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发热 教学目的 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制,掌握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和发热的 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发热等的基本概念 2、发热的原因一一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原; 3、发热机制,发热经过 4、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5、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热概述 、概念 发热( fever)是机体在内生性致热原(EP)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的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为发热。 1、体温调节 1)产热与调节 热能来源一一物质代谢产生(产热)。 蛋白质(0.41千卡) 维持体温 ①来源 脂肪(9.3千卡) 机械能 糖(4.1千卡) ATP(贮存) ②调节 外因(低温)刺激—代谢加强,产热↑ 方式 T恒定 外因(高温)刺激 代谢↓,散热↑ 部位一——视前区一丘脑下部前部( PO/AH Cpreoptie anferiov hgpofhalawlos 2)散热与调节 ①方式:热辐射、传导、蒸发、加热食物与空气 ②调节:外调血管扩张 排汗 呼吸 2、发热特点 产热与散热不平衡,产热↑,散热↓ 3、发热是对热源刺激的应答反应(是恒温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行成的)。 4、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是单独的疾病 5、发热是有限度的(当体温上升到一定限度时即停止,是体温调节中枢还
1 第十章 发 热 教学目的 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 原因和机制,掌握发 热对机体的影响和发热 的 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 学 重 点 难点 1、发热等的基本概念; 2、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原; 3、发热机制,发热经过; 4、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5、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 热 概 述 一、概念 发热(fever)是 机体在 内生 性致热 原( E P ) 的刺激 下, 体温调 节中枢 的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 0.5℃时,为发热。 1、体温调节 1) 产热与调节 热能来源——物质代谢产生(产热)。 蛋白质(0.41 千卡) 维持体温 ①来源 脂肪(9.3 千卡) [0] 机械能 糖(4.1 千卡) ATP(贮存) ②调节 外因(低温)刺激 代谢加强,产热↑ 方式 T 恒定 外因(高温)刺激 代谢↓,散热↑ 部位 ———视前区 丘脑下部前部( PO/AH Cpreoptie anferiov hgpofhalawlos ) 2)散热与调节 ①方式:热辐射、传导、蒸发、加热食物与空气 ②调节: 外调血管扩张 排汗 呼吸 2、发热特点 产热与散热不平衡,产热↑,散热↓ T↑ 3、发 热是对热源刺激 的应答反应 (是恒温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行成的)。 4、 是 常 见 的临床症状(不是单独的疾病)。 5、 发热是 有限度 的 (当体温上升到一定限度时即停止,是体温调节中枢还
保留调节功能,发热时仍能调节)。 6、T↑不一定都是发热(如热射病的体温升高,是由于外介环境温度升高 湿度升高,机体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其产热并不增加,称为体温过高)。 7、意义∫防御性反应 T↑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 8、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中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由于它常 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首先被人发现,而且发热程度与机体体内病变有依赖关 系,因此可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信号和用于判断病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临床表 现 二、体温过高和生理性体温增高 生理性T↑「妊娠期 体温升高 剧烈活动 应激 病理性T↑「发热:( fever)调节性T↑以适应上移的体温调 定点(调定点上 移)。 过热:( hy perthermia)被动性T↑,超过体温调 定点水平(调定点 未移动)。 1、体温过高 指动物在重役、剧烈运动或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和环境气温过高时出现的一种 暂时性T↑ 这种现象不称为发热,而称为T过高,或过热。(调定点未移动) 2、生理性T↑ 1)运动性T↑T可超过常温度2~3℃,是肌肉运动产热↑,散热不适应 T↑ 是生理反应 2)应激性T↑ 在应激原 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基础代谢率升高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 热原刺激物一一凡能引起机体发热或含致热成分的物质(即致热原)。 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一一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EP)的细胞 发热激活物一一能激活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EP诱导物,有外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一)外生性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一一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即传染性致热原。 细菌与毒素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菌体与代谢产物致热 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2 保留调节功能,发热时仍能调节)。 6、 T↑不一 定都是发热( 如热射病的体温升高,是由于外介环境温度升高、 湿度升高,机体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其产热并不增加,称为体温过高)。 7、意义 防御性反应 T↑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8、 发热不 是独立的 疾病, 而是众多 疾病中 常见的一 个病理 过程 。由于它常 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首先 被人发现,而且发 热程度与机体体内病变有 依赖关 系,因此可把发热看作是疾病 的信号和用于判断病情 、疗效和预后的重要 临床表 现。 二 、 体 温 过高和生理性 体温增高 生理性 T↑ 妊娠期 体温升高 剧烈活动 应激 病理性 T↑ 发 热:(fever) 调节性 T↑以适 应上移 的体温 调 定 点 ( 调 定 点 上 移)。 过热:(hyperthermia) 被动性 T↑, 超过体 温调 定点水平(调定点 未移动)。 1、体温过高 指动物在重役、剧烈运动或阳光下长时 间曝晒和环境气温过高 时出现的一种 暂时性 T↑。 这种现象不称为发热,而称为 T 过高,或过热。(调定点未移动)。 2、生理性 T↑ 1)运动性 T↑ T 可超过常温度 2~3℃,是肌肉运动产热↑,散 热不适应 T↑。 是生理反应。 2)应激性 T↑ 在应激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基础代谢率升高 T↑ 第二节 发 热 的 原 因 热原刺激物——凡能引起机体发热或含致热成分的物质(即致热原)。 内 生 性致 热 原细 胞— — 在发 热 激活 物作 用 下, 能够 产 生和 释放 内 生致 热 原 (EP)的细胞。 发热激活物——能激活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一 、 发 热 激活物 EP 诱导物,有外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 一 ) 外 生性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即传染性致热原。 1、 细 菌 与 毒素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菌体与代谢产物致热。 G - 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致热。 分枝氏菌:结核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蛋白质。 2、病毒病毒颗粒、血细胞凝集素 3、真菌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螺旋体溶血素、细胞毒素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二)体内产物 非传染性致热原 1、无菌性炎症 因烧伤、创伤、手术、物理、化学、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细胞坏死,蛋白质 分解一→发热。 2、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释放非致热原性因子(淋巴因子)发 热 3、肿瘤性发热 肿瘤坏死组织、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组织的高分子物质 4、化学药物性发热 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发热机制也不同 5、激素性发热 甲亢一→产热↑散热↓T↑ 肾上腺素一→体温调节兴奋中枢,代谢↑散热↓一→T↑。 6、神经性发热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机能紊乱。 7、类固醇 如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苯胆烷醇。 二、内生性致热原(EP) 是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释放的产 物一一EP。有以下几种。 1、白细胞介素-1(IL-1) 产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 成分:多肽类物质 分布:IL-1受体,分布于脑内,最大密度区域位于最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 脑外面。 2、肿瘤坏死因子(TNF) 外生性致热原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一→产生、释放TNF。 3、干扰素(IFN 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产生:白细胞。 4、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质) 产生: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一细胞因子 千导产生 内毒素、病毒IL-1TNF血小板性因子 第三节发热的发生机制 体温调节的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高级中枢)。 延髓、脊髓T调节整合T温信息(中级中枢)
3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致热。 分枝氏菌:结核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蛋白质。 2、病毒 病毒颗粒、血细胞凝集素。 3、真菌 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4、螺旋体 溶血素、细胞毒素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 二 ) 体 内产物 非传染性致热原 1、 无 菌 性 炎症 因烧伤、创伤、手术、物理、化学、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细胞坏死,蛋白质 分解—→发热。 2、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 淋巴细胞 释放非致热 原性因子(淋巴因子 ) 发 热。 3、 肿 瘤 性 发热 肿瘤坏死组织、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组织的高分子物质。 4、 化 学 药 物性发热 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发热机制也不同。 5、 激 素 性 发热 甲亢—→产热↑散热↓ T↑。 肾上腺素—→体温调节兴奋中枢,代谢↑散热↓—→T↑。 6、 神 经 性 发热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机能紊乱。 7、类固醇 如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苯胆烷醇。 二 、 内 生 性致热原(EP) 是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释放的产 物——EP。有以下几种。 1、 白 细 胞 介素-1 ( IL-1) 产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 成分:多肽类物质 分布:IL-1 受体,分布于脑内,最大密度区域位于最近 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 脑外面。 2、 肿 瘤 坏 死因子(TNF) 外生性致热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释放 TNF。 3、干扰素(IFN) 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产生:白细胞。 4、 白 细 胞 介素-6( IL-6)(蛋白 质) 产生: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 分 泌 细胞因子 诱导产生 内毒素、病毒 IL-1 TNF 血小板性因子 第三节 发 热 的 发 生 机 制 体 温 调 节 的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高级中枢)。 延髓、脊髓 T 调节整合 T 温信息(中级中枢)
、机制:调定点 set point学说 T↑(发热) 产热↑ 热↓ 发热激活物外生性致 热原 休内次物 骨髓肌紧张 皮肤血管收缩 EP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 寒战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T调定点上移 发热介质 POAH cAMP↑ 前列腺素E↑ 二、中枢发热介质 EP_外周产生血循→→颅内巨噬细胞一发热介质→POAH T调定点改变 T正常 (一)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PGE) 明显引起发热,伴有改变代谢率,致热敏感点在POAH 2、Na+/Ca+2比值 致热原→产EP细胞→EP→Nat/Ca+2比值↑—调定点上→T↑ 3、环磷酸腺苷(cAMP) 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是调节细胞机能和突触传递的重要介质,在脑内 含量高。 EP→脑脊液、下丘脑内cAMP↑,其浓度与T↑正相关。 EP→POAH, Na*/Ca+2↑→→cAMP↑→→T调定点上移-↑ (二)负调节介质 动物T↑至42℃以上少见,证明有自我限制的发热因素,防止了体温过高引 起脑细胞损伤,是机体自我保护,自稳调节机制的作用。 负调节介质有: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能抑制发热。 三、发热的基本环节 (一)EP的产生与释放 三个步骤:激活一一发热激活物与产致热原细胞接触后,与细胞膜特异性受 体结合,启动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 产生一一蛋白质合成后,在细胞内形成“致热原前质分子”或关 键酶2小时 细胞内产生EP 释放一一EP细胞膜转换酶或释放酶活化型EP 胞外。 可持续6小时,细胞死亡之后则停止,如白细胞 (二)T调节中枢机能改变 动物体温调定点正常设定值为37℃左右。 体内外发热激活物
4 一、机制 :调定点 set point 学说 T↑(发热) 产热↑ 散热 ↓ ↓ 骨髓肌紧张 皮肤血管收缩 产 EP 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 寒战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T 调定点上移 EP 发热介质 Na+ ∕Ca+ 2↑ POAH cAMP↑ 前列腺素 E↑ 二 、 中 枢 发热介质 EP 外周产生 血循 颅内巨噬细胞 发热介质 POAH T↑ T 调定点改变 T 正常 ( 一 ) 正 调节介质 1、 前 列 腺素 E(PGE) 明显引起发热,伴有改变代谢率,致热敏感点在 POAH。 2、 Na + /Ca +2 比 值 致热原 产 EP 细胞 EP Na + /Ca +2 比值↑ 调定点上 T↑ 3、 环 磷 酸 腺苷 ( cAMP) 接近终末环节的发热介质。是调节细胞机能和突触传递的重要介质,在脑内 含量高。 EP 脑脊液、下丘脑内 cAMP↑,其浓度与 T↑正相关。 EP POAH, Na + /Ca +2↑ cAMP↑ T 调定点上移 T↑ ( 二 ) 负 调节介质 动物 T↑至 42℃以上少见,证明有自我限制的发热因 素,防止了 体温过高引 起脑细胞损伤,是机体自我保护,自稳调节机制的作用。 负调节介质有:精氨酸加压 素、黑素细胞刺 激素、脂皮质蛋白 -1 能抑制发热。 三 、 发 热 的基本环节 (一) EP 的产生与释放 三个步骤:激 活 ——发热激活物与产致热原细胞接触后,与细胞膜特异性受 体结合,启动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 产 生 ——蛋白质合成后,在细胞内形成“致热原前质分子”或关 键酶 2 小 时 细胞内产生 E P 释 放 ——EP 细胞膜转换酶/或释放酶 活化型 EP 细胞外。 可持续 6 小时,细胞死亡之后则停止,如白细胞。 (二) T 调节中枢机 能改变 动物体温调定点正常设定值为 37℃左右。 体内外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 外生性致 热原 体内次物 体内产物
产EP细胞 释放介质 EP产生,释放→血循→颅内→POAH神经原 调定点上移 (三)效应器的改变 EP→POAH调定点上移一→相应温敏神经原发放冲动↓一→中枢 调定点上移信息一→血管运动中枢一→交感神经一→效应器 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 寒颤中枢 肌肉寒颤、代谢加强,产热↑ 肝肾 分解代谢加强 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肾上腺、甲状腺等促进代谢加强 第四节发热经过与热型 、发热经过 特点一一T↑、产热↑、散热↓,产热占优势。 T↑期 临床一皮温↓、畏冷寒战、被毛粗乱,精神沉郁、食欲↓呼 吸、心跳加快,皮肤干燥,汘腺分泌↓,呼吸、 (增热期) 心跳加快。 经过一一内生性致热原通过介质4OAH的调定点上 移血液温度低于“调定点”温热感阈值 产热↑,散热↓ 发热 高热期(特点:散热与产热在高于正常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仍维持 在高于正常水平上 ∴、T↑,产热↑,散热开始↑ 极热期)即T上升到体温“调定点”的值(分解代谢↑,T↑1℃,基 础代谢率增高13%)。 临床:皮温↑、眼结膜充血潮红、呼吸、心跳加快加强,胃肠 蠕动↓,粪干,尿少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T↓,体温调定点返回正常水平。 退热期 临床:大汗↑(皮肤血管扩张)、排尿↑,T渐渐正常,动物 感到疲劳 二、热型 在发热过程中,将患病动物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下来,绘制成的曲线图, 即热型。 不同疾病引起的发热经过,体温曲线常有一定的特殊型,或定的变化
5 ↓ 产 EP 细胞 ↓ 释放介质 EP 产生,释放→血循→颅内→POAH 神经原 调定点上移 ( 三 ) 效 应器的改变 EP→POAH 调定点上移—→相应温敏神经原发放冲动↓—→中枢—→ 调定点上移信息—→血管运动中枢—→交感神经—→效应器 皮肤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 寒颤中枢 肌肉寒颤、代谢加强,产热↑ 肝肾 分解代谢加强 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升高 肾上腺、甲状腺等促进代谢加强 第四节 发 热 经 过 与 热 型 一 、 发 热 经过 特点——T↑、产热↑、散热↓,产热占优势。 T↑期 临床—皮温↓、畏冷寒战、被毛粗乱,精神沉郁、食欲↓呼 吸、心跳加快,皮肤干燥,汗腺分泌↓,呼吸、 (增热期) 心跳加快。 经过—— 内生性 致热原 通过介 质 POAH 的调定点 上 移 血液温度低于“调定点”温热感阈值 产热↑,散热↓ T↑ 发 热 高热期 特点:散热与产热在高于正常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 温仍维持 在高于正常水平上, T↑,产热↑,散热开始↑ (极热期) 即 T 上升到体 温“调定点 ”的值(分解代谢↑ ,T↑ 1℃,基 础代谢率增高 13%)。 临床:皮温↑、眼结膜充血潮红、呼吸、心跳加快加强,胃肠 蠕动↓,粪干,尿少 特点:散热大于产热, T↓,体温调定点返回正常水平。 退热期 临床:大汗↑(皮肤血管扩张)、排尿↑,T 渐渐正常,动物 感到疲劳。 二、热型 在发热过程中,将患病动物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下来,绘制成的曲线图, 即热型。 不同疾病引起的发热经过,体温曲线常有一定的特殊型,或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