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水肿 教学目的 明确水肿等概念,了解水肿的类型和对机体影响,掌握水肿发生原因、机理 和病理变化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方法 先复习生理内容:水在机体内含量,存在形式以及生理功能,组织液怎样循 环,依靠什么方式维持正常循环,水平衡的调节,然后再引出新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水肿、浮肿、积水等概念 2、水肿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3、掌握皮肤、黏膜水肿,浆膜腔水肿、肺水肿等的病理变化 4、水肿类型与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肿的概念 概述 正常代谢 体液 是由水和溶于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物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组成。 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内外,动物的新陈代谢是在体液环境中进行的,它是机 体的内环境。 水是机体组成的重要成分之 1、含量与分布 约占成年家畜(动物)体60~70% 存在:细胞内一一细胞内液,40%~45%,蛋白的含量高 细胞外一一细胞外液,20%~25%,其中组织液15%,血浆中5%,蛋白含量 细胞内液占动物体重的40%~45% 体液 血浆占动物体重的5% 细胞外液占动物体重的20%~25%淋巴液 组织液占动物体重15% 组织间液 组织液 跨细胞液( transcellular fInid)少量
1 第四章 水 肿 教学目的 明确水肿等概念,了解水肿的类型和对机体影响,掌握水肿发生原因、机理 和病理变化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方法 先复习生理内容:水在机体内含量,存在形式以及生理功能,组织液怎样循 环,依靠什么方式维持正常循环,水平衡的调节,然后再引出新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水肿、浮肿、积水等概念 2、水肿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3、掌握皮肤、黏膜水肿,浆膜腔水肿、肺水肿等的病理变化 4、水肿类型与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肿的概念 概述 正常代谢 体液 是由水和溶于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物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组成。 广泛分布于组织细胞内外,动物的新陈代谢是在体液环境中进行的,它是机 体的内环境。 一、水是机体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 1、含量与分布 约占成年家畜(动物)体 60~70%。 存在:细胞内——细胞内液,40%~45%,蛋白的含量高。 细胞外——细胞外液,20%~25%,其中组织液 15%,血浆中 5%,蛋白含量 少。 细胞内液 占动物体重的 40%~45% 体液 血浆 占动物体重的 5% 细胞外液 占动物体重的 20%~25% 淋巴液 组织液 占动物体重 15% 组织间液 组织液 跨细胞液(trauscellular flnid)少量
1)、细胞内液( in tracellular fInid ICF) 分布细胞内的体液。蛋白质含量高。 功能:其容量与成份和细胞代谢、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细胞外液( exracellular fInid ECF 是由细胞周围的组织液( interst ital fInid)与血浆(血管内液)共同构成 功能:是沟通组织细胞之间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媒介 3)、跨细胞液 亦称穿细胞液。是极少数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膜腔、 腹腔等)中,是特殊的一布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在体内存在的形式 结合水 恒定水 不易流动的水 自由水 代谢水(大多数动物通过氧化或代谢的水仅 占总摄水量的5%~10%) 影响因素 体液总量和分布受以下因素影响 1)、年龄 幼年动物到成年,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逐渐减少 如新生儿占80%,婴儿占70%,学龄儿童占65%,成年占60% 2)、性别 ♀比♂含量少,因♀脂肪含量相对多一些 3)、肥瘦 体液总量随体内脂肪的增加而减少,脂肪总水量约为10%~30%。肌肉组织 含水量在25%~30% 肥胖的人或动物体液总量占体重比例比瘦的人或动物少 很瘦的牛其体重70%左右是水,很肥的动物其体内含水量仅为体重的40% 动物体液总量、分布、渗透压、酸碱度相对稳定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 基础之 2、循环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A端血压30,血浆胶渗压25,ⅴ端血压15,组织液流体静压10,组织液胶 渗压15。 有四种力量影响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2 1)、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nid ICF) 分布细胞内的体液。蛋白质含量高。 功能:其容量与成份和细胞代谢、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2)、细胞外液(exracellular flnid ECF) 是由细胞周围的组织液(interstital flnid)与血浆(血管内液)共同构成。 功能:是沟通组织细胞之间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媒介。 3)、跨细胞液 亦称穿细胞液。是极少数分布于一些密闭腔隙(关节囊、颅腔、胸膜腔、 腹腔等)中,是特殊的一布分,也称第三间隙液。 水在体内存在的形式 结合水 恒定水 不易流动的水 自由水 代谢水(大多数动物通过氧化或代谢的水仅 占总摄水量的 5%~10%)。 影响因素 体液总量和分布受以下因素影响。 1)、年龄 幼年动物到成年,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逐渐减少。 如新生儿占 80%,婴儿占 70%,学龄儿童占 65%,成年占 60%。 2)、性别 ♀比♂含量少,因♀脂肪含量相对多一些。 3)、肥瘦 体液总量随体内脂肪的增加而减少,脂肪总水量约为 10%~30%。肌肉组织 含水量在 25%~30%。 肥胖的人或动物体液总量占体重比例比瘦的人或动物少。 很瘦的牛其体重 70%左右是水,很肥的动物其体内含水量仅为体重的 40%。 动物体液总量、分布、渗透压、酸碱度相对稳定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 基础之一。 2、循环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A V A 端血压 30,血浆胶渗压 25,V 端血压 15,组织液流体静压 10,组织液胶 渗压 15。 有四种力量影响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①毛细血管血压(血管内压、流体静压)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③组织液流体静压 ④组织液胶体滲透压 组织液的生成一—(毛细血管血压30+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5)一(血浆胶 渗压25+组织液流体静压10)=滤出压10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流体静压10+血浆胶渗压25)一(V毛细血管血 压15+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5)=回流压5 另有小部分组织液和蛋白质由毛细淋巴管随淋巴循环返回血液。 织 淋巴液_,胸导管 维持血液与组织之间动态平衡的力量 (1)A端的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一体液滤出毛细血管 (2)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一一组织液流回血管 二、生理功能与平衡 机体成分之一、运输营养与代谢产物、促进和参加代谢、 参与生化过程、维持体温 l、生理功能 水是机体的组成成分,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之 (1)促进物质代谢 生物必需一一生化反应的必需的环境 良好的溶剂,加速化学反应,如参与水解、水化、加水脱氢等反应; 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运输、代谢废物的排泄。 (2)调节体温 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水的比热大 水能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能而体温不至于升高。 1g水在37℃完全蒸发时吸收的热量为2407J,故蒸发少量的汗就能蒸发大 量的热。 ⅱ、水的流动性大 水能随血液迅速分布全身,且在三部分体液的交换非常快,使代谢中产生的 热量能在体内很快均匀分布。 (3)、润滑作用 (4)、构成器官组织的坚实度 体内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这些水除与蛋白质、粘多
3 ①毛细血管血压(血管内压、流体静压)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③组织液流体静压 ④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的生成——(毛细血管血压 30+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5)-(血浆胶 渗压 25+组织液流体静压 10)=滤出压 10 组织液回流——(组织液流体静压 10+血浆胶渗压 25)-(V 毛细血管血 压 15+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5)=回流压 5 另有小部分组织液和蛋白质由毛细淋巴管随淋巴循环返回血液。 A V 组织 淋巴液 胸导管 维持血液与组织之间动态平衡的力量 (1)A 端的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体液滤出毛细血管 (2)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 ——组织液流回血管 二、生理功能与平衡 机体成分之一、运输营养与代谢产物、促进和参加代谢、 参与生化过程、维持体温 1、生理功能 水是机体的组成成分,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1)促进物质代谢 生物必需——生化反应的必需的环境; 良好的溶剂,加速化学反应,如参与水解、水化、加水脱氢等反应; 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运输、代谢废物的排泄。 (2)调节体温 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ⅰ、水的比热大 水能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能而体温不至于升高。 1g 水在 37℃完全蒸发时吸收的热量为 2407J,故蒸发少量的汗就能蒸发大 量的热。 ⅱ、水的流动性大 水能随血液迅速分布全身,且在三部分体液的交换非常快,使代谢中产生的 热量能在体内很快均匀分布。 (3)、润滑作用 (4)、构成器官组织的坚实度 体内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这些水除与蛋白质、粘多
糖、磷脂等相结合,发挥其复杂的生理功能外,还因各种组织器官含自由水与结 合水的比例不同,而坚实程度各异,如心脏含水79%,但主要是结合水,故其 形态坚实柔软,血液含水83%,自由水多,血液则循环流动 2、水平衡 动物每天水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来源:饮水、食物(食料)、代谢水 动物需水量常以采食饲料干物质量估计 动物每采食1kg饲料干物质(不含代谢水)饮水量 丰、绵羊 ‖猪、马、家禽 饮水量(kg) 高温条件下还要增加饮水量,如猪可达4~4.5kg 成年人每天进水量(m) 食物含水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水 1000~1300 700~900 100g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代谢水量(ml) 蛋白质 107 41 排泄:消化道、皮肤、肺、肾(尿) 每天人由皮肤蒸发500ml,肺呼出350ml,尿1000~1500ml,粪便150ml 正常人每天水的摄入与排出量(ml) 摄入量 排出量 饮水 1000~1300 尿量 1000~1500 食物水 700~900 皮肤蒸发 500 「代谢水一 300 「呼吸蒸发 粪便 2000~2500 合计 2000~2500 三、水的调节 神经一体液过,肾、皮肤、肠道、肺来实现。 (1)渴感调节作用 部位:渴觉主要位于下丘脑视上核附近的口渴中枢,它和渗透压感受器 在空间上有部分重叠,促使它们兴奋和抑制的刺激基本相同 B、当动物失水而引起组织液渗透压↑时,口渴中枢神经细胞脱水引起渴感
4 糖、磷脂等相结合,发挥其复杂的生理功能外,还因各种组织器官含自由水与结 合水的比例不同,而坚实程度各异,如心脏含水 79%,但主要是结合水,故其 形态坚实柔软,血液含水 83%,自由水多,血液则循环流动。 2、水平衡 动物每天水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来源:饮水、食物(食料)、代谢水 动物需水量常以采食饲料干物质量估计。 动物每采食 1 ㎏饲料干物质(不含代谢水)饮水量 动物 牛、绵羊 猪、马、家禽 饮水量(㎏) 3~4 2~3 高温条件下还要增加饮水量,如猪可达 4~4.5 ㎏。 成年人每天进水量(ml) 饮水 食物含水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水 1000~1300 700~900 300 100g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代谢水量(ml) 糖 脂肪 蛋白质 60 107 41 排泄:消化道、皮肤、肺、肾(尿) 每天人由皮肤蒸发 500ml,肺呼出 350ml,尿 1000~1500ml,粪便 150ml。 正常人每天水的摄入与排出量(ml) 摄入量 排出量 饮水 1000~1300 尿量 1000~1500 食物水 700~900 皮肤蒸发 500 代谢水 300 呼吸蒸发 300 粪便 150 合计 2000~2500 合计 2000~2500 三、水的调节 神经—体液 通过 肾 、皮肤、肠道、肺来实现。 (1)渴感调节作用 A、部位:渴觉主要位于下丘脑视上核附近的口渴中枢,它和渗透压感受器 在空间上有部分重叠,促使它们兴奋和抑制的刺激基本相同。 B、当动物失水而引起组织液渗透压↑时,口渴中枢神经细胞脱水引起渴感
饮水量增加;饮水后组织液量↑,渗透压↓,口渴消失 C、口渴也可直接通过传入神经一→下丘脑视上核口渴中枢一→饮水量↑ 组织液量↑,渗透压↓,口渴消失 (2)、抗利尿素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 ant id uretic hormone ADh)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即是由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 的,它可促使水回收、尿减少 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ADH合成后贮存于神经垂体内。 作用:ADH入血后,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肤细胞,促进水的重 吸收。 调节:有渗透压调节和非渗透压调节 A、渗透压因素一一主要调节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一→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ADH↑一→肾重吸收水 增多一→细胞外液渗透压 反之亦然。 B、非渗透压因素一一血容量和A血压变化反射性 血容量↑、A压↑一→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一→抑制ADH释放一→肾 重吸收,减少一→肾排水↑一→血容量↓、A压↓一→正常 反之亦然。 C、疼痈、情绪紧张、血管紧张素Ⅱ增加一→ADH释放↑ (3)醛固酮的作用 醛固酮 aldosterone 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肤质激素。 作用:促进肾远曲小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 通过Na+-H、Na一K的交换,促进K和H的排出,同时保留了一定量 的水在体内,使行循环血量↑。 故细胞外液容量和一些电解质含量,主要受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调节 调控: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浆Na、Kˉ的浓度控制。 当循环血量↓时一→肾血流量↓一→肾小球入球动脉A压↓、血量↓量 肾小球旁细胞一→肾素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一→醛固酮↑一→循环血 量↑一→正常 当细胞外液K↑、Na↓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一→醛固酮↑一→促进肾排 K,保Na一→血浆K+ 血浆Na↑-→醛固酮↓一→血K+、Na平衡 (4)心钠素( cardionatrin)的作用 亦为心房肽( atriopeptin) 合成部位:哺乳动物心房肌细胞浆内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也称心房钠肽, ANP(atril natriuret ic peptide
5 饮水量增加;饮水后组织液量↑,渗透压↓,口渴消失。 C、口渴也可直接通过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上核口渴中枢—→饮水量↑, 组织液量↑,渗透压↓,口渴消失。 (2)、抗利尿素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即是由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 的,它可促使水回收、尿减少。 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ADH 合成后贮存于神经垂体内。 作用:ADH 入血后,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肤细胞,促进水的重 吸收。 调节:有渗透压调节和非渗透压调节 A、渗透压因素——主要调节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兴奋↑—→ADH↑—→肾重吸收水 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 反之亦然。 B、非渗透压因素——血容量和 A 血压变化 反射性 血容量↑、A 压↑—→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抑制 ADH 释放—→肾 重吸收,减少—→肾排水↑—→血容量↓、A 压↓—→正常 反之亦然。 C、疼痛、情绪紧张、血管紧张素Ⅱ增加—→ADH 释放↑ (3)醛固酮的作用 醛固酮 aldosterone 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肤质激素。 作用:促进肾远曲小管对 Na+ 的主动重吸收。 通过 Na+ —H +、Na+—K +的交换,促进 K +和 H + 的排出,同时保留了一定量 的水在体内,使行循环血量↑。 故细胞外液容量和一些电解质含量,主要受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调节。 调控:醛固酮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浆 Na+、K + 的浓度控制。 当循环血量↓时—→肾血流量↓—→肾小球入球动脉 A 压↓、血量↓量— 刺 激→肾小球旁细胞—→肾素激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醛固酮↑—→循环血 量↑—→正常 当细胞外液 K +↑、Na+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促进肾排 K +,保 Na+ —→血浆 K +↓ 血浆 Na+↑—→醛固酮↓—→血 K +、Na+ 平衡 (4)心钠素(cardionatrin)的作用 亦为心房肽(atriopeptin)。 合成部位:哺乳动物心房肌细胞浆内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也称心房钠肽, ANP(atril natriuretic pept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