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 —课內文言文 1.【2013年·湖北省孝感市】 【试题】 (二)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 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 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 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 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 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 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4分)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 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 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 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2.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 才能?请简要作答。(3分)
2013 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 ——课内文言文 1.【2013 年·湖北省孝感市】 【试题】 (二)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 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 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 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 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 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 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 分)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1.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 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 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 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12.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 才能?请简要作答。(3 分)
【答案】 10.①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戍守边塞的人有 十分之六七会死)。 (每题2分,每小句1分,注意其中关键词的翻译) 11.B 12.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 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答出一方面的才能得1分,共3分) 2.【2013年·山东泰安】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22-25题。(8分,每小题2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答案】 9.A 10.①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戍守边塞的人有 十分之六七会死)。 (每题 2 分,每小句 1 分,注意其中关键词的翻译) 11.B 12.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 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答出一方面的才能得 1 分,共 3 分) 2.【2013 年·山东泰安】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 22—25 题。(8 分,每小题 2 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24.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五、[8分]2.D23.A24.D25.B 3.【2013年·湖北十堰】 、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2)公将鼓之( )(3)再而衰(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 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 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 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 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25.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答案】 五、[8 分]22.D 23.A 24.D 25.B 3.【2013 年·湖北十堰】 三、古诗文阅读(16 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公将鼓.之( ) (3)再.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 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 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 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 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 分) 19.(3 分)(1)同“遍”,遍及 (2)击鼓 (3)第二次(每小题 1 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 住“狱”“虽”“以”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3分)A (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 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 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4.【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8~10题(8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薄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沙鸥翔集,锦鱗游泳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0.(2分)“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答案】 8.(2分)(1)薄:迫近(2)求:探求 9.(4分)(1)(2分)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在水中)畅游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2)(2分)(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7.[(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 志同道合呢? 5.【2013年·四川省资阳市】 读下面这则短文回答后边的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 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 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上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 学家。桓侯,战国时蔡国国君。 B.文中“火齐之所及也”一句中“齐”应该读(ji),现在写作“剂”,这是文言文中
20.(3 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 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21.(3分)A 22.(3 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 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 1 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 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4.【2013 年·黑龙江哈尔滨】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 8~10 题(8 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2 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薄: (2)求 : 9.(4 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0.(2 分)“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答案】 8.(2 分)(1)薄:迫近 (2)求:探求 9.(4 分)(1)(2 分)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在水中)畅游。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2)(2 分)(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7.[(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 志同道合呢?] 5.【2013 年·四川省资阳市】 读下面这则短文回答后边的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来源:www.sh u lih ua.netwww.shulihua.n et]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 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 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上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 学家。桓侯,战国时蔡国国君。 B.文中“火齐之所及也”一句中“齐”应该读(jì),现在写作“剂”,这是文言文中
的一种通假字现象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朗读节奏应这样划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走”应该是“跑”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古 今异义的现象。 6.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 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本文揭示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同时告诚人们应正视自己的 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 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 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病情将加重的严重警告 【答案】 5.C(3分)6.D(3分) 6.【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 (二)愚公移山(节选)(9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孑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媚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6.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答案】 15.(1)水的南岸(2)削减(3)交换 16.D 7.(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18.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 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7.【2013年·重庆B卷】
的一种通假字现象。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朗读节奏应这样划分:医之 / 好治 / 不病 / 以为功。 D.“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走”应该是“跑”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古 今异义的现象。 6.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 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本文揭示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 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 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 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病情将加重的严重警告。 【答案】 5.C(3 分) 6.D(3 分) 6.【2013 年·浙江省舟山市】 (二)愚公移山(节选)(9 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6.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 分) 【答案】 15.(1)水的南岸 (2)削减 (3)交换 16.D 17.(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18.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 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7.【2013 年·重庆 B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