 人 是 女 农 民 工,家境贫寒 2. 犯人是军二代、富 二代③ 3. 受害人抄号码,药 家鑫便动了八刀 161 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 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③ 关于药家鑫是军二代、富二代的传闻,虽然最终确认为是谣言,但在诉讼过程中,对于舆论的影响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影响
中国法学 2013年第1期 续表 2009年5月14日,云南省某村村民李昌奎兄长与邻 居因琐事发生争吵打架,在外打工的李昌奎知情后即 赶回家与邻居女儿发生争吵抓打,李对其实施强暴, 并用锄头将其敲打致死。之后,又将其弟倒提摔死。 1.是否构成自首 李昌奎与药家鑫相 比,安药家鑫杀一人 9李昌奎案 随后又将姐弟二人用绳子勒紧脖子逃离现场。2010 2.自首是否可以作为 判死刑,李昌奎杀二 年7月15日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一审判处李昌奎 减轻处罚依据 人却判死缓 死刑。2011年3月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 判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二审的“不死”判决 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河南禹州农民时建锋经营运输沙石业务。为了逃避 1.被告是民工 过路费,时建锋凭借两套假军车牌照通行,于2008年 2.收费方是强势利 天价过 5月4日至2009年1月1日免费通行高速路2361 1.是否构成诈骗罪? 益集团,收费存在严 10 路费案 次,一审法院认定其偷逃过路费达368万余元,判处 2.偷逃费用如何计算 重暴利 其无期徒刑。案件曝光后引发舆论关注,网民将该案 3.收入与处罚相差 称之为“天价过路费案”。 悬殊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涉诉舆论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对立性质。舆论的每一个支持的观点总是与 一个反对的观点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如果案件没有对立性,根本就激活不起舆论的兴趣。一个缺 乏对立性的案件不会进入舆论市场,而成为公共舆论关注的中心。 涉诉舆论的对立性主要集中在关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比上。舆论特别关注当事人具体的身份, 对当事人的性别、阶层、亲属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个人信息抱有强烈的探寻欲望,并对事件的发生总是 倾向于从身份信息上去寻找答案,并对任何司法判决都赋予身份解释的意义。对于一个处于社会弱势 阶层的当事人,如果判决对其不利,舆论则倾向于归因于其身份没有走关系的能力。同理,对于一个处 于社会强势阶层的当事人,如果判决合乎其所愿,舆论则倾向于归因其强势者的身份主导了司法的走 向。公众对于司法判决从身份上去解释,而不是从法律上去理解,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与我 国一直存在的身份特权的历史与现实有关。由于这样的经验与经历,人们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总是倾注同情,如许霆、邓玉娇、杨佳等,对其诉求持坚决支持的态度:而对于社会强势方如警察、官二 代、富二代等则十分反感,对其主张则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虚拟世界的舆论力量往往扮演了改变现实身 份不平等的角色,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网络舆论的力量恰好与现实身份的力量构成了倒 置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的强势在网络舆论中则为弱者,其正当的诉求也容易遭到公众的否定。 舆论对于当事人具体身份的关注,特别致力于突出当事人之间强烈反差的信息特征。以杭州飘车 案为例,舆论特别关注这样一些信息:肇事者是富二代、死者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学生、家境贫寒;肇事者 是飚车、是炫富,死者马上要结婚。这些信息突出了以下双方身份的对立性:(1)一是富二代,一是穷二 代,双方贫富差异悬殊;(2)一是坏学生,一是好学生。富家子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穷苦人家子弟刻 苦学习,考取名校:(3)肇事方飙车撞人,受害方即将结婚。飙车给人以炫富和张狂的印象,而即将结婚 则给人以美好想像的空间,从而将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想像作了对比。这种对比结果则是催生了舆论 的两极对立的思维。 舆论对于诉讼当事人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反映在立场上,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两者很难 相容。在张学英案中,当网民将张学英视为“二奶”时,由于“二奶”身份的道德可谴责性,其在法律上的 权利也就不重要了。在彭宇案中,当彭宇被想像成雷锋式的人物时,其任何不利的司法境遇,都会成为 声讨法官的理由。在邓玉娇案中,当网民一旦将邓玉娇视为反抗官史压迫的贞节烈女时,舆论就持一边 162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法学 2013 年第 1 期 续表 9 李昌奎案 2009 年 5 月 14 日,云南省某村村民李昌奎兄长与邻 居因琐事发生争吵打架,在外打工的李昌奎知情后即 赶回家与邻居女儿发生争吵抓打,李对其实施强暴, 并用锄头将其敲打致死。之后,又将其弟倒提摔死。 随后又将姐弟二人用绳子勒紧脖子逃离现场。2010 年 7 月 15 日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经一审判处李昌奎 死刑。2011 年 3 月 4 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 判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二审的“不死”判决 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1. 是否构成自首 2. 自首是否可以 作 为 减轻处罚依据 李昌 奎 与 药 家 鑫 相 比,安药家鑫杀一人 判死刑,李昌奎杀二 人却判死缓 10 天价过 路费案 河南禹州农民时建锋经营运输沙石业务。为了逃避 过路费,时建锋凭借两套假军车牌照通行,于 2008 年 5 月 4 日至 2009 年 1 月 1 日免费通行高速路 2361 次,一审法院认定其偷逃过路费达 368 万余元,判处 其无期徒刑。案件曝光后引发舆论关注,网民将该案 称之为“天价过路费案”。 1. 是否构成诈骗罪? 2. 偷逃费用如何计算 1. 被告是民工 2. 收 费 方 是 强 势 利 益集团,收费存在严 重暴利 3. 收 入 与 处 罚 相 差 悬殊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涉诉舆论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对立性质。舆论的每一个支持的观点总是与 一个反对的观点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如果案件没有对立性,根本就激活不起舆论的兴趣。一个缺 乏对立性的案件不会进入舆论市场,而成为公共舆论关注的中心。 涉诉舆论的对立性主要集中在关于当事人身份信息的对比上。舆论特别关注当事人具体的身份, 对当事人的性别、阶层、亲属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个人信息抱有强烈的探寻欲望,并对事件的发生总是 倾向于从身份信息上去寻找答案,并对任何司法判决都赋予身份解释的意义。对于一个处于社会弱势 阶层的当事人,如果判决对其不利,舆论则倾向于归因于其身份没有走关系的能力。同理,对于一个处 于社会强势阶层的当事人,如果判决合乎其所愿,舆论则倾向于归因其强势者的身份主导了司法的走 向。公众对于司法判决从身份上去解释,而不是从法律上去理解,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与我 国一直存在的身份特权的历史与现实有关。由于这样的经验与经历,人们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总是倾注同情,如许霆、邓玉娇、杨佳等,对其诉求持坚决支持的态度; 而对于社会强势方如警察、官二 代、富二代等则十分反感,对其主张则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虚拟世界的舆论力量往往扮演了改变现实身 份不平等的角色,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网络舆论的力量恰好与现实身份的力量构成了倒 置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的强势在网络舆论中则为弱者,其正当的诉求也容易遭到公众的否定。 舆论对于当事人具体身份的关注,特别致力于突出当事人之间强烈反差的信息特征。以杭州飙车 案为例,舆论特别关注这样一些信息: 肇事者是富二代、死者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学生、家境贫寒; 肇事者 是飚车、是炫富,死者马上要结婚。这些信息突出了以下双方身份的对立性: ( 1) 一是富二代,一是穷二 代,双方贫富差异悬殊; ( 2) 一是坏学生,一是好学生。富家子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 穷苦人家子弟刻 苦学习,考取名校; ( 3) 肇事方飙车撞人,受害方即将结婚。飙车给人以炫富和张狂的印象,而即将结婚 则给人以美好想像的空间,从而将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想像作了对比。这种对比结果则是催生了舆论 的两极对立的思维。 舆论对于诉讼当事人这种两极对立的思维,反映在立场上,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两者很难 相容。在张学英案中,当网民将张学英视为“二奶”时,由于“二奶”身份的道德可谴责性,其在法律上的 权利也就不重要了。在彭宇案中,当彭宇被想像成雷锋式的人物时,其任何不利的司法境遇,都会成为 声讨法官的理由。在邓玉娇案中,当网民一旦将邓玉娇视为反抗官史压迫的贞节烈女时,舆论就持一边 162
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倒的态势,而对于邓玉娇所伤害的对象邓贵大来说,由于其官员的特殊身份以及其行为的道德污点,公 众极尽妖魔化之能事,而绝无同情之必要,因而对于其是否受法律所保护的问题也就可以忽略了。舆论 这种对立的思维,导致在舆论中,当诉讼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引起网民同情时,其对立方在舆论上就处于 不利。相反,当诉讼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引起网民反感时,其对立方则在舆论就处于有利。邓玉娇、许霆 和“天价过路费案”的时建锋等人,正是借助了这种对立性而在论战中处于上风。 二、涉诉舆论隐含的社会情绪 从法理上讲,涉诉舆论对于司法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因而对于司法并无直接参考的意义。但是, 涉诉舆论背后却包含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与政治信息。网民在参与案件讨论时,往往结合了自己的社会 处境,因而对于案件的讨论也就更多地包含了其个人情绪。网络舆论背后的情绪与网民自身的社会处 境有关。网民在发表舆论时往往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案件中的具体场景结合在一起,这种感同身受对 于其情绪的催生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面对强势银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如许霆般面临决择。而我 们都是普通的行人,都有可能遇到如药家鑫案中的受害人张妙的情境。正是基于这样的类似地位的考 虑,在许霆案中激起了网民对强势银行的不满,而在药家鑫案中则激起了人们对于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愤 怒情绪。 司法对于这些舆论所包含的社会情绪必须仔细甄别,以厘清司法与政治的分野,从而将非司法性的 内容从司法工作中排除工作,以保证司法工作的纯粹性。这里我们将前面的十个案例所反映的舆情进 行分析、整理并归类,可以得到如下一张社会情绪表(表二)。 序号 案名 社会情绪 1 张学英继承案 对道德现实的不满 2 南京彭宇案 邓玉娇案 4 杨佳案 对官员作风的不满 5 “我爸是李刚”案 社会问题 6 杭州飚车案 对富人行为的不满 7 药家鑫案 8 许霆案 9 天价过路费案 对司法不公的不满 10 李昌奎案 司法问题 不过,需要说明的,这种分类根据主要依据的社会情绪的相对突出的表现,而非绝对的逻辑分类,因 而,下列表格整理的类型也就不是排他的,而是相容的。比如,南京彭宇案,反映了网民的道德焦虑情 绪,也有网民针对司法判决而发泄的不满。但由于更多的是基于前者,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心理根源,因 而,本表格将其置于道德类型中。其他案件的归类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问题,这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会 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1.对道德现实的不满 张学英案反映了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婚姻道德危机的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夫妻同甘共 苦,而一旦暴富,男人就可能与更年轻的女子发展为情人关系。二奶就是对这种情人贬低性的称谓,在 今天更多地被赋予了窃取富人果实的含义,因此,张学英情人的身份,强烈地刺激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因 而也就引起了人们对于张学英二奶这个特殊身份的憎恨,而憎恨的结果是,死者配偶就成为舆论声援的 163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倒的态势,而对于邓玉娇所伤害的对象邓贵大来说,由于其官员的特殊身份以及其行为的道德污点,公 众极尽妖魔化之能事,而绝无同情之必要,因而对于其是否受法律所保护的问题也就可以忽略了。舆论 这种对立的思维,导致在舆论中,当诉讼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引起网民同情时,其对立方在舆论上就处于 不利。相反,当诉讼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引起网民反感时,其对立方则在舆论就处于有利。邓玉娇、许霆 和“天价过路费案”的时建锋等人,正是借助了这种对立性而在论战中处于上风。 二、涉诉舆论隐含的社会情绪 从法理上讲,涉诉舆论对于司法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因而对于司法并无直接参考的意义。但是, 涉诉舆论背后却包含了大量的社会信息与政治信息。网民在参与案件讨论时,往往结合了自己的社会 处境,因而对于案件的讨论也就更多地包含了其个人情绪。网络舆论背后的情绪与网民自身的社会处 境有关。网民在发表舆论时往往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案件中的具体场景结合在一起,这种感同身受对 于其情绪的催生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面对强势银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如许霆般面临决择。而我 们都是普通的行人,都有可能遇到如药家鑫案中的受害人张妙的情境。正是基于这样的类似地位的考 虑,在许霆案中激起了网民对强势银行的不满,而在药家鑫案中则激起了人们对于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愤 怒情绪。 司法对于这些舆论所包含的社会情绪必须仔细甄别,以厘清司法与政治的分野,从而将非司法性的 内容从司法工作中排除工作,以保证司法工作的纯粹性。这里我们将前面的十个案例所反映的舆情进 行分析、整理并归类,可以得到如下一张社会情绪表( 表二) 。 序号 案名 社会情绪 1 张学英继承案 2 南京彭宇案 3 邓玉娇案 4 杨佳案 5 “我爸是李刚”案 6 杭州飚车案 7 药家鑫案 8 许霆案 9 天价过路费案 10 李昌奎案 对道德现实的不满 对官员作风的不满 对富人行为的不满 对司法不公的不满 社会问题 司法问题 不过,需要说明的,这种分类根据主要依据的社会情绪的相对突出的表现,而非绝对的逻辑分类,因 而,下列表格整理的类型也就不是排他的,而是相容的。比如,南京彭宇案,反映了网民的道德焦虑情 绪,也有网民针对司法判决而发泄的不满。但由于更多的是基于前者,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心理根源,因 而,本表格将其置于道德类型中。其他案件的归类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问题,这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会 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1. 对道德现实的不满 张学英案反映了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婚姻道德危机的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夫妻同甘共 苦,而一旦暴富,男人就可能与更年轻的女子发展为情人关系。二奶就是对这种情人贬低性的称谓,在 今天更多地被赋予了窃取富人果实的含义,因此,张学英情人的身份,强烈地刺激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因 而也就引起了人们对于张学英二奶这个特殊身份的憎恨,而憎恨的结果是,死者配偶就成为舆论声援的 163 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 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中国法学 2013年第1期 对象。在张学英案中,人们与其说是憎恨张学英,还不如是对目前婚烟道德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这种 破坏婚姻道德的二奶身份的反感情绪。只不过,张学英案为大家提供了情绪发泄的突破口而已。2011 年婚姻法解释三所引发的舆论争议,其实也是这种对于婚姻道德现实的焦虑情绪的延续,并把这种焦虑 情绪发泄到了司法上。 激起人们强烈关注的南京彭宇案则反映了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道德环境。在彭宇案中,彭宇所声 称的助人为乐反被诬陷的事实之所以容易获得认可,网民并非是根据彭宇案件中的证据,而更多的是基 于一种担心,担心自己也有可能陷入彭宇所宣称的这种困境。而这种担心,其根源还在于社会诚信的普 遍缺失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的紧张性。当初审法官从“社会常理”来判定彭宇的主张成立的可能性不大 时,也就将残酷的现实血淋淋地展现在公众视野里,从而极大地加剧了公众本已有的相互提防的紧张心 理。媒体不断披露的见死不救的道德冷漠事件频频挑衅公众的心理承受力,这在“小悦悦事件”中就得 到了极大地反映。④因此,在彭宇案中,人们选择相信彭宇,无非是寄托了公众对于现实还残存的一丝 希冀。因而,也就不难想像,当彭宇的初审法官破灭了公众这一幻想时,公众就会将不满的情绪全部倾 泄于司法,并将社会冷漠的原因反归咎于司法对于彭宇案的事实认定。 2.对官员作风的不满 邓玉娇案、杨佳案和“我爸是李刚”案直接将人们对于官员作风的不满情绪激活了。邓玉娇案的受 害人是基层政府官员,其吃喝嫖赌以及恃强凌弱的恶霸作风引发了人们对于官员作风的强烈不满。也 正是这一不满,邓玉娇才能够被舆论塑造成“当代烈女”的正面形像。否则,邓玉娇同样的行为,如果针 对的对象不是官员,那么,邓玉娇的网络地位恐怕就可能是反面角色了。同理,在杨佳案中,由于警察一 贯给人以蛮横无理、欺压弱者的印象,因而,杨佳的行为也才有可能被当作反抗压迫的英雄,甚至被当成 了类似于《水浒传》中打抱不平的林冲。假设杨佳的杀人行为针对的不是警察而是一般百姓,那么,杨 佳的行为在人们眼里,那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了。因此,网民对于邓玉娇和杨佳行为的强烈支 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直接渲泄了老百姓对于作威作福的官员的愤懑情绪,或者说,网民从这两个“英 雄的壮举”中获得了一种心理慰籍。因此,在这两个案件中,网民的痛快情绪,多少反映了百姓日常生 活受欺压和受凌辱的体验与经历。 这种对于官员行为的仇视还直接延伸到官员的后代身上。“我爸是李刚”案所揭示的正是这种心 理,并且更容易激起人们的仇官心理。“宫二代”之所以更能够激起人们的仇官心理,是因为,大多数官 员的谨慎言辞与低调作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社会分层的不公平,而“官二代”的张扬与显摆,加之恶 少般的作风,则直接将官员的特权与糜烂的生活堂而皇之地,甚至有点肆无忌惮地呈现在公众视线里。 “官二代”骄横与跋扈的社会形像已经触及到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心理承受底线,因而“官二代”也就 成为一个负面标签,并成为弱者反抗权势者极具杀伤力的舆论工具。最近合肥的“官二代”毁容案也正 是因为贴上这样一个标签而成功地获得了舆论的关注。⑤ 3.对富人行为的不满 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人类相互敌视的倾向如此强烈,在没有充分机会表现出来时,最琐碎、最 怪诞的差别都足以煽动起他们不友善的情感和最激烈的冲突。但是造成分裂的最常见而最持久的根 源,一向就是对财产的不同与不公平的分配。”⑥因此,由贫富对立所引发的仇富情绪更容易点燃舆论的 战火,杭州飘车案和药家鑫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④2011年10月13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在这短短的7分之 内,在女童身边有十几个路人经过,竞都不闻不问。最后还是一位拾荒的陈阿姨将小悦悦抱到了路边,并叫来了小悦悦的妈妈。小 悦悦虽经医院抢数,终医治无效死亡。参见《两车先后碾过两岁女童,十多冷血路人见死不救》,载《羊城晚报》2011年10月16日。 ⑤2011年9月17日,合肥17岁少年陶汝坤因求爱不成,强行闯入民宅,泼汽油将妙龄少女周岩烧至重伤。后有人以“官二代毁容案” 发布到网上,引起了奥论高度关注。 ⑥[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阁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36页。 164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中国法学 2013 年第 1 期 对象。在张学英案中,人们与其说是憎恨张学英,还不如是对目前婚姻道德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这种 破坏婚姻道德的二奶身份的反感情绪。只不过,张学英案为大家提供了情绪发泄的突破口而已。2011 年婚姻法解释三所引发的舆论争议,其实也是这种对于婚姻道德现实的焦虑情绪的延续,并把这种焦虑 情绪发泄到了司法上。 激起人们强烈关注的南京彭宇案则反映了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道德环境。在彭宇案中,彭宇所声 称的助人为乐反被诬陷的事实之所以容易获得认可,网民并非是根据彭宇案件中的证据,而更多的是基 于一种担心,担心自己也有可能陷入彭宇所宣称的这种困境。而这种担心,其根源还在于社会诚信的普 遍缺失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的紧张性。当初审法官从“社会常理”来判定彭宇的主张成立的可能性不大 时,也就将残酷的现实血淋淋地展现在公众视野里,从而极大地加剧了公众本已有的相互提防的紧张心 理。媒体不断披露的见死不救的道德冷漠事件频频挑衅公众的心理承受力,这在“小悦悦事件”中就得 到了极大地反映。④ 因此,在彭宇案中,人们选择相信彭宇,无非是寄托了公众对于现实还残存的一丝 希冀。因而,也就不难想像,当彭宇的初审法官破灭了公众这一幻想时,公众就会将不满的情绪全部倾 泄于司法,并将社会冷漠的原因反归咎于司法对于彭宇案的事实认定。 2. 对官员作风的不满 邓玉娇案、杨佳案和“我爸是李刚”案直接将人们对于官员作风的不满情绪激活了。邓玉娇案的受 害人是基层政府官员,其吃喝嫖赌以及恃强凌弱的恶霸作风引发了人们对于官员作风的强烈不满。也 正是这一不满,邓玉娇才能够被舆论塑造成“当代烈女”的正面形像。否则,邓玉娇同样的行为,如果针 对的对象不是官员,那么,邓玉娇的网络地位恐怕就可能是反面角色了。同理,在杨佳案中,由于警察一 贯给人以蛮横无理、欺压弱者的印象,因而,杨佳的行为也才有可能被当作反抗压迫的英雄,甚至被当成 了类似于《水浒传》中打抱不平的林冲。假设杨佳的杀人行为针对的不是警察而是一般百姓,那么,杨 佳的行为在人们眼里,那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了。因此,网民对于邓玉娇和杨佳行为的强烈支 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直接渲泄了老百姓对于作威作福的官员的愤懑情绪,或者说,网民从这两个“英 雄的壮举”中获得了一种心理慰籍。因此,在这两个案件中,网民的痛快情绪,多少反映了百姓日常生 活受欺压和受凌辱的体验与经历。 这种对于官员行为的仇视还直接延伸到官员的后代身上。“我爸是李刚”案所揭示的正是这种心 理,并且更容易激起人们的仇官心理。“官二代”之所以更能够激起人们的仇官心理,是因为,大多数官 员的谨慎言辞与低调作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社会分层的不公平,而“官二代”的张扬与显摆,加之恶 少般的作风,则直接将官员的特权与糜烂的生活堂而皇之地,甚至有点肆无忌惮地呈现在公众视线里。 “官二代”骄横与跋扈的社会形像已经触及到了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心理承受底线,因而“官二代”也就 成为一个负面标签,并成为弱者反抗权势者极具杀伤力的舆论工具。最近合肥的“官二代”毁容案也正 是因为贴上这样一个标签而成功地获得了舆论的关注。⑤ 3. 对富人行为的不满 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人类相互敌视的倾向如此强烈,在没有充分机会表现出来时,最琐碎、最 怪诞的差别都足以煽动起他们不友善的情感和最激烈的冲突。但是造成分裂的最常见而最持久的根 源,一向就是对财产的不同与不公平的分配。”⑥因此,由贫富对立所引发的仇富情绪更容易点燃舆论的 战火,杭州飙车案和药家鑫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164 ④ ⑤ ⑥ 2011 年 10 月 13 日,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在这短短的 7 分之 内,在女童身边有十几个路人经过,竟都不闻不问。最后还是一位拾荒的陈阿姨将小悦悦抱到了路边,并叫来了小悦悦的妈妈。小 悦悦虽经医院抢救,终医治无效死亡。参见《两车先后碾过两岁女童,十多冷血路人见死不救》,载《羊城晚报》2011 年 10 月 16 日。 2011 年 9 月 17 日,合肥 17 岁少年陶汝坤因求爱不成,强行闯入民宅,泼汽油将妙龄少女周岩烧至重伤。后有人以“官二代毁容案” 发布到网上,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 [美]沃尔特·李普曼: 《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年版,第 1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