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沈原 提要: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 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 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后一条路线 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由于转型 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 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 论模式,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 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透镜。借助于这些 理论透镜,可以重建对“农民工”的整个研究问题并将之纳入阶级形成的框架 中。最后,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概念,可能为对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 进行具体的、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论的立 足点。 关键词:“大转变”工人阶级马克思模式波兰尼模式工厂政体 一、引言: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 在近30年来的社会学著述中,强调把某些范畴“带回分析的中心” (bringing…back in)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时髦的书写样式。有论者 要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就提出“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Skocpol, 1979);有论者要强调“强关系”的作用,就提出“把强关系带回分析的中 心”(边燕杰,1998/1997。当代美国著名劳工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为 其著名的《生产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一书撰写的导言,其 标题就是“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意在强调劳工研究的重要意义 (Burawoy,1985)。本文旨在论说中国社会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益于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罗琳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闻翔等的讨论。本文的一切不妥 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1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益于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罗琳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闻翔等的讨论。本文的一切不妥 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3 沈 原 提要 :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 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 ,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 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 ,后一条路线 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 ,由于转型 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 ,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 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 ,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 论模式 ,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 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透镜。借助于这些 理论透镜 ,可以重建对“农民工”的整个研究问题并将之纳入阶级形成的框架 中。最后 ,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概念 ,可能为对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 进行具体的、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 ,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论的立 足点。 关键词“: 大转变” 工人阶级 马克思模式 波兰尼模式 工厂政体 一、引言 :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 在近 30 年来的社会学著述中 ,强调把某些范畴“带回分析的中心” (bringing …back in)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时髦的书写样式。有论者 要强调国家的自主性 ,就提出“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Skocpol , 1979) ;有论者要强调“强关系”的作用 ,就提出“把强关系带回分析的中 心”(边燕杰 ,1998Π1997) 。当代美国著名劳工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为 其著名的《生产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 一书撰写的导言 ,其 标题就是“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意在强调劳工研究的重要意义 (Burawoy , 1985) 。本文旨在论说中国社会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 13
社会学研究 2006.2 的若干特点,并希望借此将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作为基本研究课题,定位 在社会学分析框架的中心地位上。因此本文套用布洛维的做法,以“把 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作为引言的标题,以期突出主旨。 正如布洛维本人早已指出的那样,在当今的美国社会学界,“劳工 社会学”(sociology of labor)的黄金时代似乎已成为明日黄花,辉煌不再。 工人阶级被认定是一个日益丧失了历史意义的阶级: 在这些正在出现的政治和理论思潮中,关于革命工人阶级的 假设被认定:在理论和哲学上都负担过重…我们必须对工人阶 级说再见,转而拥抱来自公民社会的新社会运动,而公民社会则被 理解为国家和经济之间被遗忘的空间。(Burawoy,1985:S) 欧洲的情况也是一样。如图海纳所言,由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工人阶级正在从政治舞台隐退出去,不再是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的主 要力量;社会运动研究者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寻找新的社会运动主体,并 且发现“新社会运动”:“因此我们在这里关心的是社会斗争的历史,其 始于人们必须由以起步的工人运动的衰败’”图海纳甚至还以图 表的样式提示:从日渐式微的工人运动开始,如何经历了“文化危机”、 “大拒绝”、“国家批判”、“社区撤退”和“民粹主义”的复杂过程,最终走 向“新社会运动”的终点(Turaine,1981:11-12)。 西方社会学界将此种状况称为“双重危机”(double crises):劳工运 动本身的危机以及劳工研究的危机(Silver,2003:1)。不过,即使在这 样沉闷和保守的理论氛围中,布洛维却仍然坚持认为:针对工人阶级的 研究依然意义深远。他说:“第一,我主张产业工人阶级在历史中做出 了有意义的和自觉的贡献:第二,我主张这些干预是并且持续是由生产 过程塑造的”(Burawoy,1985:5)。坚持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 用坚持生产中心性的立场和观点,是布洛维所反复强调的“社会学的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然,他也指出: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劳工研 究,应当考虑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和变迁。例如:必须看 到产业工人阶级的“国际重组”。产业工人阶级在某些最为发达的国 家,如美国和西欧各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归于沉寂,并不 意味着这个阶级在其他国家也同样丧失了历史意义。恰恰相反,如果 我们放大眼界,从产业工人阶级的国际重组的角度上观察问题,就会发 1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若干特点 ,并希望借此将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作为基本研究课题 ,定位 在社会学分析框架的中心地位上。因此本文套用布洛维的做法 ,以“把 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作为引言的标题 ,以期突出主旨。 正如布洛维本人早已指出的那样 ,在当今的美国社会学界“, 劳工 社会学”(sociology of labor) 的黄金时代似乎已成为明日黄花 ,辉煌不再。 工人阶级被认定是一个日益丧失了历史意义的阶级 : 在这些正在出现的政治和理论思潮中 ,关于革命工人阶级的 假设被认定 :在理论和哲学上都负担过重 ……我们必须对工人阶 级说再见 ,转而拥抱来自公民社会的新社会运动 ,而公民社会则被 理解为国家和经济之间被遗忘的空间。(Burawoy , 1985 :5) 欧洲的情况也是一样。如图海纳所言 ,由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工人阶级正在从政治舞台隐退出去 ,不再是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的主 要力量 ;社会运动研究者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寻找新的社会运动主体 ,并 且发现“新社会运动”“: 因此我们在这里关心的是社会斗争的历史 ,其 始于人们必须由以起步的‘工人运动的衰败’……”图海纳甚至还以图 表的样式提示 :从日渐式微的工人运动开始 ,如何经历了“文化危机”、 “大拒绝”“、国家批判”“、社区撤退”和“民粹主义”的复杂过程 ,最终走 向“新社会运动”的终点(Turaine ,1981 :11 - 12) 。 西方社会学界将此种状况称为“双重危机”(double crises) :劳工运 动本身的危机以及劳工研究的危机 (Silver , 2003 :1) 。不过 ,即使在这 样沉闷和保守的理论氛围中 ,布洛维却仍然坚持认为 :针对工人阶级的 研究依然意义深远。他说“: 第一 ,我主张产业工人阶级在历史中做出 了有意义的和自觉的贡献 ;第二 ,我主张这些干预是并且持续是由生产 过程塑造的”(Burawoy , 1985 :5) 。坚持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 用 ,坚持生产中心性的立场和观点 ,是布洛维所反复强调的“社会学的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然 ,他也指出 :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劳工研 究 ,应当考虑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和变迁。例如 :必须看 到产业工人阶级的“国际重组”。产业工人阶级在某些最为发达的国 家 ,如美国和西欧各国 ,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归于沉寂 ,并不 意味着这个阶级在其他国家也同样丧失了历史意义。恰恰相反 ,如果 我们放大眼界 ,从产业工人阶级的国际重组的角度上观察问题 ,就会发 14 社会学研究 2006. 2
论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逐步消逝的产业工人阶级,却在一大批发展中国 家和转型国家中迅速崛起。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变成全球产业工人 阶级的复兴基地。其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正是至为重要的基地之一。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做出的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判断就是:当国际 社会和经济学家们异口同声地断言中国正在变成一座“世界工厂”时, 这个断言的社会学意义己被一语道破: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阶级 正在中国形成。不用说,这个阶级的命运、它对社会转型的作用和对未 来发展的影响,应当成为中国社会学关注的中心问题。 由此可见:本文主张“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强调确立工人 阶级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中的中心地位,并非单纯的理论逻辑推动 使然。如果说,西方社会学的众多重要发现,往往直接来自对理论逻辑 本身的思考,是对理论逻辑中某些缺失的反思和补充的话(虽然其动力 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实践),那么,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转 变来提出社会学的研究问题,则更多地是立足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 转型的实践,来自于我们每日都在经历的日常社会生活本身(虽然要真 正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践逻辑,理论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我 们应当有能力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把中国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研 究推向中国社会学理论框架的中心地位的,不是个人理论偏好的作用, 而正是转型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实践逻辑所提出的“真问题” 使然。这个“真问题”扎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社会虽然 身处现当代的时空条件下,但是它所经历的所有转型问题,都无不具有 古典意义。 二、两次“大转变”:中国工人阶级再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卡尔波兰尼及其“大转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卡尔波兰 尼的著作再次引起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社会学家们从尘封的历史档 案中重新发现了《大转变》(olanyi,1957/1944)和《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 场》(Polanyi,etal,1971/1957。自那时以来,诸如“形式经济学”和“实 体经济学”的区分,“市场”、“再分配”和“互惠”等三种组织生计活动的 方式之类的概念和命题,又重新回到了社会学的书本里和课堂上。人 1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逐步消逝的产业工人阶级 ,却在一大批发展中国 家和转型国家中迅速崛起。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变成全球产业工人 阶级的复兴基地。其中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正是至为重要的基地之一。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做出的一个最直截了当的判断就是 :当国际 社会和经济学家们异口同声地断言中国正在变成一座“世界工厂”时 , 这个断言的社会学意义已被一语道破 :世界上最庞大的产业工人阶级 正在中国形成。不用说 ,这个阶级的命运、它对社会转型的作用和对未 来发展的影响 ,应当成为中国社会学关注的中心问题。 由此可见 :本文主张“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强调确立工人 阶级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中的中心地位 ,并非单纯的理论逻辑推动 使然。如果说 ,西方社会学的众多重要发现 ,往往直接来自对理论逻辑 本身的思考 ,是对理论逻辑中某些缺失的反思和补充的话(虽然其动力 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实践) ,那么 ,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转 变来提出社会学的研究问题 ,则更多地是立足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 转型的实践 ,来自于我们每日都在经历的日常社会生活本身(虽然要真 正把握社会生活的实践逻辑 ,理论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我 们应当有能力面对中国社会的“真问题”。把中国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研 究推向中国社会学理论框架的中心地位的 ,不是个人理论偏好的作用 , 而正是转型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实践逻辑所提出的“真问题” 使然。这个“真问题”扎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中国社会虽然 身处现当代的时空条件下 ,但是它所经历的所有转型问题 ,都无不具有 古典意义。 二、两次“大转变”:中国工人阶级再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卡尔·波兰尼及其“大转变”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随着“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 ,卡尔·波兰 尼的著作再次引起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社会学家们从尘封的历史档 案中重新发现了《大转变》(Polanyi ,1957Π1944) 和《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 场》(Polanyi , et al , 1971Π1957) 。自那时以来 ,诸如“形式经济学”和“实 体经济学”的区分“, 市场”“、再分配”和“互惠”等三种组织生计活动的 方式之类的概念和命题 ,又重新回到了社会学的书本里和课堂上。人 15 论 文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社会学研究 2006.2 们甚至挖掘出“嵌入性”概念并奉之为“新经济社会学”的圭桌(olanyi, 1957/1944:Granovetter,1985)。人们还把波兰尼的一些文章编纂成册, 单独出版(Polanyi,1971/1968,1977)。不过,起初大多数经济社会学家 对波兰尼的著作似乎理解不深。斯维德博格就曾经这样评价波兰尼的 《大转变》:“它自成一格地讲述了一个英国经济史的故事”(Swedberg, 1987)。但是,问题远远没有斯维德伯格所说的那样简单,《大转变》的 意义也显然并不局限于讲述已经逝去的一段历史。随着资本主义全球 化过程在当代的急剧扩张,以及自上个世纪末叶以来原社会主义阵营 各国纷纷走向市场经济,波兰尼的预见和警告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学的 再度关注,其深刻的理论内涵也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日渐彰显 出来。 按照波兰尼的说法,整个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自我调 节的市场”(self-regulated market)的发育史。“自我调节市场”的扩展,特 别是国家在“重商主义政策”导引下之有计划的干预活动,将那些原本 不属于商品的范畴即土地、劳动力和货币,一并卷入市场交易的旋涡, 把它们变成“虚构的商品”。这样一来,也就根本颠倒了市场与社会的 真实关系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所谓“市场社会”:原先是市场“嵌入 于”社会中,市场的原则即价格机制仅仅在经济的领域内才发挥作用; 现在,市场原则却通行于整个社会,在经济以外的那些领域,如政治、文 化和社会领域,都毫无例外地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大转变”一人 类基本生计模式(livelihood)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往往最终导致各个 国家内部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复杂矛盾、危机乃至冲突。 与很多古典社会学家一样,波兰尼的论述也遵循着“辩证法”的原 则而展开:“自我调节市场”的运动和扩展,与其对立面即“社会的自我 保护”运动是共生共存的。市场越是发展,社会就越是试图保护自己, 将市场重置于社会掌控之下的趋势就越是强固。从1795年的“史宾翰 连法”到1830年以后陆续出台的各种“济贫法案”①,甚至两次世界大战 前后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社会主义和德国右翼极权主义的兴起,都可 以看作是社会为保护自身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这种努力若不能 ① “史宾翰连法”(Speenhamland Act)“是一项反映生存权(right to live)原则的制度。它以面包 的现行售价为标准对工资予以补助:此一补助同时也附有家庭津贴…它的目的是要在 史宾翰连法所施行的乡间地区造成就业机会,同时防止贫民四处流浪”(转引自博兰尼, 1989/1957:14)。 1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们甚至挖掘出“嵌入性”概念并奉之为“新经济社会学”的圭臬(Polanyi , 1957Π1944 ; Granovetter , 1985) 。人们还把波兰尼的一些文章编纂成册 , 单独出版(Polanyi , 1971Π1968 , 1977) 。不过 ,起初大多数经济社会学家 对波兰尼的著作似乎理解不深。斯维德博格就曾经这样评价波兰尼的 《大转变》“: 它自成一格地讲述了一个英国经济史的故事”(Swedberg , 1987) 。但是 ,问题远远没有斯维德伯格所说的那样简单 ,《大转变》的 意义也显然并不局限于讲述已经逝去的一段历史。随着资本主义全球 化过程在当代的急剧扩张 ,以及自上个世纪末叶以来原社会主义阵营 各国纷纷走向市场经济 ,波兰尼的预见和警告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学的 再度关注 ,其深刻的理论内涵也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日渐彰显 出来。 按照波兰尼的说法 ,整个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自我调 节的市场”(self2regulated market) 的发育史。“自我调节市场”的扩展 ,特 别是国家在“重商主义政策”导引下之有计划的干预活动 ,将那些原本 不属于商品的范畴即土地、劳动力和货币 ,一并卷入市场交易的旋涡 , 把它们变成“虚构的商品”。这样一来 ,也就根本颠倒了市场与社会的 真实关系 ,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所谓“市场社会”:原先是市场“嵌入 于”社会中 ,市场的原则即价格机制仅仅在经济的领域内才发挥作用 ; 现在 ,市场原则却通行于整个社会 ,在经济以外的那些领域 ,如政治、文 化和社会领域 ,都毫无例外地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大转变”———人 类基本生计模式(livelihood) 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往往最终导致各个 国家内部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复杂矛盾、危机乃至冲突。 与很多古典社会学家一样 ,波兰尼的论述也遵循着“辩证法”的原 则而展开“: 自我调节市场”的运动和扩展 ,与其对立面即“社会的自我 保护”运动是共生共存的。市场越是发展 ,社会就越是试图保护自己 , 将市场重置于社会掌控之下的趋势就越是强固。从 1795 年的“史宾翰 连法”到 1830 年以后陆续出台的各种“济贫法案”①,甚至两次世界大战 前后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社会主义和德国右翼极权主义的兴起 ,都可 以看作是社会为保护自身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 ,这种努力若不能 16 社会学研究 2006. 2 ① “史宾翰连法”(Speenhamland Act)“是一项反映生存权(right to live) 原则的制度。它以面包 的现行售价为标准对工资予以补助 ;此一补助同时也附有家庭津贴 ……它的目的是要在 史宾翰连法所施行的乡间地区造成就业机会 ,同时防止贫民四处流浪”(转引自博兰尼 , 1989Π1957 :14)
论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奏效,就会导致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社会自 我保护运动”归于失败的必然结局,其结果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毁灭。 自我调节市场的扩展和社会自我保护机制的共存与矛盾运动构成 波兰尼所谓的社会“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nts)。有论者己经独具慧 眼地指出:这种“双向运动”才是波兰尼看待市场社会及其演变的核心 观点和独特理论贡献(吕鹏2005)。波兰尼曾经忧心忡忡地告诫后人: 社会自我保护机制失败所导致的自我调节市场的无限扩张,最终将会 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溃现在这个临界点似乎顶着“全球化”的新名 义,伴随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积极扩张而日益逼近。毫无疑问, 当下的“全球化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可以称之为波兰尼意义上的“自 我调节市场”的历史长程运动的最新阶段,它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无情地 拆毁社会自我保护的最后屏障,从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中各个阶级,特 别是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 (二)麦克布洛维及其“第二次大转变” 面对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 济,“左”“右”两派社会学家各自做出了不同的理论反应。福山宣告了 “历史的终结”:随着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放弃计划经济,人类的 主流经济形态业已万宗归一,毫无例外地走向市场经济,内在于历史运 动的根本张力就此消逝。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终结了(福山,1998)。 抱持类似观点的社会学家还有伊万塞勒尼。在一篇基于韦伯理论的 研究文献中,塞勒尼及其合作者试图提出“资本主义类型学”的范畴,把 转向市场经济的前苏联、中东和东亚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全都分门别 类地纳入这个朝向资本主义运动的狭窄理论框架之中(g& Szelenyi,2004)。 布洛维则接续波兰尼的观点,针对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的 市场转型,提出了“第二次大转变”的论断。布洛维将上个世纪80年代 末期苏东和东亚各社会主义国家急剧地转变经济形态,走向市场经济 称作“第二次大转变”并且就此提出社会学面临的新任务: 如果说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古典社会学致力于解释朝向 市场经济的第一次“大转变”的话,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使社会学再 次投入,以把握第二次“大转变”"的挑战呢?(Burawoy,2000:693) 1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奏效 ,就会导致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 ,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社会自 我保护运动”归于失败的必然结局 ,其结果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毁灭。 自我调节市场的扩展和社会自我保护机制的共存与矛盾运动构成 波兰尼所谓的社会“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nts) 。有论者已经独具慧 眼地指出 :这种“双向运动”才是波兰尼看待市场社会及其演变的核心 观点和独特理论贡献(吕鹏 ,2005) 。波兰尼曾经忧心忡忡地告诫后人 : 社会自我保护机制失败所导致的自我调节市场的无限扩张 ,最终将会 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溃 ———现在这个临界点似乎顶着“全球化”的新名 义 ,伴随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积极扩张而日益逼近。毫无疑问 , 当下的“全球化过程”,就其实质而言 ,可以称之为波兰尼意义上的“自 我调节市场”的历史长程运动的最新阶段 ,它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无情地 拆毁社会自我保护的最后屏障 ,从而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中各个阶级 ,特 别是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 (二) 麦克·布洛维及其“第二次大转变” 面对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 ,走向市场经 济“, 左”“右”两派社会学家各自做出了不同的理论反应。福山宣告了 “历史的终结”:随着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放弃计划经济 ,人类的 主流经济形态业已万宗归一 ,毫无例外地走向市场经济 ,内在于历史运 动的根本张力就此消逝。在这个意义上说 ,历史终结了 (福山 ,1998) 。 抱持类似观点的社会学家还有伊万·塞勒尼。在一篇基于韦伯理论的 研究文献中 ,塞勒尼及其合作者试图提出“资本主义类型学”的范畴 ,把 转向市场经济的前苏联、中东和东亚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全都分门别 类地纳入这个朝向资本主义运动的狭窄理论框架之中 ( King & Szelenyi , 2004) 。 布洛维则接续波兰尼的观点 ,针对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的 市场转型 ,提出了“第二次大转变”的论断。布洛维将上个世纪 80 年代 末期苏东和东亚各社会主义国家急剧地转变经济形态 ,走向市场经济 称作“第二次大转变”,并且就此提出社会学面临的新任务 : 如果说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古典社会学致力于解释朝向 市场经济的第一次“大转变”的话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使社会学再 次投入 ,以把握第二次“大转变”的挑战呢 ? (Burawoy , 2000 :693) 17 论 文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