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15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12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 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 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 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 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 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十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 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 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 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 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 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 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 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 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薄:攻击 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面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省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北京市房山区 2015 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 12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 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 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 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 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 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 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 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 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 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 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 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 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 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取材于《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华性孝,士论多之 多:赞美 B. 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薄:攻击 C.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逆:迎面 D. 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省亲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 B.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C.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弃船上岸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D.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 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 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 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 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 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分) 5.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 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 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 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 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 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80字)(6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断句。(5分)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 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 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 7.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①一④题。(13分) 醉东风·渔父 白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①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 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 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 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 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 ②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所表现的意境相近的两项是(4分)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D.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E.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A. 王守仁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很有才学,很受皇帝器重;弘治十 二年,王守仁考取了进士。 B. 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 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C. 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 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 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让张忠、 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4. 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其原因。他的这一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 分) 5.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格物致知”,自古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见仁 见智:王守仁认为,“知”即良知,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我心中固有良知,将 其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宋代学者朱熹认为“知”是知性,包含智慧与知识,格 物致知要即物穷理,达到内心的豁然领悟;而现代人一般认为格物致知是推究事 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格物致知”的?请结合你的学 习体验或生活感悟谈一谈。(不少于 80 字)(6 分)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4 分。 6.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断句。(5 分)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 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 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 7.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①—④题。(13 分) 沉醉东风·渔父 白 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①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 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 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 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 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 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 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 ②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所表现的意境相近的两项是(4 分)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D.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E.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③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 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 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5分) 【链接材料】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 ④这首小令的作者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人为另外三大家中的一位编了 则谜语,谜面是:“自称铜豌豆,刚硬不一般,剧中诉冤情,雪下六月天。” 谜底是。(1分) 8.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分) 我国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 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 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等句则借历史 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 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围郑,”开始,至“,唯 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4题。 ①贞观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来的。李世民是唐帝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 父亲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 的系统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缺乏民主,这就使得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 命运。身为一代圣主,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其他英明帝王共有的优点外,还有 其独有的特点 ③作为领导人物,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没有或缺少责任心的领导纵 使才华盖世,也一样会祸国殃民。中国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把祖辈 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给丢掉了,结果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浩劫之 中。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 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 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 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 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 ④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 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 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 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 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里,乙,。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 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按说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
③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 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 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5 分) 【链接材料】 江 雪注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 ④这首小令的作者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人为另外三大家中的一位编了 一则谜语,谜面是:“自称铜豌豆,刚硬不一般,剧中诉冤情,雪下六月天。” 谜底是 。(1 分) 8.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 分) 我国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 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 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 ”等句则借历史 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 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围郑, ”开始,至“ ,唯 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三、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9—14 题。 ①贞观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来的。李世民是唐帝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他的 父亲李渊只是名义上的)。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 的系统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缺乏民主,这就使得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 命运。身为一代圣主,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其他英明帝王共有的优点外,还有 其独有的特点。 ③作为领导人物,责任心是其必须具备的第一要素,没有或缺少责任心的领导纵 使才华盖世,也一样会祸国殃民。中国的很多帝王就是因为缺少责任心,把祖辈 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给丢掉了,结果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浩劫之 中。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 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 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 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 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 ④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 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 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 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 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 甲 , 乙 , 丙 。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 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按说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
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 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 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照葫芦画瓢地 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 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 俩。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 治之症。为了侦査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烂污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 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査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 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 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 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 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 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 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当权人物都能够重视人才,实际情况 是占半数以上的权力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只有那些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能宽容人才无伤大局的弱点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 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 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而李世民与其兄长曾 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 世民,按理说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 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 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 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 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 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⑦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一点动物的痕迹;只要是人,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人类的兽性又称之为 人性的弱点,最具危害性的表现是恣情纵欲、滥用职权和爱听好话、不纳谏言。 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控制自身弱点方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典范,但做得最好且始 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 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 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 全。各位如果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公元 623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 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 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 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 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 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要向你祝贺!”听罢此言, 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⑧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 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民丰、物阜,以及军队强大、善于征战,但 在包括社会安定、对外开放、官场清廉、商业发达等制度和文化因素在内的深层
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 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小聪明,并以在人前耍小聪明为荣;很少有 人想到诚实执政,坦白对人。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使部属,部属也照葫芦画瓢地 用诡计蒙蔽首脑。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时 对臣僚敞开胸怀,不行欺诈之术;臣僚也尽忠职守,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 俩。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气整顿吏治,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 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烂污官吏,李世民令亲信暗 中向各部官员行贿,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 诉一位隋朝遗臣,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时总告诫臣民要 诚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 手段报答你。李世民认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这句令普通当权者 恼羞成怒的逆耳忠言。 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 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当权人物都能够重视人才,实际情况 是占半数以上的权力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只有那些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并能宽容人才无伤大局的弱点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 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爱才在史书上有不少的记述,最为典型的事例是 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而李世民与其兄长曾 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 世民,按理说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 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 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 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李世民执掌的贞观王朝可谓人才济 济,文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秦叔宝、程咬金、尉迟 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围绕李世民组成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核心。 ⑦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残留一点动物的痕迹;只要是人,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人类的兽性又称之为 人性的弱点,最具危害性的表现是恣情纵欲、滥用职权和爱听好话、不纳谏言。 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控制自身弱点方面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典范,但做得最好且始 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李世民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 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 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 全。各位如果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公元 623 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 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 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 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 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 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要向你祝贺!”听罢此言, 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⑧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 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民丰、物阜,以及军队强大、善于征战,但 在包括社会安定、对外开放、官场清廉、商业发达等制度和文化因素在内的深层
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王朝的 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 带”,各国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而其首都长安则更是理所当然地 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 9.下列词语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共戴天披星戴月 B.恨入骨髓相见恨晚 C.无与伦比巧妙绝伦 D.人才济济济济一堂 10.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章第④段中甲、乙、丙三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走上繁荣走出荆棘走向辉煌 B.走上繁荣走向辉煌走出荆棘 C.走出荆棘走向辉煌走上繁荣 D.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 11.下列不属于文中有些当权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他们缺乏辨识人才真伪的能力。 B.他们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C.他们不能宽容人才那无伤大局的弱点。 D.他们担心人才比自己强而使他们暗淡无光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系 统教育,出身高贵。 B.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精神上、思想上以至行动上都没有松懈下来,他比 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了。 C.当唐帝国已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时,李世民出于对唐帝国 长远发展的考虑,仍不敢懈怠。 D.李世民采用高明的手段侦査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官吏收到了奇 效,再也没有官吏胆敢受贿了 E.李世民因魏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过失而欲意杀掉他,长孙皇后苦苦 求情后,李世民才改变了想法 13.与其他英明帝王相比,李世民独有的优点有哪五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5分) 14.填空。(6分) ①李世民曾对其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隋炀帝杨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 是,感觉良好。其宰相虞世基为保全自己的富贵,便投其所好,对杨广极尽阿谀 奉承之能事。结果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难逃一死。”这番话可以证明文中以下 这几句话的内容:。(2分) ②请从题后括号中选择句子,进行填空(只填写句前字母)。(4分) “位尊更需勤忧国”与文章第③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④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⑤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第⑥段内容有关联,“”与文章 第⑦段内容有关联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B.忠言逆耳利于行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21题
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只有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贞观王朝的 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 带”,各国才俊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而其首都长安则更是理所当然地 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大都会。 9. 下列词语中,加点部分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不共戴天 披星戴月 B.恨入骨髓 相见恨晚 C.无与伦比 巧妙绝伦 D.人才济济 济济一堂 10.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章第④段中甲、乙、丙三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走上繁荣 走出荆棘 走向辉煌 B.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走出荆棘 C.走出荆棘 走向辉煌 走上繁荣 D.走出荆棘 走上繁荣 走向辉煌 11. 下列不属于文中有些当权人物漠视甚至仇视人才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他们缺乏辨识人才真伪的能力。 B.他们不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 C.他们不能宽容人才那无伤大局的弱点。 D.他们担心人才比自己强而使他们暗淡无光。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唐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因为他受过良好的系 统教育,出身高贵。 B.李世民坐上皇帝宝座后,精神上、思想上以至行动上都没有松懈下来,他比 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了。 C.当唐帝国已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时,李世民出于对唐帝国 长远发展的考虑,仍不敢懈怠。 D.李世民采用高明的手段侦查那些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官吏收到了奇 效,再也没有官吏胆敢受贿了。 E.李世民因魏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自己的过失而欲意杀掉他,长孙皇后苦苦 求情后,李世民才改变了想法。 13. 与其他英明帝王相比,李世民独有的优点有哪五点?(每点不超过 10 个字) (5 分) 14. 填空。(6分) ①李世民曾对其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隋炀帝杨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 是,感觉良好。其宰相虞世基为保全自己的富贵,便投其所好,对杨广极尽阿谀 奉承之能事。结果隋炀帝被杀,虞世基也难逃一死。”这番话可以证明文中以下 这几句话的内容: 。(2 分) ②请从题后括号中选择句子,进行填空(只填写句前字母)。(4 分) “位尊更需勤忧国”与文章第③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④段内容有关联, “ ”与文章第⑤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第⑥段内容有关联,“ ”与文章 第⑦段内容有关联。 (A.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B. 忠言逆耳利于行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6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21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