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 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 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 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 思路; 2、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 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 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二、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何构 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难点:如何构建和谐和社会 四、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五、学时安排:4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四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 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 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 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 思路; 2、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 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 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二、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何构 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难点:如何构建和谐和社会 四、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五、学时安排:4 学时 六、教学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 的社会理想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 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 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 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 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 的社会理想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 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 所代替。 1824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 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 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 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 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 种政治局面。” 一一毛泽东 发表于1956年9月《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的《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党关于社会和谐建设的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于社 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002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 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 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 种政治局面。” ——毛泽东 发表于 1956 年 9 月《论十大关系》和 1957 年 2 月的《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党关于社会和谐建设的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于社 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002 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 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性,并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 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 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 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 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性,并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 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 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 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 年 2 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六个方面:民主 法制,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 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 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 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 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 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 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体现 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六个方面:民主 法制,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 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 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 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 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 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 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体现 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