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省高考信息预测卷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 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悼念/桂棹 瞥见/蹩脚 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B.陨石/殒命 房檩/仓廪 无稽之谈/缉拿归案 C.混沌/馄饨 伶俜/聘礼 稗官野史/不无裨益 D.镂刻/佝偻 敛裾/潋滟 不可估量/量体裁衣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网络谣言滋生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因此,及时公布 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急不可待。当然,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 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视 听。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A.滋生 B.急不可待 C.以讹传讹 D混淆视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 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B.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 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 C.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 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D.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 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 4.用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打个比方,学习有点像风,我们肉眼看不见风,而是根据刮风的结果 (如树枝摇动)来判断风的强度的。 ②同样,我们也只能通过测量学习的结果来判断学习是否发生以及学习 的性质。 ③正因为如此,学习与成绩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性 ④也就是说,学习本身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我们能够测量的只是学习结 果 ⑤学习是一种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事情。 A⑤④①②③ B.⑤④②①③ ④⑤③①② D.④ ⑤③②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 子许之
2012 年广东省高考信息预测卷 语 文 本试卷共 10 页,包括六个部分 24 小题,满 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悼念/ 桂棹 瞥见/蹩脚 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B.陨石/ 殒命 房檩/ 仓廪 无稽之谈/缉拿归案 C.混沌/ 馄饨 伶俜 /聘礼 稗官野史/不无裨益 D.镂刻/ 佝偻 敛裾/ 潋滟 不可估量/ 量体裁衣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网络谣言滋生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因此,及时公布 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急不可待。当然,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 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视 听。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A.滋生 B.急不可待 C.以讹传讹 D 混淆视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 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B. 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 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 60%来自刺绣。 C. 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 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D. 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 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 4.用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打个比方,学习有点像风,我们肉眼看不见风,而是根据刮风的结果 (如树枝摇动)来判断风的强度的。 ②同样,我们也只能通过测量学习的结果来判断学习是否发生以及学习 的性质。 ③正因为如此,学习与成绩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性。 ④也就是说,学习本身是无法直接测量的,我们能够测量的只是学习结 果。 ⑤学习是一种在学习者内部发生的事情。 A.⑤④①②③ B.⑤④②①③ C.④⑤③①② D.④ ⑤③②①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子 贡 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 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 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 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 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 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 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 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 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 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 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 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 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齬用事, 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 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 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 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 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干闻之涉江袭吴杀 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霾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 大夫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 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7.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 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3分)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Q C.①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 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 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 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 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 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 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 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 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 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 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 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 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 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 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 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 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 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 大夫。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 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7.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 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3分)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 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 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 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 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 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 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 助吴王一臂之力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 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 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①作者曾因事罢官,流放远地。②秦城指长安。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4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 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 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 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 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 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 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 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 助吴王一臂之力。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 分) 吴 王 果与 齐 人 战 于 艾 陵 大 破 齐师 获 七 将 军 之 兵 而 不 归 果 以兵 临晋与 晋 人相遇黄池之 上 吴 晋 争 强 晋 人 击 之 大败 吴 师 越 王 闻 之 涉江 袭 吴 杀 夫 差 而 戮 其 相破 吴三年东向 而霸。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②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① 远别秦城②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①作者曾因事罢官,流放远地。②秦城指长安。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4 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 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 道 (李白《蜀道难》) (2)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 怀古迹(其三)》) 潦倒新停浊酒 杯。(杜甫《登高》)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 帛 (白 居易《琵琶行》) (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 (贾谊《过秦论》)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为什么需要哲学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西班牙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②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 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 的答案。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我们所拥有 的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 联系起来?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 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 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③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 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 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 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一一哲学—一中独立出来。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 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 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 种意识: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 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 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 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 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 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 道, 。(李白《蜀道难》) (2)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 怀古迹(其三)》) ,潦倒新停浊酒 杯。(杜甫《登高》)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 帛。 , 。 (白 居易《琵琶行》) (4)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 。(贾谊《过秦论》)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为什么需要哲学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西班牙)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②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 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 N 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 的答案。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我们所拥有 的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 联系起来?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 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 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③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 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 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 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 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 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 种意识: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 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 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 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 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 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
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如数学家会研究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④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它 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 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 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反 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一一这些回答并不就 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 扪心自问。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 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 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 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 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因为 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 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⑤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 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 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哲 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哲 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 统。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 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 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 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 框架中 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 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 E.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是培养问题,突出问题的本质,使我们 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 F.哲学家决不能照搬其他晢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 13.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 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C.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 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14.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3分) 1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为什么需要哲学”这一问题的?请简要概括.(5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 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 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如数学家会研究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④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它 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 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 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反 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 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 扪心自问。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 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 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 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 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因为 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 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⑤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 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 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哲 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哲 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 统。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 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 分) 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 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 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 框架中。 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 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 E.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是培养问题,突出问题的本质,使我们 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 F.哲学家决不能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 13.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 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C.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 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14.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3 分) 1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为什么需要哲学”这一问题的?请简要概括.(5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 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 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