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 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 程,明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 立的必然性: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掌握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准确把握十七 大提出的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以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的措施。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诸如下岗问题、收入 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等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 3、素质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投身经济建设、自主创业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 2、准确把握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 3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 配的关系, 5、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和战略举措。 教学难点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 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 程,明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 立的必然性;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掌握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准确把握十七 大提出的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以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的措施。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诸如下岗问题、收入 差距拉大、“三农”问题等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 3、素质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投身经济建设、自主创业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 2、准确把握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 3 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 配的关系, 5、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和战略举措。 教学难点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4、如何看待、解决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三、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参与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启发思考 法;情感参与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辩论法;网上自主学习法;主题演讲、诗朗诵 等。 四、课时安排:4学时 五、教案: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一种是计划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主来配置资源形成的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为主来配置资源形成的经济体系 (二)、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1、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 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 第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 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第二、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 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 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这也是 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 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计划经济作用
2 4、如何看待、解决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三、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参与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启发思考 法;情感参与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辩论法;网上自主学习法;主题演讲、诗朗诵 等。 四、课时安排:4 学时 五、教案: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市场 一种是计划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主来配置资源形成的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为主来配置资源形成的经济体系 (二)、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1、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 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 第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 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第二、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 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 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这也是 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 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计划经济作用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巧6 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 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 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随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 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在实践上为发展商品经济、遵循价值 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实践的发展要求在理论上实现 创新,以更好地推进改革深人发展。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第二阶段(1984年-1987年)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1987年-1992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 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3
3 20 世纪 50 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巧 6 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 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 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 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的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改革,在实践上为发展商品经济、遵循价值 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实践的发展要求在理论上实现 创新,以更好地推进改革深人发展。 第一阶段(1978 年-1984 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第二阶段(1984 年-1987 年)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1987 年-1992 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 第四阶段(1992 年-至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目标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 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 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 系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资” 和“社”的标志: (2)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在经济调节中各有优势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略)》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是指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 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是建立合理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展开及初步建立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市场经济新的目标模式。(P18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重点) 1、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第一、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 4
4 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 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 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 系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资” 和“社”的标志; (2)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在经济调节中各有优势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略)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商品经济”是指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 。 “市场经济”是指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 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是建立合理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展开及初步建立 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 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市场经济新的目标模式。(P18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重点) 1、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第一、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
节。 第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 者。 第三、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 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特殊性)(重点)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优 势互补的作用,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 据 第一,由我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由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 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 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 5
5 节。 第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 者。 第三、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 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特殊性)(重点)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优 势互补的作用,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 据 第一,由我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由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 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 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