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co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 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 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 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 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文体:一篇借人物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中心思想: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主要 思想)及给人民带来的祸害,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写作特点 1.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 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种树要“其莳也若子”—做官要爱护老百姓 种树—一治民 种树要“其置也若弃”一—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他植者种树与长人者治国。 2.文章阐述种树的道理和方法,采用了对比手法:郭橐驼种树一一他植者种树。(在原理 态度、方法和结果诸方面都构成了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 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 3.传记性,寓言性,类比性,抒情性 4.详略得当——略写郭的生平,详写其种树的态度和方法:略写他植者态度马虎,详写他植者“爱之太 殷,忧之太勤”。 种树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能使“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种树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郭橐驼这个人物是虚构的 他植者的种树态度:1.马马虎虎、不认真:2.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 以蕃。他植者虽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2)橐驼种树技艺高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是受到众人“争迎取养”;二是树种得好,种的树长相好;三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3)这里运用了什么变现方法?体现在哪里? 面烘托,表现在大家“争迎取养”;二是对比翻沉,表现在别人都比不上他。 (4)作者为什么要险些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先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是铺垫,为下文张本,顺势写其种树原理和方法,即烘托了主旨,又令人信服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夭,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com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 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 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 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 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文体:一篇借人物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中心思想:借为人立传的方式,寓治国之理于种树之道,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主要 思想)及给人民带来的祸害,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写作特点: 1. 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 种树——治民 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种树要“其莳也若子”——做官要爱护老百姓; 种树要“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他植者种树与长人者治国。 2. 文章阐述种树的道理和方法,采用了对比手法:郭橐驼种树——他植者种树。(在原理、 态度、方法和结果诸方面都构成了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 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 3. 传记性,寓言性,类比性,抒情性。 4. 详略得当——略写郭的生平,详写其种树的态度和方法;略写他植者态度马虎,详写他植者“爱之太 殷,忧之太勤”。 种树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能使“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种树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郭橐驼这个人物是虚构的。 他植者的种树态度:1.马马虎虎、不认真;2.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 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2)橐驼种树技艺高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是受到众人“争迎取养”;二是树种得好,种的树长相好;三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3)这里运用了什么变现方法?体现在哪里? 一是侧面烘托,表现在大家“争迎取养”;二是对比翻沉,表现在别人都比不上他。 (4)作者为什么要险些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先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是铺垫,为下文张本,顺势写其种树原理和方法,即烘托了主旨,又令人信服。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11
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co 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 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 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 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 (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最能体现橐驼种树合乎原理的是哪两句话?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除正面阐述外,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方法来凸现橐驼种树方法的正确性?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凸现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结果,与“他植者”种树的原理、方法、结果的全 面对比。 (4)“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马马虎虎、不认真:2.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5)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种树的马虎态度,而详写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态度? 为与下文中“长人者好烦其令”相照应、类比,从而阐发并突出文章的主旨 3.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妤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 获,早缫而绪,旱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 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这里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弊端? 长人者好烦其令,即政乱令繁。 (2)这笔锻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危害? 扰民害民,使民不得休养生息,故而“病且怠”,即困苦而疲惫。 (3)这里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养民治国,即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 形象描绘
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com 12 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 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 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 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 我若也。 (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最能体现橐驼种树合乎原理的是哪两句话?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除正面阐述外,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方法来凸现橐驼种树方法的正确性?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凸现郭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结果,与“他植者”种树的原理、方法、结果的全 面对比。 (4)“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马马虎虎、不认真;2.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5)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种树的马虎态度,而详写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态度? 为与下文中“长人者好烦其令”相照应、类比,从而阐发并突出文章的主旨。 3.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 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 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这里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弊端? 长人者好烦其令,即政乱令繁。 (2)这笔锻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危害? 扰民害民,使民不得休养生息,故而“病且怠”,即困苦而疲惫。 (3)这里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养民治国,即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 形象描绘
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co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作者:司马光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 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 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 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 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文体:记叙文 中心思想:通过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盛,坚持“胡服骑射”这一改革而终于成功的历史故事,赞扬了勇 于变革、坚持变革、善于变革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写作特点:利用对话进行说理,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十分突出,即主要人物描写方式 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 (1)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 (2)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 (3)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成功的主要原因:以利国利民的道理服人 (4)敢于打破传统礼仪习惯和华夷有别的观念 即根本原因是采用正确方法,并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2.赵武灵王是怎样说服公子成的? 首先以国家利益为重,派人去说服公子成,公子成不同意。 又亲自登门拜访,耐心地分析国家周边形势,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目的,细心地向公子成陈述,有理有 据有情,终于说服了公子成。 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1)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战争形式的转变 (2)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融合的体现 (3)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思想文化的变革(主要意义) (4)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值得肯定和学习 4.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目地是:加强边防,扩张领土。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中心事件: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
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com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作者:司马光,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 东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 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 年),下迄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 年),凡一千三百六 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 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文体:记叙文。 中心思想:通过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盛,坚持“胡服骑射”这一改革而终于成功的历史故事,赞扬了勇 于变革、坚持变革、善于变革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写作特点:利用对话进行说理,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十分突出,即主要人物描写方式——语 言描写。 1.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 (1) 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 (2) 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作为突破口,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 (3) 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成功的主要原因:以利国利民的道理服人; (4) 敢于打破传统礼仪习惯和华夷有别的观念。 即根本原因是采用正确方法,并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2. 赵武灵王是怎样说服公子成的? 首先以国家利益为重,派人去说服公子成,公子成不同意。 又亲自登门拜访,耐心地分析国家周边形势,以国家的发展、强盛为目的,细心地向公子成陈述,有理有 据有情,终于说服了公子成。 3.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1) 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战争形式的转变; (2) 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融合的体现; (3) 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思想文化的变革(主要意义); (4) 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值得肯定和学习。 4.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目地是:加强边防,扩张领土。 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中心事件: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 13
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货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 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1)赵武灵王要进行怎样的改革? 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让老百姓改穿便于作战的胡服,教老百姓骑马射箭,加强军事力量。 (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巩固边防,扩张领土,使赵国强大 (3)从哪里可以看出赵武灵王进行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认为实行改革是贤者,嘲笑改革是愚者,理直气壮,信心十足。决心:虽驱世以笑我 中山,吾必 有之。不怕反对者人多势众,一定要通过改革来达到扩张领土、强盛国家的目的。 (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行为描写、语言描写。 2.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 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1)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目的是什么? 使他支持改革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利民为本。 (3)赵武灵王为何要以公子成为突破口? 公子成使赵武灵王的叔父,权重朝野,他若反对,变革不仅难以推行,还会造成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分裂 他若支持,不仅消除了变革的最大障碍,而且能带动朝野共同变革。 (4)从这里看,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是以利民为根本出发点:二是以公子成为突破口,打通关键:三是耐心说服,以理服人 3.公子成再拜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 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 (1)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公子成以“变古道,逆人心”为由反对变革 (2)公子成反对胡服骑射的理由有哪些? 一是华夷有别,以“中国”老大自居:二是圣贤之教、礼仪之用是天下准则,不可变:三是“变古之道, 逆人之心”,后患无穷。 (3)从这里可看出,赵武灵王的改革体现出那些进步思想? 1.具有大胆改革精神 2.以利国利民为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3.民族平等,敢于打破华夷有别观念 4.坚信事理人心所向,不惧阻力重重
英语自考 zikaoenglish@163.com 14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 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1)赵武灵王要进行怎样的改革? 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让老百姓改穿便于作战的胡服,教老百姓骑马射箭,加强军事力量。 (2)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巩固边防,扩张领土,使赵国强大。 (3)从哪里可以看出赵武灵王进行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认为实行改革是贤者,嘲笑改革是愚者,理直气壮,信心十足。决心: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 有之。不怕反对者人多势众,一定要通过改革来达到扩张领土、强盛国家的目的。 (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行为描写、语言描写。 2.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 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1)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目的是什么? 使他支持改革。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利民为本。 (3)赵武灵王为何要以公子成为突破口? 公子成使赵武灵王的叔父,权重朝野,他若反对,变革不仅难以推行,还会造成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分裂; 他若支持,不仅消除了变革的最大障碍,而且能带动朝野共同变革。 (4)从这里看,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以利民为根本出发点;二是以公子成为突破口,打通关键;三是耐心说服,以理服人。 3.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 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 (1)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公子成以“变古道,逆人心”为由反对变革。 (2)公子成反对胡服骑射的理由有哪些? 一是华夷有别,以“中国”老大自居;二是圣贤之教、礼仪之用是天下准则,不可变;三是“变古之道, 逆人之心”,后患无穷。 (3)从这里可看出,赵武灵王的改革体现出那些进步思想? 1.具有大胆改革精神; 2.以利国利民为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3.民族平等,敢于打破华夷有别观念; 4.坚信事理人心所向,不惧阻力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