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综合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1一7小题,25分) 1、诗词默写:《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过渡的句子 分 2、《雨说》中“雨”请孩子们与它亲近的句子是: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名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要 求写出两句(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4分) 有关爱国的 有关惜时的: 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17分) 4、词,又称 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 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 春》、 《沁园春雪》中 是词牌名; 是这首词的题 目 5、伏尔泰是法国 在启蒙运动中主 强调 6、《致女儿的信》选自《》,作者 前 苏联 家和 家。代表作有《 7、《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 ),他是中国近代()领袖。 、语言运用(7-11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①那时,我们是快乐的。②每一个清晨或旁晚,我们亲进大自然,倾听万物的 声音,与身边的鸟儿、花儿、小溪交流。③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 的笑声。④多年以后,使我们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8、第②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9、第④句有语病,请修改 (2分) 10、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为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奧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
- 1 -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综合试题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1-7 小题,25 分) 1、诗词默写:《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过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雨说》中“雨”请孩子们与它亲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名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要 求写出两句(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4 分) 有关爱国的: ; 有关惜时的: 。 文学常识填空:(每空 1 分,17 分) 4、词,又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 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 春》、 。《沁园春雪》中 是词牌名; 是这首词的题 目。 5、伏尔泰是法国 , , 。在启蒙运动中主 张 ,强调 。 6、《致女儿的信》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前 苏 联 __________ 家 和 __________ 家 。 代 表 作 有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 ),他是中国近代( )领袖。 二、语言运用(7-11 小题,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8~9 题。 ①那时,我们是快乐的。②每一个清晨或旁晚,我们亲进大自然,倾听万物的 声音,与身边的鸟儿、花儿、小溪交流。③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自己 的笑声。④多年以后,使我们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8、第②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 分) 改为 , 改为 。 9、第④句有语病,请修改: 。(2 分) 10、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 ....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 ....的作为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 ....,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备战空前绝后 ....的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
11、根据语境仿写。(7分) (1)阅读名著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名著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够提升素养 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 (2)微笑是和煦的春风,能融化严冬的坚冰; 微笑是 微笑是 12、请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初三同学写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不少于15字)(2分) 答 二、阅读理解(50分)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1955年1月26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 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 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 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 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 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 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 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 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 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 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 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一一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 1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 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 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13.作者能按预期收到儿子的来信说明了什么?(3分) 14.作者为什么说“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3分) 15.你是怎么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的?(4分) 16.你是怎样理解这封信中的“坚强”的?(3分) 17.从这封信中你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4分) (二)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雨果
- 2 - 11、根据语境仿写。(7 分) ⑴阅读名著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名著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够提升素养; 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 ; , 。 ⑵微笑是和煦的春风,能融化严冬的坚冰; 微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微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2、请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初三同学写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不少于 15 字)(2 分) 答 : 。 二、阅读理解(50 分)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1955 年 1 月 26 日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 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 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 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 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 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 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 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 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 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 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 ——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 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 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 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13.作者能按预期收到儿子的来信说明了什么?(3 分) 14.作者为什么说“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3 分) 15.你是怎么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的?(4 分) 16.你是怎样理解这封信中的“坚强”的?(3 分) 17.从这封信中你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4 分) (二)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雨 果
i各位先生: 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 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 哀悼的,是死了有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线路 巴尔扎克先生参预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 的作家,涌现在黎希留之后一样 就像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精神统治者继承 了武力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 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 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 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熹剧,基实就是题作历 忠也没有么,这里有一切形式与一切风格,超过塔席特,上溯到徐艾陶诺,经过博马舍,上溯 到拉伯雷:一部又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 然之间就是现实的帷幕撕开了,留下一条宽缝,立时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 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 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 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 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 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 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岗岩 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 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 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是比岁月还多 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 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 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呶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 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打击 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 问与怀疑论的心灵,因而对宗教发生动摇:这也许是适宜的,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面对 着最高的神秘,对死亡加以思维,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一个崇高的心灵,气象万千,走进另一 世界,他本来扇着天才的看得见的翅膀,久久停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人看不见的另外的翅膀, 骤然投入了不可知。这时候各个人心所能有的,只是庄严和严肃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不,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 不是夜腴,而是光明!不晨績衷,而是开姐不是定處,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 ⅰ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
- 3 - 各位先生: 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 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 哀悼的,是死了有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线路。 巴尔扎克先生参预了 19 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 17 世纪一群显赫 的作家,涌现在黎希留之后一样,——就像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精神统治者继承 了武力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 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 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 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 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形式与一切风格,超过塔席特,上溯到徐艾陶诺,经过博马舍,上溯 到拉伯雷;一部又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 然之间就是现实的帷幕撕开了,留下一条宽缝,立时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 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 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 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 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 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 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岗岩 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 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 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 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 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呶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 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打击 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 问与怀疑论的心灵,因而对宗教发生动摇;这也许是适宜的,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面对 着最高的神秘,对死亡加以思维,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一个崇高的心灵,气象万千,走进另一 世界,他本来扇着天才的看得见的翅膀,久久停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人看不见的另外的翅膀, 骤然投入了不可知。这时候各个人心所能有的,只是庄严和严肃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不,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 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 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
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冼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做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 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1850年8月20日) 18.雨果在这篇演讲中,是怎样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3分) 19.你是怎样理解“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什么 分) 20.评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21.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22.你读过巴尔扎克的小说吗?谈谈你读后的感受。(4分)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5月19日至5月21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 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 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 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 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 偵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 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在。“人民利益高于切”,“一线希望,百倍努 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 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 奠平民……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 D°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神多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 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 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攴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 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 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 夹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天10夜中华大地纵横 救|干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 龆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 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 4 - 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冼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做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 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1850 年 8 月 20 日) 18.雨果在这篇演讲中,是怎样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3 分) 19.你是怎样理解“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什么……”(3 分) 20.评析下面的句子。(4 分)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21.赏析下面的句子。(4 分) “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22.你读过巴尔扎克的小说吗?谈谈你读后的感受。(4 分) (三)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 ①5 月 19 日至 5 月 21 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 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 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 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汶川不哭”,“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 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 值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 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 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 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 奠平民……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 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日继之夜,生继之死。在这场新世纪以来 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 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 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 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 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 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 天 10 夜中华大地纵横 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 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 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 密---------------------- 封----------------------- 线------------------------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200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3.本文是作者针对2008年5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2 分)答 24.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2分) 答 25.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答 26.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 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6分) 父母 老师: 学生 2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3分) 答 三、写作(60分)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拟一个小标题,写一篇150字的小随笔(10分) 哑巴在街口卖菜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网垫在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 嚓切断,扬起刀口让顾客看,完好无缺,在惊叹声中,哑巴又拿出其余的菜刀,轮 番表演,围观者你买一把,我买一把,不一会儿,刀卖完了 读以上文字,或联想、想象,把当时的场景描绘出来;或有感而发,展开议论, 谈谈你的看法、见解
- 5 -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 2008 年 5 月 22 日《人民日报》) 23.本文是作者针对 2008 年 5 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2 分)答: 24. 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2 分) 答: 25. 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 分) 答: 26.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 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6 分) 父母: 老师: 学生: 2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 (3 分) 答: 三、写作(60 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拟一个小标题,写一篇 150 字的小随笔(10 分)。 一哑巴在街口卖菜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网垫在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 嚓切断,扬起刀口让顾客看,完好无缺,在惊叹声中,哑巴又拿出其余的菜刀,轮 番表演,围观者你买一把,我买一把,不一会儿,刀卖完了。 读以上文字,或联想、想象,把当时的场景描绘出来;或有感而发,展开议论, 谈谈你的看法、见解。 题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