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有共同点,都集中展示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 彰显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 B.材料二中涉及的城市走在军民融合之道的前列,说明军民融合只有发生在经 济基础好的城市,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C.“9·3”胜利日大阅兵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也让 国人倍感振奋 D.材料三中用“下饺子式的”比喻,表明海军主力战舰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以 此体现在自主创新精神的浇筑下,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E.外媒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盛赞,说明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实现科技创新强国 指日可待。 9.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举措。 【答案】7.B8CD 9.①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一一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告了中国军队“创 新驱动时代的到来”。②制定发展纲要,明确目标。③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 互动,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④强调自主创新精神,并取得实效。 【解析】 7.试题分析:本文考查对文中信息筛选和概括。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 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综合信息筛选要 立足全文。本题的筛选是局部信息筛选。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 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 组合,就可以判断对错。B项错在“标志着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的开启”。原 文是说“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里,专门设置了“深化军 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这一章节,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 8试题分析: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错在“都集中展示我 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彰显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其中材料一没有展示科技 领域的实力。B项错在“说明军民融合只有发生在经济基础好的城市,才能发挥 更大作用。”属于无中生有。E项错在“说明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实现科技创 新强国指日可待。”原文是说外媒称,此次阅兵是“中国展示最先进国防科技的 一次盛会”。这并不是说我国科技强国指日可待。属于推理错误
A. 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有共同点,都集中展示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 彰显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 B. 材料二中涉及的城市走在军民融合之道的前列,说明军民融合只有发生在经 济基础好的城市,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C. “9·3”胜利日大阅兵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也让 国人倍感振奋。 D. 材料三中用“下饺子式的”比喻,表明海军主力战舰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以 此体现在自主创新精神的浇筑下,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E. 外媒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盛赞,说明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实现科技创新强国 指日可待。 9.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举措。 【答案】7. B 8. CD 9. ①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告了中国军队“创 新驱动时代的到来”。②制定发展纲要,明确目标。③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 互动,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④强调自主创新精神,并取得实效。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对文中信息筛选和概括。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 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综合信息筛选要 立足全文。本题的筛选是局部信息筛选。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 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 组合,就可以判断对错。B 项错在“标志着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的开启”。原 文是说“2016 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里,专门设置了“深化军 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这一章节,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 8.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 项错在“都集中展示我 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彰显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其中材料一没有展示科技 领域的实力。B 项错在“说明军民融合只有发生在经济基础好的城市,才能发挥 更大作用。”属于无中生有。E 项错在“说明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实现科技创 新强国指日可待。”原文是说外媒称,此次阅兵是“中国展示最先进国防科技的 一次盛会”。这并不是说我国科技强国指日可待。属于推理错误
9.试题分析:本文考查对文中信息概括。题干要求概括我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 面的举措。首先要仔细阅读以上三个材料,筛选出每一个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归 纳每一个材料的内容。材料一: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一一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 会,宣告了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制定发展纲要,明确目标。材料 二: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材料三: 强调自主创新精神,并取得实效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 里罕识其面。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 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脱稿。释褐,授征事郎、孟州温县丞。正大改元,超授 儒林郎、赐绯鱼袋、郑州河阴簿。三年,召试尚书省掾,再调漕运提举。 圆兵下河南秦亲还黑行怠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度知事实亮子患济舰 升昶为经历居数岁,忠济怠于政事,贪佞抵隙而进。昶言于忠济曰:“比年内外 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藏空虛,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惟阁下 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省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 尚可以弭未然之祸。”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昶以亲老求 解,不许。俄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 岁己未,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囯用兵之要。昶上疏,论 治囯,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 民、不嗜杀为对。世祖嘉纳之。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 不言,眷遇益隆。世祖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李秀才至矣。”其见敬礼 如此。 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官员,于是谢事家居。五年, 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 座,倾听其说。六年,奸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七年, 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
9. 试题分析:本文考查对文中信息概括。题干要求概括我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 面的举措。首先要仔细阅读以上三个材料,筛选出每一个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归 纳每一个材料的内容。材料一: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 会,宣告了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制定发展纲要,明确目标。材料 二: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材料三: 强调自主创新精神,并取得实效。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 里罕识其面。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 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脱稿。释褐..,授征事郎、孟州温县丞。正大改元..,超授 儒林郎、赐绯鱼袋..、郑州河阴簿。三年,召试尚书省掾,再调漕运提举。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 升昶为经历居数岁,忠济怠于政事,贪佞抵隙而进。昶言于忠济曰:“比年内外 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藏空虚,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惟阁下 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省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 尚可以弭未然之祸。”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昶以亲老求 解,不许。俄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 门。 岁己未..,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昶上疏,论 治国,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 民、不嗜杀为对。世祖嘉纳之。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 不言,眷遇益隆。世祖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李秀才至矣。”其见敬礼 如此。 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官员,于是谢事家居。五年, 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 座,倾听其说。六年,奸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七年, 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
事苛细,未几致仕。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征之,以老疾辞,赐田千 亩。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李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 嗣/升昶为经 历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 济嗣/升昶为 经历 C.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 济嗣/升昶为 经历 D.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 济/嗣升昶为经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庙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 位而多次改 用新庙号,亦称“改元。” C.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三品以上穿紫衣者佩金鱼 袋,五品 以上穿绯衣者佩银鱼袋。 D.岁己未,即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己未年的前一年是戊午年,后 年是庚申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昶从小聪明过人。读新书文如同过去经常学习的一般熟悉。参加科举考试 时能一上午奋笔写数千字
事苛细,未几致仕。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征之,以老疾辞,赐田千 亩。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李昶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 嗣/升昶为经 历 B.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 济嗣/升昶为 经历 C.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 济嗣/升昶为 经历 D.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 济/嗣升昶为经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 B. 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庙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 位而多次改 用新庙号,亦称“改元。” C. 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三品以上穿紫衣者佩金鱼 袋,五品 以上穿绯衣者佩银鱼袋。 D. 岁己未,即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己未年的前一年是戊午年,后一 年是庚申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昶从小聪明过人。读新书文如同过去经常学习的一般熟悉。参加科举考试 时能一上午奋笔写数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