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张载在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上,有时还采用乾坤卦变 说以解释卦爻辞。《噬嗑卦·彖》文有“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 章”语。张载对此释曰:“九五分而下,初六分而上,故日刚柔 分’。‘合而章’,合而成文也。”(《易说·噬嗑》)王弼注和孔疏释 此,取上下二体义,即以为噬嗑卦是离上震下,离柔在上,震刚 在下,故说“刚柔分”。张载则取卦变说,以为上卦本为乾,下卦 本为坤,上卦九五爻居下卦初位,下卦初爻居上卦五位,则成噬 嗑卦,此即“九五分而下,初六分而上”,以此释《彖》文“刚柔分”。 《易说》还以卦变说解释《益卦·彖》文,即谓:“上巽下动者,损上 ≈ 横 益下之道,本以动而巽,故利涉大川’。否卦九四下而为初九, 渠 故曰‘天施地生’,又日损上益下’,又曰‘自上下下’。”(《易说 易说导读 益》)益卦蓮巽上震下。张氏所说的“损上益下之道”是本于王弼 注“处上而巽,不违于下,损上益下之谓也”;其“本以动而巽”,亦 取自王弼义。对于《彖》文“天生地施,其益无方”句,孔疏曾以天 在上,施气于下,地在下,受气于上,来解释“损上益下”义。而对 《彖》文“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王弼注以九五爻释曰:“五处中 正,自上下下,故有庆也。”张载则以卦变说解释这两句《彖》文, 认为此卦原为否卦象,上卦为天乾,下卦为地坤。否卦九四爻下 居初爻之位,则为益卦象,以此解释“天施地生”句。九四爻下居 初位,亦“损上益下”义。他力图从爻象的变化中,解说《彖》文的 辞句。 《易说》讲卦变处很多,此不赘述。它的卦变说主要是通过 孔疏而接受了汉易的传统,其中也不乏接受了程颐乾坤卦变说 的影响,而与程颐只讲乾坤卦变又有很大不同。具体言之,张载 的卦变说本之汉儒,即乾坤消息为十二消息卦,由十二消息卦之 阴阳二爻的升降、互换变出其它卦。而程氏卦变说则是以乾坤
两卦为主,六十四卦皆由乾坤两卦变来,他在注《贲·彖》时明确 说过:“乾坤变而为六子,八卦重而为六十四,皆由乾坤之变也。” 又如张载将随卦视为由否卦初爻上爻两爻互换而成,他注《随· 彖》云:“上九,下居于初也。”而程氏认为随卦是由乾上九、坤初 六互换而成的。他注《随·彖》云:“谓乾之上九来居坤之下,坤之 初六往居乾之上。”张载讲卦变说的目的,在于取八卦所表征的 物象,特别是取天地之象以解释卦爻辞的意义。这里便涉及取 象与取义的冋题。从《易说》对卦爻辞的解释来看,它有时取义, 有时取象,但就其对六十四卦的解释来说,主要是取义,如取卦 名的字义。如张氏释乾卦说:“乾之四德,终始万物,迎之不见其 首,随之不见其后,然推本而言,当父母万物。”又说:“不曰天地 而曰乾坤,言天地则有体,言乾坤则无形,故性也者,虽乾亦在其 导读 中。”(《易说·乾》)就是说,作为包罗万象的乾坤,其以乾为刚健 之性,坤为柔顺之德,故乾卦取其刚健之义。《易说·系辞上》在 其释《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时还说:“物物象天地,不曰天 地而曰乾坤者,言其用也。乾坤竟亦何形?犹言神也。人鲜识 天,天竟不可方体,姑指日月星辰处,视以为天。阴阳言其实,乾 坤言其用,如言刚柔也。乾坤则所包者广。”这是说,每一物象虽 然都根源于天地,但《周易》所以不说“天地”而以乾坤称之,是因 为以乾坤表征天地之用,从而显示其化育万物的神妙莫测的德 性。这种奇妙的德性,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以自身所内含的阴 阳为实情,以刚柔为其变化的动因和表现形态。这种对乾坤两 卦的解释,显然是立足于取义。张载对其他各卦的解说,大都取 《序卦》义,主取义说。但由于他接受了孔疏和其他取象说的影 响,所以很善于从卦象和所取物象中觅寻卦爻辞所内含的义理, 倡导通过玩味一卦之象去理解其卦义
对于通过玩味一卦之象来理解其卦义,张载把《系辞》文“彖 者言乎象者也”释为“象为一卦之质”(《易说·系辞上》),即认为 象乃一卦之体质。又把《系辞》文“八卦以象告”释为“八卦有体, 故象在其中”(《易说·系辞下》),强调卦象是一卦之体制,八卦靠 其象显示其卦义。正是由于张载认为取象的目的在于追求卦 义,所以他在观象制器问题上,既不像《易传》那样坚持先有“道” 而后有“器”,也没有像王弼那样把“象”与“意”割裂、对立起来, 而是强调所谓观象制器,是指圣人取某卦之义与物象合者用以 说明创作器具的意义,并非说圣人观象后才懂得创制器具。如 横渠易说导 《易传·系辞下》认为神农制造耜耒是取自益卦,即:“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易说·系辞下》则对此释曰:“天施地生而损上益下,故播种次 读 之。”意谓益卦之义为损上益下,表明天施地生的原理故依此卦 义教人耕种。 对于以卦象所取之物象来说明其卦义,《易说》也有多处作 了解说。如释谦卦《象》文“地中有山,谦”时说:“隐高于卑,谦之 象也。《易》大象皆是实事,卦爻小象则容有寓意而已。言风自 火出家人’,家人之道必自烹饪始;风,风也,教也,盖言教家人之 道必自此始也。又如言木上有水井,则明言井之实事也。又言 地中有山,谦’,夫山者崇高之物非谦而何?又如言“云雷屯 云雷皆是气之聚处,屯,聚也。”意谓《大象》所取之物象,都来自 事物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内容而表现其卦义。如谦卦坤上艮 下,取山在地下之象,说明“隐高于卑”,所以卦义为“谦”。又如 家人卦巽上离下,取风火之象,即《象》文所说“风自火出”,表示 烹饪,意味着家庭生活的开始,所以卦义为“家人”。再如屯卦坎 上震下,坎为云,震为雷,故《象》文说“云雷屯”;云雷所以为
“屯”,盖因此乃阴阳二气积聚之处,所以其卦义为“屯”,即凝聚 之义。又如其释中孚卦说:“中孚,上巽施之,下悦承之,其中必 有感化而出焉者。盖孚者覆乳之象,有必生之理,信且正,天之 道也。”中孚卦是巽上兑下,巽为风,兑为泽,所以《象》文说“泽上 有风”。风施之于上,泽承之于下,两者相交感化生事物。张载 以孚为覆乳之象,目的在于说明此卦所取之物象“有必生之理” 并以此解释《象》文“君子以议狱缓死”。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张载对周易体例的理解虽然接受了 王弼注易的影响,但却倡导取象说而与王氏排斥取象有区别,这 方面又是受了孔疏的影响。当然,与张载差不多同时的程颐也 不排斥取象,但他认为象是义表现自己的形式,“假象以显义”, 强调由辞以得意,象即在其中。而张载则认为义存于象中,辞所 导读 以说象,主张观象以求其意。这样,便在北宋易学史上分别形成 了以义为主体与以象为主体的两个不同派别,其表现在哲学形 态上则形成了理学派和气学派的差异。 (三)《周易悉备人事变易之道 七 《易说》同易学史上的其他义理学派一样,都把《周易》视作 悉备人事变易之道的教科书。《系辞下》有“是故变化云为,吉事 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文。意谓在口之所云和身之所为的 变化中,吉事有祥兆;用《易经》象事,则通晓制器的方法;用《易 经》占事,则知来日之结果。这是肯定了用占卜的方法求问吉凶 祸福。而张载对此解释说:“言易于人事终始悉备,行善事者,易 有祥应之理。萌兆之事,而易具著见之器;疑虑而占,则易示将 来之验。”(《易说·系辞下》)“器”指卦爻画,这是说,《周易》概括 总结了全部人事变化之理,而卦爻画是反映这种人事变化之理
并表现其变化苗头的。人行善事,按其昭示的变化之理而行动, 必得吉祥;所以《周易》具有预测未来吉凶事变的功能。《周易》 所以具有这种预测吉凶事变的功能,是由于卦爻象变易的法则 和卦爻象所昭示的变易之理,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反映了事物的 普遍规律性,它既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将来。所以,其释《系 辞》文“极数知来之谓占”时说:“极数知来,前知也。前知其变, 有道术以通之,君子所以措于民者远矣。”(《易说·系辞上》)“道 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具体指把握和运用周易之变易法则的思 维方法。“远”谓深远,具体指掌握周易之变易法则艺术的人能 为民众深谋远虑。这些都是说明易包括了所有人事变化之道, 横渠易说导读 人只有通过卦爻象及其变易的法则,才能掌握和运用它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易说》不把占验视作乞求鬼神的卜筮 活动,而是作为观察人事变易之道和事物的变易过程来理解 它在解释《系辞上》“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时说:“占非卜筮之 谓,但事在外可以占验也。观乎事变,斯可以占矣。盖居则观其 象而玩其辞,此所以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也。”(《易说·系辞上》) 这是说,占验并不是乞求神灵的卜筮活动,而是通过考察卦爻象 和体味卦爻辞,以观察事物变易及推测其未来发展动向的认知 过程。反映事物变易之道的卦爻象符号和表达卦爻象所内含的 变易之理的卦爻辞这种文字符号,其所以具有如此功能,这是由 于八卦乃依据天道之阴阳二气变易活动和变易法则而创造出来 的。如乾坤两卦之象,三阴三阳,即效法阴阳二气,气有升降,阳 气上升,阴气下降,故经过乾坤两卦中的刚柔爻位上下互易,便 产生出其它六卦。八卦即经卦,它形成后重之为六十四别卦,分 为三百八十四爻。卦象本来就源于阴阳二气的变易之道,所以 它便具有吉凶之意,将其系之以辞,并结合人事加以说明,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