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了解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基本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2、能运用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提供的思想方法,分析社会转型和改革 中的具体问题。 3、使学生在学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方向,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2.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教学法:启发思考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社会实践等。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如何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地解决了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特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新民主主义社会 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矛盾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了解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基本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2、能运用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提供的思想方法,分析社会转型和改革 中的具体问题。 3、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方向,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2.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 师的教 法:讲 授法;案 例分析 法;情 感教学 法;启 发思考 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社会实践等。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如何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地解决了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特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新民主主义社会 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矛盾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 素的发展,他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 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 政。它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 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 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杜会的主要矛盾 在土地问题解决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 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外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主要矛 盾,特别是在国内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和 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 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条件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 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改造中国社 会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理论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 素的发展,他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 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 政。它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 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 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土地问题解决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 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外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主要矛 盾,特别是在国内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和 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 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条件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 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改造中国社 会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从资本主 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 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除了直接剥夺外,还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而对小生产者 农民的私有制不能采取剥夺的方式,只能通过示范和社会帮助的方式进行。但由 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恩关于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设想未能付诸实践。列宁领导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问题上,列宁一度产生过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不久,他意识到,像俄国这 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政策,而必须经历”一个漫长 而复杂的过渡”。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力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 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毛泽东认为,在我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要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设,在国家经济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以后,在全国 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 期。 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独立地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然后逐步过波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当时各种国内外客观因素决定的: (1)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 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 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 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长期支持中国革 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从资本主 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 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除了直接剥夺外,还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而对小生产者 农民的私有制不能采取剥夺的方式,只能通过示范和社会帮助的方式进行。但由 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恩关于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设想未能付诸实践。列宁领导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问题上,列宁一度产生过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不久,他意识到,像俄国这 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政策,而必须经历"一个漫长 而复杂的过渡"。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力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 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毛泽东认为,在我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要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设,在国家经济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以后,在全国 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 期。 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独立地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当时各种国内外客观因素决定的: (1)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 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 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 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长期支持中国革 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
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基础上。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 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 件。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符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这一理论的。从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超越的,但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才有可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并获得自身的巩固与发展。而中国恰恰是在经济文 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因此,必须先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扩展新 民主主义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案例 引导学生阅读薄一波所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9~55 页,中共中央党提出版社,1991年5月) 薄一波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环境和对事件的了解,回顾了刘少奇新中国初期 在天津的一次讲话。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多年战乱,当然从根本上 说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党需要克服“左“倾思想,团结各方面力 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当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因此,刘少奇根据毛 泽东的思想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并在民族资本家中做解释工作,消除疑虑, 使他们放手生产。这实际上贯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中国 成立后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才开始采取社会主义步骤的思想。 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论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新民主主义论》等 文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纲领的论述,结合学术界近些年有关新民主主义 社会论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重点思考领悟新中国最初7年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形态,从中领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这一不同于西方民主 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三种 社会形态,以及毛泽东相关理论的创新价值
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基础上。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 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 件。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符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这一理论的。从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超越的,但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才有可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并获得自身的巩固与发展。而中国恰恰是在经济文 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因此,必须先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扩展新 民主主义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案例 引导学生阅读薄一波所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 49 - 55 页, 中共中央党提出版社,1991 年 5 月) 薄一波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环境和对事件的了解,回顾了刘少奇新中国初期 在天津的一次讲话。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多年战乱,当然从根本上 说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党需要克服"左"倾思想,团结各方面力 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当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因此,刘少奇根据毛 泽东的思想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并在民族资本家中做解释工作,消除疑虑, 使他们放手生产。这实际上贯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中国 成立后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才开始采取社会主义步骤的思想。 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论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新民主主义论》等 文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纲领的论述, 结合学术界近些年有关新民主主义 社会论的研究成果, 启发学生重点思考领悟新中国最初 7 年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形态,从中领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这一不同于西方民主 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三种 社会形态,以及毛泽东相关理论的创新价值
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1)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这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由人民自己选举政府、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新民 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这些资 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国营经济的建立,奠定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经济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 (3)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 践经验。这些初步的经验和作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 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环境因素。二次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 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对中国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成功和历史经验在 宏观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些因素成为中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国际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国后各种矛盾 纵横交错、斗争环境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顺利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完整准确的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波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 月,这条总路线写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纲 领
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1)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这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由人民自己选举政府、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新民 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这些资 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国营经济的建立,奠定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经济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 (3)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 践经验。这些初步的经验和作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 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环境因素。二次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 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对中国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成功和历史经验在 宏观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些因素成为中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国际条件。 二、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国后各种矛盾 纵横交错、斗争环境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顺利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1953 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完整准确的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 年 9 月,这条总路线写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纲 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