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不该成为设立任何检察制度的理由。任何规范言论的行为 都会产生寒蝉效应,这干真万确,而且十分重要。因为散播假象而对 人们施以惩罚,其实也是在“寒蝉真相”。如果有人传播有关银行的 虚假谣言,法律就会对其加以惩治。诚然,人们不受虚假谣言的伤害 是好事。但是,这样的法律也会妨碍了解真相的人揭露银行陷入困境 的事实。妨碍言论自由所引发的寒蝉效应有可能妨碍真相的转播。这 种风险使得有识之士通常会建议政府给市面上流传的谬误留一定的空 间,哪怕这些谬误可能产生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管制越少, 促进真相传播的效果越好。 在某些前提下,这可能是对的,但是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不容忽 视。有时候,寒蝉效应有可能起到很好的保卫作用。没有寒蝉效应, 思想市场有可能使人们接受、散播对个人和机构破坏性极强的错误信 念。对寒蝉效应本身的恐惧也会对公众讨论和我们的行为产生寒蝉效 应。如果谣言的传播导致了严重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小心。虚假信息 很可能伤害甚至摧级个人生活,也可能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拾恰 是纽约通过立法给散布有关银行谣言的人治罪的原因。正如我们前面 讨论过的,虚假的谣言会危害民主本身。综上所述,社会规范甚或法 律对散布虚假谣言加以禁止的做法是明智的。简言之,虚假的谣言会 给我们带来很大害处,我们需要找出抑制这些害处的办法。 我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勾勒遥言背后的机制一谣言的繁衍
传播、生根。很多试图散播谣言的人都在直觉上对这一机制有一定的 认识。有时他们的理解十分成熟且复杂。很多谣言的散播者清楚地知 道他们正在做什么。所以,那些希望进行自我保护并保护他人免遭 谣言伤害的人们也有必要了解谣言背后的这一机制。在下文中我们将 会看到,虽然美国绝对不会考虑重新启用旧有的审查制度,但是, 法院援引反诽谤法保护人们一不论其是否是公众人物一免遭谣言 的伤害是十分合理的。但是我所关注的部分问题不是法律本身,而是 如社会科学家常说的“去除偏见”。在有关谣言的这个问题上,就是 要增进对信息传播机制的了解。这一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谣言更加警 惕,不轻易接受谣言,并且可以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帮 助我们规避谣言对个人生活及重要机构的危害
谣言的传播者: 第二章 谁在制造和传播谣言?
为什么会有谣言?为什么有的谣言十分有人气,而有的却只能自 生自灭?让我们先区分一下。 谣言通常是由一些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传播者故意制造的。这 些人有可能相信也有可能不相信其制造的谣言。谣言的传播者会受各 种各样的动机驱使。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界定,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为 什么制造谣言。 谋求一己之利者 一些谣言传播者是狭义上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通过损害他人或 群体的利益来谋求一己之利。他们散布谣言以赚取金钱,在竞争中取 胜,或在其他方面出人头地。比如,有谣言说参议员琼斯是种族主义 者或性别歧视者,曾经玩忽职守或贪污受斯。这就属于为了谋求一己 私利而散布有关他人谣言的情况。同样,为了抬升或降低股票价格
投资者有可能针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散布谣言。他们投资了橘子电脑公 司(一家新公司),所以他们散布谣言说他们的新产品如何出色。或 者他们讨厌底特律汽车公司(一家老公司),所以他们散布谣言,说 底特律汽车公司将遇到麻烦。某位候透人的支特者频繁暗示他的竞争 者有不可告人的移密。当共和党对被任命的民主党宫员造谣时,他们 不仅希望使这位官员的名誉和地位蒙尘,他们更希望在整体上对美国 总统和民主党造成损害,而由此增进共和党的利益。 哗众取宠者 另一些谣言传播者是广义上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传播谣言是为了 吸引眼球或听众。奥巴马和邀进分子比尔·艾尔斯的关系众所周知, 一些“右翼”网站专门喜欢就此发布荒唐、恶毒的评论,它们的目的 无疑是哗众取宠,尽量吸引更多的人来点击。这类传播者喜欢对人们 的职业或私生活造谣,但是他们倒不是为了伤害任何人,即使造成了 伤害,也是间接的。在互联网上,人们通常为了吸引眼球而发布谣 言。那些散布毫无根据的风言风语的人就属于这类人。谣言可能起于 子虚乌有,或捕风捉影:同时,谣言也可能有一定的甚至相当多的事 实依据。但这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些谣言背后都存在明显的一己 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