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安中学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二 黄银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 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桀骜ao 酝酿nang 榫头san 引吭高歌kang B.宫绦to打烊yong 蹙缩c 一语成谶chen C.迸发bing噱头xue 拗 口ae 垂涎三尺xn D.殷红(yan)佣工(yong 巷道(hang) 前合后偃yo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编纂 融恰 披沙拣金前功尽弃 B.座落 巨擘 飞扬跋扈关怀备至 C.迁徙 相册 口蜜腹箭膏粱子弟 D.严峻 愤懑 首屈一指巧舌如簧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能否实现升学目标,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们是否用心教学 B.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 C.近两个星期,谢峰多次迟到,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似乎理由很充分,甚至还振振有词, 根本没有半点悔改之意。 D.面对贩毒手法被公安人员屡屡识破,贩毒团伙的头目气急败坏地说:“魔高一尺,道高 丈,总有一天我要想办法把这些毒品成功地运出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B.不法分子打着假记者的幌子,四处寻找问题单位,以曝光相威胁,强拉广告,敲诈勒索 聚敛钱财,令人痛恨。对这些假记者施以重拳,严惩不贷,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C.牛玉儒用苦口婆心的教导和行为给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带给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 D.人们常说,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 得太真切,生活中便烦恼丛生: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太少,虽然生活得简简单单,却因此觅得 了人生的大境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凉爽的三月,我们一行相约到少林寺游玩。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游遍寺内所有景点,少林寺那“禅、武、医”三者合一的独特文
2012 届高安中学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二 黄银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桀骜.ào 酝酿.niàng 榫.头 sǔn 引吭.高歌 kàng B.宫绦.tāo 打烊. yáng 蹙.缩 cù 一语成谶.chèn C.迸.发 bìng 噱.头 xué 拗.口ào 垂涎.三尺 xián D. 殷.红(yān) 佣.工(yōng) 巷.道(hàng) 前合后偃.y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 A.编纂 融恰 披沙拣金 前功尽弃 B.座落 巨擘 飞扬跋扈 关怀备至 C.迁徙 相册 口蜜腹箭 膏粱子弟 D.严峻 愤懑 首屈一指 巧舌如簧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 ( ) A.学校能否实现升学目标,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们是否用心教学。 B.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 ....,过着惬意的隐居生 活。 C.近两个星期,谢峰多次迟到,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似乎理由很充分,甚至还振振有词 ...., 根本没有半点悔改之意。 D.面对贩毒手法被公安人员屡屡识破,贩毒团伙的头目气急败坏地说:“魔高一尺 ....,道高一 ... 丈.,总有一天我要想办法把这些毒品成功地运出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B.不法分子打着假记者的幌子,四处寻找问题单位,以曝光相威胁,强拉广告,敲诈勒索, 聚敛钱财,令人痛恨。对这些假记者施以重拳,严惩不贷,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C.牛玉儒用苦口婆心的教导和行为给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带给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 D.人们常说,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 得太真切,生活中便烦恼丛生;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太少,虽然生活得简简单单,却因此觅得 了人生的大境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凉爽的三月,我们一行相约到少林寺游玩。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游遍寺内所有景点,少林寺那“禅、武、医”三者合一的独特文
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①少林寺的门前有石狮一对,雌雄相对,威武无比,亦为清代石刻 ②进了景区大门后,我们沿着道路两旁的树阴,朝少林寺方向缓慢而去。 ③下车后,我们冒着酷暑奔赴少林景区。 ④我们沿着一条长长的甬道往里走,甬道两旁是松柏掩映的碑林,碑林尽头耸立着的是巍峨 壮观的天王殿 ⑤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⑥我们走进少林寺,只见眼前古木参天,烛烟缭绕,殿宇敦实古朴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④⑤②①⑥ C.③②⑥④⑤① D.③⑥④⑤②①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宝钗深隐心机,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显得“端庄贤淑” 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她城府很深,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林 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 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红楼梦》) B.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凶狠贪婪的继父摩德斯通,把大卫送到佩克提家里,后又 被送去当童工,但大卫历尽艰辛后,最终成为作家。(《大卫·科波菲尔》) ℃.为了营救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乞丐们拼命攻打巴黎圣母院,但最终遭到了国王的镇压, 克洛潘倒下了,圣母院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巴黎圣母院》) D.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吴军节节败退。后来陆逊被拜为大都督,他先 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水淹七军,蜀军最终全线崩溃。(《三国演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 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 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 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 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 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 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 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 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 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 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 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 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
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①少林寺的门前有石狮一对,雌雄相对,威武无比,亦为清代石刻。 ②进了景区大门后,我们沿着道路两旁的树阴,朝少林寺方向缓慢而去。 ③下车后,我们冒着酷暑奔赴少林景区。 ④我们沿着一条长长的甬道往里走,甬道两旁是松柏掩映的碑林,碑林尽头耸立着的是巍峨 壮观的天王殿。 ⑤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⑥我们走进少林寺,只见眼前古木参天,烛烟缭绕,殿宇敦实古朴。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④⑤②①⑥ C.③②⑥④⑤① D.③⑥④⑤②① 6.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薛宝钗深隐心机,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显得“端庄贤淑”, 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她城府很深,顺从地走在封建礼教为她安排的轨道上;林 黛玉冰雪聪明,表面看来,黛玉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她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 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红楼梦》) B.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凶狠贪婪的继父摩德斯通,把大卫送到佩克提家里,后又 被送去当童工,但大卫历尽艰辛后,最终成为作家。(《大卫·科波菲尔》) C.为了营救爱斯梅拉达,流浪汉、乞丐们拼命攻打巴黎圣母院,但最终遭到了国王的镇压, 克洛潘倒下了,圣母院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巴黎圣母院》) D.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吴军节节败退。后来陆逊被拜为大都督,他先 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水淹七军,蜀军最终全线崩溃。(《三国演义》)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 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 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 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 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 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 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 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 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 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 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 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 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
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 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 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 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 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 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 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 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2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 7.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8.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 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 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 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 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 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 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友之要煮于没人而求基所以没以基意试之河未能不溺煮也故及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 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
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 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 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 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 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 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 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 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 2012 年《诗歌美学》第 1 期,有删改) 7.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8.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日 喻 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 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 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 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 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 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 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 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
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e):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③没 (m)人:能潜水的人。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豁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而得其声 拔剑撞而破之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其孰能讥之乎 C.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第II卷(共114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 效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分) 译文 (2)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4分) 译文 (3)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译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螺川早发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③没 (mò)人:能潜水的人。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 达:豁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务:致力、从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扣盘而.得其声 拔剑撞而.破之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其.孰能讥之乎 C.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 ) A.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第 II 卷(共 114 分) 注意事项: 第 II 卷共 4 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 效。 四、(28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 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螺川早发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 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4分)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 笑言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 (2)其间旦暮闻何物?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 行》) (3)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 风波》) (4) ,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夕愁予 。(屈原《湘夫人》)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 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 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 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 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 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 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 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 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 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 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 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 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 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己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 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 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一一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 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 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 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 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4 分) 15.古诗文填空。(5 题限选 4 题)(8 分) (1) ___________, 笑言晏晏。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 (2)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 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 《琵琶 行》) (3)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 苏轼《定 风波》) (4) , ,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夕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 《湘夫人》)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 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 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 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 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 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 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 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 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 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 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 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 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 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 了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 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 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 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