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 六单元教学资料 《沁园春雪》 解词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 象在奔跑。蜡像,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3.须:等到。“须晴日”:等到天晴时。 4.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白雪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 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5.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6.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 文化在内。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7.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 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在这里特指成吉思汗。 8.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数,数得着、称得上的 意思 课文研讨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 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 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 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 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 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 “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 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 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九年级上 一 二 六 单元 教学资料 《沁园春·雪》 解词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 象 在奔跑。蜡像,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3.须:等到。“须晴日”:等到天晴时。 4.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白雪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 大 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5.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6.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 文化在内。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7.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 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在这里特指成吉思汗。 8.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数,数得着、称得上的 意思。 课文研讨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 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 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 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 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 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 “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 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 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 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 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 “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 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汘,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借”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 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借” 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 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 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 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 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 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问题研究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 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 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 人物的自信。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3.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 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 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 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 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 “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 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 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 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 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 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 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 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 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问题研究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 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 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 人物的自信。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3.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 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 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 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 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雨说》问题研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 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 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 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 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悆诗战負的拟人化表现 手法,使这首诗具有袤切感人适泼欢快、恋懑債趣的风桅,宸圾貪儿蕙的心理,態打动子们稚嫩的蕙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史思志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汇萸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 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 燕子斜”。诗人还叢于钛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些技别食水年儿蕙读煮的思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 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 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 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 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 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星星变奏曲》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 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 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 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 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 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 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 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 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雨说》问题研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 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 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 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 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 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 心。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 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 燕子斜”。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 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 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像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 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 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 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星星变奏曲》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 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 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 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 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 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 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 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 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 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 燃烧代表了牺牲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 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 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 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 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 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 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 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 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 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问题研究 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士分太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 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 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 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 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 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 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你是怎样理解的?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 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 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 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 燃烧代表了牺牲。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 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 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 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 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 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17 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 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 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 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 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 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 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问题研究 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 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 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 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 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 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 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2、《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你是怎样理解的?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 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 美之情 《夜》叶赛宁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这里有听觉又有视觉,夜有与白日的联想与对比,虽然不言静而静自现。 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的歌唱,这是以动写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路月 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 第三节进一笔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美丽月色。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作者在写景中,渗透着生命 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整体把握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 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 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 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 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 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 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 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 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比较阅读 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 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 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 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敬业与乐业》 整体把握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
初三语文 期中复习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 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 美之情。 《夜》叶赛宁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这里有听觉又有视觉,夜有与白日的联想与对比,虽然不言静而静自现。 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的歌唱,这是以动写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路月 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 第三节进一笔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美丽月色。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作者在写景中,渗透着生命 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整体把握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 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虽不言静而静自现。这里既有听觉,又有视觉,也有与白 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 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 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 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 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诗人所描写的夜景,是多么静谧,又是多么美丽,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 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诗虽 是纯然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比较阅读 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 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 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 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敬业与乐业》 整体把握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