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 俱齐备厚赐之”。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 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 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许 多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 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与明朝发生正面冲突,直到 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誓师伐明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 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 努尔哈赤充分发挥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 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 变被动为主动。 努尔哈赤自幼喜爱兵猎,勤学苦练,武艺超群、刀法高强,百步穿杨, 箭术精湛。遇逢征战,他便率先冲阵,拼死厮杀。后来他回顾数十年戎马生 涯时总结说:“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 几经鏖战。”这种英勇的气概和猛烈冲杀的作风,赢得了将士的拥戴,建立 起崇高的威信,使部众竞相效尤,因而能够做到令必行,行必从。 有了这些决定性的因素,努尔哈赤不仅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从绝境里找 出路,避免了灭门之灾,而且不断由弱变强,由小到大,顺利地进行着统 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的事业。从明万历十一年以遗甲十三副兴师起,取图 伦,下巴尔达,斩尼堪外兰,败九部联军三万,十年之内统一了建州女真部 落。接着,他又灭哈达,并辉发,亡乌拉,降叶赫,取东海女真。三十六年 内,统一了建州、海西女真及大部分“野人女真”部落,“自东海至辽边, 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诸部始合为-”②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积极建立国家政权。万历十五年 (1587),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东南加哈河、硕里加河两界中的平岗筑城三 层,“建衙门楼台”。六月二十四日,“定国政,禁革作乱、窃盗、欺诈, 立禁约法制”③。万历二十三年,他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王子。万历三十三 年,他又自称“建州地方等处国王”、“建州王”、“建州国汘”。与此同 时,他命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文,又逐步建立牛录——八旗制度。万历四 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所有人员皆须编入八旗,一牛录三百丁,设牛 录额真一员、代子二人、章京四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 喇为一旗,置固山额真一、梅勒额真二。八旗人员居住同一地区,互为婚娶, 耕田种地,牧马放羊,采参打猎,遵守国法,纳赋服役,听从汗、贝勒统率 使用满语满文。服装发式亦须一律,妇女不得缠脚,男子皆要剃发留辫。这 样一来,使原先来自不同地区、制度相异、习俗不一的几十万女真、蒙古、 汉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赋役负担、国家法令、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 等方面,大体上达到了同样的水平,旧有的差异迅速消失,一致性愈益增多, 逐渐形成为一个在经济条件、语言文字、心理状态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新的民 ②《满文老档·太祖》卷7。 《武皇帝实录》卷2。 ②《武皇帝实录》卷3。 ①《满洲实录》卷1满文本
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对其他随从人员,亦 “俱齐备厚赐之”②。这样就缩小了打击面,争取到许多部长、路长带领属人 前来归顺。仅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黑龙江、吉林、辽宁女真酋 长统众来归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统一的进程,减少了许 多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 扩大。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与明朝发生正面冲突,直到 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誓师伐明以前,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这极 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 努尔哈赤充分发挥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干。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 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 变被动为主动。 努尔哈赤自幼喜爱兵猎,勤学苦练,武艺超群、刀法高强,百步穿杨, 箭术精湛。遇逢征战,他便率先冲阵,拼死厮杀。后来他回顾数十年戎马生 涯时总结说:“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 几经鏖战。”①这种英勇的气概和猛烈冲杀的作风,赢得了将士的拥戴,建立 起崇高的威信,使部众竞相效尤,因而能够做到令必行,行必从。 有了这些决定性的因素,努尔哈赤不仅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从绝境里找 出路,避免了灭门之灾,而且不断由弱变强,由小到大,顺利地进行着统一 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的事业。从明万历十一年以遗甲十三副兴师起,取图 伦,下巴尔达,斩尼堪外兰,败九部联军三万,十年之内统一了建州女真部 落。接着,他又灭哈达,并辉发,亡乌拉,降叶赫,取东海女真。三十六年 内,统一了建州、海西女真及大部分“野人女真”部落,“自东海至辽边, 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诸部始合为一”②。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积极建立国家政权。万历十五年 (1587),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东南加哈河、硕里加河两界中的平岗筑城三 层,“建衙门楼台”。六月二十四日,“定国政,禁革作乱、窃盗、欺诈, 立禁约法制”①。万历二十三年,他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王子。万历三十三 年,他又自称“建州地方等处国王”、“建州王”、“建州国汗”。与此同 时,他命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文,又逐步建立牛录——八旗制度。万历四 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所有人员皆须编入八旗,一牛录三百丁,设牛 录额真一员、代子二人、章京四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 喇为一旗,置固山额真一、梅勒额真二。八旗人员居住同一地区,互为婚娶, 耕田种地,牧马放羊,采参打猎,遵守国法,纳赋服役,听从汗、贝勒统率, 使用满语满文。服装发式亦须一律,妇女不得缠脚,男子皆要剃发留辫。这 样一来,使原先来自不同地区、制度相异、习俗不一的几十万女真、蒙古、 汉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赋役负担、国家法令、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 等方面,大体上达到了同样的水平,旧有的差异迅速消失,一致性愈益增多, 逐渐形成为一个在经济条件、语言文字、心理状态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新的民 ② 《满文老档·太祖》卷 7。 ① 《武皇帝实录》卷 2。 ② 《武皇帝实录》卷 3。 ① 《满洲实录》卷 1 满文本
族共同体——满族。 有了这些准备,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便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 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登基大典,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 明汗”),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强大 的后金国,出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族共同体——满族。 有了这些准备,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便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 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登基大典,自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简称“英 明汗”),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强大 的后金国,出现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第二节萨尔浒之战的无敌统帅 誓师伐明 明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 呈告皇天,声讨明国之过,发军征明。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指责明朝政府欺凌自己和广大女真的七条大 罪。第一恨为明军“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第 二恨是明朝违背誓言,“遣兵岀边,护卫叶赫”。第三恨系明臣背誓,指责 建州擅杀岀边采参挖矿的汉民,逼令建州送献十人斩于边上。第四恨,乃明 朝“遣兵岀边,为叶赫防御”,使叶赫将其许聘与努尔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 转嫁蒙古”。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驱逐居住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耕 田种谷的女真,“不容收获”。第六恨为明帝听取叶赫谗言,遣人持函,“备 书恶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经并吞的哈达地区。 “七大恨”集中反映了满族对明朝君臣欺凌女真和反对女真统一的愤 怒。明朝的皇帝,从创业开国的太祖朱元璋,到沉湎酒色二十多年不上朝的 昏君万历帝朱翊钧,都自视为承奉天命的真命天子,要女真尊他们为“天皇 帝”。辽东文武官将,也狂妄自大,贱视各个少数民族,蔑称建州为“东夷” 蒙古为“西虏”、“北虏”,叫努尔哈亦为“奴儿哈赤”、“奴酋”,对他 们任意欺凌,百般盘剥。查收贡品,辽东官员“验其方物,貂皮纯黑马肥大 者,始令入贡,否则拒之”。建州女真进入抚顺马市贸易,“例于日晡时开 市,买卖未毕遽即驱逐胡人,所赍几尽遗失”,实为公开抢夺。一个小小的 明朝游击胡大受,居然在万历二十四年差人持书,命令建州“王子”努尔哈 赤要遵守国法,不许攻打朝鲜。其《宣谕文》竟然有下述言语 尔达子若不量而妄动,则所欲如缘木求鱼,所为如以肉投虎。况皇灵震叠,敌国议 后,一举足间而他日之大祸判焉。到此狼狈,虽悔无及。……(尔)当敬恭承命,体领 至意,传谕各众头目,自此以后,务要各守封疆,永遵禁约,毋得仍前紊乱,越境起衅。 ③500005300092 小小游击就敢这样飞扬跋扈颐指气使,那末威镇东北的辽东总兵官征虏 将军、辽东巡抚,中央的兵部尚书,以至“天皇帝”其贱视女真的恶劣态度, 更是不说自明了。 对于这种被贱视为奴的恶劣待遇,女真无不痛心疾首,十分愤恨。后来 天聪汗皇太极援述“七大恨”和补充解释兴师伐明的原因时,对此讲得非常 清楚。他说: 南朝皇帝高拱深宫之中,文武边官欺诳壅蔽,无怀柔之方略,有势利之机权,势不 使尽不休,利不括尽不已,苦害欺凌,千态莫状。 我两国之所以构兵者,先因尔驻辽东、广宁各官,尊尔皇帝,如在天上,自视其身 犹如神人,俾天生诸国之君不得</PGN000.TXT/PGN自主,不堪凌辱,遂告于天,兴师 征讨。①5000053_00100 ①《满文老档·太祖》卷6:《武皇帝实录》卷2:《明神宗实录》卷568。 ①《明宪宗实录》卷35。 ②李民寞:《建州闻见录》
第二节 萨尔浒之战的无敌统帅 誓师伐明 明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 呈告皇天,声讨明国之过,发军征明。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指责明朝政府欺凌自己和广大女真的七条大 罪。第一恨为明军“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第 二恨是明朝违背誓言,“遣兵出边,护卫叶赫”。第三恨系明臣背誓,指责 建州擅杀出边采参挖矿的汉民,逼令建州送献十人斩于边上。 第四恨,乃明 朝“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使叶赫将其许聘与努尔哈赤及其子代善之女 “转嫁蒙古”。第五恨是,明廷遣兵,驱逐居住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耕 田种谷的女真,“不容收获”。第六恨为明帝听取叶赫谗言,遣人持函,“备 书恶言”,侮辱建州。第七恨是明廷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经并吞的哈达地区。 ① “七大恨”集中反映了满族对明朝君臣欺凌女真和反对女真统一的愤 怒。明朝的皇帝,从创业开国的太祖朱元璋,到沉湎酒色二十多年不上朝的 昏君万历帝朱翊钧,都自视为承奉天命的真命天子,要女真尊他们为“天皇 帝”。辽东文武官将,也狂妄自大,贱视各个少数民族, 蔑称建州为“东夷”、 蒙古为“西虏”、“北虏”,叫努尔哈亦为“奴儿哈赤”、“奴酋”,对他 们任意欺凌,百般盘剥。查收贡品,辽东官员“验其方物,貂皮纯黑马肥大 者,始令入贡,否则拒之”。①建州女真进入抚顺马市贸易,“例于日晡时开 市,买卖未毕遽即驱逐胡人,所赍几尽遗失”②,实为公开抢夺。一个小小的 明朝游击胡大受,居然在万历二十四年差人持书,命令建州“王子”努尔哈 赤要遵守国法,不许攻打朝鲜。其《宣谕文》竟然有下述言语: 尔达子若不量而妄动,则所欲如缘木求鱼,所为如以肉投虎。况皇灵震叠,敌国议 后,一举足间而他日之大祸判焉。到此狼狈,虽悔无及。……(尔)当敬恭承命,体领 至意,传谕各众头目,自此以后,务要各守封疆,永遵禁约,毋得仍前紊乱,越境起衅。 ③50000053_0009_2 小小游击就敢这样飞扬跋扈颐指气使,那末威镇东北的辽东总兵官征虏 将军、辽东巡抚,中央的兵部尚书,以至“天皇帝”其贱视女真的恶劣态度, 更是不说自明了。 对于这种被贱视为奴的恶劣待遇,女真无不痛心疾首,十分愤恨。后来 天聪汗皇太极援述“七大恨”和补充解释兴师伐明的原因时,对此讲得非常 清楚。他说: 南朝皇帝高拱深宫之中,文武边官欺诳壅蔽,无怀柔之方略,有势利之机权,势不 使尽不休,利不括尽不已,苦害欺凌,千态莫状。 我两国之所以构兵者,先因尔驻辽东、广宁各官,尊尔皇帝,如在天上,自视其身, 犹如神人,俾天生诸国之君不得</PGN0009.TXT/PGN>自主,不堪凌辱,遂告于天,兴师 征讨。①50000053_0010_0 ① 《满文老档·太祖》卷 6;《武皇帝实录》卷 2;《明神宗实录》卷 568。 ① 《明宪宗实录》卷 35。 ② 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七大恨”还反映了满族对明朝“分而治之”的政策的反对。明王朝一 贯害怕和坚决反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实行“不使归一”、“犬牙相制”的政 策。暑礼部尚书杨道宾曾连上三道奏疏,详述明廷制定的这一重要国策。他 说: 女直乃肃慎旧疆,亡金遗孽。……然必分女直为三,又析卫所地站为二百六十有二, 各自雄长,不使归一者,盖以犬羊异类,欲其犬牙相制也 臣阅金、辽二史,辽人 尝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必离其党而分之,护其群而存之,未有纵其蚕食,任 其渔猎,以养其成而付之无可奈何者也。②50000053_0010 因此,明朝政府顽固推行“以夷制夷”、“各自雄长,不使归一”的政 策,不惜重金收买,巧言相骗,甚至调兵遣将武力镇压。从成化时的拘斩董 山,到万历初年剿王杲、杀海西名酋仰加奴、逞加奴,以及多次刁难努尔哈 赤并准备兴师问罪,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不许女真各部统一起来。分则争 争必弱,为明所喜,合则强,为明所惧,双方利害冲突,不可调和。努尔哈 赤用“七大恨”,来表达了他和全体女真(满族)坚决反对明朝政府的欺凌、 要求实现女真各部统一的强烈愿望。 “七大恨”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目标,是正义的,是合情合理的 对激励女真(满族)奋发图强,英勇冲杀,反抗明朝政府的压迫,起了巨大 的作用。告天以后,在努尔哈赤的统率下,八旗官兵士气昂扬,飞驰前进, 于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五日“乘隙突入”,轻取抚顺, 连下东州、马根单等城堡五百余,掠人畜三十万,编降民一千户,又击败辽 东总兵官张承胤、副将颇廷相来援之兵一万,杀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及 千把总等官五十余员,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努尔哈赤厚待抚顺降将李永 芳,将其从游击擢升副将,又以孙女嫁彼为妻,尊称为“抚顺额驸”,并赏 赐降民大量牛、马、猪、犬、衣物、房、田,依照明制设官,令李永芳统管。 萨尔浒大败明军 抚顺失陷,总兵战殁,败报至京,“朝野震惊”。明廷起用曾任“经略 朝鲜军务”要职和辽东巡抚的杨镐为辽东经略,以宁远伯李成梁之子李如柏 为辽东总兵官,调兵四方,议兵十万、饷三百万,准备大举征剿建州。 明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闰四月,辽东巡抚李维翰移咨朝 鲜待机合剿,指责“建酋奴儿哈赤”“无端生事,计袭抚顺,公行叛逆,罪 大恶极,法当诛讨”。总兵李如柏宣称:“今已有明旨,选精兵百万,勇将 千员,分路并进,务擒元恶,枭首藁街。”万历四十六年十二月经略杨镐奏 上“擒奴赏格”,兵部尚书黄嘉善覆奏,万历帝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 擒斩努尔哈赤、“八大总管”、“奴酋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 锋、“领兵大头目 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的,一律重赏,封授世 职。叶赫金台石、布扬古贝勒能“擒斩奴酋”,“即给予建州敕书,以龙虎 将军封殖其地 这些咨文和“赏格”表明了,明朝不仅要斩杀努尔哈赤及其子弟叔侄亲 ①《明神宗实录》卷568:《满文老档·太祖》卷6: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 ②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2940、2994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78
“七大恨”还反映了满族对明朝“分而治之”的政策的反对。明王朝一 贯害怕和坚决反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实行“不使归一”、“犬牙相制”的政 策。暑礼部尚书杨道宾曾连上三道奏疏,详述明廷制定的这一重要国策。他 说: 女直乃肃慎旧疆,亡金遗孽。……然必分女直为三,又析卫所地站为二百六十有二, 各自雄长,不使归一者,盖以犬羊异类,欲其犬牙相制也。……臣阅金、辽二史,辽人 尝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必离其党而分之,护其群而存之,未有纵其蚕食,任 其渔猎,以养其成而付之无可奈何者也。②50000053_0010_1 因此,明朝政府顽固推行“以夷制夷”、“各自雄长,不使归一”的政 策,不惜重金收买,巧言相骗,甚至调兵遣将武力镇压。从成化时的拘斩董 山,到万历初年剿王杲、杀海西名酋仰加奴、逞加奴,以及多次刁难努尔哈 赤并准备兴师问罪,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不许女真各部统一起来。分则争, 争必弱,为明所喜,合则强,为明所惧,双方利害冲突,不可调和。努尔哈 赤用“七大恨”,来表达了他和全体女真(满族)坚决反对明朝政府的欺凌、 要求实现女真各部统一的强烈愿望。 “七大恨”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目标,是正义的,是合情合理的, 对激励女真(满族)奋发图强,英勇冲杀,反抗明朝政府的压迫,起了巨大 的作用。告天以后,在努尔哈赤的统率下,八 旗官兵士气昂扬,飞驰前进, 于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五日“乘隙突入”,轻取抚顺, 连下东州、马根单等城堡五百余,掠人畜三十万,编降民一千户,又击败辽 东总兵官张承胤、副将颇廷相来援之兵一万,杀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及 千把总等官五十余员,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①努尔哈赤厚待抚顺降将李永 芳,将其从游击擢升副将,又以孙女嫁彼为妻,尊称为“抚顺额驸”,并赏 赐降民大量牛、马、猪、犬、衣物、房、田,依照明制设官,令李永芳统管。 萨尔浒大败明军 抚顺失陷,总兵战殁,败报至京,“朝野震惊”。明廷起用曾任“经略 朝鲜军务”要职和辽东巡抚的杨镐为辽东经略,以宁远伯李成梁之子李如柏 为辽东总兵官,调兵四方,议兵十万、饷三百万,准备大举征剿建州。 明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 1618)闰四月,辽东巡抚李维翰移咨朝 鲜待机合剿,指责“建酋奴儿哈赤”“无端生事,计袭抚顺,公行叛逆,罪 大恶极,法当诛讨”。总兵李如柏宣称:“今已有明旨,选精兵百万,勇将 千员,分路并进,务擒元恶,枭首藁街。”②万历四十六年十二月经略杨镐奏 上“擒奴赏格”,兵部尚书黄嘉善覆奏,万历帝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 擒斩努尔哈赤、“八大总管”、“奴酋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 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的,一律重赏,封授世 职。叶赫金台石、布扬古贝勒能“擒斩奴酋”,“即给予建州敕书,以龙虎 将军封殖其地”。① 这些咨文和“赏格”表明了,明朝不仅要斩杀努尔哈赤及其子弟叔侄亲 ① 《明神宗实录》卷 568;《满文老档·太祖》卷 6;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 ②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2940、2994 页。 ① 《明神宗实录》卷 578
人,还要屠戮其女婿、大将和小头目并株连九族。对整个满族来说,这是 场生死存亡的战争。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明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 永春、巡按陈王庭,在辽阳演武场,集合征辽官将,议定分兵四路,北路以 原任总兵马林为主将,西路主将是山海总兵杜松,南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为 主将,东路主将是总兵刘铤。四路兵共八万八千五百余人,加上朝鲜兵一万 三千余及叶赫兵二千,号称四十七万,携带枪炮数万,约定分道出边,三月 初二日在二道关会合,集中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早已探听到明军消息。面临大军围剿、有可能遭到灭门灭族之 灾的危险形势,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和八旗子弟,却镇静自若,从容应战 胸怀保家卫族的决心,誓死杀敌。努尔哈赤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干,采 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发挥所长、克敌之短的正确方针。他强调指出 恁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撤回各屯寨士卒,只留少数兵土防御南路、 东路,八旗劲旅首先迎战明军主力西路杜松部。建州知悉杜松“勇健绝伦”, 决定设下埋伏,智胜勇取。当杜松领军二万余,日驰百余里,赶至浑河时, 努尔哈赤已在山林深处埋下精兵,并遣人堵住上游,使河水突浅,一待杜松 见水很浅而率军渡河时,后金军决堤,河水骤涨,“水深没肩”,明兵“没 于河者几千人”。当明军拥挤过河后,伏兵突起,努尔哈赤带领大贝勒代善、 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和八旗大臣,统率八旗劲旅, 以两倍于杜松的兵力,勇猛冲杀,三月初一日,于萨尔浒(距赫图阿拉西· 百二十里,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迅速消灭了西路明军,斩杀杜松、王 宣、赵梦麟三总兵。第二日,努尔哈赤又统军击败北路军,总兵马林仓皇逃 遁。努尔哈赤坐镇赫图阿拉,遣大贝勒代善,率诸贝勒、大臣,领兵迎击明 勇将刘铤的东路军。当刘铤于三月初四日进至阿布达里岗距赫图阿拉约五十 里时,后金军早已“设伏于山谷”,并遣一明降官,持所得杜松的“号矢’ (即令箭),驰至刘营,诱其速进,刘铤中计,匆忙前往,队不成列,一入 伏中,代善挥令八旗劲旅突起冲刺,斩杀刘铤,明军措手不及,全军覆灭, 朝鲜从征元帅姜弘立率众降金。明辽东总兵官李如柏知悉兵败,奉杨镐命令, 仓皇撤退。 明军四路出击,三路败没,四位总兵战死,阵亡道臣、副总兵、参将、 游击、都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总、把总等官三百一十余员,兵丁死亡 四万五千八百余名,丢失马、骡、驼二万八千余匹,遗弃火器大小枪炮二万 件。明金(清)之间的第一次大决战,由于满族领袖努尔哈赤的正确指挥 和八旗健儿的奋勇冲杀,终于以明军在萨尔浒的彻底失败而结束,新兴的满 族避免了亡族之灾,迅速前进,后金国更加壮大了。 ①海滨野史:《建州私志》:《明神宗实录》卷580:《明经世文编》卷502,宋懋澄:《东征纪略》。 2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明经世文编》卷488,徐光启:《辽左阽危已基疏》
人,还要屠戮其女婿、大将和小头目并株连九族。对整个满族来说,这是一 场生死存亡的战争。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十一日,明辽东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 永春、巡按陈王庭,在辽阳演武场,集合征辽官将,议定分兵四路,北路以 原任总兵马林为主将,西路主将是山海总兵杜松,南路由辽东总兵李如柏为 主将,东路主将是总兵刘铤。四路兵共八万八千五百余人,加上朝鲜兵一万 三千余及叶赫兵二千,号称四十七万,携带枪炮数万,约定分道出边,三月 初二日在二道关会合,集中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早已探听到明军消息。面临大军围剿、有可能遭到灭门灭族之 灾的危险形势,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和八旗子弟,却镇静自若,从容应战, 胸怀保家卫族的决心,誓死杀敌。努尔哈赤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干,采 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发挥所长、克敌之短的正确方针。他强调指出: “恁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撤回各屯寨士卒,只留少数兵土防御南路、 东路,八旗劲旅首先迎战明军主力西路杜松部。建州知悉杜松“勇健绝伦”, 决定设下埋伏,智胜勇取。当杜松领军二万余,日驰百余里,赶至浑河时, 努尔哈赤已在山林深处埋下精兵,并遣人堵住上游,使河水突浅,一待杜松 见水很浅而率军渡河时,后金军决堤,河水骤涨,“水深没肩”,明兵“没 于河者几千人”①。当明军拥挤过河后,伏兵突起,努尔哈赤带领大贝勒代善、 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和八旗大臣,统率八旗劲旅, 以两倍于杜松的兵力,勇猛冲杀,三月初一日,于萨尔浒(距赫图阿拉西一 百二十里,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迅速消灭了西路明军,斩杀杜松、王 宣、赵梦麟三总兵。第二日,努尔哈赤又统军击败北路军,总兵马林仓皇逃 遁。努尔哈赤坐镇赫图阿拉,遣大贝勒代善,率诸贝勒、大臣,领兵迎击明 勇将刘铤的东路军。当刘铤于三月初四日进至阿布达里岗距赫图阿拉约五十 里时,后金军早已“设伏于山谷”,并遣一明降官,持所得杜松的“号矢” (即令箭),驰至刘营,诱其速进,刘铤中计,匆忙前往,队不成列,一入 伏中,代善挥令八旗劲旅突起冲刺,斩杀刘铤,明军措手不及,全军覆灭, 朝鲜从征元帅姜弘立率众降金。明辽东总兵官李如柏知悉兵败,奉杨镐命令, 仓皇撤退。 明军四路出击,三路败没,四位总兵战死,阵亡道臣、副总兵、参将、 游击、都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总、把总等官三百一十余员,兵丁死亡 四万五千八百余名,丢失马、骡、驼二万八千余匹,遗弃火器大小枪炮二万 件②。 明金(清)之间的第一次大决战,由于满族领袖努尔哈赤的正确指挥 和八旗健儿的奋勇冲杀,终于以明军在萨尔浒的彻底失败而结束,新兴的满 族避免了亡族之灾,迅速前进,后金国更加壮大了。 ① 海滨野史:《建州私志》;《明神宗实录》卷 580;《明经世文编》卷 502,宋懋澄:《东征纪略》。 ②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 1;《明经世文编》卷 488,徐光启:《辽左阽危已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