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12.4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淸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 第丨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谲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 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 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 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 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 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个方向,正 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 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 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 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 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 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 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 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 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 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 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 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 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 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
2012 年邯郸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12.4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8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 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 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 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 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 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 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 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 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 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 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 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 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 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 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 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 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 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 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 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
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 所存在的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 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 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 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 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 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 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 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 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 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 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 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 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 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 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 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 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 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日:“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 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 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土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柴绍之讨梁 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
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 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 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 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 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 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 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 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 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 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 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 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 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 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 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 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 “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 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 “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 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 “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 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 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 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 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 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 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 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 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 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
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 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 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 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 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 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 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 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 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 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 冀:希望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 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 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 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 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干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 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 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 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 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 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 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 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 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 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节选自《新唐书》)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 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 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 冀:希望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 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 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 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 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9.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 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有鸟焉,其名为鹏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內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熬鹰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 力,但鹰腿却被一条特意打造的细铁链拴住—一猎人第-天将它捉来,就在隐秘的处所开 始对它的磨炼,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外面,故意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淸水,苍鷹对 此不屑一顾。在荆棘中不慎撞入猎人的机关,被冰冷的铁链铐住的瞬间,苍鹰就表现岀暴烈 悍野的气质。两只遒劲的麑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但仍被死死扣住。雄发岀 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苍凉、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表现岀一个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 但猎手在网外冷笑着,于是雄鹰更加愤怒,一次次飞起,向他扑击,想用铁喙啄他,用利爪 撕裂他,但一次次都被铁链拽回,石块般重重摔倒在地上。徒劳的扑击中,雄鹰的体力在 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大地沉入无边的暗夜,深秋的风,带着砭骨的寒意吹来。猎手,拾来枯枝 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不断添加的枯柴使火不断噼啪爆响。火光下,雄應的两只眼血红,怒 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它对峙着,谁也不愿处于下风。人与禽, 两双眼睛就这么交锋、对峙,直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染上雄鹰的苍羽时,它更加偾急躁了,它依稀回忆起从前的辉煌 在傍晩或清晨明净的天宇里翱翔,时而鼓风振翼,像-支利箭射入远天;时而舒爪展翅,在 平稳的气流上悠然滑翔。草泽间偶然性闪现的兔子或树林间飞过的雀鸟,都逃不过它犀利的 眼睛,闪电般地扑击之后,是一次肥美的大餐——它隐约觉岀腹中的饥饿,猎手也殷勤地 将羊肉捧到眼前。但雄麑只凶猛地"炸”开门扇般的翅膀,粗壮的毛羽激射到猎手的脸上、 身上,锥心刺痛。猎手看到,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铁喙去啄击铁链,“啪,啪, 啪『迸岀火花,发岀爆响,但铁链依然,只是鹰喙已鮮血淋漓,鷹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 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滴下来,洇湿了爪下的黄土、岩石 又是一夜对峙 两天两夜猎人仗着强壮的体能和桀骜不驯的鹰对峙。对峙的过程就是人驯服鷹的过程 对鹰施加威压,一点点磨灭它的野性,打消它的自信,使它产生对人的敬畏心理。猎人看到 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但猎手不敢松懈,稍不慎就会前 功尽弃 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结满黑硬的血痂,瘀血甚至堵塞了鼻孔。它不时乏力地甩 甩头,蹭蹭喙,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蕴满黄 金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随时都会睡去。猎人手里拿了—根棍子,不停地撩拔它。无可忍耐 之下,苍鷹的气又一下子凝聚,但已没有了锐气。猎手看到,雄鹰,从体力到意志,都濒临 崩溃。 漫漫白日过尽,漠漠寒夜降临。在猎手精心安排的场地外面,响起阵阵野物的嚎叫,野 狼嚎声粗蛮,充满歹毒,而豺狗尖利的咻音则充满嗜血的欲望。雄鹰,拢紧身上的毛羽,将 身体畏畏缩缩移向火堆。天风阵阵,大野广袤,雄麑感到自己孤独、无助。野物的嚎叫又逼
(1)有鸟焉,其名为鹏, ,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熬 鹰 杨 坤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钩爪的四趾苍劲有 力,但鹰腿却被一条特意打造的细铁链拴住——猎人第一天将它捉来,就在隐秘的处所开 始对它的磨炼,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外面,故意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对 此不屑一顾。在荆棘中不慎撞入猎人的机关,被冰冷的铁链铐住的瞬间,苍鹰就表现出暴烈 悍野的气质。两只遒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响,但仍被死死扣住。雄鹰发出一 阵阵愤怒的戾啸,啸声苍凉、悲壮,戾气直达云霄,表现出一个强悍灵魂对重返自由的渴望。 但猎手在网外冷笑着,于是雄鹰更加愤怒,一次次飞起,向他扑击,想用铁喙啄他,用利爪 撕裂他,但一次次都被铁链拽回,石块般重重摔倒在地上。徒劳的扑击中,雄鹰的体力在一 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大地沉入无边的暗夜,深秋的风,带着砭骨的寒意吹来。猎手,拾来枯枝, 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不断添加的枯柴使火不断噼啪爆响。火光下,雄鹰的两只眼血红,怒 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它对峙着,谁也不愿处于下风。人与禽, 两双眼睛就这么交锋、对峙,直到第二天的黎明。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染上雄鹰的苍羽时,它更加愤急躁了,它依稀回忆起从前的辉煌: 在傍晚或清晨明净的天宇里翱翔,时而鼓风振翼,像一支利箭射入远天;时而舒爪展翅,在 平稳的气流上悠然滑翔。草泽间偶然性闪现的兔子或树林间飞过的雀鸟,都逃不过它犀利的 眼睛,闪电般地扑击之后,是一次肥美的大餐——它隐约觉出腹中的饥饿,猎手也殷勤地 将羊肉捧到眼前。但雄鹰只凶猛地“炸”开门扇般的翅膀,粗壮的毛羽激射到猎手的脸上、 身上,锥心刺痛。猎手看到,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铁喙去啄击铁链,“啪,啪, 啪!”迸出火花,发出爆响,但铁链依然,只是鹰喙已鲜血淋漓,鹰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 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滴下来,洇湿了爪下的黄土、岩石。 又是一夜对峙。 两天两夜,猎人仗着强壮的体能和桀骜不驯的鹰对峙。对峙的过程就是人驯服鹰的过程, 对鹰施加威压,一点点磨灭它的野性,打消它的自信,使它产生对人的敬畏心理。猎人看到, 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但猎手不敢松懈,稍一不慎就会前 功尽弃。 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结满黑硬的血痂,瘀血甚至堵塞了鼻孔。它不时乏力地甩 甩头,蹭蹭喙,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蕴满黄 金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随时都会睡去。猎人手里拿了一根棍子,不停地撩拨它。无可忍耐 之下,苍鹰的气又一下子凝聚,但已没有了锐气。猎手看到,雄鹰,从体力到意志,都濒临 崩溃。 漫漫白日过尽,漠漠寒夜降临。在猎手精心安排的场地外面,响起阵阵野物的嚎叫,野 狼嚎声粗蛮,充满歹毒,而豺狗尖利的咻音则充满嗜血的欲望。雄鹰,拢紧身上的毛羽,将 身体畏畏缩缩移向火堆。天风阵阵,大野广袤,雄鹰感到自己孤独、无助。野物的嚎叫又逼
近了,魔身上开始有了明显的颤栗。猎人,适时现身,他清楚地看见,鹰眼里戾气消尽,闪 过一丝乞怜。猎人走进绳网,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手指从头 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抚上宽阔的背脊,鹰温顺地舒展开身体,连眼睛也透岀温良、驯 顺。这时再将鮮嫩的羊肉托上掌心,魔便顺畅地一块块叼下……·-只鹿熬成了!猎手体能快 熬尽,把鹰交给帮手后便翻身倒下,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踞在猎手的肘、肩上,就是在猎手的头顶上低飞、盘旋, 待到远方的猎物闪现,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猎人开剥猎物时,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 等扔给它…一个自由、桀骜的灵魂,从此消失。 (选自《短篇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熬鹰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猎人坚韧顽强的意志。最后一段,写猎人用猎物的 内脏喂鹰,则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 B.人熬鹰,鹰也在熬人。猎人在熬鹰的过程中整体计划,斗智斗勇,按步骤一点一点熬 掉鹰的戾气。在熬鹰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C.熬鹰的过程貌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小说通过两个强者的一系列的较量,向读者展示 了熬鹰这一令人心灵震撼、荡气回肠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D.一只鹰熬成了,它最终成了猎人捕猎的工具,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可是当猎鹰看到 远方猎物闪现时,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和自信。 小说通过写人与鹰的对峙,表达了强者的较量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慧和意志的较 量。这场较量中猎人凭借聪明才智最终战胜雄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震撼 (2)小说塑造了猎人和雄鹰两个艺术形象,请选择其一,概括该艺术形象的特点,并作简 要分析。(6分) (3)请概括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在这场人与鹰的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中,猎人是最终的赢家;也有人认为, 这场较量根本没有贏家。你怎么看?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嘉庚一一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干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生倾其全力捐资兴学;抗 战时期,倡导南洋华侨为抗日捐赠,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民国14年(19 年),他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百万富翁。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 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干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 遗子孙财产。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 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 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 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 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 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 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华侨创办的唯—一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 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陈嘉庚面对艰 难境遇,仍态度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
近了,鹰身上开始有了明显的颤栗。猎人,适时现身,他清楚地看见,鹰眼里戾气消尽,闪 过一丝乞怜。猎人走进绳网,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手指从头 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抚上宽阔的背脊,鹰温顺地舒展开身体,连眼睛也透出温良、驯 顺。这时再将鲜嫩的羊肉托上掌心,鹰便顺畅地一块块叼下……一只鹰熬成了!猎手体能快 熬尽,把鹰交给帮手后便翻身倒下,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踞在猎手的肘、肩上,就是在猎手的头顶上低飞、盘旋, 待到远方的猎物闪现,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猎人开剥猎物时,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 等扔给它……一个自由、桀骜的灵魂,从此消失。 (选自《短篇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通过熬鹰场景的描写,表现了猎人坚韧顽强的意志。最后一段,写猎人用猎物的 内脏喂鹰,则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 B.人熬鹰,鹰也在熬人。猎人在熬鹰的过程中整体计划,斗智斗勇,按步骤一点一点熬 掉鹰的戾气。在熬鹰的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C.熬鹰的过程貌似平静实则惊心动魄。小说通过两个强者的一系列的较量,向读者展示 了熬鹰这一令人心灵震撼、荡气回肠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D.一只鹰熬成了,它最终成了猎人捕猎的工具,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可是当猎鹰看到 远方猎物闪现时,不待指令便会迅猛出击,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和自信。 E.小说通过写人与鹰的对峙,表达了强者的较量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智慧和意志的较 量。这场较量中猎人凭借聪明才智最终战胜雄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震撼。 (2)小说塑造了猎人和雄鹰两个艺术形象,请选择其一,概括该艺术形象的特点,并作简 要分析。(6 分) (3)请概括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4)有人认为,在这场人与鹰的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中,猎人是最终的赢家;也有人认为, 这场较量根本没有赢家。你怎么看?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这个人,便是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他一生倾其全力捐资兴学;抗 战时期,倡导南洋华侨为抗日捐赠,他“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仁德里集美村。民国 14 年(1925 年),他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百万富翁。他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 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以尽国民天职。故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 遗子孙财产。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 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他办学 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本着上 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 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 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 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 70 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 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 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 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 年陈嘉庚认捐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华侨创办的唯一一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 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 16 年,后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陈嘉庚面对艰 难境遇,仍态度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