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 【试题】(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16题。(13分)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 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 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 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 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 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 的青睐賞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 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 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 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 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 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 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 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 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 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 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 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 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3、“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答 14、第②节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分条加以概括。(4分) 15、文中④到⑥节从哪两个反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 同?(4分) 答 16、结合第⑦节并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开展名著阅读。 【答案】13、(2分)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需要给予足 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2013 年江苏省徐州市】 【试题】(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 13——16 题。(13 分)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 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 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 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 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 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 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 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 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 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 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 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 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 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 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 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 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 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 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 年 4 月 24 日,略有改动) 13、“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 分) 答: 14、第②节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分条加以概括。(4 分) 答: 15、文中④到⑥节从哪两个反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 同?(4 分) 答: 16、结合第⑦节并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中学生应该怎样开展名著阅读。 答: 【答案】13、(2 分)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需要给予足 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4、(4分)(1)“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 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2)让兼收并蓄得 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直接抄写原文,没有加以概括的扣1分, 超出答案范围的扣2分) 15、(4分)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2分)作者从反面展开论 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2分 16、(3分)注重心灵和图书的互动,让心灵走进名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培养 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在轻松自由的读书环境中有所体验 有所发现。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注意语言的积累、分析与欣 赏,在理解内容和思想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缺少自己的理解的扣1分) 2.【2013年·广东省汕头市】 【试题】(二)13分)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 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 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 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東,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 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 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 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 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 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 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 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 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 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 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 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 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 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毎个 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 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 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 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妤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 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 最强
14、(4 分)(1)“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 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2)让兼收并蓄得 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直接抄写原文,没有加以概括的扣 1 分, 超出答案范围的扣 2 分) 15、(4 分)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2 分)作者从反面展开论 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2 分) 16、(3 分)注重心灵和图书的互动,让心灵走进名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培养 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在轻松自由的读书环境中有所体验, 有所发现。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注意语言的积累、分析与欣 赏,在理解内容和思想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缺少自己的理解的扣 1 分) 2.【2013 年·广东省汕头市】 【试题】(二)(13 分)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 ①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 294 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 ②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 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 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 会感到失落、痛苦。 ③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 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④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 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 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 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 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 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 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 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 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 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⑥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 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 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 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 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 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 为模式了。 ⑦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 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 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 最强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 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 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 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 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 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 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 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1.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5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 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 到失落、痛苦”?(5分) 【答案】(二)13 115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2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 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 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3分) 125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 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3.【2013年·湖北省黄冈市】 【试题】四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23~24题(4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 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 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 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 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 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⑧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 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 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 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 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 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 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 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 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 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 11.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④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5 分)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 年被评为全世界[来 源:www.sh u lihu a.n etwww.shu lihu a.net] “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1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 到失落、痛苦” ?(5 分) 【答案】(二) 13 10 3 D 11 5 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2 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 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 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3 分) 12 5 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 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 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3 分) 3.【2013 年·湖北省黄冈市】 【试题】㈣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 23~24 题(4 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 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 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 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 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 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 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 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夭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 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 彩虹。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拋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 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 的超 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 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 ③ 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 的 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 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 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 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24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 A.“众人皆醉我独醒”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D.“风景这边独好” 【答案】23.B(2分) 24.ADCB(2分) 4.【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 【试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8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妤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 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 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 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緣故,所以我 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 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盂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 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 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 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 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 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 “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 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 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 彩虹。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 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 的超 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 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 ③ 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 的 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 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 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 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 24.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 (2 分) A. “众人皆醉我独醒”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 “风景这边独好” 【答案】23. B(2 分) 24. A D C B(2 分) 4.【2013 年·广东省广州市】 【试题】(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17 题。(18 分)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 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 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 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 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 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 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 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 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 的诸葛亮。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 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
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 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 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 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 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 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 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 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 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 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 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 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 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 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侯,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 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 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 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 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 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 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 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苘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 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査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4.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5.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 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 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 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 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 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 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 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 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 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 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 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 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 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 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 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 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 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 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 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 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 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 年 3 月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3.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 分) A.一般人对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他、崇拜他。 B.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比较多的是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C.知识丰富、善于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能多谋善断的条件。 D. “事后诸葛亮”如果善于反思是有可能成为“事前诸葛亮”的。 14.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15.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4 分)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