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甲)陈胜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日:“吾 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 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日:“伙颐⑩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 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 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 子。③颛( Zhua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2)被坚执锐( )(3)刑其长吏( (4)皆来会计事( )(5)客出入愈益发舒(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复立楚国之社稷 B、或说陈王曰 或以为亡 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 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二) 【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安徽县名)令(县官)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 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口才)而涉猎(广泛地阅读)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側(雇佣)书(写书)以供 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西汉武帝时岀使西域、保 卫边境的英雄)、张骞(西汉元帝时通西域的大探险家)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砚 台)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日:“小子安知壮土之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1.甲、乙文都选自史书。甲文选自《 》,作者 乙文选自《 者范晔 2.下列有关这两本史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书是编年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B甲书是纪传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C.甲、乙二书均为纪传体通史。D.甲、乙二书均为编年体断代史
1 陈涉世家 (一) (甲)陈胜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 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 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 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 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 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2)被.坚执锐( ) (3)刑.其长吏( ) (4)皆来会.计事( ) (5)客出入愈益.发舒(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复立楚国之.社稷 B、或.说陈王曰 或.以为亡 C、故.天下传之 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 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二) 【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安徽县名)令(县官)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 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口才)而涉猎(广泛地阅读)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雇佣)书(写书)以供 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西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保 卫边境的英雄)、张骞(西汉元帝时通西域的大探险家)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砚 台)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后汉书·班超传》) 1. 甲、乙文都选自史书。甲文选自《------------》,作者------------;乙文选自《---------》,作 者范晔。 2. 下列有关这两本史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书是编年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B.甲书是纪传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C.甲、乙二书均为纪传体通史。 D.甲、乙二书均为编年体断代史
3.下面两句中“而”的用法是:() (1)有口辩而涉猎书传(2)佣者笑而应曰 A.承接承接 B并列承接 C并列修饰 D承接修饰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若为佣耕(若)--- ②苟富贵,无相忘(苟)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辍) ④不耻劳辱(耻 5.翻译句子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②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6.比较两文的详略安排,甲文写得--,仅介绍陈涉的出身与抱负:乙文则写得 ,还介绍了班超的经历、思想性格、才学。两文除了直接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外还都运用了- 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宏大志向。 7.比较两文,你能看出传记作品首先应介绍什么吗? 8.阅读两个语段,说说陈涉与斑超有哪些共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指目陈胜。 【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 汉间,常谓宾客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日:“吾 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 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翼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 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 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 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会天大雨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援谓之曰 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11.【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2.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ˆ”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 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2 3. 下面两句中“而”的用法是:( ) (1)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2)佣者笑而应曰 A.承接 承接 B.并列 承接 C.并列 修饰 D.承接 修饰 4.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若为佣耕(若)------------ ②苟富贵,无相忘(苟)-------------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辍)--------- ④不耻劳辱(耻)---------------------- 5. 翻译句子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②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6. 比较两文的详略安排,甲文写得------------,仅介绍陈涉的出身与抱负;乙文则写得 --------------,还介绍了班超的经历、思想性格、才学。两文除了直接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外还都运用了-----------------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宏大志向。 7. 比较两文,你能看出传记作品首先应介绍什么吗? ---------------------------------------------------------------------------------------- 8. 阅读两个语段,说说陈涉与斑超有哪些共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三)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皆指目陈胜。 【乙】马援①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 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 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②?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③,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④ 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⑤?”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 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 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注释)①马援:东汉名将。②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③开置七郡: 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④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⑤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 分) A.会.天大雨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援谓.之曰 D.确为烈士..,当如此矣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 分)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11.【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2.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 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
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 非常谦虚 13.【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 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3分) 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四) 【甲】吴广素爱人,…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日:“冮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 亡在泽中。梁日:“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3知之耳。”梁乃岀,诫籍持剑居外待。梁 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日:“诺。”须臾,梁睍④籍日: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倞,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 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 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素: ②比至陈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将 ④是时恒楚亡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胜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隆中对》 【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 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 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 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硏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 知壮土志哉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 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 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不耻劳辱 (4)尝辍业投笔叹曰 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 面的横线上(2分)
3 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 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 非常谦虚。 13.【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 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3 分) 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四) 【甲】吴广素爱人,……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日:“江西皆反, 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 亡在泽中。梁日:“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 3 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 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日:“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 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 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 将: ④是时恒楚亡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胜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隆中对》 (一) 【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 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 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 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 知壮士志哉!”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 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 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 分)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不耻.劳辱 (4)尝辍.业投笔叹曰 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 面的横线上(2 分)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 (二)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 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岀,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 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 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遺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 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A.自董卓已来() B.利尽南海( C.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D.益州既定( 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A.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B.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17.乙文中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是 18.阅读甲文,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3分) ABC 19.①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 例说明。 ②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分) 出师表 【甲】臣本布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干金求干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 月得干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日: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
4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 分)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译文: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 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 (二) [甲]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 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 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 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 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A. 自董卓已.来( ) B. 利.尽南海( ) C.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 D. 益州既.定( ) 16.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A.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B.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17. 乙文中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是: 18. 阅读甲文,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3分) A. B. C. 19. ① 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 例说明。 ② 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分) 出师表 (一) 【甲】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 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
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干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 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 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二)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 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 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 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虛。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 对: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 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5 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 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 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 分) 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 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 分) (二)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 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 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 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 对: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2 分。任选 4 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 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 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