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州市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训练材料之三 现代文阅读专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 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 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 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 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 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 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 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 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 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 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 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 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 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 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 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
2012 年广州市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训练材料之三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5 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 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 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 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 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 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 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 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 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 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 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 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 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 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 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 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
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 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 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 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 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 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七彩教育网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 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 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 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 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 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文人的物喜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 产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 再来。 13.下列各项中,属于逻辑美的一项是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 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 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 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 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 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七彩教育网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 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 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 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 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 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文人的物喜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 产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 再来。 13.下列各项中,属于逻辑美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1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分) 15.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清明不是节日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 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 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 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 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凊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 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冋覆,地同载。齐生死 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 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1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4 分) 15.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 18 题。 清明不是节日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 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 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 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 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 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 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 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唯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 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 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凊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舂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 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 干,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曰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 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 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著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 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 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 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 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 明”擦肩而过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唯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 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 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 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 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 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 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著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 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 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 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 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 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 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 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 悲;从而珍惜青舂,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 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 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 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如果说上巳节(即俗称“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 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 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 上巳节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 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 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 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是节日,清明其实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选自《光明日报》209年4月3日,有删改) 16.文中的“中国的节日”有哪些特征?(4分) 17.文中引用庄子、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5分) 18.文中说“清明不是节日”,你对此如何理解?(6分)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 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 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 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 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 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如果说上巳节(即俗称“三月三”)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 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 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 上巳节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 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 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 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是节日,清明其实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选自《光明日报》2009 年 4 月 3 日,有删改) 16. 文中的“中国的节日”有哪些特征?(4 分) 17.文中引用庄子、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5 分) 18.文中说“清明不是节日”,你对此如何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