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 (一)真实有品位,高考作文不吝高分 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这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 学生趋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 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人品 为求高分而不惜造假的行为,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至今还有一定市场。为了深刻、升华,可以 在毫无铺垫、论据单薄甚至似是而非的情况下,突然在作文结尾拔高: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 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伪造成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父母双亡……怎么可怜怎么写,为的 是能够得个高分。而根据调查结果,写这些题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父 母双全 有学生写《我的偶像》,说“我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每天早起晚归弄脏了自己干净 了城市。”“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接下来便是一段一段的抒情议论,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 叙述描写。我曾经多次问不同学校的高三学生:“把环卫工人当成偶像的请举手”,数百位听 讲同学每次都无一人举手。而恰恰是和他们同龄的一些人,为了体现“感情健康、积极向上” 在作文中“表露”虚情假意 其实,把环卫工人当偶像未必虚假,未必写不出好作文。有一位学生写的偶像就是环卫工人, 这位环卫工人是他的父亲,所以他的作文写得情节具体生动,感情真挚含蓄,没有多少抒情 议论,却用丰富的事实和细致的描写打动了读者,得分当然是很高的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从来是也将一直 是高考作文评价的导向。而且,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任务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环卫工人这 样的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进而去敬仰他们,学习他们,把他们当成偶像,这不仅没有 错,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然而,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 为高分,我们所做的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所以,在肯定真崇高的同时, 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那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学生 的人品。 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 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如此造假的原因,他们的答案十分相似。都说从小学开始,说真话或有 创意的作文就未必得到老师的青睐。从小到大听到太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的叮 嘱,理由几乎都是此类作文在高考中风险太大。甚至有同学问我,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的负责 人,写真话的作文你都会给高分吗?我的回答毫不迟疑:“不会”。触犯底线,危害到民族国 家根本利益的无原则的真,很难及格(但不会是零分);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 分。因为真还有高下之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 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那就是: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不忘精神追求 他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他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已的情感时, 不会忘记问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吗?有事实依据吗?”在阐发自我观点时,总是要想 想“我的观点有理有据吗?别人会怎么反驳我?”也就是说,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 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挣脱比较平庸的“本我”, 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 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 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贏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 线
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 (一)真实有品位,高考作文不吝高分 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这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 学生趋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 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人品。 为求高分而不惜造假的行为,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至今还有一定市场。为了深刻、升华,可以 在毫无铺垫、论据单薄甚至似是而非的情况下,突然在作文结尾拔高;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 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伪造成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父母双亡……怎么可怜怎么写,为的 是能够得个高分。而根据调查结果,写这些题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父 母双全。 有学生写《我的偶像》,说“我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每天早起晚归弄脏了自己干净 了城市。”“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接下来便是一段一段的抒情议论,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 叙述描写。我曾经多次问不同学校的高三学生:“把环卫工人当成偶像的请举手”,数百位听 讲同学每次都无一人举手。而恰恰是和他们同龄的一些人,为了体现“感情健康、积极向上”, 在作文中“表露”虚情假意。 其实,把环卫工人当偶像未必虚假,未必写不出好作文。有一位学生写的偶像就是环卫工人, 这位环卫工人是他的父亲,所以他的作文写得情节具体生动,感情真挚含蓄,没有多少抒情 议论,却用丰富的事实和细致的描写打动了读者,得分当然是很高的。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从来是也将一直 是高考作文评价的导向。而且,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任务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环卫工人这 样的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进而去敬仰他们,学习他们,把他们当成偶像,这不仅没有 错,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然而,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 为高分,我们所做的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所以,在肯定真崇高的同时, 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那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学生 的人品。 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 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如此造假的原因,他们的答案十分相似。都说从小学开始,说真话或有 创意的作文就未必得到老师的青睐。从小到大听到太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的叮 嘱,理由几乎都是此类作文在高考中风险太大。甚至有同学问我,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的负责 人,写真话的作文你都会给高分吗?我的回答毫不迟疑:“不会”。触犯底线,危害到民族国 家根本利益的无原则的真,很难及格(但不会是零分);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 分。因为真还有高下之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 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那就是: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不忘精神追求。 他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他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时, 不会忘记问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吗?有事实依据吗?”在阐发自我观点时,总是要想 想“我的观点有理有据吗?别人会怎么反驳我?”也就是说,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 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挣脱比较平庸的“本我”, 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 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 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 线
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为高校选拔的不仅是智商高、有知识的专才,还应该是情商高、有 素养的“人才”(既是人,又是才)。高考作文作为了解学生语文水平乃至人格修养的重要依 据之一,如何能够对品位没有要求呢?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 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 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所谓的“超我”,要超越的至少应该是这种庸俗 观、市侩气。 当中学生具备了这种有品位的真我,就不会仅凭感觉说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他会在先了 解研究后再得出结论形成文字,也不会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而会多角度分析, 找出自己的漏洞,尽力使自己的独特思考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所以,他可以大胆地在高考作 文中写早恋的情愫,也可以对官场的腐败现象生动地叙述描写,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批判, 对同性恋作冷静的思考,他的“冒险”,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 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高考作文的导向,当然是让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当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善美。但是不 等于说不能揭露生活的假恶丑。相反,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种 体现,因为在这背后,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成熟健康、积极向上 的精神。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对其中善于说真 话的作文,更是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作文仍然是对作文材料或题目的阐释,正确的废话依然不绝于目。 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评价仍然有着深深的误会。以至于当一些缺乏底线没有良知的出版商为 赢取利润而请枪手捉刀,编辑出版所谓“高考零分作文”时,会有主流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据 此组织嘉宾大批高考作文的保守和扼杀个性。殊不知,倘若这当中的一些作文真的由考生写 在高考试卷上,是会赢得阅卷教师的一致好评,会得到一类卷的高分的。 不过,社会的误解还不至于让我们费解。让我们费解的是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把这种误解当 成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对小学语文老师说,如果高考作文中出现如此空洞虚假 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三类卷。我也曾对高三教师说,靠纯技术的应试,在高考中不会得到 高分。但是,不止一个市级重点中学的老师的回答是:我们不要一类卷的高分,你只要告诉 我,它能不能得到二类卷的平均分。试想,当有着优质生源的重点中学都如此不敢“冒险”, 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这种不愿冒险的后果,便是把个性各异的学生教成一个模子刻出的产 品,是对教育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对。有些教师把学生的真实独特过滤在考试前,于是,呈现在阅卷教 师面前的除了“纯净水”,还有什么? 如何做到“有品位的真 首先,要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的方法是多做思维训练。虽然思维的结果未必能够通过训练获 得,但思维方式却能够通过训练获得改变和提升。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纵深思维和辩证思 维都有其思维路径,当你具备了这些发现性、证明性结合的思维品质,思考问题就不会呈现 线性状态,思考的结果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其次,当你对一个问题有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首先要做的不是下结论,而是学习、探究、 搜集资料。作了这些工作的结果是:或巩固了你的思考和发现,或否定了你偏激的想法,也 或者使你的结论留有必要的余地。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理性的、有 说服力地说真话的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自然内化为素质,从而你的思维品质将获得提升 有品位的真话也就汩汩而出了 再推荐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时间、空间、能力等条件限制使你无法作进一步的学习 探究,那么,不妨对自己的结论做些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里”“往往”“有
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为高校选拔的不仅是智商高、有知识的专才,还应该是情商高、有 素养的“人才”(既是人,又是才)。高考作文作为了解学生语文水平乃至人格修养的重要依 据之一,如何能够对品位没有要求呢?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 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 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所谓的“超我”,要超越的至少应该是这种庸俗 观、市侩气。 当中学生具备了这种有品位的真我,就不会仅凭感觉说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他会在先了 解研究后再得出结论形成文字,也不会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而会多角度分析, 找出自己的漏洞,尽力使自己的独特思考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所以,他可以大胆地在高考作 文中写早恋的情愫,也可以对官场的腐败现象生动地叙述描写,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批判, 对同性恋作冷静的思考,他的“冒险”,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 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高考作文的导向,当然是让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当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善美。但是不 等于说不能揭露生活的假恶丑。相反,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种 体现,因为在这背后,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成熟健康、积极向上 的精神。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对其中善于说真 话的作文,更是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作文仍然是对作文材料或题目的阐释,正确的废话依然不绝于目。 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评价仍然有着深深的误会。以至于当一些缺乏底线没有良知的出版商为 赢取利润而请枪手捉刀,编辑出版所谓“高考零分作文”时,会有主流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据 此组织嘉宾大批高考作文的保守和扼杀个性。殊不知,倘若这当中的一些作文真的由考生写 在高考试卷上,是会赢得阅卷教师的一致好评,会得到一类卷的高分的。 不过,社会的误解还不至于让我们费解。让我们费解的是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把这种误解当 成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对小学语文老师说,如果高考作文中出现如此空洞虚假 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三类卷。我也曾对高三教师说,靠纯技术的应试,在高考中不会得到 高分。但是,不止一个市级重点中学的老师的回答是:我们不要一类卷的高分,你只要告诉 我,它能不能得到二类卷的平均分。试想,当有着优质生源的重点中学都如此不敢“冒险”, 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这种不愿冒险的后果,便是把个性各异的学生教成一个模子刻出的产 品,是对教育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对。有些教师把学生的真实独特过滤在考试前,于是,呈现在阅卷教 师面前的除了“纯净水”,还有什么? 如何做到“有品位的真” 首先,要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的方法是多做思维训练。虽然思维的结果未必能够通过训练获 得,但思维方式却能够通过训练获得改变和提升。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纵深思维和辩证思 维都有其思维路径,当你具备了这些发现性、证明性结合的思维品质,思考问题就不会呈现 线性状态,思考的结果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其次,当你对一个问题有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首先要做的不是下结论,而是学习、探究、 搜集资料。作了这些工作的结果是:或巩固了你的思考和发现,或否定了你偏激的想法,也 或者使你的结论留有必要的余地。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理性的、有 说服力地说真话的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自然内化为素质,从而你的思维品质将获得提升。 有品位的真话也就汩汩而出了。 再推荐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时间、空间、能力等条件限制使你无法作进一步的学习 探究,那么,不妨对自己的结论做些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里”、“往往”、“有
时”、“一般而言”等都是避免偏激的有效手段。高中教材里有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文,说到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是“将来”、又是“也许”、还将 可能性限制在“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此“罗嗦”的表达恰恰显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比起 现在一些专家动辄“一定”或“不可能”的豪言壮语,更为专业,也彰显了对自然、对科学 的敬畏。所以,有时候罗嗦的表述比起简单的结论,精确严密得多。 当然,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比以前更加无话可写。不必紧张,因为 这是“成长的代价”一一你已经抛弃了过去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模式的建立还“拘于虚 “笃于时”、“束于教”,你尚处于知其然而不能为的阶段,但你已经走上了“正途”,只要你 坚持学习,望洋兴叹的就不是你,而是仍然固守一隅,不能走出崖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的井底之蛙了。 (二)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 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 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 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 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 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 考中贏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 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 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 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 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 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 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 “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 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 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 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 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 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 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 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 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 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 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 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 参考下述步骤。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 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 甚至根本没有倾向):第三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
时”、“一般而言”等都是避免偏激的有效手段。高中教材里有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文,说到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是“将来”、又是“也许”、还将 可能性限制在“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此“罗嗦”的表达恰恰显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比起 现在一些专家动辄“一定”或“不可能”的豪言壮语,更为专业,也彰显了对自然、对科学 的敬畏。所以,有时候罗嗦的表述比起简单的结论,精确严密得多。 当然,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比以前更加无话可写。不必紧张,因为 这是“成长的代价”——你已经抛弃了过去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模式的建立还“拘于虚”、 “笃于时”、“束于教”,你尚处于知其然而不能为的阶段,但你已经走上了“正途”,只要你 坚持学习,望洋兴叹的就不是你,而是仍然固守一隅,不能走出崖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的井底之蛙了。 (二)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 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 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 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 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 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 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 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 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 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 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 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 “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 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 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 生套题。于是,2009 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 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 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 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 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 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 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 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 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 参考下述步骤。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 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 甚至根本没有倾向);第三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
以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 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主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 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落实。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 最后一层)找关键词--创新。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 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结果。于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可具体 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创新是艺术乃至各 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要求,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也 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 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 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不足。第 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想到。如此缺乏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 分自然难度不低。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确保的只是审题正确,而把你引向观 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深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径如下。 首先对审题第二步骤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正确,有什 么可以补充吗?”再回看审题第三步骤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正确吗?有什 么可补充吗?还有其他角度吗?其他人会想到吗?” 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这样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否定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 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比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 充斥正确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 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淹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 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防止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怎样由此及彼纵横 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关键词。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个关键词,而这不 同的关键词又不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关键词。 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步骤 材料: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他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 学生重视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老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 点与自己不同就拒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 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 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态度。 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 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 三思结果: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对这三 种人成长的意义一一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 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 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 首先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 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当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增加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 对的来完成,关键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
以 2009 年高考作文为例。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 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主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 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落实。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 最后一层)找关键词--创新。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 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结果。于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可具体 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创新是艺术乃至各 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要求,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也 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 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 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不足。第一, 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想到。如此缺乏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 分自然难度不低。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确保的只是审题正确,而把你引向观 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深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径如下。 首先对审题第二步骤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正确,有什 么可以补充吗?”再回看审题第三步骤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正确吗?有什 么可补充吗?还有其他角度吗?其他人会想到吗?” 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这样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否定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 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比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 充斥正确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 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淹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 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防止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怎样由此及彼纵横 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关键词。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个关键词,而这不 同的关键词又不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关键词。 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步骤。 材料: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他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 学生重视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老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 点与自己不同就拒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 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 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态度。 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 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 三思结果: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对这三 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 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 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 首先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 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当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增加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 对的来完成,关键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
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写什么”写 得对的文章,可能因为“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 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他认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要有一种“宽”的态度,他说网、尺度均表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标准时和 材料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样 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认为是跑题了。 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 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 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 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很多文章 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 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 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 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 (三)考场作文,四平八稳还是标新立异? 迄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创新看作高考的敌人,或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创新只限于形 式,思想见解的独特新颖不属于高考。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只需查阅部分高考一类卷作文便可找到答案。仅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 有思考与众不同的《我们自私的智慧》、《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有采用记叙文体的《当 下?长远?》、《稚嫩和成年》,有全文以文言文写作的《言时事》等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获得 类卷 问题是,也确有考生因为观点的创新导致得分低于自己的预期,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问 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曾阅读了相当一批此类高考作文,结论是:得低分而与众不同的作文 (姑且称之为“创新作文”)有共同特点,那就是读者难以理解其新鲜说法从何而来,和题目 有何联系。 具体而言,此类作文可分成三种,一种观点与题目有联系,审题没错,但论述或单薄或片面 或武断:另一种审题也不错,但思维跳跃,逻辑混乱,全文找不出论证和论点的关系,仿佛 在写另一篇作文:还有一种则是审题错误。这样的作文让人如何肯定和鼓励你的“创新”? 套用两句歌词:“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要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不太可能。 考场作文有别于平时作文的,就是阅卷者不可能和你见面,因此你也无从解释说明别人不懂 之处。何况,当平时作文到了需要你说明解释才能让人恍然大悟,也已经游离了优秀行列 所以,明明不是创新惹的祸,而是论证不足、认识片面、逻辑混乱或审题错误造的孽,却怪 罪于阅卷教师、迁怒于创新本身,显然有失偏颇 高考对创新的鼓励,并非始于近年。而且,根据考生的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以及当场限时 作文的特点,阅卷教师对如何判定考场作文的创新有切合考生实际的共识。对于高考这种既 命题又限时的作文,倘若能够于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想同场应试考生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 即为创新之举。能够使其他同学读后赞叹“有道理!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就有独到之处。 换言之,假如你总是能在同等的时空条件下比他人多想一点,多行一步,授你以创新之冠, 就当之无愧。正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言:“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 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对中学生而言,若能写成这样的体现“大要”的“明理之文”,足可 谓创新之佳作了。至于“你之所想”阅卷教师是否先你想到,不会作为评判创新的必要标准
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写什么”写 得对的文章,可能因为“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 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他认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要有一种“宽”的态度,他说网、尺度均表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 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标准时和 材料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 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认为是跑题了。 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 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 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 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很多文章 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 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 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 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 (三)考场作文,四平八稳还是标新立异? 迄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创新看作高考的敌人,或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创新只限于形 式,思想见解的独特新颖不属于高考。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只需查阅部分高考一类卷作文便可找到答案。仅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 有思考与众不同的《我们自私的智慧》、《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有采用记叙文体的《当 下?长远?》、《稚嫩和成年》,有全文以文言文写作的《言时事》等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获得 一类卷。 问题是,也确有考生因为观点的创新导致得分低于自己的预期,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问 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曾阅读了相当一批此类高考作文,结论是:得低分而与众不同的作文 (姑且称之为“创新作文”)有共同特点,那就是读者难以理解其新鲜说法从何而来,和题目 有何联系。 具体而言,此类作文可分成三种,一种观点与题目有联系,审题没错,但论述或单薄或片面 或武断;另一种审题也不错,但思维跳跃,逻辑混乱,全文找不出论证和论点的关系,仿佛 在写另一篇作文;还有一种则是审题错误。这样的作文让人如何肯定和鼓励你的“创新”? 套用两句歌词:“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要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不太可能。 考场作文有别于平时作文的,就是阅卷者不可能和你见面,因此你也无从解释说明别人不懂 之处。何况,当平时作文到了需要你说明解释才能让人恍然大悟,也已经游离了优秀行列。 所以,明明不是创新惹的祸,而是论证不足、认识片面、逻辑混乱或审题错误造的孽,却怪 罪于阅卷教师、迁怒于创新本身,显然有失偏颇。 高考对创新的鼓励,并非始于近年。而且,根据考生的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以及当场限时 作文的特点,阅卷教师对如何判定考场作文的创新有切合考生实际的共识。对于高考这种既 命题又限时的作文,倘若能够于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想同场应试考生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 即为创新之举。能够使其他同学读后赞叹“有道理!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就有独到之处。 换言之,假如你总是能在同等的时空条件下比他人多想一点,多行一步,授你以创新之冠, 就当之无愧。正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言:“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 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对中学生而言,若能写成这样的体现“大要”的“明理之文”,足可 谓创新之佳作了。至于“你之所想”阅卷教师是否先你想到,不会作为评判创新的必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