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经,专事训诂名物,讲求信而有征。宋儒对儒家经书的诠 释,则注重探讨经书中所蕴含的义理,甚至主张以自己对经书的 体会讲出其中的奥妙。与儒学的这种发展演化相趋步,被汉代 列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其研治的内容也从汉人重象数发展 到宋人重义理。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易学著述来看,象数学派在汉代的倡导 者是京房焦延寿,到北宋初,华山道士陈抟又倡导象数学,并将 其象数易学传行于刘牧和李之才。刘牧推崇河图洛书,李之才 宣扬卦变说。后来,周敦颐偏重讲象,提出太极图说,形成图书 之学;邵雍则偏重讲数,提出先天学,被称为数学派。北宋易学 的义理学派可以追溯到王弼贵无派以义理解易的学风,胡瑗在 北宋初正式倡导以义理治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唐孔颖达所编 导读 《周易正义》,该书既保留了汉代象数学的思想资料,又保留了玄 学派易学贵无贱有的义理观点,并企图调和象数学派和义理学 派。北宋易学中的象数派和义理派的形成,皆以孔疏为过渡环 节。所以,北宋的象数之学同汉代的象数学相比已有很大不同, 九 即宋易中的象数学派除保留汉代以象数解易的学风之外,其突 出的特点在于创造各种图式以解说《周易》原理,并在很大程度 上剔除了汉易中的阴阳灾异和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故无论当 时的图书之学或数学派都在向哲理化数理化发展。同样,北宋 易学中的义理派虽然继承了王弼玄学派以义理解易的学风,但 大多数学者都反对以老庄说解易。他们对卦爻辞的解释,一般 都继承了唐代的治易传统而不排斥取象说,有的甚至汲取了汉 易中的卦变说,因此同王弼派的易学义理又有很大差异。而在 北宋易学的义理派中,程颐偏重取义,于是形成了理学派的易学 体系;张载偏重取象,于是成为气学派的著名学者
作为同属于北宋易学义理派的两个著名学者,张载和程颐 治易有其共同之处。如他们都反对图书派易学,都批判王弼玄 学派以老庄观点解释《周易》,在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上都源自 王弼注,特别是源自孔疏;以及都取卦变说而肯定《序卦》,并使 用“天理”的范畴以解释天下之理,等等。但是,张载与程颐治易 的最大不同,在于“程颐以‘天理’为易学的最高范畴,而张载以 气为最高范畴,前者主张‘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而后 者则主张‘有气方有象,气之生即是道,是易’。”①当然,北宋 气学派易学并非始自张载,像李觏以阴阳二气解释奇偶二画及 奇偶之数、八卦起源等,即已开其端。但是,李氏易说在反对刘 渠易说导读 牧派象数学时,对《周易》原理的解释仍保留了洛书的形式;张载 易学则以汉易和孔疏以来的元气和阴阳二气变易的法则解释易 理,不以八卦来于河图、洛书而抛弃了河洛之学,终于建立起以 气为核心的易学体系。因此,张载气学派易学既是在与程颐易 学对峙中标新立异的产物,又是对汉唐以阴阳二气解释易理进 行批判性总结的结果,它以其独特的学派风格为北宋及其以后 易学的发展,做出了与理学派易学同样重要的贡献。 张载的气学易学思想反映在他的全部易学和哲学著作之 中,不过作为《横渠易说》这部张氏早期易学著作的“导读”并不 过多地论及其全部易学思想,我们在上面从易学史的视角勾画 北宋易学形成的脉络也只是为了简要揭示《横渠易说》问世的易 学背景,粗略地说明张氏撰写这部易学专著时处在一个什么样 的话语系统之中。下面,着重谈一谈《横渠易说》的学术风格和 ①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中册,第26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1月出版
重要贡献的问题 )推崇《系辞》 《宋史》本传说张载之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 为法”。后来,王夫之也说:“张子之学,得之《易》者深”,“张子之 言,无非《易》。”(《正蒙注·序》)这里所说的《易》不是指《周易》古 经,而是指《易传》。也就是说,张载治易既没有像李翱那样援佛 入儒,也没有像周敦颐那样援道入儒,而是一心一意地本于儒家 原典,选择标志着儒家世界观建立的《易传》为宗,而涵融《论》 《孟》、《庸》的思想。从《横渠易说》来看的确如此,尽管该书各种 版本的经传文和总论的编排体例不尽一致,但其侧重点在于对 传文的解释,并在对传文的解释中又把侧重点放在对《系辞》的解 读 释上。所以该书不像《易传》那样逐句解经,而是有选择地解释 《周易》经传中的辞句,尤推崇《系辞》。例如该书《系辞上》说 “《系辞》复惟在明《易》所以为易,撮聚众意以为解,欲晓后人 也。”“欲观《易》先当玩辞,盖所以说易象也。不先尽《系辞》,则其 观于《易》也,或远或近,或太艰难。不知《系辞》而求《易》,正犹不 知礼而考《春秋》也。”张载认为研治《周易》,应先体味《系辞》,这 如同研治《春秋》应先通晓周礼一样。正是由于张载特别看重《系 辞》,所以《易说》与程颐易传相比,它对易之经文的解释比较简 略,对《易传》特别是《系辞》的解释则比较详细,而程氏《易传》在 形式上模仿王弼,于《系辞》恰恰没有作注释。 张载所以注重《易传》,特别是注重《系辞》的解释,是因为 《易传》作为解经之作,与《周易》古经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周 易》古经是一部以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卦爻辞预测人事吉凶,指导 人们怎样活动的巫术宗教文化之书,那么,后来出现的《易传》则
是一部否弃了《周易》古经之宗教内容而继承其八卦与六十四卦 符号系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人文文化著作。《易传》与《周易》 古经所以有如此差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融入了儒家学说,并 以儒家学说为主而融纳了其他各家的思想,从而建构了一个天 道与人道、自然理序与人群社会秩序相融通的形上学体系,开启 了天人合一的新路子。这样一来,《易传》中虽然也有古老的象 数学思想,但相比较而言,它的义理思想更为浓重。特别是《系 辞》,它无论表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系辞上》)的由本源衍生万物的思维定势,抑或讲“一阴 横渠易说 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性也”(同上)的人性根源于天道的 形上学观念,都表现出追求易学义理的高昂热情,并成为《易传》 中最富有理论特色的部分。而宋易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因经 读 以明道,或明道以知经,将《周易》的原理高度哲理化。处在此种 文化背景下的张载把治易的视野转向《易传》,并花费大量的文 字去解说《系辞》,这符合易学史和哲学史演进的逻辑,展现了当 时文化学术思想发生嬗变的真实动向 正是由于张载早年就把治易的视野转向《易传》,并特别重 视《系辞》,所以他的这种执著义理的学风也渗润到晚年著作《正 蒙》之中,像上面提到的《正蒙》中有关论易的篇章,都继续以解 释《周易》经传的原理为旨趣。由此可以看出,《横渠易说》推重 《易传》和特别重视《系辞》,不仅为其易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且 也为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了理论铺垫。 二)偏重以象解易 在对《周易》体例的理解上,张载偏重于以象解易。《易说 系辞上》说的“观其象而玩其辞”,即认为“一卦之义即存于卦象
和所取之物象之中,卦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玩味一卦之象 方能理解其卦义”①。 从继承关系上说,张载对《周易》体例的理解本于王弼注和 孔疏。王弼曾提出一爻为主说、中位说、当位说、应位说,不同于 汉易中象数学的互体、纳甲、五行等说法。张载吸取了这些说 法,如他论中位说:“初上终始,三四非贵要之用,非内外之主,中 爻以要存亡吉凶。如困卦‘贞大人吉,无咎’,盖以刚中也。小 过,小事吉,大事凶,以柔得中之类。”(《易说·系辞下》)他通过对 《系辞下》“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的解释, 提出以二五爻定一卦之吉凶。但是,张载并非完全沿袭王弼注 和孔疏,在对卦爻辞的具体解释上却有所不同。例如既济九五 爻辞:“东邻杀牛,不如东邻之褕祭,实受其福。”意谓殷王朝(即 导读 “东邻”)以杀牛之厚礼祭祀鬼神周王朝(即“西邻”)仅用饭菜等 薄约的祭礼(即“褕祭”)对待鬼神,但殷之厚祭不如周之薄祭能 实得其福。其原因在于殷王无德,鬼神不保佑他,周王有德,鬼 神保佑他,所以祭祀能得福与否,不在于祭品的丰厚程度,而在 于祭者有没有德。对此,王弼依《彖》文“初吉,柔得中也。终止 则乱,其道穷也”,以为此卦六二爻居中位,为一卦之主。而张载 则释曰:“东邻,上六也;西邻,六四也。过于济,厚也;几于中,时 也。济而合礼,虽薄受福。九五既济之主,举上与下,其义之得 不言而著也。”(《易说·既济》)他以九五爻为一卦之主,东邻为上 六爻,西邻为六四爻,认为上六过于九五,为厚;六四近于九五, 为时,以此解释既济九五爻辞。 ①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中册,第27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