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上书谒见范仲淹,受到范氏的重视,认为张载可成大器。仁 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张载登进士第,始授祁州(今河北省 安国县)司法参军,迁丹州(今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县(今陕西省 宜川县云岩镇)令。此后又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陇西 县)军事判官公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由御史中丞吕公 著推荐,被宋神宗召见,并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在此期间,他见 到当时辅佐神宗推行新法的执政王安石,但由于他对新政的看 法多与王安石不合,引起王安石的反感。不久,即被派往浙东处 洽明州苗振的案件。熙宁三年,张载案狱办毕,回到京师开封 横 渠 这时张载之弟张戬因屡次上书反对新政而得罪王安石,便由监 察御史里行被贬为司竹(今周至司竹镇)监,张载遂辞职回到陕 西。从熙宁三年至九年(公元1070年至公元1076年),张载前 后六年在眉县横渠镇讲学著书。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经吕 大防的推荐,神宗任命张载为同知太常礼院,不到一年即告退, 在回家途中病死于临潼,享年58岁。 张载在中进士后的任职期间,《行状》说他任云岩县令时,政 事以“敦本善俗”为先,利用儒家思想施行教化;其在渭州任军事 判官公事时,则说服或建议渭帅蔡子正采取救济灾民、招募土人 取代戍兵换防等措施。《宋史》列传记载神宗向张载“问治道”, 张载对曰:“为政不法三代,终苟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行 状》所引张载语:“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 言治,皆苟而已。”意谓如果不解决贫富不均、教养无法的根本问 题,即便朝廷想治理好国家,那也不过是施行些一时方便的苟且 之道。另外,张载写的《边议》一文,还论述了守城、积蓄、择帅、 用将、养兵等问题,主张在边地城池实行族闾邻里之法。《经学 理窟·周礼》篇提出了恢复西周分封制的问题,认为“后世乃谓
秦不封建为得策,此不知圣人之意也”,主张以分封制限制当时 中央集权制的膨胀,试图借“封建”稳定北宋的封建制度。这些 政治思想虽然不能解决北宋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并且有些 也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相抵触,但仍表现了张载学贵致用、关心 现实社会问题的求实精神。 张载一生专力于学问,少时就无所不学。他在见范仲淹时, 范仲淹以“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宋史·张载传》)的劝 导,勉励他读《中庸》。张载读完《中庸》仍感未足,乃读释、老之 书,研读几年后无甚收获,于是又回到儒家经典,开始攻读六经。 张载在嘉祐初举进士不久,曾在京城开封坐虎皮讲《易》。《宋 史》列传说他:“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 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 读 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张载是程颢和程颐的父亲程珦的表 弟,无论从辈分或年龄上说,他都是二程的长辈和前辈。《宋史》 列传的这段话是根据尹焞的叙述(见《二程外书》第十二祁宽所 记尹和靖语),有附益增添成分,不合事实。张岱年先生对此曾 五 作过考辨。①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张载与二程之间曾有过学术讨 论,据吕大临《行状》说,张载这次还与二程讨论了“道学”的要 旨,他非常有信心地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 学”,与佛、老之学划清界线,专心致志地研究儒家学说。 《行状》还说张载因才学出众而在关中颇有名声,文彦博任 长安通判时听说张载“名行之美”,乃“聘以束帛,延之学宫,异其 礼际,士子矜式焉”。但他有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写下大量著作, ①张岱年:《张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三卷上,第73 75页,齐鲁书社1981年5月出版
并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成熟,是在隐居横渠镇期间。张载家境虽 不富裕,仅有薄田数百宙以供生计,但他却自乐其所。《行状》 说:“西归,居于横渠故居,遂移疾不起”,“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 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 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 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闻者莫不动心有进。” 张载晚年的主要著作《正蒙》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熙宁九年 (公元1076年)秋,他深感晚年的岁月不多了,“忽以书属门人 乃集所立言,谓之《正蒙》。出示门人曰:此书予历年致思之所 得,其言殆于前圣合,大要发端示人而已,其触类广之,则吾将有 横渠易说导读 待于学者。正如老木之株,枝别固多,所少者润泽华叶尔。” (《行状》)这里的“门人”即苏昞。他仿效《论语》、《孟子》的体例, 篇次章句,以类相从,将《正蒙》编为十七篇。 张载的著述很多,据朱熹《近思录》的《引用书目》中所列《横 渠先生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 子说》、《语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著录的张载著作,有《横 渠春秋说》一卷、《信闻记》、《横渠孟子解》十四卷、《正蒙书》十卷、 张横渠《崇文集》十卷。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及《后志》所载, 有横渠先生《语录》三卷、横渠先生《经学理窟》一卷、《横渠易说》 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的有《易说》三卷、《理窟》 卷、《正蒙书》十卷《祭礼》一卷。魏了翁为《周二程张四先生请谥 奏》中还说:“张载讲道关中,世所传《西铭》、《正蒙》、《理窟》、《礼 说》诸书。”(《道命录》卷九引)这些著作中,有的已在元明时期逐 渐散佚。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公元1620年),中都门沈自彰(字 芳扬)守凤翔,因尊崇张载之教而遍搜其书,合为《张子全书》付 梓,是为风翔府官刻本。后有多种版本问世,其中明万历本、清
初官刻本康熙本皆为善本。《张子全书》收有《西铭》、《东铭》 《正蒙》、《理窟》、《易说》等主要著作,这是它的优点。但它没有采 用宋本《张子语录》,而釆用明吕柟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编著 的《张子抄释》中的《语录抄》,《文集》也没有参考《宋文鉴》,仅采 用《张子抄释》中的《文集抄》。①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张载 集》,收集了迄今所有保存下来的张载著述。该集一方面参考了 《宋文鉴》,采录了宋本《语录》,查考了《周易系辞精义》;另方面, 又以《张子全书》明万历风翔府官刻本、清初翻刻本为底本,用眉 县本、朱轼刻本、《正谊堂丛书》本及《张子抄释》等,作了互校、勘 定和补遗,对原《张子全书》的卷次篇目作了改动,把朱熹注删去, 并增补了各本书序、书目提要等若干材料。这部《张载集》收有 《正蒙》(《西铭》、《东铭》并入《正蒙·乾称篇》)、《横渠易说》、《经学 读 理窟》、《张子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应该是目前最 完整和最好的一个版本,我们这次所整理的《横渠易说》基本上沿 用了中华书局的这个排印本。 关于《横渠易说》,从宋代《直斋书录解题》到清代的《四库总 七 目》都称《易说》为《横渠易说》,中华书局排印本恢复了这个旧 称。该书《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三卷, 可见在宋代有十卷和三卷两种本子流传。《易说》在流传的过程 中,除《张子全书》诸本外,还有明刊白口本、清康熙十九年庚申 (公元1680年)通志堂刊《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十三年乙酉 (公元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公元 1773年)《摘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抄本、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 ①参见张岱年《关于张载的思想和著作》,第17页,见《张载集》,中 华书局1978年8月出版
1873年)粤东书局刊《通志堂经解》本等,中华书局排印的《横渠 易说》均参考了这几种版本。关于《横渠易说》的成书年代,根据 《宋史·张载传》,张载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举进士不久在 开封“坐虎皮讲《周易》”时,可能已经开始撰写《易说》了。张岱 年先生所撰《张载传》中的“按”说:“《易说》开始写于“讲易京师 的时候,以后当有所增补,何时完成,没有记载,总之完成于撰著 《正蒙》以前。”①此说基本可信。如果将《易说》与《正蒙》所涉 及的易学文句相比勘,《易说》的思想虽然没有《正蒙》详尽,但它 们两者之间有许多话相同,特别是《正蒙》中《太和》、《参两》、《神 化》、《大易》、《诚明》、《乾称》诸篇的许多话,有的基本上是从《易 横渠易说导读 说》摘录移植过来的,有的是从《易说》提炼发展出来的,有的则 在《易说》中初见端萌,而在《正蒙》中却得到了全面阐释,在文句 上也完善得多了。因此,《横渠易说》应是张载整个思想体系的 逻辑起点,准确把握《易说》的思想内涵无论对研究张载的易学 思想和哲学思想,抑或厘清北宋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都具有重 八 要学术价值。 本《导读》着重阐述其易学学术风格和易学哲学思想两个方 面的内容 二、《易说》的学术风格 儒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野。汉 ①张岱年:《张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三卷上,第74页, 齐鲁出版社198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