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本大题共9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不论徐志摩先生身后毁誉如何,他岿(ku)然独存的天才却不容人们轻易否 认,他诗文中那种充沛横溢的激情永远使你感到鼓舞。有人把他的作品比做吃鸭 梨般甜脆,我觉得是很确切的。②这寥(liao)寂的文坛,已好久不再见到这样 的文章了。直到读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才感受到他真是一位不可里(逼视/ 直视)的天才,他那奔放淋漓的小品文诚使人读了忘倦;而北方俗话所说的又 “帅”又“干脆”处,在钱先生文章里更是屡见不鲜(xidn)。③而钱先生的浑 灏沉雄、精光灵气则直欲驾辛幼安而上。尤其是那旁证博引睥(pi)睨无人的襟 度,更与稼轩的左右逢源处拟迹比肩,乙(同工异曲/不谋而合)。④这固然 应归功于才气,却更关乎作者的学养。有这样的天才与酉(学力/学历),在 文坛上扩充领域,当然是无往而不胜了。 (取材于吴小如《读钱钟书<人·兽·鬼〉》,有改动)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岿(ku)然毁誉 B.寥(liao)寂横溢 C.屡见不鲜(xidn)旁证博引 D.睥(pi)睨左右逢源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逼视同工异曲学力B.直视同工异曲学历 C.逼视不谋而合学历D.直视不谋而合学力 3.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出的,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一处是(2分) 如果用古代词人来比喻,徐志摩的飘逸活泼处不亚于东坡 A.①B.②C.③D.④ 4.对文中涉及到的四位作家,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他的《再别康桥》就是具有格律美的好诗。 B.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他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站在中外比较的立场,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起 句豪迈奔放、气势不凡,体现了豪放之风。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书愤》抒发了意欲报 国而不得的愤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为买到了劣质产品而吃了大亏,吃一堑长一智,我以后再也不买便宜货了。 B.古语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所以不能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人家取得 的大成就。 C.习近平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就是要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严治党
北京市房山区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①不论徐志摩先生身后毁誉如何,他岿(kuī)然独存的天才却不容人们轻易否 认,他诗文中那种充沛横溢的激情永远使你感到鼓舞。有人把他的作品比做吃鸭 梨般甜脆,我觉得是很确切的。②这寥(liáo)寂的文坛,已好久不再见到这样 的文章了。直到读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才感受到他真是一位不可 甲 (逼视/ 直视)的天才,他那奔放淋漓的小品文诚使人读了忘倦;而北方俗话所说的又 “帅”又“干脆”处,在钱先生文章里更是屡见不鲜(xiǎn)。③而钱先生的浑 灏沉雄、精光灵气则直欲驾辛幼安而上。尤其是那旁证博引睥(pì)睨无人的襟 度,更与稼轩的左右逢源处拟迹比肩, 乙 (同工异曲/不谋而合)。④这固然 应归功于才气,却更关乎作者的学养。有这样的天才与 丙 (学力/学历),在 文坛上扩充领域,当然是无往而不胜了。 (取材于吴小如《读钱钟书<人·兽·鬼>》,有改动)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岿(kuī)然 毁誉 B.寥(liáo)寂 横溢 C.屡见不鲜(xiǎn) 旁证博引 D.睥(pì)睨 左右逢源 2.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逼视 同工异曲 学力 B.直视 同工异曲 学历 C.逼视 不谋而合 学历 D.直视 不谋而合 学力 3. 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摘出的,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一处是(2 分) 如果用古代词人来比喻,徐志摩的飘逸活泼处不亚于东坡。 A.① B.② C.③ D.④ 4. 对文中涉及到的四位作家,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他的《再别康桥》就是具有格律美的好诗。 B.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他在《谈中国诗》一文中,站在中外比较的立场,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起 句豪迈奔放、气势不凡,体现了豪放之风。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的《书愤》抒发了意欲报 国而不得的愤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因为买到了劣质产品而吃了大亏,吃一堑长一智,我以后再也不买便宜货了。 B.古语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所以不能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人家取得 的大成就。 C.习近平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就是要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严治党
D.成功并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它需要主客观多种条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 6.下面一段对话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 组长:(甲)小刘,这就是咱们组德高望重的王老师。 小刘:(乙)哦,您就是王诚意呀 组长:(丙)请王老师今后还要多栽培小刘他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老师 王老师:(丁)互相学习。 A.(甲)B.(乙)C.(丙)D.(丁) 7.有些诗句能借助特定的意象写出“秋风叶落”之景,下列诗句具有这个特点 的一项是(3分) A.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B.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C.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8.蜀道供人行走,而青天不可攀登,但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下列与这一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雪》)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9.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 计”“连环计”。 B.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为救阿斗在长坂坡魏军阵营中七进七出的是 张飞 C.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源自孔明出山后的战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 D.“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表现的人物是关羽,其中提到的“汉 相”指曹操 、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 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 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 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 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酿郁,含英咀华,作 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 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D.成功并不是一个因素决定的,它需要主客观多种条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 6. 下面一段对话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2 分) 组 长:(甲)小刘,这就是咱们组德高望重的王老师。 小 刘:(乙)哦,您就是王诚意呀! 组 长:(丙)请王老师今后还要多栽培小刘他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老师。 王老师:(丁)互相学习。 A.(甲) B.(乙) C.(丙) D.(丁) 7. 有些诗句能借助特定的意象写出“秋风叶落”之景,下列诗句具有这个特点 的一项是(3 分) A.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B.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C.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D.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8. 蜀道供人行走,而青天不可攀登,但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下列与这一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雪》)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9.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事件有“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 计”“连环计”。 B. 使曹操割须弃袍的将军是马超,为救阿斗在长坂坡魏军阵营中七进七出的是 张飞。 C. 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源自孔明出山后的战役: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 火烧赤壁。 D.“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表现的人物是关羽,其中提到的“汉 相”指曹操。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进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 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 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 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 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 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 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 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 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 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 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 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 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 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也。” (选文有删改) 【注】①杙(yi):小木桩。②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 ③稀(xi)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一艺者无不庸庸:任用 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抛弃 C.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闳:宏大 D.冗不见治见:看见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 B.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搜求和继承它们 C.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竟然快要死了,有什么好处呢 D.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像那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在文中体现为国子先生针对太学 生的质疑进行答辩。 B.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 干,就会被任用。 C.国子先生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因此他 的训诫受学生质疑。 D.国子先生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他内 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13.第二段中,学生从_、 这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了质疑。(4 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曲线的部分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划横线的 句子。(5分) 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君矣妾不衣帛,马 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
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 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 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 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 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 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 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 以杙①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②引年,欲进其豨苓③也。” (选文有删改) 【注】①杙(yì):小木桩。②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 ③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名一艺者无不庸 庸:任用 B.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抛弃 C.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闳:宏大 D. 冗不见治 见:看见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 B.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搜求和继承它们 C.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竟然快要死了,有什么好处呢 D.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像那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在文中体现为国子先生针对太学 生的质疑进行答辩。 B. 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 干,就会被任用。 C. 国子先生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因此他 的训诫受学生质疑。 D. 国子先生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他内 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13. 第二段中,学生从 、 、 、 这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了质疑。(4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4.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曲线的部分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划横线的 句子。(5 分) 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 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
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 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取材于《国语·鲁语》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11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贫女道岀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 伤感的境况。 B.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髙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 生活 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 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 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分)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 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 分) 16.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3道题)。(6分) (1)《诗经·氓》中“_,”两句诗与前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成对 比,借写桑叶衰败的景象,来比女主人公年长色衰,并引出下文的家庭变故。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以“”和“”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江月夜 的景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向学生问志,先是用温 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说道 意即,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 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自己“布衣”的出身,并以“,”表明自 己当时只想着能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 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
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 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取材于《国语·鲁语》) 1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⑴—⑶题。(11 分)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 伤感的境况。 B. 颔联表现贫女期待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 生活。 C. 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 俗。 D. 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 止加以刻画。 (2)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4 分) A.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E.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 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4 分) 16.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 3 道题)。(6 分) (1)《诗经·氓》中“ , ”两句诗与前文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成对 比,借写桑叶衰败的景象,来比女主人公年长色衰,并引出下文的家庭变故。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以“ ”和“ ”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江月夜 的景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向学生问志,先是用温 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说道:“ , 。”意即,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 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自己“布衣”的出身,并以“ , ”表明自 己当时只想着能活下去,并不想做什么高官。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 题。 说历史,可以有多种说法。 最常规的是“正说”,比如《三国志》和《大唐西域记》。最流行的是“戏说”, 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是“戏说”吗?是。因为它不但
“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 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 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 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 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 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 《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看来,小说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较靠得住的是历史家言。 然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历史文献的人却凤毛麟角,“正说”的影响力,与“戏 说”“大话”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好看,前者难懂 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想满足趣味就难免“上当 受骗”,要弄清真相就必须“硬着头皮”。这就矛盾,读者也就两难,因此要有 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 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趣说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就 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 不会有历史,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 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相 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关隘(历史 条件)可能已荡然无存,可彼时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历史 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 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桩桩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 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 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取材于易中天《历史总是让人惦记》,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国演义》较之于《西游记》只是“走调”而未“离谱”,只好称之为“大 话 B.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它记述的就是历史,所以称 之为“大话”。 C.《三国演义》因包含小说家的加工与创造,是没冠以“大话”之名而有其实的 大话 D.《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有大视野、大场面、大气势,因而属于 大话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作者是可以因需编造的,而像《三国演义》 这样的历史小说则不可以编造 B.作者认为,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相对来讲,历史家的话是比较靠得住的, 而小说家的话是靠不住的。 C.人们要想弄清历史真相就必须读历史家的作品,要读历史家的作品就必须 “硬着说头皮”,此外别无它法
“演义”(发挥),而且“演变”(篡改)。就算它态度严肃,不是“戏说”, 也有歪曲编造成分,是“正说”加“歪说”,甚至“胡说”。不过《三国演义》 还只是“走调”,《西游记》就“离谱”,只好称之为“大话”。我们现在都知 道《大话西游》“大话”了《西游记》,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记》才是“大话” 的祖宗!但《西游记》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谁都知道那是神话。《三国演义》就 不一样了,很多人把它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那就是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 《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看来,小说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较靠得住的是历史家言。 然而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历史文献的人却凤毛麟角,“正说”的影响力,与“戏 说”“大话”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呢?因为后者好看,前者难懂; 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想满足趣味就难免“上当 受骗”,要弄清真相就必须“硬着头皮”。这就矛盾,读者也就两难,因此要有 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趣说”。所谓“趣说”,就是历史其里,文 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趣说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学修养。所谓“有文学修养”,就 是要有文学感,这是一种体验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调的能力。 有文学感的人一般也都有历史感,因为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 不会有历史,也不会有文学。所以,要想理解历史,必须参透人性。历史是不能 复原的,你顶多只能散乱地见到些秦砖汉瓦,依稀听得鼓击钟鸣;然而人性却相 通,正如今日之苍穹,正是当年之星空。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关隘(历史 条件)可能已荡然无存,可彼时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历史 也好,讲述历史也好,都必须“以人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以人为 本,历史才是有意义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为核心,一桩桩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 史人物在我们面前才可能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鲜活的故事和生命将促使我们反省 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取材于易中天《历史总是让人惦记》,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三国演义》是不叫《大话三国》的‘大话三国’”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三国演义》较之于《西游记》只是“走调”而未“离谱”,只好称之为“大 话”。 B. 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看,甚至以为它记述的就是历史,所以称 之为“大话”。 C.《三国演义》因包含小说家的加工与创造,是没冠以“大话”之名而有其实的 “大话”。 D.《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巨著,有大视野、大场面、大气势,因而属于 “大话”。 1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 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作者是可以因需编造的,而像《三国演义》 这样的历史小说则不可以编造。 B. 作者认为,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相对来讲,历史家的话是比较靠得住的, 而小说家的话是靠不住的。 C. 人们要想弄清历史真相就必须读历史家的作品,要读历史家的作品就必须 “硬着说 头皮”,此外别无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