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0.13806/.cnki.issn1008-7095.2014.01.011 2014年第1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总95期) 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No.95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 基于民意视角 王奎明钟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衍生品,特别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邻避运动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已经进入“邻避时代”。基于 全国规模的民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邻避运动为“议题单一型”,即从民 众参与邻避抗争活动的意愿角度而言,邻避设施本身是民众关注的唯一议题,而政府议 题包括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度、政府公信力、政府治理环境表现均为非显著性相关因素。 相应地,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讲,要规避邻避运动,当务之急是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中引入 公民参与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消除民众的风险顾虑。 关键词:邻避运动:议题单一论:政府挑战论:环境评估 中图分类号:D691.9,X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095(2014)01-023-11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今年五月四日,上海、昆明两地再次爆发环境抗争事件一反对污染性项目在当地上马。改 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2012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50%:伴随着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大量兴建,其垃圾处理厂、核电站等 给周围居民带来负外部效应(Negative Externality)的“邻避设施”①也大量出现。尽管上述邻避设 施的选址通常会遵循“最小抵抗路径”(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原则。但是由于民众权利意识 的不断增强,并普遍认为“伴随着阶层地位的不平等,邻避设施的修建也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分 配逻辑”,⊙所以,抵制邻避设施的抗争行为还是不断出现,这些抗争行为即邻避运动。 邻避运动,也称为邻避效应,其主要涵义是:在某一区域内所建立的设施为大部分居民带来利 益,但是设施周边居民却承受设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引发这部分居民的抗争行为。邻避效应 收稿日期:2013-11-05 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重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可持续发展”(12JCZ06);“985工程”三 期建设项目(TS0120413004) 作者简介:王奎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钟杨,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 公共事务学院致远讲席教授。 ①“邻避设施”是指设施本身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想象中的或者事实上威胁而受到居民选 择性的抵制的设施。 2 Kasperson,Roger E.Dominic Golding.Seth Tuler."Social distrust as a factor in sitting hazardous facilities and communicating risks".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2.48(4),161-187. ③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63页一68页。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4年第1期 第22卷 (总95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OFSJTU(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1,2014 Vol.22 Jan,No.95 收稿日期:2013-11-05 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重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可持续发展”(12JCZ06);“985工程”三 期建设项目(TS0120413004) 作者简介:王奎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钟 杨,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 公共事务学院致远讲席教授。 ① “邻避设施”是指设施本身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想象中的或者事实上威胁而受到居民选 择性的抵制的设施。 ② Kasperson,RogerE.,DominicGolding,SethTuler.“Socialdistrustasafactorinsittinghazardousfacilities andcommunicatingrisks”.JournalofSocialIssues,1992,48(4),161-187. ③ 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63页-68页。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 ———基于民意视角 王奎明 钟 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30) 摘 要:作为经济发 展 和 社会进 步 的必 然衍生 品,特 别是 伴 随着城 镇化进 程加 快, 邻避运动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已经进入“邻避时代”。基于 全国规模的民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邻避运动为“议题单一型”,即从民 众参与邻避抗争活动的意愿角度而言,邻避 设 施本 身是 民 众关 注的 唯 一议题,而 政府议 题包括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度、政 府 公 信 力、政府治理环境表现均为非显著性相关因素。 相应地,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讲,要规避邻避运动,当务之急是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中引入 公民参与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消除民众的风险顾虑。 关键词:邻避运动;议题单一论;政府挑战论;环境评估 中图分类号:D691.9,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4)01-023-11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今年五月四日,上海、昆 明两 地 再次 爆发 环 境抗 争事 件———反 对 污 染 性项目在 当地上 马。改 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2012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50%;伴随着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城 市 基础 公 共服 务设 施大 量 兴建,其垃 圾处理厂、核 电站等 给周围居民带来负外部效应(NegativeExternality)的“邻避设施”① 也大量出现。尽管上述邻避设 施的选址通常会遵循“最小抵抗路径”(thepathofleastresistance)② 原则。但是由于民众权利意识 的不断增强,并普遍认为“伴随着阶层地位的不平等,邻避设施的修建也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分 配逻辑”,③ 所以,抵制邻避设施的抗争行为还是不断出现,这些抗争行为即邻避运动。 邻避运动,也称为邻避效应,其主要涵义是:在某一区域内所建立的设施为大部分居民带来利 益,但是设施周边居民却承受设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引发这部分居民的抗争行为。邻避效应 DOI:10.13806/j.cnki.issn1008-7095.2014.01.011
2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的核心理念即民众的邻避情结一“莫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NIMBY④,该概念由 O'Hare⑤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并且一度成为美国民众的生活哲学,以至于美国20世纪80 年代被《纽约时报》称之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邻避时代”。⑥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邻避时代”也迎来了它的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于邻避运动 的研究也掀起热潮。从历史上看,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工业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首先出现在美 国。宏观上讲,西方学术界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是 邻避设施的不同性质。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反对“污 染型设施”的邻避运动。如废弃物清理场(Halstead,Luloff and Myers,l993)特别是毒性废弃物清 理场(Bryant、Mohai,1992)。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 反对“非污染性设施”的邻避运动。如土地利用方式(Kotsopoulos,2000)、戒毒治疗中心、流浪汉 收容中心的兴建(Shanoff,2000)等。 就我国而言,台湾学者对于邻避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原因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邻避运 动便与台湾的民主化浪潮相伴而生。同样的,台湾邻避运动的演进与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 段,笔者认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邻避运动的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一80年代中期): 2.邻避运动的高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90年代初期):3.邻避运动的转型阶段(20世纪 90年代初期一90年代末期);4.邻避运动的成熟阶段(本世纪初一至今),同时,从这一阶段 开始,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包括文理在内的多门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 回顾国外与台湾地区的邻避运动史可以发现,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都是在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 跨越数十年时间后才渐趋成熟的。反观我国(限于大陆,下文一致),邻避运动在近几年才开始出现,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的观点,大陆邻避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是2005年的浙江“东阳事件”, 所以学术界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也起步较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两 个研究角度。1.宏观角度主要是着眼于对于邻避运动的治理,包括从多元协作治理视角(陈宝胜, 2012)、政府公信力与决策模式视角(董幼鸿,2013)、风险管理视角(童星,2010),环境正义视角(王彩 波被,2012),上述研究视角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2.微观角度主要是立足于近年来频具影响力案例 的分析,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场事件(周丽璇,2012)、上海磁悬浮事件(郑卫,2010)、厦门PX事件(袁 鹏飞,2009)。另外,微观研究角度还包括技术性研究路径,主要是通过建立模型对于具体案例的分 析,以期较为精确地计算出邻避设施选址的成本与收益(张向和、彭绪亚,2011)。 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对于邻避效应的研究尚处于理论的引入和介绍阶段,宏观分析视角往往 议题过于宽泛、立意过于宏大,这与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阶段是极不相称的;而微观研究视角则多 着眼于案例本身,缺乏多案例的比较研究,难以形成普适性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一研 究瓶颈,关键要从中观研究角度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对接,而就目前而言,中观研究即我国邻避运动 的核心议题的探寻,具体来讲,是哪些因素主导民众抗争行为的发生、升级或者消退,进而对我国 邻避运动的性质进行准确定位。正如Linnerooth-Bayer所言,邻避现象不是纯粹的民众私下考量 的抗争行为,应该深究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以及其他的影响因素。⑦对于核心议题的探讨可以为微 观角度研究提供比较视角,为宏观研究视角提供事实依据,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④对于邻避效应的英文表达还有Build--Absolutely-Nothing-Anywhere-Near-Anything(BANANA),Not-In-My-Terr of-Office (NIMTOO),Not-In-My-Bottom-Line (NIMBL) 5 O'Hare,M."Not on My Block You Don't:Facility Siting and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Compensation".Public Policy,1977,24(4):407-458 William Glaberson."Coping in the Age of NIMBY".New York Times,1988-07-19. D Linnerooth-Bayer.Joanne.Fair Strategies for Siting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In Hayden Lesbirel and Daigee Shaw (eds),Managing Conflict in Facility Siting.Cheltenham.2005.UK:Edward Elgar.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的核心理念即 民 众 的 邻 避 情 结———“莫 在 我 家 后 院”(Notinmybackyard)NIMBY④,该 概 念 由 OHare⑤ 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并且一度成为美国民众的生活哲学,以至于美国20世纪80 年代被《纽约时报》称之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邻避时代”。⑥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邻避时代”也迎来了它的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 于邻 避运动 的研究也掀起热潮。从历史上看,邻避运动最早出现在工业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首 先出现在 美 国。宏观上讲,西方学术界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而 不同阶段的 划分 标准是 邻避设施的不同性质。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反对“污 染型设施”的邻避运动。如废弃物清理场(Halstead,LuloffandMyers,1993)特别是毒性废弃物清 理场(Bryant、Mohai,1992)。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基于 反对“非污染性设施”的邻 避 运动。如 土地 利 用方式(Kotsopoulos,2000)、戒 毒治疗中心、流浪汉 收容中心的兴建(Shanoff,2000)等。 就我国而言,台湾学者对于邻避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原因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邻避运 动便与台湾的民主化浪潮相伴而生。同样的,台湾邻避运动的演进与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 段,笔者认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邻避运动的萌芽阶段(20世 纪70年 代 末———80年 代 中 期); 2.邻避运动的高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3.邻避运动的转型阶段(20世纪 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4.邻 避运 动 的成熟 阶 段(本 世 纪 初———至今),同 时,从这一阶 段 开始,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包括文理在内的多门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 回顾国外与台湾地区的邻避运动史可以发现,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都是在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 跨越数十年时间后才渐趋成熟的。反观我国(限于大陆,下文一致),邻避运动在近几年才开始出现,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的观点,大陆邻避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是2005年的浙江“东阳事件”, 所以学术界对于邻避运动的研究也起步较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两 个研究角度。1.宏观角度主要是着眼于对于邻避运动的治理,包括从多元协作治理视角(陈宝胜, 2012)、政府公信力与决策模式视角(董幼鸿,2013)、风险管理视角(童星,2010),环境正义视角(王彩 波,2012),上述研究视角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2.微观角度主要是立足于近年来颇具影响力案例 的分析,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场事件(周丽璇,2012)、上海磁悬浮事件(郑卫,2010)、厦门 PX事件(袁 鹏飞,2009)。另外,微观研究角度还包括技术性研究路径,主要是通过建立模型对于具体案例的分 析,以期较为精确地计算出邻避设施选址的成本与收益(张向和、彭绪亚,2011)。 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对于邻避效应的研究尚处于理论的引入和介绍阶段,宏观分析 视角往往 议题过于宽泛、立意过于宏大,这与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阶段是极不相称的;而微观研究视角则多 着眼于案例本身,缺乏多案例的比较 研 究,难以形 成 普 适性 的 研 究 结论。笔者认为要 突破 这一研 究瓶颈,关键要从中观研究角度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对接,而就目前而言,中观研究即我国邻避运动 的核心议题的探寻,具体来讲,是哪 些 因 素 主导 民 众抗 争行 为的 发 生、升 级或 者消退,进而对我 国 邻避运动的性质进行准确定位。正如 Linnerooth-Bayer所言,邻避现象不是纯粹的民众私下考量 的抗争行为,应该深究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以及其他的影响因素。⑦ 对于核心议题的探讨可以为微 观角度研究提供比较视角,为宏观研究视角提供事实依据,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42 ④ ⑤ ⑥ ⑦ 对于邻避效应的英文表达还有 Build-Absolutely-Nothing-Anywhere-Near-Anything(BANANA),Not-In-My-Term- of-Office(NIMTOO),Not-In-My-Bottom-Line(NIMBL)等。 OHare,M.“Noton MyBlockYouDont:FacilitySitingandtheStrategicImportanceofCompensation”.Public Policy,1977,24(4):407-458. William Glaberson.“CopingintheAgeofNIMBY”.NewYorkTimes,1988-07-19. Linnerooth-Bayer,Joanne.FairStrategiesforSitingHazardousWasteFacilities,InHaydenLesbirelandDaigee Shaw (eds),ManagingConflictinFacilitySiting,Cheltenham,2005,UK:EdwardElgar.
2014年第1期 王奎明,等“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 25 宏观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于邻避运动的议题的探讨存在两派观点。“议题单一论”和“政府挑 战论”。“议题单一论”,以中山大学何艳玲教授为代表⑧,核心观点是我国邻避运动中,影响民众参 与抗争行为的核心因素都是与邻避设施直接相关的,即“邻避设施”能否被妥善处理是民众关注的 “唯一议题”,这一点与西方国家和台湾地区不同,当地民众参与邻避运动的关注议题往往从环境议 题本身扩展到了政治议题,并且只有在多项议题得到回应后抗争行为才会停止。而在我国如环境议 题得到回应,比如项目搬迁或者停止修建,则抗争行为也随即停止,即便是在民众抗争过程中涉及“政 府信息公开”、“专家政治”等,但这些不过是民众抗争策略,是“工具性因素”,而非“目标性诉求”。 “政府挑战论”,以吉林大学王彩波教授为代表⑨,与“议题单一论”不同,“政府挑战论”更加强 调邻避抗争活动中与政府相关因素,核心观点是我国邻避运动对于政府提出了巨大挑战,政府因 素并不仅仅是“工具性因素”。因为邻避抗争活动是民众与政府利益的博弈过程,这种博弈过程暴 露出政府在诸多方面存在弊端。这种挑战表现在:第一,对政府决策模式的桃战,现行决策模式仍 为限制民众参与的传统模式:第二,对政府合法性的挑战,因为政府没能对于民众合法权利提供有 效保护;第三,对政府“善治”理念的挑战,在邻避运动中政府的法制、责任、回应均存在缺失。 本项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全国规模的民意调查探究我国邻避运动的核心影响因素,进 而进一步探寻和验证我国邻避运动是“议题单一论”还是多元议题背景下的“政府挑战论”。对于 因变量的选取,我们采用了“如果在你住宅区附近计划建一个有可能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工厂,你会 参加请愿的活动,抗议这个工厂的建立吗”这一经典题目。我们认为,民众参加抗议活动行动力意 愿强弱是其所关注的核心议题的最直观体现。 二、研究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于2013年3~4月采用国际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电话问 卷调查系统(Computer一Assisted-Telephone-Interviewing),以“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指 数”为测评框架,调查按照目的性、可行性、可测性、可比性和经济性原则对中国34个主要城市的 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度,我们对于关键性研究环节进 行了科学设计:首先是样本选取,在电脑系统中输入确认每个城市手机号段的前7个号码,其余4 位为系统随机产生,这保证了样本选取的随机性;其次,我们对于来自校内外的电话访员进行了严 格培训,具体到问卷的开场白与每一个问题,并且对于所有提交成功的样本的访问过程进行全程 录音,由督导员进行一一核实,及时删除不合格样本。本次调研按每个城市100个成功样本量抽 取,共随即抽取3400个成功样本。 表1调研城市及样本量 直辖市 北京(100) 上海(100) 天津(100) 重庆(100) 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长春(100) 长沙(100) 成都(100) 大连(100) 福州(100) 广州(100) 贵阳(100) 哈尔滨(100) 海口(100) 杭州(100) 合肥(100) 呼和浩特(100) 济南(100) 昆明(100) 兰州(100) 南昌(100) 南京(100) 南宁(100) 宁波(100) 青岛(100) 沈阳(100) 深圳(100) 石家庄(100) 太原(100) 武汉(100) 西安(100) 西宁(100) 厦门(100) 银川(100) 郑州(100) ⑧何艳玲:《“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第102页一114页。 ⑨王彩波,张磊:《浅析邻避冲突对政府的桃战一以环境正义为视角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8期:第160 页一168页。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4年第1期 王奎明,等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 宏观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于邻避运动的议题的探讨存在两派观点。“议题单一 论”和“政府挑 战论”。“议题单一论”,以中山大学何艳玲教授为代表⑧,核心观点是我国邻避运动中,影响民众参 与抗争行为的核心因素都是与邻避设施直接相关的,即“邻避设施”能否被妥善处理是民众关注的 “唯一议题”,这一点与西方国家和台湾地区不同,当地民众参与邻避运动的关注议题往往从环境议 题本身扩展到了政治议题,并且只有在多项议题得到回应后抗争行为才会停止。而在我国如环境议 题得到回应,比如项目搬迁或者停止修建,则抗争行为也随即停止,即便是在民众抗争过程中涉及“政 府信息公开”、“专家政治”等,但这些不过是民众抗争策略,是“工具性因素”,而非“目标性诉求”。 “政府挑战论”,以吉林大学王彩波教授为代表⑨,与“议题单一论”不同,“政府挑战论”更加强 调邻避抗争活动中与政府相关因素,核心观点 是 我国 邻避 运动 对 于政 府 提 出 了巨大挑战,政府因 素并不仅仅是“工具性因素”。因为邻避抗争活动是民众与政府利益的博弈过程,这种博弈过程暴 露出政府在诸多方面存在弊端。这种挑战表现在:第一,对政府决策模式的挑战,现行决策模式仍 为限制民众参与的传统模式;第二,对政府合法性的挑战,因为政府没能对于民众合法权利提供有 效保护;第三,对政府“善治”理念的挑战,在邻避运动中政府的法制、责任、回应均存在缺失。 本项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全国规模的民意调查探究我国邻避运动的核心影响因素,进 而进一步探寻和验证我国邻避运动是“议题单一论”还 是多 元 议题 背景 下 的“政府挑 战论”。对于 因变量的选取,我们采用了“如果在你住宅区附近计划建一个有可能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工厂,你会 参加请愿的活动,抗议这个工厂的建立吗”这一经典题目。我们认为,民众参加抗议活动行动力意 愿强弱是其所关注的核心议题的最直观体现。 二、研 究 设 计 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于2013年3~4月采用国际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电话问 卷调查系 统(Computer-Assisted-Telephone-Interviewing),以“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指 数”为测评框架,调查按照目的性、可 行性、可 测 性、可比性和经济性原则对中国34个 主要城市 的 居民进行了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度,我们对于关键性研究环节进 行了科学设计:首先是样本选取,在电脑系统中输入确认每个城市手机号段的前7个号码,其余4 位为系统随机产生,这保证了样本选取的随机性;其次,我们对于来自校内外的电话访员进行了严 格培训,具体到问卷的开场白与每一个问题,并 且 对于 所有 提 交成 功的 样 本的访问过 程进 行全程 录音,由督导员进行一一核实,及 时删除 不合格样 本。本次 调 研按 每个 城 市100个成功 样本量抽 取,共随即抽取3400个成功样本。 表1 调研城市及样本量 直辖市 北京(100) 上海(100) 天津(100) 重庆(100) 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长春(100) 长沙(100) 成都(100) 大连(100) 福州(100) 广州(100) 贵阳(100) 哈尔滨(100) 海口(100) 杭州(100) 合肥(100) 呼和浩特(100) 济南(100) 昆明(100) 兰州(100) 南昌(100) 南京(100) 南宁(100) 宁波(100) 青岛(100) 沈阳(100) 深圳(100) 石家庄(100) 太原(100) 武汉(100) 西安(100) 西宁(100) 厦门(100) 银川(100) 郑州(100) 52 ⑧ ⑨ 何艳玲:《“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第102页-114页。 王彩波,张磊:《浅析邻避冲突对政府的挑战———以环境正义为视角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8期:第160 页-168页
2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本项研究之所以将研究对象界定在城市居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近年来我国邻避运动 绝大多数发生在城市,所以城市居民对此具有更多直观感受。第二,城市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比 较高,对于邻避运动有着较为多元和深刻的理解。第三,从研究的可行性而言,城市居民移动电话 普及率较高。 对于数据分析主要借助于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 三、核心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研究假设①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核心议题的探寻是基于对邻避运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我国学术界 对于从经验认知层面作了初步性探讨,总结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经济补偿、心理认 知、教育水平、民众参与决策程序与程度、政府公信力等(何艳玲2009,黄岩2010,汤汇浩2011,王 彩波2012)。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本项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笔者提取了以下几个影响因 素,并假设这几个因素都是影响我国邻避运动所不可或缺的,并将这几个因素分为“议题单一论” 与“政府挑战论”两类。 (一)“议题单一论”核心影响因素 1.经济补偿因素 西方学术界一直将影响因子作为邻避运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经济补偿因素更是被诸多学者 认定为邻避运动最核心的影响因子。学术界对于经济补偿因素的关注主要是基于“经济人”假设, 即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邻避运动中的民众概莫能外,所以经 济补偿金额越高,规避邻避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根据 Kunreuther,Fitzgerald and Aarts对多个案例的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多数案例的高额补偿政策 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邻避冲突。但是,经济补偿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 Kunreuther,Fitzgerald and Aarts研究同样发现,对于高度污染的设施,例如高放射性废料处置 场,经济补偿是毫无影响力可言①,甚至民众认为通过经济补偿换取邻避设施的建立这本身就是一 种贿赂。®所以,经济补偿因子邻避效应的影响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毕竞人类并非完全是“经济 人”,在社会活动中同样表现出了互惠、利他等非自利性偏好。⑧就我国大陆而言,迄今为止并没有 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的经济补偿制度,®广州率先于2012年5月推行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 态补偿暂行办法,但是具体实施效果尚待观察。 假设一:政府给予民众的经济补偿越高,民众参与邻避抗争的意愿越低 从图1可以看出,民众对于污染型设施实施经济补偿的态度较为明朗,51.3%的民众持坚决反对 立场,这部分民众普遍认为既然存在经济补偿就一定存在危害,且补偿越高危害性越大,所以坚决反 对用金钱购买其健康。另有40.9%民众持观望态度,但是若存在明显污染态度同样是坚决反对。 ⑩本项研究是基于全因规模的调研,对下文中各个因素都设计了多个问题,进行了多维度考察,由于篇幅所限,在本部 分中仅仅提取了部分核心性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在下文中的回归分析部分,笔者将多维度问题进行了加总处理。 Kunreuther.H.,K.Fitzgerald and T.Aarts."Siting Hazardous Facilities:A Test of the Facility Siting Credo". Risk Analysis,1993,13(3):p301-318. Kunreuther,Howard.And Douglas Easterling."The Role of Compensation in Siting Hazardous Facilitie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6.15(4):601-622. 13 Fehr.Klein and Schmidt.,"Fairness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ownership Rights."Journal of Royal Economic Society,2008,118(532):1262-1284. @早在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出台过《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为:谁开发、谁 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探索建立国家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建立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机制。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 本项研究之所以将研究对象界定在城市居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近年来我国邻避运动 绝大多数发生在城市,所以城市居民 对 此具有 更 多直观 感 受。第 二,城 市 居民的整体 文化 素质比 较高,对于邻避运动有着较为多元和深刻的理解。第三,从研究的可行性而言,城市居民移动电话 普及率较高。 对于数据分析主要借助于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 三、核心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研究假设瑏瑠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核心议 题 的探 寻 是基于 对 邻 避运 动的 影 响因 素的分 析,我国学术 界 对于从经验认知层面作了初步性探讨,总结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经 济 补 偿、心 理 认 知、教育水平、民众参与决策程序与程度、政府公信力等(何艳玲 2009,黄岩 2010,汤汇浩 2011,王 彩波 2012)。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与本项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笔者提取了以下几个影响因 素,并假设这几个因素都是影响我国邻避运动所不可或缺的,并将 这 几 个 因素分为“议题 单一 论” 与“政府挑战论”两类。 (一)“议题单一论”核心影响因素 1.经济补偿因素 西方学术界一直将影响因子作为邻避运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经济补偿因素更是被诸多学者 认定为邻避运动最核心的影响因子。学术界对于经济补偿因素的关注主要是基于“经济人”假设, 即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邻避运动中的民众概莫能外,所以经 济补偿金 额 越 高,规避邻避效应的可 能性就越大。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根 据 Kunreuther,FitzgeraldandAarts对多个案例的经济补偿政策的研究,多数案例的高 额补 偿政策 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邻避冲突。但是,经济补偿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 Kunreuther,FitzgeraldandAarts研究同 样 发 现,对于高度污染的设施,例如高放射性废料处置 场,经济补偿是毫无影响力可言瑏瑡,甚至民众认为通过经济补偿换取邻避设施的建立这本身就是一 种贿赂。瑏瑢 所以,经济补偿因子邻避效应的影响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毕竟人类并非完全是“经济 人”,在社会活动中同样表现出了互惠、利他等非自利性偏好。瑏瑣 就我国大陆而言,迄今为止并没有 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的经济补偿制度,瑏瑤广州率先于2012年5月推行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 态补偿暂行办法,但是具体实施效果尚待观察。 假设一:政府给予民众的经济补偿越高,民众参与邻避抗争的意愿越低 从图1可以看出,民众对于污染型设施实施经济补偿的态度较为明朗,51.3%的民众持坚决反对 立场,这部分民众普遍认为既然存在经济补偿就一定存在危害,且补偿越高危害性越大,所以坚决反 对用金钱购买其健康。另有40.9%民众持观望态度,但是若存在明显污染态度同样是坚决反对。 62 瑏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瑏瑤 本项研究是基于全国规模的调研,对下文中各个因素都设计了多个问题,进行了多维度考察,由于篇幅所限,在本部 分中仅仅提取了部分核心性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在下文中的回归分析部分,笔者将多维度问题进行了加总处理。 Kunreuther,H.,K.FitzgeraldandT.Aarts.“SitingHazardousFacilities:A TestoftheFacilitySitingCredo”. RiskAnalysis,1993,13(3):p301-318. Kunreuther,Howard.And Douglas Easterling.“The RoleofCompensationin Siting HazardousFacilities.”. JournalofPolicyAnalysisandManagement,1996,15(4):601-622. 13Fehr,KleinandSchmidt.,“Fairnessandthe OptimalAllocationofownership Rights.”.Journalof Royal EconomicSociety,2008,118(532):1262-1284. 早在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出台过《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为:谁 开 发、谁 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提 出,要探索建立国家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建立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机制
2014年第1期 王奎明,等“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 27 如果政府要在德住宅阳近建一个有可能有污染的设施(如较圾处理厂、发电厂),您的态度是以下哪种 ■建就建,无所谓 ■有足够经济补偿,可以同意 ■说不请,看设施污染程度 口有多少经济补偿都不同意 图1民众对于经济补偿的态度 2.环保知识认知 民众对于邻避设施的抵触程度受到其对邻避设施潜在风险的认知程度的影响,而风险认知主 要是一种心理认知,是民众风险认知的核心内容⑧。由于本项全国规模的研究并未着眼于某一具 体邻避设施,所以无法对于邻避设施风险认知进行直接调查。但是,笔者认为资讯发达的现代社 会,心理认知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认知水平体现。正如台湾学者何纪芳研究发现民众资讯或知识 与其对于邻避设施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 假设二:民众环保知识认知度越高,参与邻避抗争的意愿越强 说不清,不知道 非常不了解 口您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了解 多少 不了解 ■您对气候变暖有多少了解 了解一些 口您对P2.5有多少了解 非常了解 20 40 60 680 图2民众环保知识认知 对于环保知识的考察,数据表明,民众对环保基本知识的认知度不容乐观,较高认知度仅限 于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原因等常识性部分。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特别设计的对于PM2.5认知的 题目,虽然今年雾霾天气席卷我国数十城市,且各类媒体都对于雾霾天气特别是PM2.5给予了 极高关注度,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民众对于PM2.5认知度不高,54.8%表示不了解或者非常不 了解。 3.环保意识 邻避运动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衍生品,“是民众权利意识觉醒的结果”,①从邻避运动本身 来看,这是民众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结果。正如Ruth所言:“民众不断上升的公众环保意识、恐 惧、道德和伦理问题等是邻避多样化和广泛的原因。”®当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遇到邻避设施的时 候,民众“邻避态度的发展不需要任何行政面的、技术面的或经济面的理性知识,仅仅是转化为了 Robin Gregory,"Howard Kunreuther.Successful Siting Incentives".Civil Engineering,1990.60(4):73-75. ⑥何纪芳,李永展:《都市服务设施接受意恩与影响因子之探讨》,《建筑学报》1996年第19期:第27页-53页。 ⑦管在高:《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管理学刊》2010年第6期:第58页一62页。 Ruth Burnice Mckay."Consequential Utilitarianism:Addressing Ethical Deficienciess in the Municipal Landfill Siting Proces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e,2000,26(4):289-306.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4年第1期 王奎明,等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 图1 民众对于经济补偿的态度 2.环保知识认知 民众对于邻避设施的抵触程度受到其对邻避设施潜在风险的认知程度的影响,而风险认知主 要是一种心理认知,是民众风险认知的核心内容瑏瑥。由于本项全国规模的研究并未着眼于某一具 体邻避设施,所以无法对于邻避设施风险认知进行直接调查。但 是,笔 者 认为资讯发 达的 现代社 会,心理认知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认知水平体现。正如台湾学者何纪芳研究发现民众资讯或知识 与其对于邻避设施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瑏瑦 假设二:民众环保知识认知度越高,参与邻避抗争的意愿越强 图2 民众环保知识认知 对于环保知识的考察,数据表明,民众对环保基本知识的认知度不容乐观,较 高 认 知 度 仅 限 于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原因等常识性部分。值得 关 注 的 是,我们特别设计的对于 PM2.5认 知 的 题目,虽然今年雾霾天气席卷我国数十城市,且各类媒体都对于雾霾天气特别是 PM2.5 给 予 了 极高关注度,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民众对于 PM2.5认 知 度 不 高,54.8%表示不了解或者非常不 了解。 3.环保意识 邻避运动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衍生品,“是民众权利意识觉醒的结果”,瑏瑧从邻避运动本身 来看,这是民众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结果。正 如 Ruth所 言:“民 众 不 断 上 升的公众环 保意识、恐 惧、道德和伦理问题等是邻避多样化和广泛的原因。”瑏瑨当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遇到邻避设施的时 候,民众“邻避态度的发展不需要任何行政面的、技术面的或经济面的理性知识,仅仅是 转化为了 72 瑏瑥 瑏瑦 瑏瑧 瑏瑨 RobinGregory,“HowardKunreuther.SuccessfulSitingIncentives”.CivilEngineering,1990,60(4):73 -75. 何纪芳,李永展:《都市服务设施接受意愿与影响因子之探讨》,《建筑学报》1996年第19期:第27页-53页。 管在高:《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管理学刊》2010年第6期:第58页-62页。 RuthBurniceMckay.“ConsequentialUtilitarianism:AddressingEthicalDeficienciessintheMunicipalLandfillSiting Process”.JournalofBusinessEthice,2000,26(4):28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