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的过程。该过程的持续时间称为小 麦的生育期,生产上通常以自出苗(或播种)至成熟的天数来表示生育期的长短。我 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悬殊,品种和播期不同,因而小麦的生育期差别甚大。冬小 麦(秋季播种)多为230d左右或以上,春小麦(春季播种)多为100~120d。山西秋 播小麦的生育期240~270天,以中部麦区长而南部麦区短。春播小麦生育期多在 100~130天。 (二)生育时期 小麦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常根据器官 形成的顺序和明显的外部特征,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若干生育时期。通常将小麦生 育期划分为出苗、分蘖、起身(生物学拔节)、拔节(农艺拔节)、挑旗(孕穗)、抽穗 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时期,有明显越冬期的冬小麦还有越冬和返青期。 (三)小麦的生育阶段 在栽培上,又根据所形成器官的类型和生育特点的不同,将小麦一生划分为三 大生育阶段,关系如下:自种子萌发到幼穗开始分化之前为营养生长阶段,其生育 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自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其 生育特点是幼穗分化发育与根、茎、叶、蘖的生长同时并进;抽穗至成熟是生殖生 长阶段,为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 粒重的主要决定时期,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但生长中心不同,栽培管理的主攻方 向也不一样。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 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 育。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而其中有 二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在小麦一生中,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有春化阶段和光照 阶段。 (一)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萌动种子的胚的生长点或幼苗的生长点,只要有适宜的综合外界条件,就能开 始并通过春化阶段发育。在春化阶段所需要的综合外界条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适 宜的温度条件。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不同 可将小麦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春性品种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一生 (一)生育期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的过程。该过程的持续时间称为小 麦的生育期,生产上通常以自出苗(或播种)至成熟的天数来表示生育期的长短。我 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悬殊,品种和播期不同,因而小麦的生育期差别甚大。冬小 麦(秋季播种)多为 230d 左右或以上,春小麦(春季播种)多为 100~120d。山西秋 播小麦的生育期 240~270 天,以中部麦区长而南部麦区短。春播小麦生育期多在 100~130 天。 (二)生育时期 小麦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常根据器官 形成的顺序和明显的外部特征,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若干生育时期。通常将小麦生 育期划分为出苗、分蘖、起身(生物学拔节)、拔节(农艺拔节)、挑旗(孕穗)、抽穗、 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时期,有明显越冬期的冬小麦还有越冬和返青期。 (三)小麦的生育阶段 在栽培上,又根据所形成器官的类型和生育特点的不同,将小麦一生划分为三 大生育阶段,关系如下:自种子萌发到幼穗开始分化之前为营养生长阶段,其生育 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自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其 生育特点是幼穗分化发育与根、茎、叶、蘖的生长同时并进;抽穗至成熟是生殖生 长阶段,为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 粒重的主要决定时期,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但生长中心不同,栽培管理的主攻方 向也不一样。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成熟的生活周期内,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 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 育。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等,而其中有 一二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在小麦一生中,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有春化阶段和光照 阶段。 (一)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萌动种子的胚的生长点或幼苗的生长点,只要有适宜的综合外界条件,就能开 始并通过春化阶段发育。在春化阶段所需要的综合外界条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适 宜的温度条件。根据不同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不同, 可将小麦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春性品种
北方春播品种在5~20℃,秋播地区品种在0~12℃的条件下,经过5~15d可 完成春化阶段发育。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在春天播种能正常抽穗结实。 2.半冬性品种 在0~η℃的条件下,经过15~35d,即可通过春化阶段。未春化处理的种子春 播,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抽穗极不整齐。 3.冬性品种 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在0~3℃条件下,经过30以上才能完成春化阶段发育。 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结实。 (二)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在完成春化阶段后,在适宜条件下进入光照阶段。这一阶段对光照时间反 应特别敏感。小麦是长日照作物,一些小麦品种如果每日只给8h的光照,则不能 抽穗结实,给以较长时间光照,则抽穗期提前。根据小麦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可分 为三种类型 1.反应迟钟型 在每日8~1ah的光照条件下,经l6d以上就能顺利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不因 日照长短而有明显差异。这类小麦多属于原产低纬度的春性小麦品种。 2.反应中等型 在每日&h的光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但在12h的光照条件下,经24d 以上可以通过光照阶段。一般半冬性类型的小麦品种属于此类 3.反应敏感型 在每日8~12h的光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每日12h以上,经过30~ 40d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正常抽穗。冬性品种一般属于此类。 (三)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1.当麦苗尚未通过春化阶段,茎生长锥的分生组织主要分化叶片、茎节、分蘖 和次生根等营养器官;春化阶段是决定叶片、茎节、分蘖和次生根数多少的时期, 春化阶段较长的冬性小麦的绿叶和分蘖数多于春化阶段短的春性小麦。延长春化阶 段可增加分蘖数。 2.小麦穗分化达二棱期,春化阶段结束,进入光照阶段,到雌、雄蕊原基形成 时,光照阶段结束。光照阶段是决定小穗数多少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 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大穗。 (四)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1指导正确地引种
北方春播品种在 5~20℃,秋播地区品种在 0~12℃的条件下,经过 5~15d 可 完成春化阶段发育。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在春天播种能正常抽穗结实。 2.半冬性品种 在 0~7℃的条件下,经过 15~35d,即可通过春化阶段。未春化处理的种子春 播,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抽穗极不整齐。 3.冬性品种 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在 0~3℃条件下,经过 30d 以上才能完成春化阶段发育。 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不能抽穗结实。 (二) 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在完成春化阶段后,在适宜条件下进入光照阶段。这一阶段对光照时间反 应特别敏感。小麦是长日照作物,一些小麦品种如果每日只给 8h 的光照,则不能 抽穗结实,给以较长时间光照,则抽穗期提前。根据小麦对光照长短的反应,可分 为三种类型: 1.反应迟钝型 在每日 8~12h 的光照条件下,经 16d 以上就能顺利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不因 日照长短而有明显差异。这类小麦多属于原产低纬度的春性小麦品种。 2.反应中等型 在每日 8h 的光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但在 12h 的光照条件下,经 24d 以上可以通过光照阶段。一般半冬性类型的小麦品种属于此类。 3.反应敏感型 在每日 8~12h 的光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每日 12h 以上,经过 30~ 40d 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正常抽穗。冬性品种一般属于此类。 (三) 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1.当麦苗尚未通过春化阶段,茎生长锥的分生组织主要分化叶片、茎节、分蘖 和次生根等营养器官;春化阶段是决定叶片、茎节、分蘖和次生根数多少的时期, 春化阶段较长的冬性小麦的绿叶和分蘖数多于春化阶段短的春性小麦。延长春化阶 段可增加分蘖数。 2.小麦穗分化达二棱期,春化阶段结束,进入光照阶段,到雌、雄蕊原基形成 时,光照阶段结束。光照阶段是决定小穗数多少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 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大穗。 (四) 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1.指导正确地引种
如果南方引用北方品种,因南方温度高,日照时间短,而表现春化和光照发育 迟缓,常表现迟熟:南方品种北移,由于北方温度低,日照较长,一般表现发育早, 冻害严重。因此,必须从纬度、海拔和气候条件比较接近的地区引种。 2.正确运用栽培措施 应根据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综合考虑品种布局、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密度, 以避免冻害,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例如,秋种时应先播种冬性品种,后播种半冬 性品种;冬性品种的春化阶段较长,分蘖力强,基本苗应适当少些。 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 (一)种子的构造 1.皮层包括果皮与种皮,有红皮种子(“红粒”)和白皮种子(“白粒”)之 分。红皮种子皮层较厚,透性较差,休眠期较长,抗穗发芽;白皮种子皮层较薄, 透性强,休眠期较短,收获前遇雨易在穗上发芽。 2.胚乳由糊粉层和淀粉层构成,主要含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含氮物质,还有 灰分和脂肪。淀粉层是贮存营养的主要场所,其中淀粉约占3/4,其他含氮物质占 1/10。淀粉以淀粉粒形式存在。因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胚乳又可分为硬质(角质)胚 乳、软质(粉质)胚乳和半硬质(半角质)胚乳。硬质胚乳含蛋白质较多,质地透明, 结构紧实,面筋含量高;软质胚乳充满淀粉粒,只有少量蛋白质。 3.胚由胚根、胚轴、胚芽和盾片组成。胚根外包着胚根鞘,萌发后长成初 生根。胚芽外包着胚芽鞘,里面有生长锥及三片已分化的幼叶原始体与一个胚芽鞘 的腋芽原基。种子萌发后,胚芽鞘破土出苗,从中伸出幼叶长成幼苗。胚轴连接胚 根与胚芽,属初生茎结构,胚轴分节,节上着生盾片(内子叶)、外子叶和胚芽鞘。 盾片与胚乳接触,萌发时吸收、转化胚乳营养 )发芽条件 1.温度小麦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1~2℃,最适温度15~20℃,最高30 35℃。10℃以下发芽慢且易感染病害。当气温降至日均气温16~18℃,播种后6~ 7d出苗是适宜的播种期。 2.水分土壤含水量在16%~18%(相当于土壤持水量60%~70%)易获得全苗。 含水量在1%以下,出苗速度和出苗率大大下降,尤其在种化肥用量大时,还会发 生烧种烧苗现象 3.土壤土壤板结、土壤含盐量髙,出苗率也会下降。 四、根、茎、叶的生长 (一)根系的生长与功能 1.根系的形成与分布 小麦为须根系,由初生根群和次生根群组成
如果南方引用北方品种,因南方温度高,日照时间短,而表现春化和光照发育 迟缓,常表现迟熟;南方品种北移,由于北方温度低,日照较长,一般表现发育早, 冻害严重。因此,必须从纬度、海拔和气候条件比较接近的地区引种。 2.正确运用栽培措施 应根据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综合考虑品种布局、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密度, 以避免冻害,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例如,秋种时应先播种冬性品种,后播种半冬 性品种;冬性品种的春化阶段较长,分蘖力强,基本苗应适当少些。 三、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 (一) 种子的构造 1.皮层 包括果皮与种皮,有红皮种子(“红粒”)和白皮种子(“白粒”)之 分。红皮种子皮层较厚,透性较差,休眠期较长,抗穗发芽;白皮种子皮层较薄, 透性强,休眠期较短,收获前遇雨易在穗上发芽。 2.胚乳 由糊粉层和淀粉层构成,主要含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含氮物质,还有 灰分和脂肪。淀粉层是贮存营养的主要场所,其中淀粉约占 3/4,其他含氮物质占 1/10。淀粉以淀粉粒形式存在。因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胚乳又可分为硬质(角质)胚 乳、软质(粉质)胚乳和半硬质(半角质)胚乳。硬质胚乳含蛋白质较多,质地透明, 结构紧实,面筋含量高;软质胚乳充满淀粉粒,只有少量蛋白质。 3.胚 由胚根、胚轴、胚芽和盾片组成。胚根外包着胚根鞘,萌发后长成初 生根。胚芽外包着胚芽鞘,里面有生长锥及三片已分化的幼叶原始体与一个胚芽鞘 的腋芽原基。种子萌发后,胚芽鞘破土出苗,从中伸出幼叶长成幼苗。胚轴连接胚 根与胚芽,属初生茎结构,胚轴分节,节上着生盾片(内子叶)、外子叶和胚芽鞘。 盾片与胚乳接触,萌发时吸收、转化胚乳营养。 (二) 发芽条件 1.温度 小麦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 1~2℃,最适温度 15~20℃,最高 30~ 35℃。10℃以下发芽慢且易感染病害。当气温降至日均气温 16~18℃,播种后 6~ 7d 出苗是适宜的播种期。 2.水分 土壤含水量在16%~18%(相当于土壤持水量60%~70%)易获得全苗。 含水量在 12%以下,出苗速度和出苗率大大下降,尤其在种化肥用量大时,还会发 生烧种烧苗现象。 3.土壤 土壤板结、土壤含盐量高,出苗率也会下降。 四、根、茎、叶的生长 (一) 根系的生长与功能 1.根系的形成与分布 小麦为须根系,由初生根群和次生根群组成
(1)初生根(种子根或胚根)由种子生出,当第一片绿叶展开后,初生根停 止发生,一般3~5条,多者可达7~8条,根细而坚韧,有分枝,倾向于垂直向下 生长,入土较深,冬小麦可深达3m以下,春小麦也可达1.5~2m以下。 (2)次生根(节根)着生于分蘖节上,伴随分蘖的发生,在主茎分蘖节上, 自下而上逐节发根,每节发根数1~3条。分蘖形成后也依此模式长出自己的次生 根。一般到开花期,次生根数达最大值,每株有20~70条,高者可达100条以上 次生根比初生根粗壮,且多分枝和根毛,下伸角度大,人土较浅,开花时极少部分 可达1m以下,绝大部分(80%以上)分布于0~40cm土层内。 (3)小麦根系生长类型 根系在土壤中一方面纵向下扎,一方面横向扩展,成熟期单株根群常呈倒圆锥 形(根群纵剖面为倒三角形)或卵圆形(纵削面为椭圆形),其横向分布直径80~ 120cm。但在不同土壤环境下,根系发展的程度和分布构型有很大不同。根系的分 布直接影响到植株对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 2.小麦根系的功能 (1)初生根。出生早、扎根深,不仅在幼苗生长初期起着重要的吸收作用, 而且其功能期可延续到灌浆以后,对后期干旱条件下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具有特殊意 义 (2)次生根。数量大,功能强,是根系的主体部分,与高产有密切的关系。 (3)根尖。可感应土壤环境胁迫(如干旱),并产生逆境信号(如脱落酸)传递 到地上部分,调节地上部生长和行为(如气孔开闭)。当土壤中有效养分缺乏时,根 系能主动分泌质子或有机物质活化土壤中难溶态元素,以利吸收。例如,在缺铁条 件下,根尖可分泌麦根酸类铁载体,以增强对铁的吸收。在缺磷的条件下,小麦根 系H的分泌量增加,根际p下降,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的利用率 (4)根系生长状况与地上部的关系。根系生长高峰与干物质积累髙峰早于地 上部,因而根系发育的好坏、根系活力与延续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地上部的生长 和产量形成。 3.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水小麦根系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反应敏感,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为 田间持水量的70%~80%。水分过多,氧气不足,生长受抑;水分过少,根量少 且易早衰。但土壤上层适度干旱会促使根系下扎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高,根系发达。氮肥适宜,可促进根系生长,提 髙根系活力;但氮肥过多,地上部旺长,根系生长减弱。磷能促进根系伸长和分枝, 由于小麦苗期土壤温度低,供磷强度弱,生产上增施磷肥往往有促根壮苗的效应
(1)初生根(种子根或胚根) 由种子生出,当第一片绿叶展开后,初生根停 止发生,一般 3~5 条,多者可达 7~8 条,根细而坚韧,有分枝,倾向于垂直向下 生长,入土较深,冬小麦可深达 3m 以下,春小麦也可达 1.5~2m 以下。 (2)次生根(节根) 着生于分蘖节上,伴随分蘖的发生,在主茎分蘖节上, 自下而上逐节发根,每节发根数 1~3 条。分蘖形成后也依此模式长出自己的次生 根。一般到开花期,次生根数达最大值,每株有20~70条,高者可达100条以上。 次生根比初生根粗壮,且多分枝和根毛,下伸角度大,人土较浅,开花时极少部分 可达 1m 以下,绝大部分(80%以上)分布于 0~40cm 土层内。 (3)小麦根系生长类型 根系在土壤中一方面纵向下扎,一方面横向扩展,成熟期单株根群常呈倒圆锥 形(根群纵剖面为倒三角形)或卵圆形(纵削面为椭圆形),其横向分布直径 80~ 120cm。但在不同土壤环境下,根系发展的程度和分布构型有很大不同。根系的分 布直接影响到植株对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 2.小麦根系的功能 (1)初生根。出生早、扎根深,不仅在幼苗生长初期起着重要的吸收作用, 而且其功能期可延续到灌浆以后,对后期干旱条件下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具有特殊意 义。 (2)次生根。数量大,功能强,是根系的主体部分,与高产有密切的关系。 (3)根尖。可感应土壤环境胁迫(如干旱),并产生逆境信号(如脱落酸)传递 到地上部分,调节地上部生长和行为(如气孔开闭)。当土壤中有效养分缺乏时,根 系能主动分泌质子或有机物质活化土壤中难溶态元素,以利吸收。例如,在缺铁条 件下,根尖可分泌麦根酸类铁载体,以增强对铁的吸收。在缺磷的条件下,小麦根 系 H +的分泌量增加,根际 pH 下降,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的利用率。 (4)根系生长状况与地上部的关系。根系生长高峰与干物质积累高峰早于地 上部,因而根系发育的好坏、根系活力与延续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地上部的生长 和产量形成。 3.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水 小麦根系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反应敏感,最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为 田间持水量的 70%~80%。水分过多,氧气不足,生长受抑;水分过少,根量少, 且易早衰。但土壤上层适度干旱会促使根系下扎。 (2)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高,根系发达。氮肥适宜,可促进根系生长,提 高根系活力;但氮肥过多,地上部旺长,根系生长减弱。磷能促进根系伸长和分枝, 由于小麦苗期土壤温度低,供磷强度弱,生产上增施磷肥往往有促根壮苗的效应
(3)温度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22℃C,最低温度为2℃C,超过30℃ 根系生长受到抑制 4)播种期适期早播,根量多,下扎深;过晚播,根少而分布浅。良好 的耕作技术有利于根系发育,深耕或深松打破犁底层,是促进根系发育的良好措施。 (二)茎的生长与功能 1.茎的生长 (1)小麦茎的组成由茎节和节间组成。茎节数与单茎总叶数相同。 (2)茎的分化茎生长锥开始幼穗分化之前,在分化叶原基的过程中同时 分化形成的茎节分地下节和地上节。地下3~8节,节间不伸长,密集而成分蘖节; 地上4~6节,节间伸长(多为5个伸长节间),形成茎秆。 (3)茎秆节间的伸长茎秆节间的伸长始于穗分化的二棱期至小花分化期, 按节位自下而上顺序伸长,节间的伸长速度均表现“慢一快一慢”规律,到开花 或开花后期,最上一个节间即穗下节间伸长结束,茎高或株高固定下来。伴随茎秆 伸长茎秆的干重不断增加。开花前茎秆伸长量与干重增长量均呈“S”形增长,但 干重的增长延续到开花之后,通常在子粒进入快速灌浆期前后茎秆干重达最大值, 此后由于茎秆贮藏物质向穗部运转,干重下降 2.茎秆特性与穗部生产力和抗倒伏力 1)茎秆功能同化物运输器官、同化物暂贮器官。 (2)茎秆特性与穗部生产力的关系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的小穗数 呈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约为1:1的对应关系。在茎秆 干重最大时,茎秆中贮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果聚糖为主)可达干重的40%以 上。当生育后期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时或干旱、高温等逆境胁迫下,茎秆中贮存物质 快速分解和运转可支持子粒灌浆。 (3)茎秆特性与抗倒伏力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株内行间的 光照条件,改善有机营养状况,控制拔节期基部节间伸长,有利于小麦茎秆基部节 间粗短,秆壁厚,机械组织发达,増加节间有机物质贮藏,维管束数目多,直径大, 利于养分运转,对提高穗粒重和抗倒性均有利。 3.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 茎秆生长除受品种特性制约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1)温度茎秆一般在10℃以上开始伸长,12~16℃形成的茎秆较粗壮, 高于20℃则易徒长,茎秆细弱。 (2)强光对节间伸长有抑制作用。拔节期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通风透 光不良,常引起基部节间发育不良而倒伏
(3)温度 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16~22℃,最低温度为 2℃,超过 30℃ 根系生长受到抑制。 (4)播种期 适期早播,根量多,下扎深;过晚播,根少而分布浅。良好 的耕作技术有利于根系发育,深耕或深松打破犁底层,是促进根系发育的良好措施。 (二)茎的生长与功能 1.茎的生长 (1)小麦茎的组成 由茎节和节间组成。茎节数与单茎总叶数相同。 (2)茎的分化 茎生长锥开始幼穗分化之前,在分化叶原基的过程中同时 分化形成的茎节分地下节和地上节。地下 3~8 节,节间不伸长,密集而成分蘖节; 地上 4~6 节,节间伸长(多为 5 个伸长节间),形成茎秆。 (3)茎秆节间的伸长 茎秆节间的伸长始于穗分化的二棱期至小花分化期, 按节位自下而上顺序伸长,节间的伸长速度均表现“慢一快一慢” 规律,到开花 或开花后期,最上一个节间即穗下节间伸长结束,茎高或株高固定下来。伴随茎秆 伸长茎秆的干重不断增加。开花前茎秆伸长量与干重增长量均呈“S”形增长,但 干重的增长延续到开花之后,通常在子粒进入快速灌浆期前后茎秆干重达最大值, 此后由于茎秆贮藏物质向穗部运转,干重下降。 2.茎秆特性与穗部生产力和抗倒伏力 。 (1)茎秆功能 同化物运输器官、同化物暂贮器官。 (2)茎秆特性与穗部生产力的关系 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的小穗数 呈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与分化小穗数约为 1:1 的对应关系。在茎秆 干重最大时,茎秆中贮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果聚糖为主)可达干重的 40%以 上。当生育后期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时或干旱、高温等逆境胁迫下,茎秆中贮存物质 快速分解和运转可支持子粒灌浆。 (3)茎秆特性与抗倒伏力的关系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株内行间的 光照条件,改善有机营养状况,控制拔节期基部节间伸长,有利于小麦茎秆基部节 间粗短,秆壁厚,机械组织发达,增加节间有机物质贮藏,维管束数目多,直径大, 利于养分运转,对提高穗粒重和抗倒性均有利。 3.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 茎秆生长除受品种特性制约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1)温度 茎秆一般在 10℃以上开始伸长,12~16℃形成的茎秆较粗壮, 高于 20℃则易徒长,茎秆细弱。 (2)强光 对节间伸长有抑制作用。拔节期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通风透 光不良,常引起基部节间发育不良而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