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 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 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 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 g?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2)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 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 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 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 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三、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北京卷)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眀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 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 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分)
三、.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北京卷)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 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 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分)
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 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答案 ①(2分)D ②(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 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四.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天津卷 亚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晩,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o),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 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2)
四.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 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2)
五、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 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案(1)、借代、反问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 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Ⅴ 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 ⑦尊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五、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 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 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案(1)、借代、反问。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 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 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 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