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国情,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概况和总结:牢记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 领: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一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对中国近代国情的学习和己有的相关知识储备 独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能根 据新道路及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重视当前的“三农”问题,关心农民切身利益: 提高对三大法宝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下的价值新认识。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 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2.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教学法:启发思考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社会实践等。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和特征
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国情,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概况和总结;牢记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 领;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对中国近代国情的学习和已有的相关知识储备 独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能根 据新道路及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重视当前的“三农”问题,关心农民切身利益; 提高对三大法宝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下的价值新认识。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 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2.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教学法;启发思考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社会实践等。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特点和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和《南京条约》签订。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个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起点。经 1850年一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又一次失败,被迫与英、 法、俄、美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而加速了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1894一1895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再 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影 响至深的卖国条约,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6月,英、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在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于1901年9月强迫清政府再一次签订丧权 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了清政府。标 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他们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 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2)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 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3)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 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依然保持着。 (4)虽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 要经济形式。 (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 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 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 治权利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一)、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和《南京条约》签订。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 个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起点。经 1850 年—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又一次失败,被迫与英、 法、俄、美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而加速了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1894—1895 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又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再 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又一个影 响至深的卖国条约,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 年 6 月,英、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在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于 1901 年 9 月强迫清政府再一次签订丧权 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了清政府。标 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他们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 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2)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 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3)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 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依然保持着。 (4)虽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 要经济形式。 (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 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 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 治权利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对内推翻封 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现代化的道路。 (二)入、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 阶段。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80年的革命斗争,一方面是 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想要在中国建立一种带有某些空想 色彩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大同社会:另一方面,是由资产阶级领导,以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的革命。这些革命运动属于旧民 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因为这些革命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 务,更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这个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建 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目的的革命,其 前途是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三)近代中国革命各阶级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封建地主阶级出现了一定程 度的分化,一些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良策,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要 求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希望改良社会,学习西方。19世纪60年代, 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 台,批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 业,企图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装备来巩固和强化封建统治。洋务 运动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趋势,也未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 道路。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9世纪50-一60年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对内推翻封 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现代化的道路。 (二)、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 阶段。 从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19 年的五四运动,这 80 年的革命斗争,一方面是 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想要在中国建立一种带有某些空想 色彩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大同社会;另一方面,是由资产阶级领导,以 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的革命。这些革命运动属于旧民 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因为这些革命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 务,更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这个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建 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目的的革命,其 前途是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三)近代中国革命各阶级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封建地主阶级出现了一定程 度的分化,一些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良策,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要 求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希望改良社会,学习西方。19 世纪 60 年代, 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 旨,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 业,企图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装备来巩固和强化封建统治。洋务 运动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趋势,也未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 道路。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19 世纪 50-60 年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
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农民政权,显示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巨大 威力。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它不可能彻 底摧毁旧制度,建立一个完全崭新的制度,不可能引导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 3、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伴随着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生 长。处于上层的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旨在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自上 而下和平改良的维新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 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虽然很快失败了,但仍有其进步意义:“救亡 图存”、“变法维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发展资本主义 走独立富强的道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提倡民权,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 “平等”,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戊 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绝对不允许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4、辛亥革命。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 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 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 (1)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宜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2)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实现这一转变奠 定了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做了充分的舆论 宣传和思想准备。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世界已 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6)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 开端。 第一,领导不同,这是本质区别。五四以前中国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
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农民政权,显示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巨大 威力。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它不可能彻 底摧毁旧制度,建立一个完全崭新的制度,不可能引导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 3、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伴随着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生 长。处于上层的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一场旨在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自上 而下和平改良的维新运动。1898 年的戊戌变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 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虽然很快失败了,但仍有其进步意义:“救亡 图存”、“变法维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发展资本主义、 走独立富强的道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提倡民权,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 “平等”,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戊 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绝对不允许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4、辛亥革命。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 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 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 (1)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宣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2)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实现这一转变奠 定了阶级基础。 (3)新文化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做了充分的舆论 宣传和思想准备。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世界已 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6)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 开端。 第一,领导不同,这是本质区别。五四以前中国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
的,工人阶级只是追随着参加革命。而五四以后,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 领导的。 第二,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从西方资产阶级 革命思想武装库中学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列主义 为指导,以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三,革命的纲领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农民阶级也好、民族资产阶级也 好都没有提出彻底的明确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 纲领,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四,革命的方法不同。五四以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敢发动民众,而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实行革命的大联合。 第五,革命的目标和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 政的国家,以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要走一条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各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目的,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而达到社会主义 的目标,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义的指导下,不但是彻底地反帝反封 建,而且将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 变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古老落后 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 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真正地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伟大转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 展规律基础上制定出来的。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中作了完整精辟的概括,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
的,工人阶级只是追随着参加革命。而五四以后,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 领导的。 第二,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从西方资产阶级 革命思想武装库中学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列主义 为指导,以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三,革命的纲领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农民阶级也好、民族资产阶级也 好都没有提出彻底的明确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 纲领,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四,革命的方法不同。五四以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敢发动民众,而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实行革命的大联合。 第五,革命的目标和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 政的国家,以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要走一条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各 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目的,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而达到社会主义 的目标,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义的指导下,不但是彻底地反帝反封 建,而且将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前途。 (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 变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古老落后 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 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真正地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伟大转变。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 展规律基础上制定出来的。1948 年 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中作了完整精辟的概括,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