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X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A国在Ⅹ商 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而B国则在Y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由此我们 得出如下结论: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 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 对价格差的存在。而供给差异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 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在图3-5中,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 界线相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为Eb。因为两国的消费者 偏好相同,所以图中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图3-5 通过Ea点的相对价格线pa为A国的均衡价格,通过Eb点的相对价格线pb为B国的均 衡价格。不难发现,Papb,这表示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 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 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H0定理 开放以后,A国将输出X商品到B国,因为在B国市场X的相对价格高于在A国市场。 同理,商品Y将由B国输向A国。也就是说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X商品 由A国输出B国的后果是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 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在图3-6中,A国X的过剩供给曲
A 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 X 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A 国在 X 商 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 B 国,而 B 国则在 Y 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 A 国。由此我们 得出如下结论: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 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 对价格差的存在。而供给差异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 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在图 3—5 中,A、B 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 界线相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 国的均衡点为 Ea,B 国的均衡为 Eb。因为两国的消费者 偏好相同,所以图中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Y B Ea pb pa Eb A B/ A O / X 图 3—5 通过 Ea点的相对价格线 pa为 A 国的均衡价格,通过 Eb 点的相对价格线 pb为 B 国的均 衡价格。不难发现,pa<pb,这表示 A 国在 X 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 B 国则在 Y 商品上具 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 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H-O 定理 开放以后,A 国将输出 X 商品到 B 国,因为在 B 国市场 X 的相对价格高于在 A 国市场。 同理,商品 Y 将由 B 国输向 A 国。也就是说 A 国将出口 X,进口 Y,B 国则相反。X 商品 由 A 国输出 B 国的后果是 A 国 X 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 国 X 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 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由 A、B 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在图 3—6 中,A 国 X 的过剩供给曲 44
线(或出口供给曲线)与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或进口需求曲线)交点,决定了国际均 衡相对价格pw,图中国际均衡价格pw处于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p=PXP A国过剩供给曲线 B国过剩需求曲线 X过剩供给或过剩需求 3-6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 Ea点向下转移到Qa点(如图3-7所示)。Q2点与Ea点相比,X的生产增加,Y的生产减少 了,通过Qa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的切点Ca为开放后的消费均衡点。 对应于新的均衡,图中A国的贸易三角形为△Q2OCa,其中,线段OQ2表示出口量,OC 表示进口量 对B国来说,开放后,X的相对价格由原来的p下降为p,因此,其生产均衡点由原 来的E点向上转移至Qb点。而消费均衡点为图中的切点Cb,这时,B国的贸易三角形为△ QOCb,其Y商品的出口为O6Qb,X商品的进口量为OCbo A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 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 45
线(或出口供给曲线)与 B 国 X 的过剩需求曲线(或进口需求曲线)交点,决定了国际均 衡相对价格 pw,图中国际均衡价格 pw处于 A、B 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p=Px/Py pb pa pw B 国过剩需求曲线 A 国过剩供给曲线 O X 过剩供给或过剩需求 图 3—6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 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 Ea点向下转移到 Qa点(如图 3—7 所示)。Qa点与 Ea点相比,X 的生产增加,Y 的生产减少 了,通过 Qa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 pw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的切点 Ca为开放后的消费均衡点。 对应于新的均衡,图中 A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QaOaCa,其中,线段 OaQa表示出口量,OaCa 表示进口量。 对 B 国来说,开放后,X 的相对价格由原来的 pb 下降为 pw,因此,其生产均衡点由原 来的 Eb 点向上转移至 Qb 点。而消费均衡点为图中的切点 Cb,这时,B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 QbObCb,其 Y 商品的出口为 ObQb,X 商品的进口量为 ObCb。 Y Qa Ca Cb B pw pw Qb Oa Ob A B/ A O / X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B 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 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图 3—7 45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定理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本节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旨在说明国际贸易是如何通过商品价格的变 动,引起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重要 的寓意,第一,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 源的最佳配置;第二,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 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国际贸易因相对价格差而起,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促使各贸易国的商品相对价格趋于均 等。在确定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要素价格之前,以下我们以Ⅹ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为例,考 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 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此时,如果X 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那么Ⅹ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报酬与Y部门就不再保持一致,X部门的 资本和劳动可获得比Y部门更多的报酬,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报酬低的Y部门流向报酬 高的X部门。由于Ⅹ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Ⅹ部门生产扩张需要相对较多的资本与较 少的劳动相配合,但因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只能释放出相对较少的资本和较多 的劳动,于是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对资本新增加的需求(X部门生产增加所需的资本) 超过了资本新出现的供给(Y部门所释放的资本),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 增的需求,从而在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将会上涨,而劳动价格将下跌 另外,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每个部门中的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一劳动 比例也将发生变化。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越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 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尽量多使用变得便宜了的劳动,来替代一部分变得昂贵 了的资本,最后,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一劳动比例都要低于ⅹ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 使用比例。 由以上分析可知,X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一一资本名义价格的 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的下降。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说明不了要素 实际价格的变化,只有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 素实际价格的变化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Px·MPx=Py·MPy (33) r=Px·MPkx=Py·MPky 上式两个表达式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价格的决定。其中,w、r分别表示劳 动、资本的价格(或报酬):MP1x、MPy分别表示劳动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 H-O 定理。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本节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旨在说明国际贸易是如何通过商品价格的变 动,引起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重要 的寓意,第一,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 源的最佳配置;第二,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 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国际贸易因相对价格差而起,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促使各贸易国的商品相对价格趋于均 等。在确定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要素价格之前,以下我们以 X 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为例,考 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 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此时,如果 X 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那么 X 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报酬与 Y 部门就不再保持一致,X 部门的 资本和劳动可获得比 Y 部门更多的报酬,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报酬低的 Y 部门流向报酬 高的 X 部门。由于 X 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 X 部门生产扩张需要相对较多的资本与较 少的劳动相配合,但因 Y 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Y 部门只能释放出相对较少的资本和较多 的劳动,于是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对资本新增加的需求(X 部门生产增加所需的资本) 超过了资本新出现的供给(Y 部门所释放的资本),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 增的需求,从而在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将会上涨,而劳动价格将下跌。 另外,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每个部门中的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 比例也将发生变化。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越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 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尽量多使用变得便宜了的劳动,来替代一部分变得昂贵 了的资本,最后,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都要低于 X 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 使用比例。 由以上分析可知,X 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名义价格的 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的下降。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说明不了要素 实际价格的变化,只有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 素实际价格的变化。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Px·MPLX=Py·MPLY (3.3) r=Px·MPKX=Py·MPKY (3.4) 上式两个表达式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价格的决定。其中,w、r 分别表示劳 动、资本的价格(或报酬);MPLX、MPLY 分别表示劳动在 X、Y 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 46
MPKXMPKY分别表示资本在X和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 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 MPLx MP LY (3.5) P P MP MP Ky P 上述各等式的左边均表示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即各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或报酬若分 别用于购买X、Y商品时,所能购买到的Ⅹ、Y数量。上述表达式表明要素的实际报酬等于 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 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关系①,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 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 我们已经了解到,当Ⅹ的相对价格上升时,Ⅹ、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一劳动比率均 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一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 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 r/P均上升,而w/P,/P均下降,即Ⅹ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 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于是,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The Stolper- 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 上升, 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 格或 报酬则下降。 由斯托珀一一萨谬尔逊定理,立即可以引伸出另一项重要结果: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 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理由是,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 的相对价格上升,根据HO定理,一国出口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其丰富要素,故 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富要素的实际报酬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即稀缺要素 的实际报酬则下降。这一结果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 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①若生产函数Q=F(K,L)规模收益不变,那么根据定义,有 (I/L) F(K, L)=F (K/L, 1) (1) 令f)=F(K,1),则F(K,L=f(k),根据边际产出的定义,有: MP,=aF(K,D)/aL=aL/(k)/a=/(k)+lr(k)-K/L2)=f(k)-k(k)(2) MPRK=aF(K,L)/oK=a(lJ(k)/aK=Lf(k/L)=f(k) (3) 由上述两个表达式可知,劳动、资本的编辑产出与所使用的劳动、资本的绝对量无关,只取决于资本 一劳动比率(k)。 47
MPKXMPKY分别表示资本在 X 和 Y 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 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 , (3.6) , (3.5) KY y KX x LY y LX x MP P r MP P r MP P w MP P w = = = = 上述各等式的左边均表示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即各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或报酬若分 别用于购买 X、Y 商品时,所能购买到的 X、Y 数量。上述表达式表明要素的实际报酬等于 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 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关系①,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 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 我们已经了解到,当 X 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 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 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 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 , 均上升,而 , 均下降,即 X 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 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于是,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Px / Py r / w Px / w Py /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 上升, 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 格或 报酬则下降。 由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立即可以引伸出另一项重要结果: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 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理由是,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 的相对价格上升,根据 H-O 定理,一国出口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其丰富要素,故 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富要素的实际报酬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即稀缺要素 的实际报酬则下降。这一结果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 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① 若生产函数 Q=F(K, L)规模收益不变,那么根据定义,有: (1/L)F(K,L)=F(K/L,1) (1) 令 f(k)=F(K/L, 1),则 F(K, L)=Lf(k) ,根据边际产出的定义,有: ( , ) / ( ( )) / ( ) ( )( / ) ( ) ( ) (2) 2 F K L L Lf k L f k Lf k K L f k kf k L MP = ∂ ∂ = ∂ ∂ = + ′ − = − ′ F(K, L) / K (Lf (k)) / K Lf (k)(1 / L) f (k) (3) MPK = ∂ ∂ = ∂ ∂ = ′ = ′ 由上述两个表达式可知,劳动、资本的编辑产出与所使用的劳动、资本的绝对量无关,只取决于资本 —劳动比率(k)。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