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 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 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 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 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 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 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 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 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 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 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 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 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 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 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 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 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
九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 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 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 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 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 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 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 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 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 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 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 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 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 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 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 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 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 写。 4、 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 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 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 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 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 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 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
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1、明确目标,自主硏讨—一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 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 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 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 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 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 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一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 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 发潜能,学会创新 七、教学进度 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课时教学进度 第1周--第4周24课时 1、沁园春雪2课时2、雨说2课时3、星星变奏曲1课时 外国诗两首2课时出师表3课 时5、乐业与敬业3课时6、纪念伏乐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2课时词五首3课时7、傅雷家书 两则2课时8、致女儿的信1课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 第5周--第8周15课时 9、故乡3课时10、孤独之旅1课时11、我的叔叔于勒3课时12、心声1课时写作、一二单元 综合复习测验3课时21、陈涉世家4课时、月考2课时 第9周--第12周15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课时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15、短文两篇2课时16
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 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 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 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 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 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 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 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 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 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 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 发潜能,学会创新。 七、教学进度 具体计划如下: 周次 课时 教学进度 第 1 周 ------ 第 4 周 24 课时 1、沁园春 雪 2 课时 2、雨说 2 课时 3、星星变奏曲 1 课时 4、外国诗两首 2 课时 出师表 3 课 时 5、乐业与敬业 3 课时 6、纪念伏乐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2 课时词五首 3 课时 7、傅雷家书 两则 2 课时 8、致女儿的信 1 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 课时 第 5 周 ------ 第 8 周 15 课时 9、故乡 3 课时 10、孤独之旅 1 课时 11、我的叔叔于勒 3 课时 12、心声 1 课时 写作、一二单元 综合复习测验 3 课时 21、陈涉世家 4 课时、月考 2 课时 第 9 周 ------ 第 12 周 15 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3 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课时 15、短文两篇 2 课时 16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3课时第四单元综合复习2课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课时月考2 课时 第13周 第8周28课时 综合复习2课时17、智取生辰纲3课时18、杨修之死1课时19、范进之举3课时20香菱 学诗1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课时22、唐睢不辱使命3课时23、隆中对2课时中段考试2 课时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会说出诗歌大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流程预设: 项习导 1.正音 分外 )妖娆()竞折腰()稍逊()成吉思汗()数 风流人物() 2、解词 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题解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 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 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沁园春雪》的体裁是 其中“沁园春”叫 题目是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3 课时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2 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 课时月考 2 课时 第 13 周 -------- 第 8 周 28 课时 综合复习 2 课时 17、智取生辰纲 3 课时 18、杨修之死 1 课时 19、范进之举 3 课时 20 香菱 学诗 1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 课时 22、唐睢不辱使命 3 课时 23、隆中对 2 课时 中段考试 2 课时 1、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会说出诗歌大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会辨别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 流程预设: 预习导学 1.正音: 分.外( ) 妖娆.( ) 竞.折腰( ) 稍逊.(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 2、解词: 惟余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题解: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 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 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4、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 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 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干,诗兴大发,欣 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盛体感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精读品析上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 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 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 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 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 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 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探究质疑下阅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
4、写作背景: 1936 年 2 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 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 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 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整体感知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精读品析上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 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 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 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 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 “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 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 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探究质疑下阕 1、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
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 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 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 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 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 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 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 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 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 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 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 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 然也包括我喽! 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 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铺 拓展延 1.《沁园春雪》的体裁是 其中“沁园春”叫 上下 阕的过渡句是 全词的主旨句是 上阕中 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 子深情地说“ (用《沁园春雪》中名句填写) 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 ,句中指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4、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 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 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 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 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 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 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 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④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 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 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 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 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 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 然也包括我喽! ⑤分析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 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拓展延伸: 1.《沁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雪”是________。上下 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全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 _______ _。上阕中 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2、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 子深情地说“ , ”。 (用《沁园春 雪》中名句填写) 3、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4、阅读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试与《沁园春 雪》就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 作一些比较。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 年 2 月)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